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喜悦,不是只靠金钱就能得到的。工资可以减少人的不满,但不能增加人的满足感。应该说,能够增加人的满足感的,还是工作本身。人的一生中,可以没有很大的名望,也可以没有很多的财富,但不可以没有工作的乐趣。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但大多数平凡的人都想变成不平凡的人,但无论是否能变成一个不平凡的人,每一个人都应当从工作中得到乐趣。而工作的乐趣正如健康一样珍贵,有时候甚至比名与利更难得到。工作是一门艺术,缺少了快乐这支彩笔的渲染和点缀,艺术的色调就会变得灰暗,变得枯燥乏味。
人生的真谛在于: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灿烂。带给自己工作乐趣的也不能仅仅是最后达到的终点,更重要的应是工作的全过程。一个演员的快乐要来自演戏的过程,正如一个老师要在教学中得到快乐一样,也正如一个待产的母亲,她的快乐不只是来自婴儿的诞生,同样要来自怀孕中的期待。追求财富常常会令人失望,追求权力常常会落空,而追求工作的乐趣则如追求知识一样,既不会令人失望,也不会落空。它是现代人的权利,也是现代人的义务。
一位哲人说过:“兴趣比天才重要。”如果一个人对某一工作有兴趣,就能够发挥他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能较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而对工作缺乏兴趣的人,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也容易精疲力竭。因此,谁找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最合乎自己性格的工作,谁就等于踏上了通向成功的道路。
乌比·戈德堡就是这样一个人。她是一个在纽约曼哈顿贫民区长大的野孩子,长得难看,甚至可以说丑陋。她从来没有接受过正式的高等教育,只是看过不少好莱坞经典作品,并幻想有朝一日能像电影里那些大明星一样出入上流社交场合,谈吐幽默、举止高雅。最初的她满口粗话,一文不名,而她当时的工作是为尸体整容。所以,当她对别人说她要拍电影时,得来的总是嘲讽。
如果把她进军好莱坞的过程拍成一部纪录片的话,你就会看到一个只是凭着兴趣、激情和永不放弃自己梦想的人,是怎样赢得一个个人生发展机会的。
她先进的是百老汇,在那里她想方设法参加各种团体表演。在舞台上,她的智慧和快乐的天性迸发了出来,出色得耀眼,但是由于面貌丑陋和演艺圈对黑人的歧视,乌比并未受到重用。她鼓励自己,如果想让别人不放弃你,你首先不能放弃自己。
经过几年的刻苦磨练之后,终于于1985年在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影片《紫色》中,她成功地扮演了一位受丈夫虐待而苦苦在命运的泥潭中挣扎的女奴布热。这是她的第一部影片,并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女演员奖和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
1990年她在影片《人鬼情未了》中成功饰演了一位善良诙谐的黑人女巫师,从而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此后由她主演的《修女也疯狂》更是令观众如痴如醉,影片创下了当年的夏季票房之最,超过一亿美元。
如今她是美国最受欢迎的演员之一。除了演电影,她还在世界各地举办个人演出晚会,灌制唱片。
所有人都说这简直是个奇迹,但是如果你知道这样一个既不年轻又无美貌的黑人女子是怎样一直满怀激情,永不放弃的,你就不会感到意外了。
美国伟大的哲学家爱默生说:“不倾注激情,休想成就丰功伟绩。”激情是工作的灵魂,是一种能把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调动起来的力量,是不断鞭策和激励我们向前奋进的动力。在所有伟大成就过程中,激情是最具有活力的因素,可使我们不惧现实中的重重困难。每一项发明,每一个工作业绩,无不是激情创造出来的,激情是工作的灵魂,甚至就是工作本身。
对于一个有激情的人来说,没有不值得挥汗的小事,也没有干不好的事。比尔·盖茨有句名言:“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
比尔·盖茨的这句话阐释了他对工作的激情。在他看来,一个成就事业的人,最重要的素质是对工作的激情,而不是能力、责任及其他(虽然它们也不可或缺)。他的这种理念,成为一种微软文化的得力,像基石一样让微软王国在IT世界傲视群雄。
以充满激情的心态融入到工作当中,我们的工作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着名人寿保险推销员弗兰克·贝特格在他的自传中,向我们充分诠释了这一点:“在我刚转入职业棒球界不久,我就遭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打击——我被开除了。理由是我打球无精打采。老板对我说:‘弗兰克,离开这儿后,无论你去哪儿,都要振作起来,工作中要有生气和热情。’这是一个重要的忠告,虽然代价惨重,但还不算太迟。于是,当我进入纽黑文队时,我下定决心在这次联赛中一定要成为最有激情的球员。”
“从此以后,我在球场上就像一个充足了电的勇士。掷球是如此之快、如此有力,以至于几乎要震落内场接球同伴的手套。在烈日炎炎下,为了赢得至关重要的一分,我在球场上奔来跑去,完全忘了这样会很容易中暑。第二天早晨的报纸上赫然登着我们的消息,上面是这样写的:‘这个新手充满了激情并感染了我们的小伙子们。他们不但赢得了比赛,而且看来情绪比任何时候都好。’那家报纸还给我起了个绰号叫‘锐气’,称我是队里的‘灵魂’。三个星期以前我还被人骂作‘懒惰的家伙’,可现在我的绰号竟然是‘锐气’。”
一个人的终身职业,就是他亲手制成的雕像,美丽还是丑恶,可爱还是可憎,都是由他一手造成的。而人的一举一动,无论是写一封信,出售一件货物,或是一句谈话,一点想法,都在说明雕像的美或丑,可爱或可憎。
正确地做事并做正确的事
“不但要正确地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自从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创造性地将这个观点运用于解决企业问题后,改变了很多企业管理者的思维方式,把他们的关注焦点从弗雷德里克·W·泰勒的效率主义引向了效果,从而开创了管理学的第二个里程碑。
麦肯锡一位资深咨询顾问曾说:“我们不一定知道正确的道路是什么,但却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他说:麦肯锡卓越工作方法的最大秘诀就是,每一个麦肯锡人在开始工作前必须先确保自己是在“做正确的事”。这是一条对所有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的告诫。他告诉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方法,如果我们一时还弄不清楚“正确的道路”(正确的事)在哪里,最起码,那就先停下自己手头的工作。
有一个故事对此做了极好的解答。
故事说:有一次,一个人要在客厅里钉一幅画,就请来邻居帮忙。画已经在墙上扶好,正准备砸钉子,这位邻居说:“这样不好,最好钉两个木块,把画挂上面。”主人遵从邻居的意见,让邻居帮着去找木块。
木块很快找来了,正要钉时,邻居又说:“等一等,木块有点大,最好能锯掉点。”于是便四处去找锯子。找来锯子,还没有锯两下,“不行,这锯子太钝了,”邻居说,“得磨一磨。”
邻居家有一把锉刀,锉刀拿来了,邻居又发现锉刀没有把炳。为了给锉刀安把柄,邻居又去校园边上的一个灌木丛里寻找小树。要砍下小树,邻居又发现主人那把生满铁锈的斧头实在是不能用。邻居于是又找来磨刀石,可为了固定住磨刀石,必须得制作几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条。为此邻居又到校外去找一位木匠,说木匠家有一现成的。然而,这一走,就再也没见邻居回来。
当然了,那幅画,主人还是一边一个钉子把它钉在了墙上。
下午再见到他的那位邻居的时候,是在街上,邻居正在帮木匠从五交化商店里往外架一台笨重的电锯。
工作和生活中有好多种像这位热心的邻居那样走不回来的人。他们认为要做好这一件事,必须得去做前一件事,要做好前一件事,必须得去做事前面的一件事。他们逆流而上,寻根探底,直至把那原始的目的淡忘得一干二净。这种人看似忙忙碌碌,一副辛苦的样子,其实,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起初,也许知道,然而一旦忙开了,还真的不知忙什么了。这类人就属于典型的不能做正确的事的人。
“正确地做事”与“做正确的事”有着本质的区别。“正确地做事”是以“做正确的事”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正确地做事将变得毫无意义。首先要做正确的事,然后才存在正确地做事。试想,在一个工业企业里,员工在生产线上,按照要求生产产品,其质量、操作行为都达到了标准,他是在正确地做事。但是如果这个产品根本就没有买主,没有用户,这就不是在做正确的事。这时无论他做事的方式方法多么正确,其结果都是徒劳无益的。
那么对于一名员工来说,什么是“正确地做事”和“做正确的事”呢?
一位服务秘书接到服务单,客户要装一台打印机,但服务单上没有注明是否要配插线。这时,服务秘书有三种做法:(1)照开派工单;(2)打电话提醒一下商务秘书,是否要配插线,然后等对方回话;(3)直接打电话给客户,询问是否要配插线,若需要,就配齐一起给客户送过去。
第一种做法,可能导致客户的打印机无法使用,引起客户的不满;第二种做法,可能会延误工作速度,影响服务质量;第三种做法,既能避免工作失误,又不会影响工作效率。你觉得,哪种做法最好呢?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第三种做法。而第三种做法就是在做正确的事,第一、二种做法就是在正确地做事,这二者的区别就在结果的不同,其原因是没有把公司的目标与自己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许多企业之所以经营失败,往往就是因为它的决策者和决策团队正在做错误的事情,或者是那些高效的“无用工”,正使他们丧失掉机会,于是相应的威胁也随之而来,从而进一步阻碍企业的发展。
再者,“正确地做事”强调的是效率,其结果是让我们更快地朝目标迈进;“做正确的事”强调的则是效能,其结果是确保我们的工作是在坚实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换句话说,效率重视的是做一件工作的最好方法,效能则重视时间的最佳利用——这包括做或是不做某一项工作。
正确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这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很重要的管理思想。任何时候,对于任何公司来说,“做正确的事”都要远比“正确地做事”重要。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言,“做正确的事”是由企业战略来解决的,“正确地做事”则是执行问题。如果做的是正确的事,即使执行中有一些偏差,其结果可能不会致命;但如果做的是错误的事情,即使执行得完美无缺,其结果对于企业来说也肯定是灾难。
比别人想得长远一些
一个人在工作中考虑问题,一定不能胶柱鼓瑟,被眼前限制住,否则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爱若和布若差不多同时受雇于一家超级市场,开始时大家都一样,从最底层干起。可不久爱若受到总经理青睐,一再被提升,从领班直到部门经理。布若却像被人遗忘了一般,还在最底层混。终于有一天布若忍无可忍,向总经理提出辞呈,并痛斥总经理狗眼看人低,辛勤工作的人不提拔,倒提拔那些吹牛拍马的人。
总经理耐心地听着,他了解这个小伙子,工作肯吃苦,但似乎缺了点什么,缺什么呢?三言两语说不清楚,说清楚了他也不服,看来……他忽然有了个主意。“布若先生,”总经理说:“您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正卖着的。”
布若很快从集市上回来说,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车土豆在卖。“一车大约有多少钱?多少斤?”总经理问。布若又跑去,回来后说有40袋。“价格是多少?”布若再次跑到集上。总经理望着跑得气喘吁吁的他说:“请休息一会把,看看爱若是怎么做的。”说完叫来爱若对他说:“爱若先生,您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正卖着的。”
爱若很快从集市上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4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带回几个让总经理看。这个农民过一会还将弄几箱西红柿上市,据他看价格还公道,可以进一些货。想到这种价格的西红柿,总经理大约也会要,所以他不仅带回了几个西红柿作样品,而且还把那个农民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总经理看一眼红了脸的布若,说:“请他进来。”
人们习惯认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比别人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其实在很多时候,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区别就在于成功者能比别人多想一步。同样的小事情,如果有心,照样可以做出大学问,不动脑子的人则只会来回跑腿而已。故事中爱若与布若的差别,就在那一念之差上,但就是由于这一念之差造成了两人人生的天壤之别。
因此,对于生活中的布若这类人来说,不要抱怨自己被人忽视,或者总是感叹自己韶华虚度,一事无成。要知道,气愤和不平只会空耗自己的热情,颓废消极的情绪只会销蚀自己的人生。他们应该仔细反思一下:在工作中,有没有时时保持一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斗志?是不是处处保持一种“我只有一次机会”的自断后路、义无反顾的气概?有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投入生命的激情?生活中他们要学会的是自己重用自己,发掘自己。尽管成功的道路上不乏急流漩涡,但仍然勇敢热烈地去追逐,不断地去创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干自己最该干、最能干、最有希望取得成就的事情。
在很多年前,有一群熊,欢乐地生活在一片树木茂密、食物充足的森林里,它们在这里繁衍子孙,同其他动物友好相处。后来有一天,地球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片森林被雷电焚烧,各种动物四散奔逃,熊的生命也受到威胁。其中一部分熊提议说:“我们北上吧,在那里我们没有天敌,可以使我们发展得更强大。”另一部分则反对:“那里太冷了,如果到了那里,只怕我们大家都要被冻死、饿死,还不如去找一个温暖的地方好好生存,可供我们吃的食物也很多,我们也很会容易生存下来。”争论了半天,谁也说服不了谁,结果,一部分熊去了北极边缘生活,另一部分则去了一个四季温暖、草木繁茂的盆地居住下来。
到了北极边缘的熊,由于气候寒冷,它们逐渐学会了在冰冷的海水中游泳,还学会了潜入水下、到海水中捕食鱼虾,甚至敢于与比自己体积还大的海豹搏斗……长期下来,它们的身体比以前更大更重,更凶猛。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北极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