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创新的目标定位在掀起产业革命,大都不会成功。创新最好从小规模开始着手,只需要少量的资金、人员及狭小的市场。
提到创新,管理者也许首先会想到各种有创意的“点子”。事实上,很多管理者都鼓励自己的员工有“聪明的点子”。在很多人看来,创新就是“心血来潮或者是灵光乍现”的产物,是灵机一动。但真的是这样吗?
德鲁克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他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这样写道:
“创新——本书的~个主题——是可组织、系统化的、理性的工作。”
同时,他给出了一个关于创新的明确概念:“创新可以被定义为一项赋予人力和物质资源以更新和更强创造财富的能力的任务。”
德鲁克认为创新是可以有计划、被组织的理性工作,它并不依靠于虚无缥缈的“灵感”。
德鲁克说:“成功的企业家不会坐等‘缪斯的垂青’,赐予他们一个‘好主意’,而是努力实干。总而言之,他们并不求惊天动地,比如希望他们的创新将掀起一场产业革命,或者建立一个‘亿万资产的企业’,或一夜之间成为巨富。
有这种大而空、急于求成想法的企业家注定要失败,大多数都会走错路、干错事。一个看似伟大的创新结果可能除了技术精湛外什么也不是;而一个中度智慧的创新,如麦当劳,反而可能演变成惊人且获利颇丰的事业。”
我们看到很多写给管理者的书籍上,所描述的大部分新企业都是建立在“聪明的点子”之上的:拉链、圆珠笔、喷雾器、易拉罐等等都是聪明点子的产物。
但是德鲁克告诉我们:“‘聪明的点子’是风险最大,成功机率最小的创新机遇源泉。这种创新中只有不到1%的专利可以获得足够多的钱补回开发成本和专利费用。”
他举例说:“历史记录的最伟大的创造天才首推达·芬奇。他的笔记本的每一页上都有一个惊人的主意——潜水艇或直升飞机或自动铸排机。但这些都没有转化为带有历年时期的技术和材料的创新。事实上,在当时的社会和经济中它们都不会被人们接受。”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但实际上他不是蒸汽机的真正发明者:翻开科技史,你会发现,1712年纽科门制造了第一台蒸汽机,英国一个煤矿曾利用它来抽水。
但是燃烧发动机的真正“发明者”既不是纽科门,也不是瓦特,而是英裔爱尔兰化学家玻意耳,他发明这种发动机纯属“灵光乍现”。只是玻意耳的发明没有成功,也不可能成功。因为他利用火药的爆炸来推动活塞,这种方法会把汽缸弄脏,每一个冲程都要把汽缸取出来清洗一次。玻意尔的想法首先启发了他的助手帕潘,然后是纽科门,最后是瓦特开发出了可行的蒸汽机。
而在瓦特之后,“蒸汽机”这个划时代的创新,才真正被应用于大工业的生产,也直到这个时候,“蒸汽机”这项“发明”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天才玻意尔所拥有的只是聪明的点子,它并不属于科技或发明。这些“点子”只有在“发现”它的人充分掌握知识和技能,在系统的组织和计划下,使之能够拥有使用价值,才能够称得上是“创新”。
德鲁克说:“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理论和实践中,聪明点子的创新是附属的。但是,它必须受到人们的赏识和回报。它代表着社会需要的品质:积极性、雄心和灵性。”
但我们必须明白创新和“点子”的差别。“点子”仅仅是一种带有创意的想法,它如果想成为有价值的“创新”就必须接受实践的考验。
王永庆早年因为家里条件不好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他就从老家到嘉义开了一家米店。当时,小小的嘉义已经有近30家米店,竞争非常激烈。
当时仅仅只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
他的米店开业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有什么知名度了,可以说是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米店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为了打开销路,王永庆只能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可是,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
那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觉得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必须有一些别人没有的优势才行。于是,他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
20世纪30年代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沙子、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
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王永庆却从这习以为常的日常习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带着两个弟弟一起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给顾客。于是,镇上的人都说王永庆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也日渐红火起来。
但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在提高大米质量的同时,在服务上也更进了一步。
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回家。这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就非常不方便了。可是,年轻人整天在外工作,根本没时间来买米,所以,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
聪明的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大受顾客欢迎。
更重要的是,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就完了,他还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陈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陈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会变质了。
而且,每次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都会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这家有多少人吃饭,有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等时候到了,王永庆不等顾客上门,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更加了不起的是:有些顾客,不是吃完米就立即有钱买米,因为还没有发工资。王永庆又推出一项新的服务措施:
先把米给客户,记好别人发工资的时间,在他发工资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去收费就行了。
于是,他那家在小巷里的米店,竟然成为了生意最好的米店。
王永庆把握了做一流商人的秘密,之后不断发展,最后成为了台湾的首富。于是,镇上的人都说王永庆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也日渐红火起来。
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回家。这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就非常不方便了。可是,年轻人整天在外工作,根本没时间来买米,所以,
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
更重要的是,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就完了,他还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陈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陈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会变质了。
更加了不起的是:有些顾客,不是吃完米就立即有钱买米,因为还没有发工资。王永庆又推出一项新的服务措施:先把米给客户,记好别人发工资的时间,在他发工资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去收费就行了。
王永庆把握了做一流商人的秘密——起步点越低越容易成功,之后不断发展,最后成为了台湾的首富。
一个人的观念决定行动,行动导向结果。说到底,人和人的竞争、企业和企业的竞争,最终都是思维方式的竞争。一个因循守旧、不善变革的人,很难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卓越的管理者都善于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不会坐井观天,而是站在时代的潮头,以变革思维引导企业的前进和发展。
7.让创新创造价值
【德鲁克箴言】
创新的考验在于能否创造价值。
德鲁克认为,创新的考验也是对质量的考验,并不是“我们是否喜欢这个创新”而是顾客“是否愿意花钱去购买这个创新”。这就要求管理者一定不要理想化,而要对市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让创新创造价值。
1986年,年仅17岁的黄光裕与长其3岁的哥哥黄俊钦,一道带着4000元钱从家乡广东汕头北上,到内蒙古一带做贸易。一年后因不满当地人“轻易承诺疏于兑现”,转战北京。半年后开始在北京珠市口经营一家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电器店——这就是国美电器连锁店的发端。
黄氏兄弟初到北京时物色下的珠市口的那家两层小店,本是一家国营服装厂的门市部,名叫“国美服装店”。兄弟俩很快发现服装不太好卖,于是卖起了电器。1987年1月1日,“国美电器店”的招牌在这家小店的门前挂了出来。
20世纪80年代末,整个国家市场需求远大于供应,谁掌握了货源,转手就能赚钱。黄光裕敏锐地发现了扩展性最好的家电市场,同时也预见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最终必将转向买方市场的大趋势。因此,他们没有采取一般商家所采用的倒买倒卖抬高售价以图厚利的做法,而是确定了“坚持零售,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这一策略延续至今,成为国美立业之本。
1996年,黄光裕更是将触角伸向了房地产业——这是一个既需要各类资源(包括政府资源)又能够累积各类资源的行业。总投资近13个亿的鹏润家园于这一年9月18日破土动工。1998年黄淡出国美~线而成立鹏润投资公司后,房地产业与家电连锁业被认定为国美的两大主业。这一年的4月26日,鹏润投资以1.35亿港元完成对香港上市公司京华自动化集团有限公司74.5%的股份的收购,将鹏润房地产的一部分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并将其更名为中国鹏润集团(鹏润地产)。
自此,黄光裕在商场中纵横捭阖,任意驰骋,成为电器零售业的老大和房地产业的新贵。
不断求变,以变革求生存图发展的创新精神,对于管理者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管理者的创新精神,是将“变”看成是企业经营的一种正常现象和准则。一个有头脑、有韬略的管理者,总在寻求变化并对变化作出反应,把变革作为一个可供开发的机会。变革精神,从实质上说,也就是一种创新精神。因为正是对现状不满,才使他们甘冒风险去变革,去干一些新的事情。管理者最乏味循规蹈矩,最讨厌人云亦云,他们天生就是“破坏者”。
创新精神,是管理者生命中最闪光的部分。一个管理者什么时候思想僵化,停止创新,那他就会在什么时候结束“管理者生命”。而只有不断创新,他才会永葆青春活力,企业才会有勃勃生机。
优秀的管理者总是领导着市场的新潮流,他们具有前瞻意识,领先一步,走在市场的前列,率先跨入新领域,他们不断开辟新市场。
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68年,是中国设计制造以透平机械为核心的大型成套设备的集团企业。
多年来,陕西鼓风机公司以市场为先导,以技术创新为手段,通过深入贯彻以“陕鼓模式”营销战略为核心的企业发展战略,使企业从一个从事风机制造的传统机械工业企业逐步转变为以透平机械为核心,为用户提供系统集成和系统服务的大型工业企业集团,并逐步走上了一条高端发展的路子。
在发展企业的同时,陕西鼓风机公司依托知识产权,开辟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2004年底,集团的技术线进行了流程再造,成立了专门的研发中心,结合市场销售,开发新产品。在此基础上,陕西鼓风机公司加强自我保护,对专利的申请提出全年的考核指标,并纳入月份计划任务书,以提高专利申请量。
集团首先结合自身特点,完善现有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形成了有效的专利工作机制。根据《企业专利工作管理办法》要求,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集团制定了《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专利工作管理办法》和《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集团还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由公司总工程师担任委员会主任,并且对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制度化,每年要召开会议,对公司本年的知识产权工作进行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讨论制定下年的I作计划,在实际工作中对有关具体问题进行全面指导。
集团在日常研发过程中注重运用专利制度规则,全面开展了企业专利战略。陕西鼓风机集团是设计制造大型透平鼓风机、压缩机、能量回收装置并成套供货的国家大型专业骨干企业,企业产品主要有轴流压缩机、能量回收透平装置(TRT)、离心压缩机、离心鼓风机、通风机五大类30个系列近500个品种规格,技术领域涉及流体力学、机械制造、机械设计、自动化控制等专业知识。因此,加强专利战略研究,是陕西鼓风机集团知识产权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工作中,研发人员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并运用对专利文献的检索,为企业的科研、生产、经营提供决策。
陕西鼓风机集团勇敢依托知识产权,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子,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日本三洋公司的开拓者井植薰说:“世界上没有任何现成的道路可走,前辈留给我的只是一条已经走过的路。人生之路需要自己去开拓,开拓就意味着不断地探索,意味着去排除一切障碍,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求变方能求生,不变死路一条。三洋如此,成功的企业莫不如此。伴随着全球化技术革命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创新也不再仅仅是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在做好今天的同时,企业更需要关注未来的发展,企业领导更要有富于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领先市场需求一小步,就是推动企业发展一大步。
8.更新观念,消除过时思维
【德鲁克箴言】
从已经发生的改变到人们感受和接纳这种改变之间存在着时间差,创新就是要运用这种时间差。
企业要想有更好的发展,作为未来企业发展的管理者,必须要看清潮流,超前思考,确保企业创新决策的前瞻性。
惠普公司如今的发展就和他们的领导层不断鼓励员工创新观念有关。惠普公司从最开始的电子仪表领域到工程用计算机的研制与开发,再到商用小型机、计算机设备、打印机、UNIX系统;从网络软件,到个人电脑及惠普推动的电子化服务,公司一直在不断改变、创新。虽然每一个新产品的推出,都是一个非常艰辛漫长的过程,但惠普依然不懈地努力,而这正是惠普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