书城保健养生易经养生全书
23601600000004

第4章 《易经》解读生命健康(1)

古人常说,只有通“易”的医生才能叫“大医”,倾听《易经》大家益寿延年的养生之道,自然可以长命百岁、颐养天年。

1.元气决定健康

“生生之谓易”是《易经》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生生”,既是宇宙万物发展普遍遵循的法则,又是宇宙万物推陈出新的基本规律。这个命题,不仅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渊源,也是中医养生的指导原则。元气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到处体现着“生生”不息的存在方式。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乾坤这两个卦。乾坤两卦是《易经》的起始卦,乾代表阳、天、父、男、雄等概念,坤代表阴、地、母、女、雌等概念。

从先天八卦图可以看出,先天八卦第一个卦是乾卦。先人认为,生命之源是气,包括气息、呼吸。所以《易经·彖辞》解释乾卦时说:“云行雨施,品物流形。”空中飘浮的云,在恰好的时机降落为充沛的甘雨,使天的生气逐渐普遍流布,最终成为各式各类的形体。人也是“云行雨施”而来,男女“云雨”之后,精子与卵子结合成新的生命。在中医里,早已看到了精液是有生气的,游动的精子即为生气的体现。

这股生气,用中医的解释就是元气,或叫先天之气,是体内器官发挥正常功能的原动力。所以元气是生命之本,是生命之源,元气充足则身体健康,元气受损则体弱生病,元气耗尽则死亡。也就是说,元气充足表示免疫力强,能够战胜疾病;反之,元气不足或虚弱,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来战胜疾病,直至最终耗尽元气而亡。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身体元气充足呢?元气的来源,最先是由元精(父母之精)所化生,出生后就需要依靠日常饮食中的水谷精气和呼吸的自然清气来补充、增加我们身体的能量了。

“人是铁,饭是钢,补养元气保健康。”老年人补养元气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如果是中青年,出现疲乏无力、精神倦怠、腰腿酸痛、失眠健忘、睡不醒等症状,就说明你的元气消耗太多了,需要额外补益。补气的食物有猪腰、鸡肉、兔肉、牛肉、鲫鱼、泥鳅、荔枝、红枣、黄豆、花生、莲子、粳米等,补气类食物常与补气类药物,如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黄精、白术、五味子等配成药膳,以增强补气功能。人参是补气上品,食补推荐人参粥、人参莲子汤、人参莲子羹、人参莲子茶、人参莲子盅等。

“丹田呼吸法”是可以随时随地做的、保持或补充元气的呼吸方法。一般刚开始练习难以有感觉,需要持之以恒:像坐禅那样打坐入静,放松身体,双手环捧丹田,什么都不要想,摒弃杂念,呼吸要尽量做到深长而缓慢,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倍,持续3天左右就会有感觉了。但要注意,刚吃完饭1小时内不能练,最好在晚上10~11点四周环境安静时练习。如果实在找不到感觉,就在睡前躺着做这个丹田呼吸法,找到感觉后再进行打坐,学会打坐后就可以随时随地做,随时随地补充自己的元气,也就不用再担心身体原动力不足、免疫力下降了。如果觉得丹田呼吸法太麻烦,则可以简化为静心呼吸法,只要尽量做到呼吸深长而缓慢即可。在呼吸的过程中,口舌会生津——口水,这时要将口水徐徐下咽。口水源于肾,可以养肾、助消化、抗癌、增加抵抗力。每天有空就做,可以保养元气,养生长寿。

2.养生重在养“阳”

阳气,决定着生命的盛衰。明代医家张介宾说:“阳强则寿,阳衰则夭”。这句话可以简单理解为,有阳气就有生命,阳气愈旺,人的寿命愈长;反之,没有了阳气,人就没有了生命,阳气衰弱为零时,也正是人要归天之时。养生就是保养人的生命,所以说,就一定要养护人体的“阳”。

要保护好人体的阳,就要先保气。“气为阳之始,阳为气之末。”气是阳气的间断性的划分。如果不保养好人体之气,就会气虚,气虚就会损阳,从而引起阳虚,所以阳虚最大的表现就是气虚。人体一旦气虚就会表现为气弱、脉弱、怕冷、身体发凉等。

根据《易经》的养生原则:气为阳、寒为阴,寒容易伤气,所以,保气就要避寒就温,在天气转冷时,多加衣服、注意保暖。此外,一些人从小就爱吃凉性食物,爱吃冰棍、爱喝冷饮,长此以往,寒伤脾胃之气,就会落下肚子疼、拉肚子的习惯。

常言道,寒从脚生,保暖先保脚。所以冬天要穿厚一点的鞋袜。

有的人后背最怕寒,所以在冬天需要特别护背,以防寒气入身。人体的腰部也是一个特别容易受凉的地方,这主要是因为腰藏肾脏,而阳气藏于肾,肾在腰部,腰受凉很容易伤肾,同时也就伤了身体的阳气。

中午12点是一天中太阳最为强烈的时刻。人们都知道,阳极必阴,阳到了最强烈的时刻后,随之就是渐渐的转为阴。人生也是如此,当被别人看做是如日中天的时候,或中年的时候,阳气就在逐渐减弱,阴气逐渐增加。阳退阴至,就意味着衰老的到来,所以在中年时,一定要开始注重养阳气,延缓衰老。

欲养阳气,先养肾

肾是先天之本,五行中肾属水,肝属木,水生木,可知肾好肝也好。肾阳虚,就会导致肝阳虚,表现为生活委靡不振,没有生机。肝好心就好,肝阳虚致心阳虚,常见胸部发凉,心脏部位发凉、怕冷,劳累稍过度就会心慌,脸色不好、气短等。因此可以说,欲养阳气,先养肾。保养肾的阳气,就是保养生命。

现代人多患肾虚或与肾脏相关的疾病,而肾上的疾病,也多是由不起眼的肾虚引起的。若任肾虚自由发展下去,还容易引起其他脏腑功能的紊乱。肾虚患者每天早晚按揉双侧合谷穴各3分钟,然后再按揉或艾灸双侧鱼际和足三里穴各3分钟,补肾效果明显。给中年人养阳支支招通常情况,人在80岁处于阳极,阳气才会慢慢减退,可如今一部分30岁出头的人,就出现了阳气不足的现象。

是什么让中年人未老先衰呢?怎样来延缓中年人阳极期的到来,达到养生的目的呢?

总结得知,早衰主要是由工作、家庭、生理、心理上的种种负荷过重而引起的。因此,要保护自己的阳气,就要避免阳气过度耗损在日常生活中。此外,要养神,主要是心神。养心要先养肝,只有肝脏这个血库正常运营,人才不会早衰,才会避免过早地出现皱纹、面色枯黄、唇甲苍白、头晕、眼花、乏力、心悸等症状。对于大多心思细腻、多愁喜怒的女性来说,衰老多是由肝气郁结所引起的。

在五行理论中,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脾土被肝木制约,也就是说肝是脾胃的直接节制者。正常情况下,它们各司其职,相安无事。但当我们生气或心情郁闷的时候,就容易肝气过旺或肝气郁结,这样,肝就会把所受的气全部撒在被它制约的脾胃上,从而造成肝旺脾虚。

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气得我一点饭都吃不下去”。这时候,一般人肯定会说,再生气也别跟自己的肚子过不去。但是,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这样劝别人。因为这时候,不是他不想吃饭,而是他一生气,肝气郁结,肝把气全都撒在脾胃上了,脾胃受了委屈,当然没精神干活了,人就肯定不想吃饭。

所以,生气了不想吃饭的情况只是身体的一种本能反应而已,劝是劝不过来的。只要让他的肝气畅通了,脾胃的气也就顺了,自然就会想吃饭了。

平时压力大,易上火,易动怒者,要多吃火行食物,如茄子、黄瓜、番茄等,并以五行养心粥为主食。同时每天练习心脏保养法和拍掌养心法。除了上面说的方法,还有一个特别有帮助、堪称一穴灵的大穴——内关穴,此穴在心包经上,每晚7~9点,是心包经气血最为充盈的时候,按揉左右手的内关穴各20分钟,能迅速消除内火,改善心火亢盛、失眠、心慌、心悸等症状。

老年人养阳,贵在骨骼的保养

人常说“人老腿先老”,很多退休的老年人早上起来就出去走,吃过午饭也出去走,吃过晚饭还出去走,结果,不但没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却累坏了膝关节,五脏也更加疲劳。这是因为老年人的身体已经处于退化阶段,所以,这时运动要适度,应该保养五脏,不要让它们再增加负荷。因此,要保持科学的运动,并非运动得越多、消耗得越多越好。

正所谓久坐伤肉,久站伤筋,走的路多了就会伤害到骨骼。骨骼是支撑整个人体的骨架。如果骨架出了问题,则肌肉、皮肤都支撑不住,所以尤其要注重骨骼的保养。对于老年人来说,保养骨骼的第一要务就是多晒太阳,将人体的阳气和天上的阳气融会贯通。晒太阳,不花一分钱,却是运用《易经》最深奥的道理,转化成的最简单的养生方法。

晒太阳也有科学可循。当太阳在上午逐渐升高的时候,自然界的阴阳是阳长阴消的,是阳气逐渐增多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以动养为主,多运动。因为《易经》讲“动则生阳”,特别是阳气虚的人,在这个时候养阳,要比其他时间的效果好很多。同样,下午到傍晚这个时间段,太阳慢慢下降,此时自然界的阴气逐渐增加,阳气逐渐减少,那么就应该利用天时,进行静养。“静则生阴”,特别是阴虚的人,此时养阴是最佳时刻。这就是说,凡是养生方法,如果能够顺应自然规律,就会事半功倍。

此外,要多吃补钙的食物。食补是最好的保养骨骼的方式。豆制品是补钙的第一名,豆浆、豆腐都可以补钙,牛奶、鸡蛋的补钙效果也很好,还有虾皮、海带、贝类,以及栗子等坚果类也是不错的选择。补钙的时候一定要吃早餐,因为早餐是钙吸收最好的时候。

总之,不论哪个年龄段的人,若想养生,必先从养阳开始,通过日常的一些运动、饮食来达到身体的阴阳平衡。人体的阴阳平衡了,养生保健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精、气、神决定生老病死

人有三宝,即精、气、神。生命物质源于精,生命能量赖于气,生命活力在于神。所以古代养生专家特别注重固精、养气、守神,并提出:“上药三品,神与气精。”他们认为精、气、神可以祛除所有疾病,让人一辈子不生病。那么,到底什么是精、气、神?为什么它们有那么大的功效呢?

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精精包括精、血、津液。组成人体的各种物质被划分为阴阳两大类,气和阳气属于阳;精、血、津液又合称为“阴液”。因此,只有阴精充盛,人体的生长发育才会正常,同时抗疾病的能力才会增强。精可以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秉受于父母,并且要传给下一代,是具有传承性质的精气。先天之精藏于肾脏,因此称为肾精。肾精有促进身体生长、月经来潮、产生精子、提高生殖能力等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肾精会逐渐减少,人体也开始随之老化,生殖机能出现衰退现象。后天之精是源于饮食中的营养物质,也称为水谷精微。只有不断输入后天之精,才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其中后天之精中的一部分会被运送到肾脏,补充因生长发育所损耗的先天肾经。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血是由脾所消化的饮食生成的水谷精微(营养成分)转化而成。“心主血脉”,生成后的血液再在心脏的作用下,不断运送到五脏六腑、皮肤以及全身的各个部位,使全身各脏腑获得充足的营养,维持正常的功能活动,从而促进了人体血液的生成。正是因为有血液的营养,肌肉、骨骼才能结实健壮,眼睛才能看清楚东西,皮肤和头发才会显得有光泽,手才能用力去抓东西等,这些全是血液的功劳。人体一旦血失调,就会出现血虚、血热、血淤等病症。造成血虚的原因是营养摄入不足、脾胃的消化能力差,或者是承担造血功能的脾脏出了问题,常会表现为皮肤暗淡无光,头发干枯分叉,眼睛干涩、视物不清、目眩,手足麻木等。大量食用辛辣食物的人,就会导致热邪入侵身体,出现发热、口苦、便秘、发低烧、流鼻血、牙龈出血等多种血热病症。

血液靠心脏的力量被运送到全身,肝脏是调控血流动的主要脏器,如果这两个脏器出了问题,就会引起血淤,表现为痛经、神经痛、便秘、黑眼圈、痔疮、子宫肌瘤等疾病。此外,油性大的食物、烟酒等也是造成血淤的元凶。

津液是除了血以外的所有体液,属于水谷精微范围。通过脾转化而来的津液,在脾、肺、肾三脏的共同作用下,通过三焦的通路被送到全身各处,起到滋润、濡养全身各部分组织和器官的作用。中医中有五液,五液与五脏相对应:“汗为心之液”、“泪为肝之液”、“唾为肾之液”、“涎为脾之液”、“涕为肺之液”。

除此之外,津液作为血液的生成原料,还具有使血液充足、环流不息的重要作用。被身体各部分利用过的废弃津液,通过肾脏运送到膀胱,作为尿液排出体外。

人体津液失调就会引起津液不足和痰湿,表现为口、咽、鼻等呼吸器官干燥、皮肤松弛、头发失去光泽以及便秘、支气管哮喘、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简单易学的补精、固精之法

方法:深呼吸三次,安静片刻,然后缓缓吸气(中等速度即可),同时全身心放松,感觉气吸满后略停1~2秒钟,随后缓慢呼气,提肛缩肾如忍大小便一样,同时小腹与命门穴也一同用力内缩,此动作与呼气一同完成,呼气尽时稍停1~2秒钟后又转入吸气过程,同时前后阴、会阴穴、腹部命门穴亦随之放松,此为一次。

注意事项:此法贵在坚持,提肛收肾要缓缓而行,同时要与呼吸配合好。

人体循环必不可少的物质——气在人体将水谷精微转化为血的过程中,气充当了原动力的重要角色。因此,中医有“气为血之帅”的说法。气有两个含义:其一,是运行于人体内的微小难见的物质;其二,是人体各脏腑器官活动的能力。因此,《黄帝内经》总结《易经》的养生原则,认为气是既有物质性,也有功能性的。人体的呼吸吐纳、水谷代谢、营养敷布、血液运行、津流濡润、抵御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化功能来维持。

正因如此,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很多养生方法,如少语言、养气血;戒色欲,养精气;薄滋味,养血气;咽津液,养脏气;莫嗔怒,养肝气;美饮食,养胃气;少思虑,养心气等。像人们平常所说的精力减退、精神不振、疼痛、腹胀、胸闷、焦躁失眠、恶心、嗳气、咳嗽等症状,都是由于气不足所引起的,调理这些症状,平时就要多补充营养,少吃生冷燥热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态。

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神古人认为,“神”是精神、意志、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它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体现人的健康状况。如目光炯炯有神,就是神的具体表现。只有气血充盈,人看起来才会更有精神。

古人很重视人的神,《黄帝内经》总结古人养生的观点认为:神充则身强,神衰则身弱,神存则能生,神去则会死。中医治病时,用观察病人的“神”来判断病人的预后,有神气的患者,预后良好;没有神气的患者,预后不良。

精、气、神三者之间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从中医学讲,精充气就足,气足神就旺;精亏气就虚,气虚神也就少。因此,古人称精、气、神为人身“三宝”,是人生命存亡的根本,是有一定道理的。

4.生命水源从养肾开始

《易经》中肾属坎卦,主水。水为至阴,为生命之源。我们从坎的卦爻符号上得知,肾水并非纯粹为阴,在两个阴爻之间夹有一个阳爻,两个阴爻为肾中之水,主静;一个阳爻是肾中之真阳,主藏,也正是这一点真阳使肾中的水变为活水。“物以稀为贵”,故养肾必须从保护肾阳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