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易经养生全书
23601600000010

第10章 道法自然,长寿不难(2)

大暑——瘦身的好时节

大暑在公历7月22、23或24日,此时身体往往会遭受湿邪的侵袭,湿邪一来,最先遭罪的就是脾胃。这样吃进去的汤汤水水就不容易运出去,胃口也不好。如果嘴再一馋,控制不住冰凉食物的诱惑,更会给湿气驻留多了个理由,长此以往,脾胃功能也会每况愈下。在胃口欠佳的时候,又该如何在健康养生的基础上达到瘦身的效果呢?

首先,一定要补足米饭、蔬菜、水果及肉鱼类食物,把身体正常所需的健康能量都储备齐了,吃进去的汤汤水水才会被运出去,身体才会强健。当然,为了更好地控制体重,饮食搭配一定要清淡,同时,还要多做运动,这样基础代谢稳固,精力才会旺盛,气色才会越来越好,坚持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连冬天里烦人的小赘肉,也不那么难对付了。

恢复曼妙身姿的同时,再告诉你一个秘密,那就是激活身体的瘦身大穴。一是脚心中央的涌泉穴,按摩时可以用大拇指指腹来回反复按揉,也可以用木锤子轻轻敲打,经常这样做可以加速身体内水分代谢,时间久了,身体里的多余脂肪也会乖乖地溜掉。

二是小腿肚外侧的丰隆穴,此处是胃经行之处,经常刺激这里可以起到减少和抑制空腹感的作用,当然最好在饭前按摩,这样就不会在不知不觉中吃了不该吃的,自责自己的肚子为什么这么不争气了。

刚开始时,看到皮肤自然变红就是标准,但是要记住只有坚持不懈,才能看到真正的效果。

立秋吃得暖和点,赛过活神仙

立秋在公历8月7、8或9日,虽说立秋意味着秋季的开始,但是立秋后的一段时间气温依然较高,空气湿度也很大,不但感觉不到秋凉和秋燥,反而给人一种闷热潮湿的感觉。

湍流的河水永远是往下游流的,湿性的东西也是往下走的,而体内一旦湿邪占了上风,就会使脾的升清功能受到损害。脾气无法上升,吃进去的水谷精微之物就不能顺利地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这样人们就会有思睡、食后困倦、消瘦的感觉,湿邪较重时,还会出现四肢困倦、关节肌肉疼痛、虽然出汗但湿热不退等症状。经历了一个夏季,人们的脾胃功能多多少少都会受到点伤害,所以说,这个季节最脆弱的脏器就是脾。那么,该如何呵护我们的脾脏呢?

饮食方面,提倡“清补”,以温食为主,做到“温暖,不大饱”,鸭、鸡、猪、鱼肉、豆制品、瓜类蔬菜和水果都可以吃,还可以喝些绿豆粥、扁豆粥、荷叶粥。这些食物可以清热降暑,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还能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进补打好基础。

当然,进补也要辨证进补,而且不能过量,过犹不及。有的人常年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湿邪重,如果这时用鹿角胶、阿胶来滋补,服过之后,不但效果甚微,反倒加重了消化不良等症状。因为鹿角胶、阿胶属于典型的补阴药材,本来就湿邪重,再补这些滋腻的养阴之品,就会使长期处于“虚弱”的胃肠不能承受,惹怒湿邪,导致消化功能紊乱。所以初秋进补一定要清补,与过于滋腻的食物“划清界限”。

为了补脾健胃,进补内理的同时,还可以结合经络外调,按摩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这个穴位和脾胃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可以补脾健胃,增强免疫功能。

处暑防秋乏,每天多睡1小时

处暑在公历8月22、23或24日,秋高气爽,身体感觉比较舒服,但是很多人会觉得疲乏无力、精神困倦,这就是常说的“秋乏”。这是因为在炎热夏季人体消耗了过多能量,失了“老本”,而进入秋季后,体内代谢要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身体一下子不能适应,那些潜伏在夏季的症状就会出现,“秋乏”也就在所难免了。那么,如何才能适应“秋乏”呢?

夏天昼长夜短,天气闷热,人们往往习惯晚睡,但是处暑后温度转凉,要尽快养成早早卧床休息的习惯,尽量争取晚上10点前睡着,只要每天睡眠时间比平时增加1个小时就好。

当然,睡得早还要起得早,这样才能提前进入“备战”状态。如果条件允许,尽量要午休,这样利于化解困倦,特别是老年人更要午休。人到老年,气血阴阳俱亏,往往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而中午12~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老年人一定要入睡,这样才能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现代人嗜吃肉食、油腻食物,这种体质往往偏酸,久而久之,就会被精神不振、睡眠不佳、情绪急躁等问题困扰。因此,最好吃点碱性东西来消除疲倦感,番茄、茄子、土豆、葡萄和梨等蔬果类食物都可以帮助身体克服疲倦。另外,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食物,比如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及酒等,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加重秋燥对人身体的危害。

白露防秋燥,枸杞菊花茶保全家健康

白露节气在公历9月7、8或9日,此时天干雨少,人体易遭受燥邪,出现口干、鼻干、咽干、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养生一定要注意防秋燥。

干燥季节,首要做的是补水,每天至少要补充2000毫升,尤其是因为气候干燥引起便秘时,更应补足水分,因为多喝水可以刺激肠的蠕动并软化大便。除了多喝白开水外,还要多饮茶,枸杞菊花茶就是一道值得推荐的生津润燥的茶品。枸杞子润而滋补,兼能退热,有滋阴、润肺、生津、补肾、益气的作用,而产自宁夏的颗粒小、红亮亮的枸杞子润燥的功效最佳。对于现代人来说,平时吃适量枸杞子还能增强身体免疫力、抗疲劳和降血压,也有助于保肝、降血糖、降低胆固醇。

菊花的种类也很多,不懂门道的人喝菊花茶往往会选择花朵白皙且大的,其实,真正的上品是那些看上去又小又丑,颜色又有些泛黄的,因为越是黄色的食物滋阴润燥的功效越强。

冲泡枸杞菊花茶的方法也很简单,枸杞子和菊花每次各取10克左右,放入大茶壶,再加入热开水,冲泡10分钟后即可饮用。常饮枸杞菊花茶不仅能滋阴润燥,预防秋燥,还能预防和治疗各种眼病,对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也有好处。

虽说枸杞菊花茶有很好的滋补和治疗作用,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服用。枸杞子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最好别吃,这时不妨吃点梨、蜂蜜、胡萝卜、莲藕、黑木耳、甘蔗、乳品和蛋类等可以祛秋燥的食物。

秋分提防传染病,痛苦不再来

公历9月22、23或24日是秋分时节。“一场秋雨一场寒”,人们外出极易引起伤风感冒、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及呼吸道传染病。

比如有的小孩,一到秋分这几天就会发烧,起势都很急,而且持续高烧,但大便基本正常。这让家人非常着急,虽说服药后孩子很快就康复,但是为什么总遇到这种麻烦呢?原因就是,他的这一症状属于典型的风寒感冒,起因一般是受了风寒,比如天气突然变化,小孩吹了风,沐浴完湿气未干就跑出去,吃了不卫生的食物等。其实不单单小孩,大人一不小心,也会把病菌传染给别人,虽然一般感冒、流感不算大病,但要是不以为然,也会酿成大病。那么,在这个传染病高发的季节,该做好哪些防范工作呢?

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体质不错的人,建议穿轻装薄素的衣服,适当受些寒凉,还能增强机体抗寒能力。体质较弱的人,不可骤增骤减衣服,以防寒气侵袭,诱发疾病。

尽量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室内活动时,要勤开窗、保持空气湿润。烹制食物也要新鲜的,尤其要多吃豆腐、梨、银耳、芝麻、百合、莲藕、蜂蜜、苦瓜这些润肺食物,尤其是女性,更要喝些滋润肺腑的汤水,如莲子百合银耳汤、木瓜炖雪耳等,身体润泽了,美丽才会永存。喜欢吃辛辣食物的朋友,一定要节制一下,以免助燥伤阴,加重内热。还需提醒的是,家里有年老体弱、慢性疾病的患者,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不要自行服用和购买药品。

寒露来,不可轻视“精神感冒”

寒露节气在公历10月8或9日,花儿开始谢了,树叶也落了,难免会给人凄凉之感,情绪管理不好的人极易患上抑郁症。

有一位朋友,从事外贸工作,最近常耷拉着一张脸,白天工作走神,晚上觉也睡不好。原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效益日渐下滑,他的收入也跟着大幅缩水,面对逃脱不了的房贷、应酬、工作压力……整个人也变得心灰意冷。通过心理咨询,他才明白,原来自己患上了秋季抑郁症。

这是一种季节性的心理疾病,根据传统中医理论,秋季气温降低,万物肃杀,精神状态也易疲乏,因而秋季是抑郁症的多发期。现代医学也证实,当阳光强度降低时,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分泌就会减少,使细胞兴奋性降低,人就会处于抑郁状态,表现出情绪低沉,总感觉疲惫。不过这也与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缺乏体育锻炼、常坐着办公、体质较弱等因素有关。

碰到以上这些情况,大家可以用几个“小药方”来预防这种心理“感冒”: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虾、肉类和禽蛋等,与香蕉、南瓜子或葵瓜子等让人快乐的食物为伴;也可以备些绿茶、咖啡、巧克力等富含苯乙胺和咖啡因的食物;培养乐观豁达的心态也不可少,起床后,放松片刻,伸伸懒腰,增加因多啡荷尔蒙(使人幸福的激素)的分泌;工作环境摆放些柠檬、橘子、柚子,有助提高工作能力,降低疲劳。

霜降喝白果萝卜粥,全家都健康的真谛

每年的霜降时节,是在公历10月23或24日,熬一锅香喷喷的白果萝卜粥喝,最有利于家人健康。

霜降后气温下降快,温差变化大,作为秋季进入冬季的一个过渡节气,此时应该适当进补,为迎接寒冷冬季做好准备。霜降养生特别提倡喝粥,白果萝卜粥就非常值得推荐。

此粥取白果6粒,白萝卜100克,糯米100克,白糖50克,先把白果洗净与糯米同煮,待米开花时倒入白糖小火煮10分钟,再拌入焯熟的萝卜丝出锅即可。

白果具有敛肺定喘、燥湿止带、镇咳解毒等功效,老年人喝了,可以止咳治哮喘;女人喝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让人肌肤红润、精神焕发;小宝宝食积、胃口不开时,用长长的白萝卜给孩子熬粥喝,可以助消化、通大便。不过白果有微毒,不宜多吃,每次吃7~10个即可。白萝卜也是这个时节最适宜吃的食物之一,秋天人们容易咳嗽、哮喘、胃不适、头晕、胸闷、心悸,而白萝卜生吃可以止渴、清热化痰,熟食可以消食健脾。这些材料搭配在一起,粗纤维含量也很丰富,能刺激胃肠蠕动,降血脂效果明显。

另外,霜降时节天气闷热、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物和食物都容易返潮,为了避免湿邪的侵袭,被子、衣服一定要勤晾晒,发潮的衣物不能穿,以免引起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起居也要避免着凉,最好提早备几件秋装,并随气温的变化而增减。

立冬温补,羊肉是重中之重

公历11月7或8日是立冬节气,之后天气渐冷,为了让身体热乎起来,食物的力量不可忽视。在各种御寒食物中,羊肉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羊肉味甘不腻、性温不燥,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等作用,《本草纲目》说:“秋食温,冬食热,以养阴。”可见,吃羊肉不仅养阳也养阴,而冬季恰是人体阴气极盛、万物收藏之际,保养好阴气,才能让机体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吃羊肉学问很多,一定要将羊肉炖得熟烂,吃起来才会鲜嫩,易消化。若是心急,生羊肉中的某些物质不易被胃肠消化吸收,食后反倒会引起四肢乏力。炖羊肉的时候,配上同气相求的中药或食物,滋补效果更佳,像当归羊肉汤、枸杞羊肉汤、黄芪羊肉汤、羊肉萝卜汤、羊肉豆腐汤、猪蹄羊肉汤等都是值得一提的滋补“大药”。

当然,也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这种滋补方式,寒冷的大西北吃羊肉,抵御风寒还能滋补身体,可谓一举两得;而长江以南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温和些,比较适合吃清补、甘温类的食物,如鸡、鸭、鱼类;而雨量少、气候偏燥的高原地区,最好吃甘润生津的果蔬。

按照天人相应的理论,还应做到“早睡晚起”,早睡以保人体阳气,晚起以养人体阴气。保暖避寒也是一个重点,特别是老年人,一定要注意背部的保暖。中医认为,背为阳腹为阴,后背有好多穴位,如果寒风吹后背,对整个身体都不好。

饭桌多点“黑”,安度小雪有屏障

公历11月22或23日是小雪节气,之后天气干燥,气温骤降,人体寒气旺盛,需要补充能够让身体“热”起来的食物,黑色食物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中医五色五形理论中,黑色入肾经,有固肾、补内、益气、延年益寿及健齿、营发、润肤、养颜等作用。而“冬天主肾”,正是保护肾脏的好时节,因此,多吃黑色食物顺天时而保健康,典型的黑色食物就是人们常说的黑五类,包括黑枣、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可不要小看这几种食物,它们个个都是养肾的好手,不仅补养肾气,还能抵抗寒冷,而且能够润肺生津,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比如有的女性,一到冬天,就会全身发冷,手脚冰凉,虽说平时也注意穿厚衣服、喝中药方剂、体育锻炼,但是天气一冷,手脚还是会冰冷发凉。

缓解女性脚冷手冷最好的方法是每晚饭后喝一碗黑枣红糖汤(黑枣10枚、生姜5片、红糖适量,煎茶饮),平时再适当吃羊肉、牛肉、狗肉等温性食物,并注意体育活动。这里的黑枣性温味甘,兼具补肾与养胃功效,多食自然能增强身体免疫力,与生姜、红糖搭配更能改变阳气虚弱状况,增加机体热量,改善手脚冰凉的症状。同时要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使黑枣红糖汤达到的最好的养生效果。

要想肾精充盛、肾气健旺,除了多吃黑色食物,揉丹田、按肾俞也很管用。揉丹田的方法是将手搓热,用右手中间三指在该穴位旋转按摩50~60次。按肾俞,可以将两手搓热,用手掌上下来回按摩肾俞穴(在第二三腰椎间水平两旁一寸处)50~60次,两侧同时或交替进行。这两种方法,依次而行,早晚各一次,必然见效。

大雪是进补的大好时节

大雪在公历12月6、7或8日。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大雪是进补的大好时节。此时进补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畏寒现象,还能调节体内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在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正如俗话所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要多吃些温补助阳、补肾壮骨的食物,用营养学的观点来讲,就是满足身体对蛋白质、维生素的需求,在炖鸡、煮粥时放点绿豆、红小豆、枸杞子、百合,滋补保健的效果更佳。

当然,无论食补药补都得对症才见效。体质弱、消化功能差的人,建议“慢补”,可以吃当归羊肉汤、香菇炖狗肉,但是不能过补、急补;体质较好的人,建议平补,可以考虑小鸡炖蘑菇、白果炖乌鸡等菜肴,但是不能贪吃太多油腻的食物,避免产生内热而诱发疾病。现代人工作压力大,食补的同时还可以选择药补,比如六味地黄丸能够补肾健脑、防疲劳。有月经不调、痛经的女性,建议服用乌鸡白凤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