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新版人体使用手册(健康生活一点通系列)
2358400000009

第9章 人体信息之窗(8)

耳鸣可能是由频繁地、长时间地置身于噪声环境造成的,与疲劳、失眠、月经周期、情绪、血压等也有关。如果感到有耳鸣已好几天,那就得引起警觉,最好去找医生检查。

因为,耳鸣不仅仅只是这一现象本身,可以说它是一种综合征,听神经肿瘤、头部外伤和诸如美尼尔氏综合征等耳功能失调也会导致耳鸣。

耳鸣出现没有任何前兆,常会持续数年,它可能会让人非常苦恼。因为耳鸣与许多因素有关,必须引起重视。为了更好地防治耳鸣,应当接受以下忠告。

1.早诊治。

耳鸣的早诊断、早治疗是关健。暂时性耳鸣,早治疗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2.找病因。

要找医生做全身或局部检查,及早发现引起耳鸣的原因,如中耳炎或各种耳病。药物不良反应或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耳鸣。找到原因,对症治疗是最好的举措。

3.避免用耳毒药。

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证、用量及药物的毒副作用,千万不要滥用抗生素。避免联合或连续用多种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利尿酸类药物同用,特别是对婴幼儿、儿童和老人,肝、肾功能不全者,或已有耳鸣、耳聋者,更应当禁止使用。

聋哑儿童不断出现,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滥用上述药物,许多老年人发生耳聋与吃药也有很大关系,其结果造成终生药物性耳聋。

4.避免强噪声。

加强个人防护,特别是在打靶、开炮、放鞭炮时,要注意安全和屏蔽。

5.预防疾病。

老年人要调节好饮食,积极预防高血压、糖尿病,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6.改善脑耳循环。

可适当服些活血化淤药物,增加体育活动。

出现耳鸣后,如果久治不愈,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7.借助低噪音。

如果耳鸣久治不愈,可以使用低噪声发生器。那种单调的嘶嘶的低噪音可以起到屏蔽的作用,它产生的一种外来声音能让耳鸣声更易忍受。

8.借助收音机。

可以将收音机的频率调在两个电台的频率之间,以便让收音机的噪音将耳鸣声淹没。或者收听电台播放的你所喜爱的节目,以分散注意力,直至能入睡。

9.避免服用阿司匹林。

高剂量的阿司匹林会导致耳鸣。

重视老年性耳聋

耳聋是听觉功能障碍的表现,轻者能听到声音,知道别人在说话但部分不能或完全不能辨别说话的内容,重者既不能辨别内容,也难听到其声音。

在生命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听觉器官的自然退化是导致听力丧失的最普遍的原因。事实上,在60岁以上的老人当中,约有30%~6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丧失。

老年性耳聋除了生理因素造成听力减退,还与高血压、高脂血、糖尿病等疾病有关。同时,年轻时或年老时长期生活或工作在噪声环境中,也会逐渐使听力减退。

巨大的噪声破坏了内耳的传感细胞,它们受到这些高强度的振动的残酷虐待,只好凋残死亡。所以,要学会把音量控制在使耳朵感到舒适的范围之内,保护好耳朵。

此外,老年性耳聋的发生还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如长期抽烟、酗酒、熬夜,及服用某些对听神经有损害的药物等,都会使耳朵的功能受到损害。

为了延缓耳聋的出现,任何麻烦的耳部疾患都应接受医生检查。如出现耳中积水、耳塞、听力下降、头晕或者耳鸣等症状,都应当让医生检查。

处理飞行中的耳部不适

坐飞机旅行是现代人最为方便的一种出行方式,而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这却是苦不堪言的差事,特别是在飞机下降时,他们感到耳朵像是要爆炸,听力也受到了完全的压抑。

这被称为飞行中的耳部不适症,成千上万的人受到它的折磨。然而,凶手却并不是飞机。这是因为飞机在上升或下降时,大气压的改变使中耳鼓室腔内气压异常,即会出现耳道堵塞、耳鸣、耳胀、听力下降等症状。

消除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使耳咽管处于开放状态来抵消压力变化。最好的办法是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嚼口香糖,随着咀嚼和吞咽动作,耳咽管会随时开合,空气就可自由地出入中耳腔,使得中耳内压和外界大气压力保持正常平衡状态,耳部不适感就会减轻或消失。

如果这些办法还不管用的话,可以堵住或捏紧鼻子,张开咽喉,做出打哈欠的姿势,忍住,然后憋气使空气进入耳咽管。这样做能迅速消除所遭受的难受感觉。

从耳痛辨别不同的疾病

耳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引发耳痛的病因不同,其疼痛性质亦不同。耳痛常常可能是下列疾病的信号。

1.化脓性中耳炎。

即中耳黏膜的化脓性炎症,表现为耳痛并有黄绿色分泌物,同时可伴有耳内阻塞、耳闷、头部沉重感,有时伴有听力减退、耳鸣。急性中耳炎早期有听力下降、剧烈耳疼,并伴有发热、耳鸣等。预防中耳炎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避免感冒。

2.耳气压伤。

耳气压伤是由于鼓膜两侧压力相差悬殊导致的中耳损伤。中耳负压可引起黏膜下组织的血管扩张而致液体漏出。表现为突发性的耳聋、耳痛、耳闷等。

3.外耳道炎症。

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有广泛的炎症,称外耳道炎,多是由挖耳时损伤、药物刺激或细菌感染引起。常常耳痛较重,并有脓性分泌物,且耳周可有肿胀和压痛。

4.其他疾病。

耳痛也是感冒的常见症状,牙齿和牙龈的疾患也会引起耳痛。

耳痛时,首先要考虑患中耳炎的可能性。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及时,尤其是婴幼儿机体抵抗力低,中耳炎可以向附近器官扩展,可能引起乳突炎甚至颅内感染等严重后果。

耳聋往往反映着不同的疾病

耳聋可能是以下疾病的表征:

1.卡他性中耳炎。

也叫非化脓性中耳炎,常见于儿童,多数人发病时有感冒症状。患者感觉耳朵堵闷、耳鸣、听力下降。

2.粘连性中耳炎。

是非化脓性中耳炎的后遗症。中耳因炎症发生粘连使听骨不能正常活动,进而使听力下降,甚至耳聋,此时应采取手术治疗。

3.耳道感染。

耳道内的炎症引起肿胀而使耳道不畅,就可能影响听力,但此时耳道已有流液,甚至外耳道疼痛,应到医院就诊,尽早使用抗生素治疗。

4.内耳硬化。

这是一种内耳听骨异常增生而影响声波传导所导致的耳聋。病情发展缓慢,患者先是感到所听到的声音发生改变,后逐渐出现听力的减退。

5.耳道堵塞。

如听力下降且出现咽痛或感冒,有可能是连接中耳与咽部的耳咽管出现堵塞。造成成人耳道阻塞的原因多是耳道内耳垢堆积,可出现耳鸣、耳闷、听力下降。胆脂瘤、肿瘤也是耳道堵塞的原因,出现这种情况时,应迅速清除耳垢或其他异物,必要时应去医院检查。

6.美尼尔氏综合症。

是一种影响内耳平衡机制的疾病,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耳聋。

7.突发性耳聋。

其特点是突然发生,有时数分钟,有时在1~2天内发病,多数人发病后会有耳鸣出现,并有耳内闷胀、压迫感,有的患者甚至会出现眼球震颤。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尚未弄清,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或内耳血液循环障碍有关。精神紧张、劳累、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以及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内耳供血障碍,均可诱发此病。

8.老年性耳聋。

一些老年人经常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听力下降,先是一侧,后发展为双侧,这很可能是一种自然衰退现象,其成因很多。

此外,服用某些药物也可因药物的副作用而导致药物性耳聋。长期在噪音中工作,可造成职业性耳聋。

因此,为了预防耳聋的发生,平时应加强锻炼,注意劳逸结合,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还应保持心情畅快,尽量避免精神高度紧张。女性在怀孕期间,应尽量避免服用药物。如果必须服药,也只可服处方药。

耳内分泌物过多是某些疾病的征象

耳中分泌的耵聍,俗称耳屎,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及黏附异物的作用。但耳中的分泌物过多就是某些疾病的征象了。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常见于儿童,初期出现咽鼓管充血肿胀、发热、全身不适、烦躁不安等症状,逐渐发展至内耳剧烈疼痛,耳朵流脓,听力下降。应及时去医院就诊,防止转变为慢性中耳炎或形成脑内脓肿。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未得到及时治疗,就会转化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听力减退,耳内间隙性或持续性流脓。应及时清除脓液,并使用抗生素治疗。

3.外耳道发炎。

外耳道有炎症时所致的耳朵流液,常伴有严重的耳痛,咀嚼、张口或打哈欠时疼痛加重。对外耳道炎症应进行消毒处理,可用8%的醋酸铝敷患处,也可用2%~5%的硝酸银涂患处,并使用抗生素治疗。

4.鼓膜破裂。

一般为外界刺激所致。鼓膜破裂后即感到耳鸣、耳痛,外耳道流出少量血液,听力下降。出现这种现象时应保持鼻腔的畅通,用抗生素防止感染,必要时要进行手术修复。

5.外耳恶性肿瘤。

可能发生于耳外,也可能发生在耳道里。早期没有任何症状,当耳道流出血性分泌物时已到晚期。以手术治疗为主,也可进行化疗或放疗。

耳内奇痒往往由霉菌引起

内耳奇痒难忍,往往是由霉菌所引起。霉菌是无孔不入的。由于人的体温对霉菌很适宜,加之外耳道的潮湿和阴暗,这就更给喜潮怕光的霉菌提供了繁殖和发展的良好场所。

若个人卫生不太讲究,喜欢用手到处乱摸,或者使用了有脚癣者的擦脚毛巾,用抠了脚丫的手再去擦、挖耳道,这就会把霉菌带入外耳道,使外耳道受到霉菌的感染发病。

此病在医学上被称为外耳道霉菌病。凡是耳朵有奇痒者,都应该想到是否感染上了外耳道霉菌病,应及早去医院就医,而不要用火柴棒、牙签等搔痒,以防造成外耳道的外伤,或并发外耳道炎及外耳道疖等病症。

中耳炎如何防治

耳朵好像是一座迷宫,它有着多种多样的层次、拐角、凹陷和“枝杈”。与任何密封的区域一样,耳朵也易发生排泄故障。滞留在中耳的温暖、黑暗的环境中的体液是细菌和病毒理想的滋生场所。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细菌或病毒侵入中耳引起的黏膜和黏膜下骨膜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其感染途径主要是咽鼓管的逆行感染,经外伤的鼓膜引起中耳感染,或致病微生物通过血行达到中耳引起的感染性炎症。

中耳炎常可导致耳朵深部的疼痛,还会牵涉同侧头部、面部、咽部、牙齿引起疼痛,早期还可能伴有怕冷、发热、头昏、头痛、全身不适甚至寒战等全身症状。

如分泌物为淡黄色、透明、稀薄的液体,多为中耳浆液腺分泌物或从血管中漏出的血清,多见于分泌性中耳炎或中耳炎好转期;脓性者则多见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预防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要做到以下几点。

及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锻炼身体,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婴儿哺乳喂水时也应采取正确姿势,即头高身低位,切勿横抱或平卧位喂奶。

不掏挖耳朵。俗话说:“耳不掏不聋。”掏挖耳朵时,易掏伤鼓膜,将脏东西带入中耳,引起化脓性中耳炎或外耳道红肿。

去除鼻、鼻咽、咽喉的病灶。中耳与鼻之间有个通道——咽鼓管。鼻子健康耳朵也健康,鼻子有病耳朵也遭殃。例如鼻咽部炎症常影响咽鼓管,甚至引起中耳发生急性炎症。

积极治疗,防止中耳化脓、鼓膜穿孔。急性炎症控制后,鼓膜穿孔愈合前,要保持外耳道清洁,防止进水。如若进水,得设法将水排出。

怎样有效地预防眩晕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眩晕症不是一种单纯的疾病,而是由临床常见的一些疾病引起的一组症状。比如美尼尔氏综合征、内耳迷路炎、药物中毒、晕动病、颈椎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病、低血压、心律失常、贫血等,均可引起眩晕症。

眩晕症虽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症状,但其根本原因多是由各种病变对内耳前庭平衡系统影响,导致两侧前庭系统不平衡所致,约占眩晕病例的70%。

由耳朵引起的耳源性眩晕主要是指美尼尔氏综合征。旋转性眩晕、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耳鸣是它的三个主要症状。

眩晕发作时,患者对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或平衡感觉出现障碍,是一种运动错觉。患者感觉周围事物在一定平面上向某一方向旋转,以致不敢睁眼,也可感到自身在一定平面上转动或摇晃。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眼球震颤、指物偏向及倾倒,并有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听觉障碍、脉搏及血压改变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本病常突然发作,并可反复发生。发作时间不等,短则数秒、数分钟,长则数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停止。但是,有些措施有助于使这难以消除的症状平缓下来。

眩晕急性发作期间,应绝对卧床休息,切勿单独勉强起床走,以免发生跌倒意外。

卧室保持极度安静,光线尽量暗些,可拉好窗帘避光,避免强光刺激,但空气要流动通畅。戒绝刺激性饮食及烟、酒,宜用少盐饮食。

向患者说明本病并非是严重疾病,解除心理障碍,消除病人紧张情绪及顾虑。

间歇期不宜单独外出,防止突然发作,出现事故。对于位置性眩晕患者,可加强内耳前庭锻炼,注意精神调理,保持心情舒畅。

眩晕反复发作者,应有充分的睡眠、规律的生活、舒适的环境及少油腻易消化的饮食,尽量不做转体活动,以免诱引晕眩的发生。

感受环境中的气息:鼻子

鼻子,面部的丘陵

就外形来说,鼻子处于面部正中,其是否端正、美观,往往十分引人注目。鼻子的外形美固然重要,但千万别以为它仅仅是面部的一个小小的摆设。

鼻子由三部分组成,即外鼻、鼻腔和鼻窦。从外表上看,可分为鼻根、鼻梁、鼻尖和鼻翼。外鼻是由鼻骨、鼻软骨和软组织组成,突出于面部,容易受到外伤。

从鼻孔往里看到的空腔叫鼻腔,鼻腔不仅有前门,还有后门,正对鼻咽部。鼻腔的正中间还隔着一堵墙,叫鼻中隔。鼻中隔把鼻腔分为左右两间。

鼻腔的前部称鼻前庭,后上方的为固有鼻腔。鼻前庭处覆以皮肤,富有汗腺和皮脂腺,易生疖。而且此处还长有鼻毛,能把混在空气里的许多细菌、灰尘拒之门外。

鼻腔左右两侧的外侧壁上还有三个前后位的卷曲成片状的结构,称为鼻甲。鼻甲就像搭在墙壁上的隔板一样,是一层一层的。上层叫上鼻甲,中层叫中鼻甲,下层叫下鼻甲。这三层隔板把鼻腔分成三条过道,分别叫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下鼻道正对着鼻孔,所以从鼻孔进出的空气大部分走这条道。

鼻腔的顶部是颅前窝底的一部分,较薄,与硬脑膜粘连甚紧,有嗅觉神经通过。颅底骨折时,可造成脑脊液流出。鼻腔因血管多,易出血。鼻腔周围有几个充满空气的骨质空腔,叫做鼻窦,也与鼻子相通。鼻窦与音质之间稍稍有些关系,并能减轻头颅的重量。

脸部中央隆起的那座小丘——鼻子,有时也确实让人讨厌。它冬天流鼻涕,在不合适的场合打嚏喷,感冒时堵塞,发生意外时容易被撞。

其实,鼻子为人体做了大量的工作,应当受到更好的待遇。鼻具有呼吸、嗅觉、防护、共鸣、建立条件反射和美化人体的多种功能。例如左侧卧位睡觉,左鼻就会渐渐充血。大约2小时后,就传出翻身的信号。这样可防止第二天早晨肌肉抽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