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读懂孩子的心:幼儿常见问题心里解析
23521100000008

第8章 培养健全性格——塑造活泼开朗的宝宝(8)

现在的家庭中通常只有一个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整天围着一个小宝贝转,他们对孩子关爱备至,并且不管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都从不拒绝。疼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家长的本能。但是如果一味地纵容孩子,就会使孩子养成乱发脾气的坏习惯,从而影响孩子成长。

1.培养孩子的挫折容忍度

想要孩子不乱发脾气,就要培养他的挫折容忍度。父母不要认为这个能力会自然出现,它就如同走路一样,是需要经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学会的。

培养孩子挫折忍受度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给孩子过高的期望与压力。所以,父母应当容许孩子失败,让孩子了解到失败是正常的。另外,平时可多跟孩子讲这方面的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慢慢了解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

2.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权利与感受

因为孩子的自我中心观念很强,所以,他们很少会考虑他人的想法。因此,父母必须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及爱心。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与孩子进行娃娃扮演游戏,让孩子从游戏中学习,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3.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一旦开始发脾气,那么就要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以减少孩子发脾气的次数或减短孩子发脾气的时间。例如,如果孩子是因为得不到东西而哭闹,可抱起他到屋外走走、看看,一方面安抚他的情绪,另一方面也可借由外面的事物转移他的注意力。

4.协助孩子发展自我控制的能力

让孩子不发脾气,就要极力培养他的自控能力。

让孩子发展自我控制的能力,并不是简单的讲道理就可以。首先,父母必须培养孩子凡事能为自己负责的习惯,以及不依赖他人的观念。如果孩子不懂得有些事情是必须自己负责的,那么当他想依赖的人无法适时地伸出援手时,孩子自然就会感到生气、愤怒。

所以,对于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要适时适度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比如,对于吃饭、穿衣、穿鞋、收拾玩具等这类事情,孩子已经基本会做时,父母就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决定怎么吃、穿、收拾。只要不是太离谱,孩子自己怎么做都行。当孩子明确知道这是自己的责任时,就不会因为没有人可以依赖而乱发脾气。

5.给孩子适当的规范,并坚守约定

要想孩子不发脾气,就要在提高他的自控能力之上,为孩子定出规范。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父母提供大方向,细节交由孩子自己决定。例如:父母可以规定孩子一天只能吃两次零食,如果超过两次,下个月就不能再吃了。如果父母能够预料孩子可能会出现生气、哭闹等行为,那么在此之前,就应当跟孩子订协议,并要求孩子遵守约定,以达到预防的效果。

6.父母要以身作则

其实,除了因为年龄、生理等原因,孩子会乱发脾气,与成人管教方式也有很大的关系。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为孩子树立良好典范。

15.“我是男孩,还是女孩?”——性别倒错现象

牛牛是一个5岁的小男孩,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很是秀气。

但是,最近牛牛的妈妈发现牛牛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他经常偷偷地拿起妈妈的口红在嘴上抹来抹去,还拿来邻居小妹妹的花裙子穿在身上。有时候,还吵着让妈妈给他涂指甲油,妈妈告诉他男孩子要帅气,不能穿裙子涂口红,可是牛牛却不以为然,有几次哭着喊着让妈妈给他买裙子穿。

不仅是牛牛,同样的问题最近一直困扰着艳艳的父亲:女儿5岁了,像个“假小子”。艳艳非常活泼,喜欢运动量大的活动,平时身边在一起玩的小朋友都是男孩,而且她也喜欢穿男孩子的衣服,还喜欢戴男孩子的帽子,家里一大堆男孩子喜欢玩的玩具,如汽车、枪等。

艳艳非常淘气,有时会和好朋友把班上搞得乱七八糟,而且午睡也不老实,总是很兴奋地和其他小朋友打闹。虽然老师有时也批评别的人,但似乎对艳艳的批评更多一些,老师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女孩子,天天这么疯,没有女孩子的文静劲儿哪行啊。”

爸爸本想让孩子自然发展,这样的女孩才有性格,同时还能很好地发挥她自己独特的创造性。但越来越多的负面信息,让艳艳的爸爸心里开始打鼓了。

当幼儿初步有了“我是谁”这一概念后,性别意识开始成为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幼儿的成长,他们需要在心理上理解性别的概念,理解自己在社会行为中扮演相应的性别角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性别和性别角色认同。但是,有时生理上的性别与心理上的性别认同并不一致,有一些人甚至会发生性别倒错的现象,这使他们非常痛苦,常常觉得自己在一个错误的身体里。因此,教儿童很好的认识性别和理解性别角色是爸爸妈妈不可忽视的。

从婴儿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有了性别的烙印,从姓名、服饰、玩具,到以后的行为要求、生活方式、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婴幼儿正是从爸爸妈妈对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要求中逐渐地理解性别的。两岁半到三岁期间,孩子对“我是谁”开始有初步的概念,他们会用“我”或“我的”来表示自己或属于自己的,而对自己的性别的认同,则是孩子建立自我概念很重要的一环。这个阶段的孩子,从在幼儿园上厕所时男生、女生必须分开以及男生不能穿裙子等方面,开始意识到男女有别。孩子会很好奇地想知道自己究竟是男生还是女生,究竟是和妈妈一样,还是和爸爸一样。不过,这时他们还不大能真正明白男女的不同。

第一阶梯3岁前对性别的理解只是外部特征层面

3岁前的幼儿就能够很响亮地说出自己的性别,但他们对性别的理解只是外部特征层面的。开始时,幼儿会好奇地问妈妈,自己是男生还是女生;是和妈妈一样,还是和爸爸一样。逐渐地,他们学会从发型、衣着上来辨别男性或女性,不过,这时他们还不大能真正明白男女的不同,同时他们也不能理解性别是恒定不变的。

第二阶梯4岁对性别的意识开始丰富

到了4岁,幼儿的性别意识开始丰富许多。他们对性别的差异也比3岁时更好奇。比如,当幼儿发现男女上厕所的方式不同时,通常会好奇地问“为什么男生要站着尿尿,而女生要坐着尿尿?”同样,他们对自己的生殖器也产生了好奇,想看看自己的和别人的有什么不一样,并在此基础上感受到男性和女性在生殖器上的差异。有时,听到有人提起“小鸡鸡”等字眼,会觉得神秘而咯咯地偷笑。甚至有的幼儿会因为实在太好奇,玩起脱裤子之类的游戏。这时,幼儿的性别刻板印象也在加强。他们会坚定地认为,男孩子玩洋娃娃是不正确的,女孩子也不能玩那些打仗游戏。

第三阶梯5岁以后真正开始了解两性的差异

幼儿真正开始了解两性的差异,他们知道除了外表的不同外,还包括生殖器官的不同。如果你问他们,男生和女生有什么不一样,最常听到的答案可能是:“男生不可以穿裙子”,“女生可以留长发”等。但如果你一直追问,他们会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诉你:“男生有小鸡鸡,女生没有。”由于对性别的理解,这时的幼儿对性别也开始敏感起来,开始懂得不好意思和回避。他们也真正理解性别不会随时间、外部特征、愿望的变化而变化。

同样,当大人提到与性有关的东西,5岁的孩子已经会表现得不好意思,对自己的身体也开始变得矜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换衣服或上厕所时可能会要求关门。不过,大部分的时候,男孩女孩还是可以愉快地在一起玩耍相处,并不在意性别的差别。

在性别角色理解方面,学龄前的儿童会将许多玩具、衣着用品、工具、游戏、职业甚至是颜色与一种性别联系起来,而与另一种性别严格隔离,形成非常刻板的性别角色印象,这种现象直到儿童中期才会得以缓解。

孩子性别倒错,需要引起父母的高度注意。可是,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纠正孩子的性别倒错现象呢?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家长参考:

1.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性别

平时生活中,父母要注意为孩子灌输性别差异,时刻提醒孩子,他是男孩,她是女孩,让孩子产生性别意识。美国的家长十分看重低龄儿童的性别差异,年轻的妈妈们会精心地为孩子挑选男用品、女用品,有时因为颜色花样的缘故,她们还会不放心地向营业员询问,生怕搞错。那些抱在手上的男婴,已穿上了正式的男装三角裤,尽管三角裤里还裹着纸尿布。他们的母亲说,应该让他知道自己是男孩。

父母要特别注意正确引导孩子对性别的认识。平时,可以多给男孩子讲一些关于英雄的故事,使英雄威武高大的形象矗立在孩子的心中;对于女孩子来讲,父母则可以和其谈谈女性,多带女孩子逛逛街,买些漂亮的衣服,让她知道女性的美。

2.遵照孩子性别打扮

平时,父母在为孩子添置衣物时,应尽量遵照孩子性别打扮,男孩子就要穿男孩子的衣服,不要给他穿裙子,也不要给他化妆;女孩子就要穿女性化的衣服,不要打扮成“假小子”。如果把孩子打扮成异性,不仅会妨碍孩子的性别意识的形成,而且更不利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3.不急不躁的分析

如果孩子出现了性别倒错的现象,父母首先要冷静,且不可训斥孩子,要不急不躁地问他为何喜欢不符合他性别的事物。一般来说,多数孩子是对性别倒错没有概念的,他们不觉得自己做错了,如果盲目地指责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

4.营造良好的环境

想让孩子抛弃性别倒错的心理,那么就不应让他生活在一个过于男性化或者过于女性化的环境中,尤其是单亲或是有残缺的家庭。譬如,如果一个家庭里只有妈妈和儿子,时间长了,这个男孩就会变得优柔寡断,缺乏男子气概、胆小等等。所以,对于这样的家庭而言,最好要让孩子多接触一些异性共存的环境,避免出现性别倒错现象。

16.输了就哭——孩子为什么输不起

每个人都喜欢享受成功的喜悦,佩佩这个3岁半的小姑娘也不例外。

在家里的时候,爸爸妈妈总喜欢和佩佩玩比赛谁吃饭快或者谁穿衣服快的游戏,爸爸妈妈为了让她高兴,每次都让着佩佩,赢了的佩佩自然是满脸花一样的笑容。

一次,几个小朋友一起跳皮筋,佩佩满怀“斗志”地跟其他几个小朋友一起比赛谁跳得好,佩佩赢的时候就高兴地喊:“继续比,继续比。”可是当佩佩输了的时候,她就大闹着重新来,或者耍赖说这次的比赛结果不算数。最后佩佩哭着跑回家,妈妈问她怎么了,佩佩说:“我跟小朋友们跳皮筋,我总是输给他们,不玩了不玩了。”

现在的独生子女,不必再像过去一样要体会生活的艰辛。从出生起,他们就被父母的细心呵护包围着,在一片赞扬声中长大,他们对于“输”是没有概念的,所以,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总会认为他们的生活应该“万事顺利”,所以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小小的不如意,例如在游戏中输掉这样的小挫折时,就非常容易出现输不起、挫折容忍力差的状况。

尤其在幼儿园中,这样的表现会更加明显。在家里,有相当多的孩子非常以自我为中心,凡事都要以“我”为优先,十分在意输赢或得失。但是,如果他把这种情绪带入幼儿园,就会认为自己在比赛、甚至游戏中都不能输,输了就耍赖、不愿玩。

有些孩子,经受不起挫折的心理更加严重。如果他认为这项活动或任务有些困难,自己可能会做不好,就干脆放弃不做,根本连尝试的意愿都没有。

那么,除了这些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会导致孩子出现如此的状况呢?

1.孩子的好胜心过重

孩子输不起,其实都是因为他的好胜心在作祟。他们希望自己比其他人更强,能更多地得到家长或者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这是孩子最高兴的事情。造成孩子这样的原因是父母平时对孩子过于苛刻,父母灌输给他们必须处处追求完美的教育理念,使得他们形成了争强好胜的性格。

这样的孩子每天都生活在一个要力争“完美”的状态下,他们本身就要求自己不能输。他们认为,输掉换来的将是家长的斥责、小朋友的嘲笑,因此他们感到无法忍受哪怕是一次小小的挫折和失败。

2.严重缺乏安全感

孩子爱玩又不服输,多是由于他们自尊心强且缺乏安全感。他们很害怕输,因为一输就无法肯定自己。同时,个性好强的缘故,使得他们在无法随心所欲地控制环境时,便以耍赖来否定既成的事实。

在幼年期间,孩子还处于以自己玩为中心的阶段,所以,对于他输不起的行为,父母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有时要让他自己去摸索,有时要给他引导,如果两者搭配得当,孩子就会成为身心健康、为大家所接受的快乐小孩。

所以,对于“玩不起”的孩子,父母可以采取以下这些方法:

1.察言观色,具体指导

首先,父母应当教育孩子,让他建立起尊重他人的观念,这是人际关系发展的第一步。但是,父母不要使用训斥的方法。否则,孩子恐怕很难接受,或根本听不进那些大道理。

2.适度安慰,讲清道理

当孩子受到挫折而耍赖时,父母需要对他进行适当的安慰。等他的情绪稍稍缓和下来后,再主动邀他玩同样的游戏,并且学他刚才霸道的模样,让他体会别人的心情。

如果孩子知道了为什么别人不想和自己玩,这个时候再告诉他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相信他会很容易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