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小老板应对危机36计
2357400000031

第31章 制定策略,经济危机应对有方

随着形势的变化改变策略

经济危机中既包含着危险,也蕴藏着机遇。在经济危机中,企业既要注重跨越式发展,又要注重健康、持续发展,把战略重点转到健康、持续发展上来;既要注重适度扩张规模,又要注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把战略重点转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来;既要注重发展对外贸易,又要注重开拓国内市场,把战略重点转到开拓国内市场和国际新兴市场上来。同时,还要根据企业实际和市场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战略规划目标,不致使目标定得过高而配置相应的生产要素,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企业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经济危机面前显得尤为重要。形势好的时候应精打细算,勤俭办企。形势困难的时候,更应该加强企业管理,节约各项费用开支,在努力开源的同时,搞好节流增效。要坚持扁平化和精简的原则,重新构建企业管理组织和生产组织,完善人员合理流动和退出机制,最大限度地节约人力成本;要严格企业预算管理,本着精打细算和过几年紧日子的原则,逐月排定各项开支计划,并严格进行审查,提高审查的层级,完善审查的流程,真正使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在压缩资金占用,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效率的同时,要尽量减少银行贷款,降低财务费用,不断优化企业的负债结构;要严格车辆管理、招待审批、宣传会展和各种会议制度,并从严控制出差人员、住宿时间和差旅费用特别是出国费用,在保证有效运转的前提下,把企业各项管理费用压到最低限度。

一个企业在经济危机中能不能生存和发展,关键是看它有没有核心竞争力。经济危机迫使企业必须适应形势变化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提升技术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只要企业管理者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明确发展战略,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就一定能够顺时应变、逢凶化吉,避开一切暗礁和险滩。要留住、用好和充分发挥企业的管理团队、技术团队和员工队伍,这是企业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越是在困难的时候,企业上下越是要相互鼓励、相互关心、团结一致,共渡难关。经济危机也是技术人才重新择岗就业的机会,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广泛招聘国际顶尖级人才,为企业将来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企业还要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积极改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引进、消化、吸收世界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些一时困难的企业,可以借机或提前进行设备更新改造,并搞好员工技术培训,使企业技术水平有一个新的提高。

自救才是走出危机的重点

任何决策者都不愿自己的企业成为经济危机的牺牲者,但是经济“冬天”的残酷无情,决定了最后的胜者或“剩者”都只能是少数。经济“冬天”是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呢?

企业“过冬”要掌握以下自救方法。

1.节省开支,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中小企业融资难、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都会严重影响企业生存状态。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恰好可运用在“过冬”企业的自救方法上。节省企业开支,防止企业开支变成“企业浪费”,这不仅仅是当务之急,长远来说,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十分重要的一环,同时更是大部分企业常用的自救方法之一。例如:房产企业的老大——万科,曾透露在经济危机中,“万科已开始严格控制成本支出,万科员工二季度奖金只发50%。整个行业正经历非常时期,与经营无关的活动一律停止,一切回归理性”。

2.收缩战线,建立根据地,强调投入产出比

贪大求快,很多企业家都会犯这样的毛病,在经济危机这样的非常时期,企业管理者们更应该注意这点。

“收缩战线,建立根据地,强调投入产出比”虽然不能确保“谋万世”,不能确保“一本万利”,但至少可以协助企业掌控事务发展的进程,至少可以保障企业进退自如,在极大程度上免去企业拼杀的劳苦忧虑以及失败的心酸愁烦,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延长企业存活的时间以及提高存活概率。具体要点如下:

(1)“收缩战线,建立根据地”其实质就是“慢”,稳固企业内部,练好内功。它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坚持多角度了解环境,坚持深层次挖掘优势,坚持全方位盘点资源,不急于求成,不人云亦云,更不能攀比跟风,丧失主见。例如,企业新品开发就应制定出相关规定,比如一个月内推广多少新品?新品推广多了,企业成本增加,风险增大;新品推广少了,会给人缺少活力、品牌老化的印象,同时也会影响销售。确定好新品数量之后,还要确定选款的渠道、选款的方法、选款的标准、选款的总数等。

(2)企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投资的过程,而投资又无非是个投入和产出的问题。投入是产出的前提,不想投入只想产出无异于缘木求鱼。但要看到,由于主观努力的差异和客观情况的变化,投入与产出都是变量,而投入产出的多少,决定着经济效益的高低。投入的可以是货币、时间、土地以及其他资源,当然也可以是感情,收获的可以是感情、货币、荣耀,也可以是时间或企业生命等不同形式的结果。所以,讲究投入产出比,就是要让成本降到最小值,使效益达到最大值,确保顺利“过冬”。

3.重视采购

应对经济危机从采购开始。经济危机中,不断走高的成本像绳索一样勒得企业喘不过气来,但是有一个环节是被忽略的问题,这就是采购。在抓好采购成本之前就认输倒闭的企业是令人遗憾的。

从企业价值链看,企业唯一可以挖掘潜力的地方就是采购环节。

企业经营中获益于独立性的最大的潜在机会,就存在于生产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这是所剩的赢取竞争优势最大的未开发领域——没有什么领域像该领域一样是如此的被人忽视。

如果企业还没有倒闭,还想要在经济危机中顺利“过冬”,就一定要关注一下采购管理。这也许是企业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因为只要上游还在,就有重生的希望。采购管理新技术中,战略采购和操作采购的概念,以及利用信息不对称解决价格和质量欺诈的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采购管理的变革一定会遇到很多阻碍,这正是考验经营者魄力的时候。要么生存,要么灭亡,一点点犹豫就可能令企业死得不明不白。

4.注重细节

(1)中小企业首先应当转变经营理念,将未来投资经营风险放在首位,关注宏观经济风险,关注国际经济对国内经济的影响烈度,关注自身企业所在的产业风险以及关联产业风险,根据风险关联度决定投资方向和经营策略。

(2)在融资难、产品销售难的经济条件下,加强企业成本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以销定产,最大限度维持企业生存空间。

(3)中小企业多元化经营,适度集中发展具有增长潜力的产业,对于处于亏损或非赢利状态的产业,可以暂时适度收缩。融资困难时,可以择机通过资产出售、租赁等方式为新增长点产业换取现金流,增加企业流动资金。

(4)企业资产规模较大且负债过度的中小企业,可通过资产变现改善状况,减轻负债,增加资产净值,增强融资信用,加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

(5)市场关联性较强、处于市场上下游关系的中小企业,可以进行纵向联合,实现产、供、销联合作业,降低原料采购、生产、运输、销售成本,通过联合保障资金流动性,克服企业各自经营造成的现金流短缺。

(6)资金实力较强的中小企业,短期内不要盲目追加投资,也不要盲目进行并购。在经济出现衰退、市场触底前,企业盲目并购有可能导致企业资产恶化,削弱企业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

(7)拥有优良资产并想借壳上市融资的中小企业,在实体经济软着陆、资本市场出现转折信号前,不要轻易借道资本市场资产重组上市,否则,非但不能实现上市融资目的,还会陷入贱卖资产的陷阱。

(8)经营过程中,尽量避免信用违约,如出现法律纠纷,应尽快聘用专业法律人士协商解决,避免陷入诉讼陷阱。经济下行期间,企业的资产估值中枢下移,一旦陷入冗长的多米诺骨牌诉讼,将导致企业资产廉价抵债。

联合对抗,走出“冬季”

常言道,“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经济危机影响下,企业面临的来自方方面面的困难增多,因此,要想更好地抗击经济危机的严寒,最好的应对措施就是“抱团取暖,合力过冬”。

抱团才有热力,热力更多来自合力,在经济危机的特殊时期,合力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强强合作。这是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企业最常使用的合作方式,两强相加,就会显示出更为强大的力量,取得共赢。

(2)强弱合作。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而在经济危机的特殊时期,强企和弱企携手“抗寒”,既是应该的,更是可行的,强者帮弱者,可以使弱者改变局面,转败为胜,也可以使强者更加壮大。

(3)弱弱合作。人们常说“穷不帮穷谁帮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弱者和另一个弱者,再小的力量也比单一的力量要强,其实,弱弱合作更能显出由弱变强的韧力和潜力。

(4)政企合作。企业自身的优势再加上政府的救助,就可以使企业的优势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当然,政府的救助包括精神、政策、资金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关怀与扶持。

(5)上下合作。上下合作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企业内部领导层、中间层和基层的通力合作;二是上一级主管部门与下一级企事业部门的通力联手,共同形成“抗寒”力量。

(6)行业合作。这里所说的行业,主要是同行合作,比如同行业的密切配合,组成更强大的市场力量;或者是同行业的连锁经营。

(7)跨行合作。在当今时代,跨行合作往往比同行合作更有活力,行业虽然不同,但是共通的条件可以互换,共赢的理念可以互勉,共帮的人、财、物等力量可以互帮。

(8)借力合作。借力就是“巧借东风”,主要在于企业的市场眼光,市场经济中,处处有“东风”,企业能不能捕捉到和会不会借到“东风”,就要凭借敏锐的经营眼光。借助他人力量用来排忧解难,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

在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种种做法中,合作的方式还有很多,只要能够达到合力的目的,就能起到共同“抗寒”、共度危机的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