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走出困境——如何应对人生中的挫折与压力
23495800000030

第30章 改换思维,创造生机(4)

每天,在威尔明顿附近的杜邦实验研究中心,忙碌的景象犹如一个蜂窝,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和助手们总是在忙于为杜邦研制成本更低廉的新产品。数以千万计美元的科研投入终于换来了层出不穷的新发明:高级瓷漆、奥纶、涤纶、氯丁橡胶以及革新轮胎和人造橡胶。这里还产生了使市场发生大变革的防潮玻璃纸,以及塑料新时代的象征-甲基丙烯酸。也正是在这里研制成了使杜邦赚钱最多的产品——尼龙。

那是在1935年,杜邦公司以高薪将哈佛大学化学教师华莱士·C.卡罗瑟斯博士聘入杜邦。此时卡罗瑟斯正在着手研制了一种人造纤维,它具有坚韧、牢固、有弹性、防水及耐高温等特性。不久卡罗瑟斯走进杜邦经理室时兴奋地说,“我给你制成人造合成纤维啦。”杜邦的总裁拉摩特祝贺卡罗瑟斯博士取得成功的同时,微笑着说:“杜邦永远都需要像博士这样善于创新的人。继续努力吧,博士,我们需要更能赚钱的产品。”

于是,卡罗瑟斯用了杜邦2700万美元的资本,又用了他自己9年潜心研究的心血,研制出了更能适应杜邦商业需要的新产品——尼龙。世界博览会上,杜邦公司尼龙袜初次露面就立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不仅要有经营管理的才能,更需要有一种远见卓识的商业预见能力。正如杜邦公司第六任总裁皮埃尔所言“如果看不到脚尖以前的东西,下一步就该摔跤了。”的确,在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如果没有一定敏锐的眼光,不能作出比较切合实际的预见,那企业是很难发展下去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杜邦公司很快地捞了一大笔,然而,杜邦并没有满足于暂时的超额利润。早在大战初期,皮埃尔就已意识到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战神阿瑞斯总有一天要收兵,不再撒下“黄金之雨”,于是他开始使公司的经营多样化,一方面他紧盯着金融界,一心要打入新的市场,开辟新领域;另一方面他必须为杜邦公司开辟一块有着扎实根基的新领域。几经斟酌,皮埃尔选定了化学工业作为杜邦新的发展方向,他要将杜邦变成一个史无前例的庞大化学帝国。

“我们不能在求变创新的同时把企业引向死胡同,我们的创新变革必须有相当充分的依据。”皮埃尔如此说,事实上他的选择也正印证了这一点。杜邦之所以将军火生产转向了化学工业,一则因为化学工业与军工生产关系密切,转产容易,不必作出重大的放弃行为,而且将来一旦烽火再起,再回头生产军火也很方便,不需太大变动;二则其他行业大多被各财团瓜分完毕,唯有化学工业比较薄弱,且潜力极大。事实上,杜邦家族第二代由于经营化工用品而发迹的家史,就证明了这一转变是极为成功的。

也许是杜邦家族财大气粗的缘故吧,杜邦公司求变创新的主要途径便是不惜重金,但求购得。杜邦不仅要买新产品的生产方法,还要买产品的专利权,甚至连新产品的发明者也一并买回为杜邦效力。1920年杜邦与法国人签订了第一项协议,以60%的投资额与法国最大的粘胶人造丝制造商-人造纺织品商行合办杜邦纤维丝公司,并在北美购得专利权。在法国技术人员指导下,杜邦家族在纽约建立了第一家人造丝厂。人造丝的出现,引起了从发明轧棉机以来纺织工业最大的一次技术革命,导致了1924年以后棉纺织业的衰落。杜邦公司又赶紧买进法国人的全部产权,以微小的代价,购得了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在1937年列为20世纪6大突出技术成就中的一项,它与电话、汽车、飞机、电影和无线电事业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接着,杜邦公司如法炮制,将玻璃纸、摄影胶卷、合成氨的产权买回美国,一个真正的化学帝国建立起来了。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乌云在欧洲云集的时候,杜邦公司的又一次适时求变,大刀阔斧地转向军火工业,大转换速度之快足以令人瞠目结舌。一年之间,杜邦公司召集了300个火药专家,将庞大的化学帝国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工业基地。

杜邦在生产内容和方式上的创新及前面讲过的形象改变,是杜邦家族半个多世纪以来得以保持辉煌的关键,否则,他们一家早在人们的骂声中败落了。

可见,创新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我们能改变过去的思维模式,开动脑筋,用心去想,就会有新的思路,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壮大的关键,同样,创新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所以,作为一个在社会上打拼的人要学会在工作中创新,积极探索新路子,想出新招数,破解各种难题,真正做到想做事、敢做事、能做事。把想干的事情干成、干好,干出实效,是检验我们工作的最好标准。为此,要不断提高破解难题的能力,善于把握各项工作的内在规律,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和抓手。在日常工作中想新招,出新点,改进工作的方法,讲求工作实效,只有这样工作才有源源不断的活力,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

在创新工作的同时,应把尊重事实、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的工作水平就会提高。

取天下之聪明,以生我之聪明

中国着名画家张大千的兄长张善子,早年学画虎,因功底不深,张善子画得不好,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猫”。于是,张善子一度被人取笑为“张猫猫”。然而张善子听到别人的耻笑并不气恼,为了借助别人的智慧,摸索画虎的技巧,他索性将所画的一张张“猫”当众展示,任观众评说,而张善子则躲在屏风后面将众人的意见一一记下,借此不断提高画技。由于巧妙采集他人的智慧并大胆创意,张善子后来终于成了名副其实的画虎大师。

中国明清时代的学者方以智是较早意识到“集智”重要性的一位有识之士。他认为自己很幸运地生活在古人之后,因此可以把前人或众人的智慧集中起来,从中找到通向成功的途径。方以智的儿子方中通则更明确地把“集智”称之为“择善”——“取其精华”。方中通说:“聚古今之议论,以生我之议论;取天下之聪明,以生我之聪明;此之为择善。”这里,一个“取”字,一个“生”字,非常形象地表达了“集智”创意的优势。

在利用创造性思维追求成功的过程中,采取“集智”的方法是非常有用的。美国实业家罗宾·维勒就是一个特别善于“集智”的人,这也是他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他说:“我成大事的秘诀很简单,那就是永远做一个不向现实妥协而刻意创新的叛逆者。”

当全美短皮靴成为一种流行时尚的时候,每个从事皮靴业的商家都趋之若鹜地抢着制造短皮靴供应各个百货商店,商家们认为赶着这个潮流走要省力得多。罗宾当时经营着一家小规模皮鞋工厂,只有十几个雇工。他深知自己的工厂规模小,要挣到大笔的钱确非易事。自己薄弱的资本、微小的规模,根本不足以和强大的同行相抗衡。而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争取有利地位呢?

当时罗宾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是在皮鞋的用料上着眼,就是尽量提高鞋料成本,使自己工厂的皮鞋在质量上胜人一筹。然而,走这条道路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是很困难的,因为自己的产品本来就比别人少得多,成本自然就比别人高了。如果再提高成本,那么获利有减无增。显然,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二是着手皮鞋款式改革,以新领先。罗宾认为这个方法不失妥当,只要自己能够翻出新花样、新款式,不断变换、不断创新,招招占人之先,就可以打开一条出路,如果自己创造设计的新款式为顾客所钟爱,那么利润就会滚滚而来。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罗宾决定走第二条道路。他立即召开了一个皮鞋款式改革会议,要求工厂的十几个工人各竭其能地设计新款式鞋样。

为了激发工人的创新积极性,罗宾规定了一个奖励办法:凡是所设计的新款鞋样被工厂采用的设计者,可立即获得1000美元的奖金;所设计的鞋样通过改良可以被采用的,设计者可获500美元奖金;即使设计的鞋样不能被采用,只要其设计别出心裁,均可获100美元的奖金。为此,他专门设立了一个设计委员会,由五名熟练的造鞋工人任委员,每个委员每月额外支取报酬100美元。

这样一来,这家袖珍皮鞋工厂里,马上掀起了一阵皮鞋款式设计热潮,不到一个月,设计委员会就收到40多种设计草样,采用了其中三种款式较别致的鞋样。罗宾立即召集全体大会,给这三名设计者颁发了奖金。罗宾的皮鞋工厂就根据这三个新款式来试行生产了。

第一次出品是每种新款式各制皮鞋1000双,立即将其送往各大城市推销。顾客见到这些款式新颖的皮鞋,立即掀起了一种购买热潮。两星期后,罗宾的皮鞋工厂收到2700多份数量庞大的订单,这使得罗宾终日忙于出入各大百货公司经理室,跟他们签订合约。

因为订货的公司多了,罗宾的皮鞋工厂逐渐扩大起来,三年之后,他已经拥有18间规模庞大的皮鞋工厂了。

不久,危机又出现了,当皮鞋工厂一多起来,做皮鞋的技工便显得供不应求了。最令罗宾头痛的情形是别的皮鞋工厂尽可能地把工资提高,挽留自己的工人,即便罗宾出重资,也难以把其他工厂的工人拉出来。缺乏工人对罗宾来说是一道致命的难题。因为他接到了不少订单,如无法给买主及时供货,将意味着他得赔偿巨额的违约金。

罗宾忧心忡忡,他又召集18家皮鞋工厂的工人开了一次会议。他始终相信,集思广益,可以解决一切棘手的问题。

罗宾把没有工人可雇用的难题诉诸大家,要求大家各尽其力地寻找解决途径,并且重新宣布了以前那个动脑筋有奖的办法。

会场一片沉默,与会者都陷入思考之中,搜肠刮肚地想办法。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小工举起右手请求发言,罗宾嘉许之后,他站起来怯生生地说:“罗宾先生,我以为雇请不到工人无关紧要,我们可用机器来制造皮鞋。”

罗宾还来不及表示意见,就有人嘲笑那个小工:“孩子,用什么机器来造鞋呀?你是不是可以造一种这样的机器呢?”那小工窘得满面通红,惴惴不安地坐了下去。

罗宾却走到他身边,请他站起来,然后挽着他的手走到主席台上,朗声说道:“诸位,这孩子没有说错,虽然他还没有造出一种造皮鞋的机器,但他这个思路却很重要,大有用处,只要我们围绕这个思路想办法,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我们永远不能安于现状,思维不要局限于一定的桎梏中,这才是我们能够不断创造的动力。现在,我宣布这个孩子可获得500美元的奖金。”

经过四个多月的研究和实验,罗宾的皮鞋工厂的大量工作就已被机器取而代之了。

任何人都不可能样样精通,不可能事事会做,尤其在创造性思维方面,不管你有多么聪明,总有你想不到的地方。善成大事者,则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收集别人的智慧,集思广益,以此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正如古人所云:“下君之策尽己之能,中君之策尽人之力,上君之策尽人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