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最得力的员工
234919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得力员工”是近来人力资源管理中流行的一个概念。很多公司的老总和人力资源总监都认同这一概念,他们都认为得力员工很重要。然而,究竟什么样的员工才是得力员工?对于这个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只有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员工是企业的得力员工,但在不同的时间,是很难衡量员工的价值。如技术人员开发出来的产品,在未产生效益时,你很难看出他比销售精英更重要,并且对他们加于奖励,结果大家会觉得不公平。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员工才是得力员工?是不是业务精英和技术人才就是“得力员工”?

得力员工是指与创造绩效及对公司发展最有影响作用并在某方面“不可代替”的员工。这一概念有两个层次:“与创造绩效及对公司发展最有影响作用”,这是“得力员工”的内容。但从广义的角度上讲,一个组织系统的成员都是对绩效有贡献的,而对公司发展“最有贡献”会因判断标准和时间的不同而不同,那么,甄别“得力员工”的关键就是第二个层次:不可代替性。

某一角色是别人不能代替的或短期难以代替的,即使他(她)表面上看似乎不是十分重要,或对绩效似乎没有直接贡献,但一旦他(她)缺位,就可能带来连锁的、甚至是重大的损失(显性的和隐性的,直接的或间接的),这种员工就是不可代替的员工。西方《人力资源会计》中,也有学者从“价值会计”的模式提出“稀缺人力资源价值”的概念。如:赫奇曼和琼斯的“内部竞价模式”提出,他们认为只有稀缺的人力资源才有价值“稀缺人力资源价值”与职位的高低没有必然的关系,因此,不能认为只有CEO、CFO、CIO等角色才是老板的得力员工。例如,假设打字员A,随时有很多人能代替她,那么,A就不是得力员工。但是如果A在所负责的工作领域中做得十分出色,不可代替,那么A就是得力员工。可见,相对于其他一般的打字员,该打字员绝对是得力员工,尽管她在公司的职务很低,然而她得力的角色能力存在一定的“不可代替性”。

所有的企业老板和管理者都知道,得力员工如同自己的左膀右臂,能让自己在管理工作中感受到如虎添翼的成就感。但不可否认的是,但得力员工往往少之又少,目睹企业中那么多员工,能做到称职的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想找个得力员工实在是很难。得力员工确实有其独到的一面,所以,对于不能事必躬亲的管理者来说,得力员工显得是多么的不可或缺。

目前职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让自己在竞争中不被淘汰,甚至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金牌员工,就必须将自己打造成为一名企业得力的员工。但是,要想成为一个得力员工,首先要明白企业需要什么素质的人才。无疑,忠诚、爱岗敬业、勤奋是作为一名得力员工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要想成为一个企业的得力员工,进入企业,就必须要摆正心态,以企业为家。只有摆正了心态,才会更快、更好地进入角色,发挥自己的专长。心态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导致结果。在工作中要注意多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去检视自己的心态,提升自我洞察能力。

在工作中,永远记住本职工作是最重要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并要及时汇报,反馈进度。选择了从事的职业,就要努力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特长在工作中发挥并加以运用,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并加强学习,将知识、技能学到手,努力做一个知识型人才。只有这样你才会脱颖而出,被公司领导重视,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成为企业的得力员工。

在工作中不固执己见,不逃避责任。对待已经出现的问题要勇于面对,想办法去解决,多思考,多问,多提合理化建议,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汇报领导,而不是一股脑的将问题留给领导。要主动与部门负责人交流,与同事加强沟通与合作,多提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合理化建议和建设性意见,多从领导的角度考虑问题。

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有责任感。“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人不在多而在于精,看人、用人、识人的首要条件不是看学历,也不是看经验,而是看人的忠诚度和创新精神……”,这是某企业一位董事长的精辟论述。作为一名得力员工只有忠诚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勤于思考,在工作中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感。多了解企业发展资讯,多学习别人的经验,处理好人际关系,少说话,多做事,多观察。说到不如做到,我们在工作中就要鼓励小改小革,把自己的工作不仅干好,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力争使自己的工作中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总之,要想成为一名得力员工,需要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要心存善意与真诚,勤于思考,踏踏实实工作。只有这样,你才能被企业认可,被领导信任;只有这样,你才会无往而不胜,最终成长为企业的得力员工。

本书紧紧围绕“得力”这两个字做文章,结合古今中外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详尽为你讲述了如何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得力的员工,让自己真正成为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也让自己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人才。进而创造辉煌业绩与前程。

本书可读性、启发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适合员工个人阅读,也可以作为企事业单位员工培训教材,相信本书的出版对企事业单位员工的个人阅读和培训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