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生气不如争气:人生不必计较的50件事
23570900000004

第4章

他的意思是讽刺他还未脱掉农村气息,而全会场的人听见了,弄得哄堂大笑,这该是多么的受窘,多么难堪的事。但是康农虽貌相粗野,心地却很澄明,他坦白承认斐普士先生所说的,虽然是嘲弄,但也是事实,从容不迫地答道:“我不仅在口袋中有雀麦,而且头发里还藏着草籽,我是西部人,难免有些乡村气,可是我们的雀麦和草籽,却能长出最好的苗来。”

康农因为这虽似自贬身分的反驳,却名闻全国,大家反而恭敬地称呼他“伊里诺斯最好的草子议员。”

康农知道:对付嘲笑这一类事,不能躲闪,也不能害怕,你愈躲闪、愈害怕,它便愈攻击你,使你日夜不宁,你若迎头痛击,反而能为你所克服,而无所施其技。就好像遇到野狗一样,狗若见你怕它,它便越肆意咆哮,你若转身对付它,它反而停了狂吠,向你遥尾乞怜。

从前罗斯福总统就曾大大受过朋友嘲弄的恩惠。那些朋友们对于他丑陋的长相和虚弱的体格常常调笑,因此激起了他的奋发心,到西部去把身体练好。当他被人戏弄时丝毫不为保住面子而竭力辩解;反之,他对于他们的指责,完全坦然接受下来。

有一天,他在北德兰德斯,与许多同伴砍伐一块空地上的树木,以便在那里建筑一栋屋子。当傍晚下工时,工头问他们每人砍了几株,有一个喜欢开玩笑的工人说:“皮尔砍了三十五株,我砍下四十九株,罗斯福则只有十七诛;但他更辛苦,因为他是用牙齿咬下来的。”罗斯福在旁听了,想想自己所砍下的树,切口上确实是斧迹高低不齐,好像咬下来的一般,不禁连自己也好笑起来了。他老实承认自己的成绩,比起别人的,确实是相差很远。

又有一次,那时罗斯福是北德兰德斯牧场的主人,常常出外打猎,他为了知道射猎山羊的诀窍,打听到某处有一位着名的猎师,名叫威尔斯,便写信去请他来做教师。那封信的末尾说:“你想如果我去猎一只白山羊,能够如愿以偿吗?”

那位猎师原是一个粗人,不懂礼貌,就在罗斯福那张信纸的背面,写了一封回信说:“假使你的猎术没有你的写信技术高明,那你即使看见山羊从你面前奔过,你也休想碰掉它的一根毫毛”。

如果罗斯福是一个好高自大、不能忍受丝毫侮辱的人,他接到这封回信一定会勃然大怒,绝对不会再向那得罪他的猎师请教了。但他当然不会这样做。他打了一个电报去,请那位猎师立刻动身前来。

罗斯福深知那位粗鲁但爱讲老实话的猎师,比一些只知百般谄媚奉承、对于自己的话言出必从的人好得多。

一个人受了嘲笑,不要窘态毕露,无地自容,更不必去计较它,正因为嘲笑中有真实性,事实愈真确,剌激也更利害,因此,就像康农一样,立刻承认,而这些无关大体的小弱点,正表白了你自己诚恪忠实的性格,自己的缺点,本是想努力改进的事,哪里怕人家道破呢?自然安详无事了。

头脑清晰的人,决不以完人自居,他自知有许多缺点。须待改进,而别人的嘲笑,正可把这些不自知的缺点揭露出来,我们的脸皮,也不可太薄,一受嘲笑,言中你的缺点,便神经过敏,而不能强自镇定,这是缺点,但如果脸皮太厚,漠然无动于衷,而不接受别人的指责,改进自己的缺点,这也是不对的。

心灵处方:

一般人,总以为嘲笑自己的,是仇敌;而奉承自己的,是好友。心性懦弱的人,会被嘲笑的力量压弯了原来挺拔的脊梁;而心性刚强的人,则会把别人的嘲笑视作一种完善自我的力量。

12.反对意见——宽容不同的声音

罗兰德说:“弱者惧怕他人的意见,患者抗拒他人的意见,智者研判他人的意见,巧者诱导他人的意见。”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可能你也会遇到一些意见、看法跟大家南辕北辙的人。

在一致的看法中,他总是有出人意料的主见。除非是明显违背了真理,我们不应该去计较,应学会用宽客的心,学习和接纳这些不同的声音。

一群站在树枝上的麻雀对其中的一只说:“我们全都是迎风站立,只有你跟我们站得相反。”

“我就是喜欢这样,有碍着你们吗?”那只麻雀不服地说。

“你破坏了团体精神,是一个不合群的人。”

所有的麻雀一致地谴责它。但是这只麻雀仍一意孤行。

他们依然迎风站立,只有这只麻雀继续站在相反的方向。

这时一只大花猫潜行到树丛后面,由于大家都是向着迎风面,没有察觉到花猫的出现。

当花猫正准备一跃而出时,那只站立方向和别人不一样的麻雀及时看见,大叫道:“猫来了!快逃!”

其他的麻雀立刻闻声飞走,这只特立独行的麻雀救了大家一命。

学会和不喜欢的人相处,是一种技巧,不要计较别人的反对意见,他们的话也许是对的。人的某种本能趋势就是与自己喜欢、欣赏的人靠近,同样也就远远的躲开那些自己不喜欢、不愿意打交道的人。然而,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随心所欲,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经常要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甚至是与自己相敌对的人打交道,这就需要用到一些技巧,那就是用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包括你不喜欢的人。

当遇到与我们意见不一致的人时,应该怎么做呢?

哈蒙曾被誉为全世界最伟大的矿产工程师,他从着名的耶鲁大学毕业后,又在德国佛来堡攻读了3年。毕业回国后他去找美国西部矿业主哈斯托。哈斯托是个脾气执拗、注重实践的人,他不太信任那些文质彬彬的专讲理论的矿务工程技术人员。

当哈蒙向哈斯托求职时,哈斯托说:“我不喜欢你的理由就是因为你在佛来堡做过研究,我想你的脑子里一定装满了一大堆傻子一样的理论。因此,我不打算聘用你。”

于是,哈蒙假装胆怯,对哈斯托说道:“如果你不告诉我的父亲,我将告诉你一句实话。”哈斯托表示他可以守约。哈蒙便说道:“其实在佛来堡时,我一点学问也没有学回来,我尽顾着实地工作,多挣点钱,多积累点实际经验了。”

哈斯托立即哈哈大笑,连忙说:“好!这很好!我就需要你这样的人,那么,你明天就来上班吧!”

在有些情况下,别人所争论不休的论点,对自己来讲反而不那么重要。比如,哈蒙从哈斯托口中得来的偏见,这时,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去斤斤计较,而是尊重他的意见,维护他的“自尊心”而已。

敏锐的人在对付反对意见时常常尽量使自己做些小让步。每当一个争执发生的时候,他们总是在心里盘算着:关于这一点能否作一些让步而不损害大局呢?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应付别人反对的惟一的好方法,就是在小的地方让步,以保证大的方面取胜。

心灵处方:

别人的反对意见正是人缺点盲点的一部分。

13.流言蜚语——谁人不说人,谁人不被说

人生真的需要勇气,来面对流言蜚语,也许你越在乎,你就越会陷得越深,反被流言蜚语打败。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一位大智者如是说。

当事情已经黑白不分时,就沉默吧。

越讲只会是越描越黑,更增加人家“黑白讲”的资料而已,已经混浊的水,何必再费力去搅呢?越搅只是越黑而已,越是费劲就越是难以澄清。

曾经有人说我和某位女子从交过甚,根本就不是也没有的事,却被人越说越难听,而人家女孩子是经不起这些是非风波的,名节很重要,而那些讲是说非的人却不这样想。

我为此而心烦不已,和一位友人诉说不平,友人笑笑说:“你的还不算什么,听说我一年前已经结婚了。”

“你不气吗?”我问。

“气啊,怎么不气!气也气过了,泪也流过了,人的嘴巴就是封不住!最后我告诉自己:别管那些吧!让别人去说,快乐地过。

日子!他们越是要让我不快乐,我越是得快乐。”

“现在呢?”我问。

“现在人家都叫我李太太,只是他们没想到,其实我还是孙小姐。反正我还是很快乐呀!有时候,为了敌人我们反而要活得更好!”友人宽怀说。

林肯说:“如果证明我是对的,那么人家怎么说我就无关紧要;如果证明我是错的,那么即使花十倍的力气来说我是对的,也没有什么用。”

如果你曾注意过别人的流言是多么的随意,你便不会太在意。说过的话,他人早忘了,只有自己,因为一句没有根据的随性批评,而耿耿于怀,是很得不偿失的事。

闲谈莫说人是非,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在一生中没曾说过人家的是非。对于说是非的坏处,大家可能耳熟能详:损害人家名誉、破坏大家的感情、令人对被说是非者产生不信任态度等。

不过,原来流言蜚语也有它的正面价值,它可以增进我们跟身旁人的感情,亦可以把小圈子文化传递给每一个圈内人。

流言可以制造小圈子——若小圈子成员让你加入参与诉说张家长李家短的活动,聆听你所提供的资料,这表示他们已接纳你,容许你成为他们的一分子。若他们在你面前窃窃私语,或立刻转换话题的话,这可能表示你不是他们的圈中人。因此,流言可以说是增进小圈子成员间的联系和亲密感的方法。

流言是一种道德文化的教育——这是一个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概念,但通过一些实例便可明白个中道理。试听邻居们说:“你看五楼那个住客,他总是把垃圾袋口打开,令垃圾满地皆是……”听了这话,我们知道若想在这社区中被邻居接纳,便万万不能犯上同样的错误。于是这种流言自然地成了传递社会规范的工具,把那些被接纳和遭抗拒的行为一一列举在我们面前。

流言是协助新人融入圈子的捷径——如果你刚来到一家公司工作,你第一想知道的便是谁是要防避的人、谁是有求必应乐于助人者、谁是办公室色狼、谁是幕后黑手、真正掌权者是谁等办公室政治。奈何这些绝不是在官方的迎新交接活动中或工作守则中可以知道的,而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便是靠茶余饭后的闲话家常来作补充,令我们得以知己知彼,及早掌握工作中的政治和生存要诀。

有人认为说闲话是女性专长,但学者指出,男性与女性同样地爱说闲话,但是内容有所不同。女性爱谈及她们身旁最亲密的人,所以伴侣、家人、朋友、邻居的近况往往是流言的主题,而男性则爱把他们所不熟悉的人作为流言蜚语的对象,如政客、公众人物、公司里的同事等。表面看来,男性所说的话杀伤力好像不及女性,但实际上,却非如此。

把身旁人的是非拿来谈,起码是出于亲身所见所闻,较有事实根据,但是,把陌生人的故事作谈话对象,极可能是道听途说,再加上为增加趣味而略作渲染,在这情况下,杀伤力绝对不弱呢。

另外,学者又发现男女的说闲话对象都是以同性为主,而女性说异性闲话时多数是谈自己有好感的男性,而男性则甚少谈及自己心仪的女性。这正好说明了一个事实,人类蜚短流长的行为,不一定是恶意破坏对方的名誉形象,而是表示一种关注留意,甚至是对这些闲话对象感到好奇和寻求深入了解的行为。

在这种交换情报资料的说闲话过程中,那个对象变得栩栩如生,好像我们已进入他(她)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中,于是在不知不觉间,流言竟令我们觉得跟对方变得好像很稔熟似的。

心灵处方: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面对流言最好的方法,就是“蚀者自蚀,清者自清”,自有论断,让别人去说吧,我决不计较。

14.排队——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在生活中,人们常要排队,可总是喜欢站在第一排,排在第一个,表现的总是不居人后,结果许多的意外事故就是发生在排队事上。

早一点,晚一点,与人方便,也是与自己方便,何必处处计较。

排队行为中包括了很多学问。一个重要的表现便是“排队的文化”,一个国家、地方的人有没有排队的习惯,是否争先恐后令秩序大乱,可能真的如有识之士所言可以反映该地的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

从另一个比较狭隘的角度来看,一个有“排队文化”的地方,基本上是奉行不损人不害己、互助互利的社会盟约。既然争先恐后会令自己烦躁易怒,争到首位虽然会感到高兴,却要费掉不少体力和细胞,只得末位时又徒劳无功,心有不甘。那么,排队便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一个跟一个的顺其自然而行,不需争吵,先到先得,极尽公平之能事。假若人人都排队,那便可以有规律地生活,达到互相尊重,遵守相安无事的盟约。试想以前粮食缺乏在食堂等候位子的日子,每个家庭都要派几个成员,策略性的分布在几张杯盘狼藉的桌子旁,只要任何一桌离席,便蜂拥过来霸占位子。若阁下幸运的话,站一会儿便有位子,若倒霉的话,可能眼见迟来的人也安坐下来,自己还是在看着那一桌子没有公德、没有情趣、不肯离席的人在阅报、东拉西扯地谈天说地,喂那个只顾游玩不愿吃东西的小顽皮,还有不断地说仍有些迟到大王未到……回想当年,为此而勃然大怒,脏言秽语,大打出手的例子确实不少。但最终还得填饱肚子,所有的争吵其实都没有必要。

在北京,给人印象最坏的莫过于坐车,似乎人们根本就没有排队的观念,为了争得一个公共汽车的座位,人们可谓挖空心思,从判断停车的位置,到选择上车的最佳角度,都有“学问”。坐火车可是没座票就没位子,但人们仍然是“百米赛跑”,让老外看了都觉得中国人挺讲“效率”的。

时至今日,排队已成为生活常规,不争先不恐后,只需派一个成员去排队,其他人稍后到达,大家只在门外或大堂等候,不再站在人家桌子四周,于是,吃东西的人可以安然地吃,不再受到监视,谈天的人可以畅所欲言,不再需要担心被旁观者窃听。

在这种互利、人人获益的大前提之下,排队文化已经变成自然的生活方式了。

心灵处方:

排前排后,并不能说明什么,但是争前争后,可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

15.排斥——做一个打不破压不扁的铜碗豆

做人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心态,别因为别人的排斥而失却自己的进取心,不要在乎别人的压制,关键是发展自己。

人很容易因被人排斥、拒绝而感到气馁和消沉,一下子觉得自己没有价值,生活失去目标。活生生的例子包括了那些因父母视之为眼中钉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不快乐的人,那些因长期受同学耻笑而变为偏激孤僻、缺乏自信的一群,和那些因被爱侣拒绝愤而自杀或杀人的案例。

被排诉、拒绝后的反应因人而异,主要的因素包括:长期的排斥影响至大,被排斥者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加强了一种无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