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易经养生全书
23601600000018

第18章 健康巧养生,人比不老松(2)

百会穴也是人体的一个急救要穴。它位于头部,在两耳郭尖端连线与头部前后正中线的交叉点。当人体抽搐或者虚脱时,用手使劲按百会穴可有效进行急救。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用这种“救命穴”来应对险情只是一种应急措施,患者有所好转后,一定要及时与医院联系,做进一步抢救。

抑郁就求莲子和少冲

生活中,很多人会有情绪消沉、焦虑烦躁、坐立不安、精力减退等困惑,如果不能适时地自我调节,就会受制于这种抑郁情绪而无法自拔。这里从《易经》的角度来说说化解的招数——莲子和少冲。

莲子属于“震”,对应人体的肝脏,是很好的补肝之物。而且莲子苦味入心,也是很好的补心之物。当一个人在肝气郁滞、疏泄失职、升发不足时,全身气机就会拥堵,大脑气血供养供应不足,就会产生抑郁反应。莲子对这种由心神不定引起的抑郁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五行中抑郁属金,而火能克金,人体脏腑中与火相对应的是心脏。所以,要想去除抑郁,找一个能增强心气的穴位,适当按摩也是很有必要的。心经上的太冲穴就有这样的本领,因此,一旦被抑郁包围了,不妨按一下太冲穴,这样心情就会变得轻松愉快起来,各种不适反应也会统统消失。

既然莲子和少冲在对抗抑郁方面各有奇效,那么,强强联手是否更理想呢?的确如此,把莲子捣碎,敷在太冲穴上,然后用纱布和胶带将其固定住,晚上贴上,早晨取下,经常采用这种方法也能解心结。

40岁以后的人,要学会艾灸关元穴

人过40,身体寒气渐增,衰老迹象也会随之而来,不是气喘短气、畏寒怕冷、遗尿、小便频数,就是缠上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等两性疾病。学会艾灸关元不但可以强身健骨、修复身心,还能延年益寿、预防流感。

关元穴是小肠积聚在腹部的穴位,而与小肠相连的主要经络是手太阳小肠经,它里面运行寒气。所以,艾灸关元穴的功效就不难理解了。艾灸关元穴一定要掌握火候,要温而不烫,灸的时间要长,持续地温灸,让热量内透,自觉腹内热乎乎就可以了。每次灸20分钟左右,每周灸2次,只要感觉舒适就可以。

要注意的是,《易经》一直将艾灸石门作为避孕的方法。因此,计划怀孕的女性,最好不要采用艾灸关元穴来保健,以免灸到石门穴,引起不孕。

找到阿是穴,康福找上门

在中医理论中,阿是穴是一个没有固定位置、具体名称的穴位,但是只要找到阿是穴,康福就会找上门。

古时候,有位医生遇到一位怎么也找不到病根的病人。某天,他无意按到一个地方,病人就大喊:“好疼!好疼!”后来,医生就在这个痛点上下起按摩、针灸的功夫,没过多久,病人的症状奇迹般地好了,于是这个地方就被称为阿是穴。

找阿是穴并不难,你只要把自己身体上所有按着酸痛的地方都找出来,就等于找到身体全部的阿是穴了。刚开始,会感到酸疼,坚持下去,病情就会逐渐缓解。

使用阿是穴时,不要认为阿是穴就在疼痛的部位上,例如,左侧的肩膀痛,在左侧肩膀上不停地拔罐、刮痧,虽说这种做法也管用,但多半会反复。相反,如果在右侧发现了一个痛点,可能一针下去,肩膀疼痛就会迅速消失,并且不再复发。这说明了一点,找阿是穴不能光从疼痛的部位找,在离痛处很远的地方,甚至是认为不可能的地方,可能都藏有阿是穴。所以,在找阿是穴时一定要仔细,最好把全身按着酸痛的地方都找出来,哪个保健效果最好就用哪个。

畅通经络,疾病不生

经络是人体最细小的网络,不但能提供人体疾病的信息,还是缓解治疗各种病症的大法宝。无论身体哪方面出现不适反应,都可以在相应经络上找到答案,正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所记载:“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能。”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十二经脉治病的内容。

1.手太阴肺经:主治咳嗽、气喘、气短、胸闷、心烦、鼻塞、流涕、感冒、伤风、上肢麻木、疼痛、酸胀、发冷、过敏性皮肤病、色斑或皮肤无光泽等。

2.手阳明大肠经:主治头痛、咽喉肿痛、胃痛、腹痛、肩背痛、热病、昏厥、半身不遂等。

3.足阳明胃经:主治头痛、牙痛、口眼歪斜、胸痛、胃痛、麻痹等。

4.足太阴脾经:主治便秘、痛经、月经不调、尿闭等。

5.手少阴心经:主治胸痛、心脏疾患、失眠、健忘、癫痫等。

6.手太阳小肠经:主治头面、耳、眼、口腔病症;颈部、肩背及上肢背面病症。

7.足太阳膀胱经:主治头晕、头痛、上肢疼痛、五脏六腑疾患。

8.足少阴肾经:主治月经不调、阳痿、尿闭、遗尿、神经疾病等。

9.手厥阴心包经:主治心绞痛、冠心病。

10.手少阳三焦经:主治头痛、耳鸣、腹胀、水肿、遗尿、尿频、尿急、尿痛等。

11.足少阴胆经:主治偏头痛、半身不遂、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

12.足厥阴肝经:主治胁肋疼痛、呕吐、呃逆、口苦、小肠疝气等。

除此之外,奇经八脉在治病缓症上也有自身的独特功效。

1.任脉: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癫狂、惊痫、阴痒、脱肛、阴挺、疝气、痔疾、遗精、月经不调等。

2.督脉:主治颈项强直、伤寒、咽喉牙齿肿痛、手足麻木、盗汗等。

3.冲脉:主治反胃、肠鸣、水气、泄泻、胁胀等。

4.带脉:主治发热、头风痛、项肿连腮、眼目赤痛、齿痛、咽肿、头旋、耳聋、皮肤风疠痒、筋脉牵引不舒、腿痛、胁肋疼痛等5.阴维脉:主治胃痛、胸腹痛、中满、心烦、令难下膈等。

6.阳维脉:主治盗汗、自汗、肢体乏力、懒于行动等。

7.阴跷脉:主治大便艰难、吐泻反胃、难产昏迷、腹中积块等。

8.阳跷脉:主治手中麻痹、两眼发红、拘急、骨节疼痛等。

循经按摩有神术,保脏护腑有奇效循经按摩就是沿着经络的路线进行按摩,久而久之,可以起到养护五脏六腑的功效。

1.循肾经按摩,可以增强肾气、抗衰老。

循行线路:足小趾→足心涌泉穴→沿内踝后缘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内侧→长强穴→脊柱→膀胱。此经直行于腹腔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

2.循胃经按摩,可增强胃脏功能、养颜护肤。

循行线路:鼻翼旁→鼻根部→与足太阳经相交→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沿发际到额前。

胃经的一个分支:大迎穴→人迎穴→大椎穴→缺盆穴→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直行向下一支:缺盆→乳中线→夹脐两旁→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街穴。

本经脉又一分支:胃下口幽门→气街穴→大腿前侧→入足第二趾外侧端。

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寸处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

又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

3.循督脉按摩,可以增强阳气、清脑明目。督脉是阳脉的总纲,是人健康长寿最重要的一个脉。

循行线路:起于小腹内(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沿脊柱上行→经颈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带处。

4.循任脉按摩,可以增强阴气、保护内脏及驻颜。任脉是与女子关系最为密切的经脉。

循行线路:小腹内(胞中)→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阴毛部→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再向上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

5.循心经按摩,可起到养心的功效。

循行线路:心→过膈肌→小肠。

它的一条支脉:心脏→咽喉,而与眼球内与脑的系带相联系。

它的直行脉:心→肺→上臂内侧后缘→手太阴→手厥阴经→下向肘内→沿前臂内侧后缘→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接手太阳小肠经。

6.循肺经按摩,可以宣通肺气,防感冒。

循行线路:中焦→大肠→胃→肺脏→沿上臂内侧下行→行于手少阴经→手厥阴经的前面→经肘窝入寸口→沿鱼际→拇指末端的少商穴。

此经在手腕后方还有支脉:列缺穴→食指内侧端→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7.循肝经按摩,可以疏肝解郁、舒肝健脑、通畅气血。

循行线路:脚大拇趾内侧趾甲缘上→向上到脚踝→然后沿腿的里面向上→在肾经和脾经的中间→最后到达肋骨缘。

8.循带脉经按摩,可以增强腰腹部功能。

循行线路:季胁→斜向下行→胆经的带脉穴→绕身一周→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3.老中医的养生术

生活中,一些简简单单的“小动作”,就可以让人返老还童,天天有个好心情。这里为你介绍几种老中医的养生术,简单易学,只要持之以恒,就会看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导引、吐纳见神功

导引就是常说的“气功”,“导”是呼吸的意思,“引”是运动躯体,“导引”就是将呼吸疏导成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把人体四肢锻炼得柔韧结实。此功法重在意念,也可以说是呼吸运动、意念运动和肢体运动(配合按摩)的结合体,通过练习,能祛除人体病灶,达到强身躯、益寿命的功效。

吐纳就是呼吸,进行吐纳养生时,将人体浊气吐出,纳入人体所需之清气,以帮助储蓄人体内部之气,达到长寿之目的。吐纳功在发音时,有个6字诀,即呵、呼、嘘、吹、嘻、泗。“呵”(读“猴”

音)这个操作能排除心脏病的余气与病气;“呼”可排除胃部病气;“嘘”(可读成“河威”的合音)可排出肝脏病气;“吹”可排除肾脏病气;“嘻”(读“河宜”的合音)可以调整三焦,即荷尔蒙系统、甲状腺、胸腺、肾上腺的功能;“泗”(读“斯”音)能排除肺部病气。

导引、吐纳养生术都离不开经络,主要是通过经气在机体内的循环、贯通,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需要强调的是,如果将导引养生功与生活中的养生术相配合,会产生相得益彰的功效。

吞津咽液,益寿延年

吞津养生在中国历史悠久,三国时期的百岁老人皇浦隆曾把唾液称为玉泉,说“朝朝服食玉泉,可练精养生”。人体舌头下面的津液并非唾液,而是肾液分泌的精华之物。现代医学证明,唾液除99%的水分外,还含有球蛋白、黏蛋白、淀粉酶和各种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等成分,吞津功就是将津液吞下去,经常练习可以起到养肾、助消化、抗癌、增强抵抗力、助寿等功效。练习时,先把心静下来,使唾液渐从舌下涌出,待满口时,缓缓将其吞下,并用意念送到下丹田。

食气功——食天地日月之精气

食气功是食天地日月之精气来养生,是中国气功的精华,是道家崇尚的养生方法。《养性延命录》中说:“食元气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杀。”常练此功可起到减肥、养生保健、益智延年的功效。练习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空气清新、环境幽静之地,宜在夜半子时、清晨刚睡醒及空腹时练习。

2.站立坐卧随意,练习时静心凝神,摒除杂念,先将嘴闭上,用鼻子缓缓引气,待鼻子吸满气后,把嘴里的清气如吞咽状咽入腹中;随后想象体内秽浊之气随吐而上出于喉中,待吐气已极则闭口,再行引气吞咽之法。如此吐纳一次,为“一咽”。

3.初习者每日应不少于百咽,熟练后可增益其数。练习时,应适当减少饭量。一般在修习10天后,食量会明显减少,而精神却较往日更饱满。

胎息功——回归自然的再生之门

胎息功属于道家功法,练之可得胎息、降丹、益寿延年等功效。

下面就从“服气、闭气、收功”几个方面来说说其中的要领。

服气向南盘坐,全身放松,闭目存神,闭口,用鼻缓缓吸气,意想真气由鼻吸入,充盈满口,再将此真气吞下,意念直送丹田,再用口呼出体内浊气。刚开始服气时,咽7口;几天后,会觉得胃气涌动,发出咕咕声,说明气已达胃,可咽21口;再几日,腹部气团会萌动,或咕咕有声,或声如撕布,说明气已入丹田,需咽49口。

闭气深深吸气一口,舌抵上腭,凝神丹田,两手握拳放在膝上,闭气不令其出,憋不住时再用鼻呼出浊气,调匀呼吸,这时将津液吞下,意送丹田。初练闭气法时,时间可能不太长,随着练功的深入,闭气时间会逐渐延长,直至全身毛孔开放出现胎息。闭气次数与服气次数相同。

收功睁开眼睛,搓热双手,搓肾门24次,再分别按顺、逆时针方向各摩腹24次,用剑指从眉心沿脑中心线由前至后搓24次,然后放松走动一下,使气血得以通畅。

需要注意的是,练习闭气时,自觉身形变高变大,山川、河流、人物、房舍等尽入身中,精神兴奋,手足不知所措等景象,不要睁眼,保持冷静,用手扶着墙壁,渐收意念,静下心来,复四肢,收功,慢慢睁开眼睛即可。

人参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最佳补品

古时候,为了抢救生命垂危的病人,医者会让其服下“独参汤”,只要服了这汤,哪怕就剩一口气,也能把他从阎王手中夺回来。这个传说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人参的确是养生保健的佳品。

《本草纲目》将其列为药中的上品,其味甘,可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要知道,机体脏腑功能由元气决定,元气足,人才能长寿。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说“吃人参能长生不老”的原因。

挑选人参时,品种不同,功效也各异。通常所说的千年人参被称为营养宝藏,可见人参生长的年限越长药效越好。那如何判定人参的年限呢?看人参芦头就是一个简便的方法。在那一截一截的芦头上,一般一截就代表一年,数数芦截,就知道它生长多少年了。鲜人参得皮细、颜色嫩黄、脖长、无疤痕、无破损,而干人参则宜选身长、支大、有芦(根茎)的。

不单人参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最佳补品,其他品种的参药效也很好。其中,白参是最适合穴位外贴的,而红参、糖参或是其他加工后的品种,有的也适合外贴,只是不及白参功效显着罢了。至于大家都熟知的西洋参,效果旨在清火,如果人体需要补气,外贴时最好不要选用。

伺候好足三里,每天健康一点点

俗话说,“长灸足三里,胜似喝鸡汤”。在中医里,足三里是备受历代医家青睐的穴位。它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可以说,从头顶到足底都是足三里的主治范围。

也许有人会说,我也经常按足三里,可为什么效果不显着?

一是要找准穴位,足三里在髌骨外侧有一个凹陷,在凹陷下面三寸,也就是4横指的距离,在胫骨外侧一寸,轻轻按压一下,有胀痛的感觉就对了。

二是选对方法。有的疾病,取足三里,一针扎下去就见效;有的疾病用足三里治得用上10天,更长者可能会用上一年半载,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才会见效。其实,无论哪种方法,只要你不放弃,坚持做,养生作用就会不一般。做艾灸时,每周灸1~2次,每次15~20分钟,让艾条温度稍高一点,使局部皮肤发红,艾条缓慢沿足三里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