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层革命——如何成为最优秀的中层领导
23597000000017

第17章 .文武双全的“多面高手”(3)

默克尔上台之初的根基并不稳固。面对这种情况,她以科学家的冷静和睿智沉着应对各方面的压力。在德国总理大选中,民意调查显示由基民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组成的联盟党支持者中有46%的人拥护基社盟主席施托伊贝尔当选总理,默克尔的支持率仅为28%。默克尔审时度势,没有急于争锋,毅然决定放弃竞选总理的机会,主动推举支持率高于自己的基督教社会联盟主席埃德蒙德·施托伊贝尔作为联盟党的候选人参选。最终,施托伊贝尔在与施罗德的对阵中以很少的票数落败,默克尔成了最大的胜利者,她在关键时刻的顾全大局获得联盟党一致好评。默克尔从此确立了在党内的绝对领导地位,并顺利成为总理候选人,被予以了改革的希望。

正如美国管理学家韦里克所说:“好的中层领导是站在企业角度想问题,立足自己岗位做事”。目前有很大一部分中层虽然拥有了更多的经营资源和权力,但仍然保持服从、执行企业的决策方案,企业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自动自发地发挥其拥有权力赋予的决策作用,表现为管理成效不佳。这就要求中层领导不要只知道摆问题,只问为什么,而要能看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即不仅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而且知道怎么办。因此,对于一些中层领导来说,必须头脑清醒、胸怀全局,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既能提出可供领导拍板的建议,又能帮助员工认清所处的环境和形势,指明活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途径,管理好全局。就如默克尔一样。

默克尔从“科尔的小姑娘”到独当一面的政党领袖,到坐上德国总理的宝座,走向政治权力的顶峰是如何实现的?一个其貌不扬的牧师之女,怎能潜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从个人魅力来讲,默克尔貌不出众,浑身上下没有名媛淑女的高雅,反而给人一种“灰姑娘”的感觉。然而默克尔认为:要想别人欣赏你,首先你自己要懂得欣赏自己。默克尔自身的魅力就在于没有魅力,她没有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政治家魅力”,对于科尔的事件,尽管她被冠以了忘恩负义、落井下石、投机取巧之骂名,但是默克尔有着自己的原则。在通往领导权力的道路上,她不急于求成,也不刻意追求所谓鲜明的个人风格,而是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以简单的原则判断复杂事件的取舍,走顺其自然的道路。她精于审时度势,懂得进退取舍,能够与人为善,女性的阴柔和忍耐在她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她在面对“导师”科尔的黑金事件时,单纯地遵循客观的对与错,并且利用这样的判断和作为,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在面对竞争的时候,能耐心地等待,寻求最佳的时机顺其自然地获得自己的成功。施托伊贝尔虽然没有在获得胜利,但是欠了默克尔一个人情,在后来的大选中,施托伊贝尔自然大力支持默克尔,并心甘情愿为其捧场。

只有懂得利用外在环境和条件,学会审时度势、进退取舍的人才懂得精益求精,才能抓住成功机会。政治家在各党派之间周旋的时候非常善于计算对手的计划,正如渔民在出海之前习惯性地关心一下天气预报。领导者也要学会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对形势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

善于抓住工作的重心

有一些中层领导不能认清形势,看不到工作的中心,分不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结果将大量精力耗费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工作中,不仅无助于关键问题的解决,并且由于不解决好主要矛盾,活局变成僵局,僵局变成死局。还有一些中层虽然认清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找到了工作中心,但不懂得抓重点,在各个方面的工作上平均使用人力物力,结果虽然最终解决了问题,但是却浪费了时间。有些中层虽然知道工作的中心,但是不懂得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道理,结果等到把容易的工作做完时,才发现错过时机,解决主要矛盾的难度加大了,导致更多人力物力的投入。

安庆会战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一次重要会战。由于安庆是天京(南京)上游的重要门户,安庆一日无恙,则天京一日无险,安庆成了太平天国保卫天京的最后一颗棋子。这次会战的结果直接影响了整个东南战局,并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的覆灭。而曾国藩的战略思想则是湘军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湘军推进到太湖、霍山一线。李秀成等率军攻克苏州的时候,十分惊慌的咸丰帝急忙谕令曾国藩即统率所部兵勇,相机兜剿,以保全东南大局。但曾国藩表示:“吾但求力破安庆一关,此外皆不遽与之争得失。”只是从安庆移营祁门,略作了一下姿态,却按兵不动,而把眼睛死盯着安庆不放。因为他认识到,“安庆一军,目前关系淮南之全局,将来即为克金陵之根本”。

曾国藩令其弟曾国荃率湘军进扎安庆北面的集贤关。但在咸丰帝的一再催促下,曾国藩不得不将围攻安庆的任务交给曾国荃,自率万人开赴长江南岸,摆出一副东进的架势。实际上,曾国藩把湘军主力和战将留在安庆周围,不过是为了应付清廷,并牵制南岸太平军,以掩护北岸湘军夺取安庆。

为了救援安庆,太平天国安排五路大军相继进发,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调度,结果虽然使清廷的湖北江西频频告急,但不能构成战略威胁。陈玉成的部队逼近湖北省垣武汉,武汉兵力空虚,省垣眼见即下。湖北巡抚胡林翼由于有督抚之责,而向曾国藩求援。曾国藩和胡林翼交情很深,但是他还是不改攻取安庆的战略目的,坚持不撤围攻安庆的湘军。但为了缓解湖北的压力,他也向胡林翼献计,利用英国在武汉的力量,达到制衡太平军的目的。结果陈玉成中计,失去了攻陷武汉,牵制安庆湘军的一个重要机会。

失败之后,太平军改为直接救援安庆。派出数名大将统兵进逼安庆,期望一举解救安庆之围。曾国藩决心投入更大的兵力,与太平军决战于安庆。曾国藩自祁门移营至长江边上的东流,就近指挥,同时安排大批援兵来抵抗太平军的反扑。由于曾国藩在攻取安庆方面有非常明确的战略意图,并且做了很充分和严密的军事部署,最终粉碎了太平军的救援计划。不久,安庆陷落。

安庆会战的胜利是曾国藩军事战略的胜利。在曾国藩兵围安庆长达一年多中,无数求援信、无数责难纷纷而至,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围攻安庆这一战略目的,终于获得了成功。反观太平军,他们尽管在救援安庆上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是从整个战局上,他们的战略失误正是忽略了安庆乃至忽略了整个安徽。由于苏常地区极为富庶并且清朝的军事力量较为薄弱,李秀成长期占据苏常地区期望以此抗拒湘军,而不重视安庆之围,从而削弱了救援安庆的力量。他至死都没有认识到曾国藩据上游沿江而下这一高明的战略思想,从而忽略了安庆的重要性。而洪仁玕在血泊之中,才终于认识到太平天国最大的损失,是安庆落在清军之手。如果说他过去模糊认识到了“倘安徽有失,则蛇中既折,其尾虽生不久”,那么,从太平天国败亡的历史事实中,才使他真正清醒地认识到,安庆“此城实为天京之锁阴而保障其安全者,一落在妖手,即可为攻我之基础。安庆一失,沿途至天京之城,相继陷落不可复守。安庆一日无恙,则天京一日无险”。这又从反面论证了曾国藩战略思想的高瞻远瞩。

在企业的工作中要善于抓住工作的重心和中心。中层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认清形势,抓住工作的主要矛盾,抓住工作的重心和中心,才能制定出科学、准确和有效的决策。曾国藩在安庆会战之前就清醒地认识到了安庆战局对于东南战局的影响,以及对于夺取天京,镇压太平天国的影响。因此,他才不理会咸丰皇帝的谕令,不理会胡林翼的求援,不理会其他官员的责难,一力主张将战局的中心放在夺取安庆上。这正是因为他认识到,对于太平天国而言,“安庆一失,沿途至天京之城,相继陷落不可复守。安庆一日无恙,则天京一日无险”。因此,安庆会战可以说是当时战局的重心,只有夺取了安庆,占据上游之势,才可以攻陷天京,才能最终镇压太平天国。因此,他才首先解决安庆问题,并不惜耗费一年多的时间来围城。这正是抓住了主要矛盾。但为了解决主要矛盾,他也并没有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尽管他没有理会其他战场的求援,但是对于湖北省垣的战局,他也出言献计,这并不仅仅因为他和胡林翼的交情,而且因为武汉的重要性在当时仅次于安庆。省垣失守将会导致湖北战局的被动,最终也会影响到安庆会战。因此,武汉问题虽然是次要矛盾,但如果不妥善解决,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曾国藩在安庆会战中正是非常高明、非常灵活地处理好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最终保障了主要矛盾的解决,赢得了安庆会战的胜利。

中层领导一定要认清形势,分清中心问题和边缘问题,这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说,要认清形势,正确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找到问题的关节点。特别是在信息社会中,要分辨出关节点,不是靠简单的找点材料,然后闭门思考几天就可以解决的,它往往需要中层领导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鉴别力,有丰富的知识底蕴,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缜密的逻辑推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现在的信息社会,由于信息量的增加,制定一个决策所面临的形势往往十分复杂,有时仅仅依靠中层领导个人的智慧,靠简单的拍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中层领导在确定工作重心的时候,要发挥民主的作用,不能武断地进行决策,而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认真地进行分析,以此来确定工作重心,找出主要矛盾,这样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提升下属的责任心

电脑的安全依靠的是杀毒软件,下属的责任心就是企业的防火墙。其实许多企业巨人轰然崩塌与员工的责任心缺失有关;员工的责任心缺失,又与企业经营员工责任心的能力不强有关。那么,负有管理责任的中层如何利提升下属的责任心呢?

吉林市某商厦在2004年2月15日发生特大火灾,造成54人死亡、70余人受伤,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更是难以用数字估计。导致这场特大火灾的直接和间接原因是什么呢?事后查明原因有三:一是火灾是由商厦雇员在仓库吸烟所引发;二是在此之前,商厦未能及时整改火灾隐患,消防安全措施没有得到落实;三是火灾发生当天,值班人员又擅自离岗,致使群众未能及时疏散,最终酿成了悲剧。这三方面无一不涉及员工责任心缺失的问题。

需要下属表现责任心的地方,并不一定都马上涉及企业的生存,有时往往是那些看似无大碍的小节之处。这些小节的积累,就注定了企业的命运。

我们还经常见到这样的员工:电话铃声不断地响着,他们却充耳不闻,仍慢条斯理地处理自己的事。问之,则曰:“还没到上班时间。”其实,离上班时间仅差一两分钟,就看着表不接。有些客户服务部门的员工讲述自己部门的秘密:“下班时得赶紧跑,不然慢了遇到顾客投诉就耽误了回家。即使有电话也不要轻易接,接了就很可能成了烫手的山芋。”这些问题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恰恰反映了员工的责任心。而正是这些体现员工责任心的细小之事,关系着企业的信誉、信用、效益、发展,甚至生存。

我们知道,员工的责任心体现在三个阶段:一是做事情之前,二是做事情的过程中,三是事情做完后出了问题。第一阶段,做事之前要想到后果;第二阶段,做事过程中尽量让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防止坏的结果出现;第三阶段,出了问题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承担责任和积极承担责任不仅是一个人的勇气问题,而且也标志着一个人是否自信,是否光明磊落,是否恐惧未来。

那么,中层领导该如何提升员工的责任心?答案是,“综合治理,多管齐下”-科学设计流程、强化管理、行为教育、点亮员工的心灯,中层领导应率先垂范。这些都是中层领导完全能够做得到的、能够做好的事情。

中层领导要想保证员工尽职尽责,首先,对业务流程、服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等所有工作流程要科学设计,从流程上确保工作质量。只有流程科学合理,才能高效。如果中层领导把工作流程严格地规定出来,要求员工必须完成所有程序,员工也就有章可循、有的放矢了。什么叫管理?管理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流程化,流程问题表格化。仅流程化、表格化还不够,还应该标准化。标准化是流程设计的最高要求,对工作理解把握得透彻与否,决定着流程设计标准化的质量。

所有的管理事务工作都应流程化、标准化。没有流程化和标准化,就很难统一要求,每个人都由着个人的性子来,企业竞争力也就无从谈起。只要中层领导把流程设计得科学合理,做到标准化,那么所有参与工作的人的岗位责任也就设计进去了;只要照此流程和标准去做,员工自然也就尽职尽责了。

中层领导对员工按照流程和标准进行要求,而要求的内容,就是制度。制度是从物质上、精神上等多方面约束,强迫员工按照流程标准来做、强迫员工尽职尽责的手段。如果说流程是流水的钢管的话,那么制度就是钢管之间的铆钉。企业要通过制度,让员工明白违反流程、不尽职的代价是什么?监管是中层管理工作所必需的,监管分传统人力上的监管和技术上的监管,随着工作复杂程度的提升,技术监管越来越重要。制度是条文性的东西,有了制度没有人监管,等于没有制度。监管者首先自己要遵守应该遵守的制度,其次还要破除情面,不徇私情,监管同样需要智慧,需要原则和灵活相结合。如果说制度是铆钉,那么监管就是上铆钉的工具,它可以让铆钉紧,也可以让铆钉松动;它可以让管道畅通,也可以让管道堵塞起来。所以监管直接决定着流水的管道、流水的效果。

仅有流程制度和监管,员工就一定按流程和标准做了吗?显然未必,还要通过行为教育。如果说流程和管理工作是硬性的强迫性约束,行为教育则是让员工自愿接受约束,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行为教育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另一部分是中层领导者的示范作用。

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育,是中层领导最基本的职责之一,也是中层责任心的体现。要想让每一名工作人员的责任心都充分体现出来,必须让员工学会遵守工作流程,严格按工作标准工作,不违反工作制度,自觉接受组织监管。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