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易经养生全书
23601600000002

第2章 《易经》,医道之源(1)

人们常说,《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穷究“天人合一”。那么,《易经》是如何阐述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其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本书就为你解开《易经》的健康密码,揭开《易经》的神秘面纱,使你悟出其中真谛,轻松获得破解生老病死的密码。

1.养生从《易经》学起

提起《易经》,许多人都认为它是一本占筮之书,跟养生学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易经》与养生学有着深厚的渊源。《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国人养生治病的经典之作,其实,它只不过是《易经》的一条分支。包括其在内的众多医学典籍,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易经》发展而来。古人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可见,医易相通,只有把《易经》的精髓运用到养生和诊疗的实践中去,才能达到尽享天年、悬壶济世的目的。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与“鱼与水的关系”相同,人的生老病死好比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只有人体的机能与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我们的生命才能年复一年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指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这说明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气血运行都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古往今来,中医养生学家们都将“气候-物候-病候”作为养生的重要课题来研究。气候发生变化时,人体会随之产生一些特殊反应:春夏季节,天气变暖,在人们体内蛰伏一冬的阳气开始向体外生发,从而推动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大量的汗液从体表排出,这是机体用排汗的方式来散热,以调节体内阳气的过分亢盛;相反,在秋冬季节,气温低,人体为了自保阳气,会表现为尿多、尿频而皮肤汗少。

中医还认为,昼夜晨昏也会影响人类的生活,所以人们的生活作息要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否则人体会产生诸多疾病。因此,养生贵在天人合一,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顺应天地自然原则。人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所以人要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对应。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及位置,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天地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吐故纳新,养精守神,只有心神、形体应和于阴阳的变化,调适于四时气候的变迁,才能使人体强健、祛病、增寿,乐活于天地之间。

第二,顺应人体生物钟原则。人体的血液中含有60多种化学元素,它们和地壳中的元素含量的分布规律完全一致。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体的生物钟与大自然的变化也是一致的。我们若想养生,必须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唯有凡事都顺应生物钟,做到适应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的大环境,使日常生理活动、行动坐卧与这些节律合拍、和谐,才能拥有健康。第三,融入生活养生原则。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如城市代步工具汽车的大量涌现所带来的噪声、尾气污染,居室装修带来的环境污染,加上过度紧张的快节奏生活,都会给人们带来精神焦虑、头痛、头晕、烦躁、失眠等症状。因此,把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做到饮食养生,远离山珍海味,做到主食与副食平衡,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平衡,杂与精平衡,寒与热平衡,干与稀平衡,摄入与排出平衡,情绪与食欲平衡等。

2.学习《易经》,认识自我健康

《易经》的人体观

《易经》的人体观是在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的,提出“天人合一”的观点,并依此划分身体各个部分。将人体的上下、内外分别以阴阳两种性质来代表,即上身、外表为阳,下身、体内为阴,而在体内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又有阴阳之分。所谓“阴阳”,在中医的概念中,仅仅是引进古代自然哲学中的两种代表符号而已,比如日为阳、月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如此,身体的各种状态及健康、疾病的各种程度都可以划分为阴与阳。

阴阳属性表

阳动态外向上升温热明亮无形功能兴奋散发温煦

阴静态内守下降寒冷晦暗有形物质抑郁凝聚滋润

与此同时,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又以八卦配脏腑和人体各部位(见下表)。

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卦数12345678

五行金金火木木水土土

脏腑脑/大肠肺心/小肠肝胆肾/膀胱胃脾

部位头口目足股耳手腹

总之,《易经》是把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各个脏器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脏器之间无法协调,则整个人体形态不协调,出现肥胖、羸弱等非正常之形,甚至表现出无精打采、情绪低迷的样子;而脏器间达到协调一致,则整个人体形态和谐,而且也会表现为神气活现、精力充沛的样子。

《易经》的健康观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器官、细胞甚至某种成分的变化,都和全身有着密切的关系。《易经》倡导我们要认识和把握健康的本质,主张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人体,只有在整体的“阴阳”保持平衡的状态,身体才是健康的。但我们知道,人体不可能处于绝对的阴阳平衡,往往在健康与病态之间还有“第三态”,等于我们现在说的“亚健康”,那又该如何看待呢?当然,这本身也是阴阳失衡的体现,但仅以此判断无助于解决身体“健康”问题。所以,中医又将人体各个部分代之以“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并以其“相生相克”的运行和变化规律来解决实质性的问题。通常,五行与脏腑相配,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即以五行的关系来比拟五脏的联系和制约关系。因此,如果身体阴阳失衡,就可以借用这一关系来调整五脏的状态,恢复健康。

《易经》说生命的基本物质

《易经》把对自然界的认识归纳为五种基本物质,所以,《易经》也认为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五种,即“元阴(精)、元阳、气、血、津液”。具体来说,“元阴”与“元阳”是“生命原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支撑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元阳是肌肉收缩和饮食过程中产生的,它的用是温煦身体、推动气机运动、维持各种生命活动等,并通过人体内最基本的物质——“气”来实现生命活动。

气、血、津液来源于饮食中所摄入的水谷精微以及呼吸运动中吸入的清气,是构成人体维持延续各种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又共同组成了人体的骨骼和肌肉,也是内脏和筋肉正常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中医也将这五种物质分为阴阳两大类:“元阳、气”属于阳,“元阴(精)、血、津液”属于阴。血、津液和精又合称为“阴液”。因此,我们生命的基本物质中,如果有一种或几种出现不足或过多,就会造成身体的阴阳失衡,导致疾病产生。

《易经》告诉你不生病的智慧

在看中医时,你细心观察一下会发现,同样是感冒,用的药却不一样。事实上,通过对疾病的长期观察研究,发现同一种病、同一种病因,在不同的人身上的发病症状往往不同,只有少数人的症状是接近的;反之,病因截然不同的病,发病症状却往往类似。所以当人得流感时,虽然病毒一样,但发病症状或表现为咳嗽气喘,或高烧不退,或四肢酸痛、乏力,也有一部分人不用吃药,两三天也能自愈。其实,这就是因先天体质不同而造成的。

人出生后,由于不同气候的影响,先天体质也各不相同,以适应当时自然界的风、寒、湿、燥、火等。再加上父母遗传、环境等的影响,自然会导致先天体质出现偏差。同样,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先天体质无法适应。先天体质决定了人一生中易患的疾病。也正是有了这个思想,我们才可能实现“治未病、不生病”。

用《易经》认识自己的体质卦象

先天体质可按生日时辰起卦,方法是:年+月+日之和除以8的余数为上卦,年+月+日+时之和除以8的余数为下卦,年+月+日+时之和除以6的余数为动爻,如余3则三爻(从下往上数)要变(阳变阴、阴变阳)。余数为0时按余8或6计。

1.年数、时数均按十二地支计数:子一、丑二、寅三、卯四、辰五、巳六、午七、未八、申九、酉十、戌十一、亥十二。

2.月数按一月计一数,至十二月计十二数。

3.日数按初一计一数,至三十日计三十数。

4.卦数按乾(金一)、兑(金二)、离(火三)、震(木四)、巽(木五)、坎(水六)、艮(土七)、坤(土八)计数。

如某人生日时辰为1988年4月25日10时(夏历戊辰年三月十日十时),算法如下:5+3+10=18/8……2(兑)18+6=24/8……8(坤)24/6……6其卦为“萃”之“否”卦。(萃卦画完卦后,动爻可以O表示,变卦画在旁边,下面画交互卦)通过上面的方法认清了自己的体质卦象,就能根据后面的方法进行后天的调养。

3.外调内理、内病外治是养生治病的最高境界

根据《易经》阴阳的原则,《黄帝内经》说:“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违反了阴阳四时这个法则,身体内在就会出问题,就会生病;反之,自己养生,调养、保养身体,就可以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力,从而不生病。基于此,《黄帝内经》提出一套“外调经络、内理脏腑”的养生之道,也就是“外调内理”的养生理念与养生方法,并由此延伸出了“内病外治法”,可以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养生”的目的。

用好七大穴,全家身体更健康

人体十二条正经,每条经上都有七大英雄之穴,可谓一穴胜十穴,知其所处位置、各自功能,再沿着经络这条神秘通道自然可以到达与其“同声相应”的脏腑,这也就掌握了治病保健的精髓所在。

(1)井穴:主管身上十二条正经所有支脉的要穴提起“井”会让人联系到水,这个“井穴”也好比水的源头,就好像是人体经脉之根。要知道,只有水的源头源源不断,人体经脉气血才会畅通无阻,人体阴阳才能趋于平衡,脏腑才会安康、协调。所以,只要我们照顾好全身十二经上的每一个井穴,就是抓住了身体健康安宁的“根”。

我们知道,感冒发烧时,吃药都要用水送服,医生也会建议多喝水,以便体温恢复正常。从这个生活常识我们可得出结论,诸如感冒发烧这一类的身体不适,在井穴贴上“同气相求”的药物,就有助于缓解不适,因为药性会通过井穴进入经脉,使病症无处藏身。

(2)荥穴: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要穴“荥”好比泉水汇成一条小溪流,当这股力量平缓流动的时候,小溪的两岸就会草木丛生;如果小溪堵塞,水无法往下流,小溪下游就会干涸,无法流动的水变成死水,就会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