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西游记(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典藏)
2358700000001

第1章 前言

《西游记》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神魔小说,也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它以其想落天外的奇妙构思、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寓庄于谐的艺术风格,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寄寓深沉的哲理蕴含,受到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成为继《三国演义》、《水浒传》之后又一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文学名着。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大抵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类似,先经过了长期的民间集体创作,而后由文人独立加工完成。玄奘取经原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唐贞观三年(629),僧人玄奘(602664)不顾禁令,偷越国境,出玉门关,取道新疆北路,越葱岭,经热海,途经西域百余国,跋涉万多里,历时凡四载,才抵达天竺。在天竺十三年,遍学大小乘佛教教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长安,带回佛经657部。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稍后,其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正是在民间传说、话本和戏曲的基础上,杰出作家吴承恩集其大成,精心构撰,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文学巨着。

吴承恩(1510要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自幼敏慧好学,年轻时即以文名着于乡里,“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早年曾希望以科举进身,但“屡困场屋”,至中年以后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归居故里,放浪诗酒,贫病以终。

《西游记》敷演的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小说一开始以整整七回描写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凸现了孙悟空机智、勇敢、富于反抗精神的性格特征,并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的地位。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徵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经的缘起。从十三回到全书结束,讲述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成为唐僧的徒弟,保护唐僧到西方取经,在猪八戒、沙和尚的协助下,一路斩妖除怪,历经险阻,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从全书看,《西游记》实际上是一部以孙悟空为中心的神话英雄传奇。孙悟空的身上,深深寄予了作者的“英雄梦”。孙悟空追求自由、追求平等的价值取向,桀骜不驯、蔑视权贵的个性特征,率性而为、天真活泼的“赤子之心”,见恶必除、除恶务尽的斗争精神,勇于任事、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坚忍不拔、追求真理的顽强品格,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以及他的无边法力、他的“猴性”等等,都体现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英雄形象的设计和渴盼。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是非常巨大的。作者挥动如椽巨笔,凭借着丰富的想象,纵横驰骋于奇幻壮丽的艺术世界中,人间天上、龙宫魔窟、天堂地府,无不展现出神奇莫测、魅力无穷的艺术画面,奇到极处,幻到极处,直令人拍案叫绝。同时,作者在描写幻想世界时,常常也将现实人生联系起来,信手拈来,任意发挥,笔墨游戏中颇有耐人寻味之处。《西游记》的喜剧色彩非常浓厚。猪八戒的形象塑造最为典型,他是一个被漫画化了的喜剧人物形象。他食肠宽大、好吃懒做,但经常饥肠辘辘;贪财好色,但总不能如愿,还受尽捉弄;爱耍小聪明,但往往弄巧成拙,出尽洋相;贪占小便宜,结果常常吃了大亏,还有苦难言。猪八戒一身的毛病,但他并不令人讨厌,他的憨厚朴实的性格造成的戏剧性冲淡了人们对他性格缺陷的厌恶感,而且读者往往由于有了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所以对他能够产生一种同情、宽容甚至喜爱的心理。《西游记》的许多情节充满了喜剧性,看完让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这种强烈的喜剧效果,除了情节本身“好笑”外,还在于它对读者紧张情绪的巧妙化解。小说写孙悟空与大小妖魔的战斗,其结果是早已设定了的,即妖魔不管如何狡猾诡诈、神通广大,孙悟空终究会取得胜利,只不过取胜的方式和过程不同而已。所以读者读《西游记》,虽有时为故事所吸引而产生悬念,但从不会感到紧张。《西游记》的语言也极具特色,它善于提炼民间口头语言特别是淮安方言,除了具有生动、流畅、明快、洗练的特点外,幽默风趣是它区别于我国古代其他小说的重要特征。

《西游记》的版本情况比较复杂。本书以明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为底本,参校清刊本陈士斌《西游真诠》及其他诸本,并将{西游真诠》的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作为附录,置于第八回之后。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此次整理删除了李评本的卷首题词、凡例、正文中的夹注夹评以及回末总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