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正能量的人,对生活乐观,充满自信。他们知道生活本来就悲喜交加,所以能坦然面对。他们在该独立的时候独立,该求助的时候求助。当快乐来临时,会尽情享受;当烦扰来袭时,就理性解决。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不会自我贬损也不会自我膨胀。乐观和自信的后面,深藏着对人生的豁达与包容。
生活不需要标准
人生本不应该有烦恼,可在这个世界上几乎很难找到一个完全没有烦恼的人。人之所以有烦恼,完全是因为自己离目标太远,而又喜欢相互攀比。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例子:本来小两口生活得幸福自在,可某一天妻子对丈夫说:“你看,别人的老公多潇洒、多威风。三楼的阿强开个出租车,一个月挣三四千元是不成问题的。对面的老张坐在家中搞创作,每个月的稿费单就有几十张,少说也有两三千元。你看你,要钱没钱,要车没车,单位又不好,我怎么就这样没福气,当初怎么能看上你这种人呢?”
当然,也不是只有女人爱比较,其实男人也非常乐于比较。曾见过一位年轻人,不到30岁已经有了自己的豪华住房和车子,除稳定工作外还有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女朋友不但漂亮而且对他真心实意,关爱有加,父母身体健康,老有所乐。这是好多人欣羡、向往的生活,也是很多人工作了大半辈子达不到的奋斗目标。可是,这位朋友还是不快乐,还总是抱怨车子不够好,房子不近山水,女朋友不够完美……
其实,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里,所有的结果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标准,认为自己就应该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所以,当外面的环境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时,他便从心里和身边的人产生了距离。
俗话说:“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一个不懂得知足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会不知足,因为他本来就是个不容易满足的人。他会抱怨,会攀比,还会不快乐。要知道,就在一位妻子抱怨自己的丈夫不会挣钱,没有社会地位,不像个男人,没出息的时候,也许别人的妻子正在抱怨自己的丈夫不会体贴妻子,不会干家务。要不怎么会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呢?
幸福是快乐的源泉,然而无论多么幸福快乐,也总有挥之不去的缺憾。人生总有许多不可避免的缺憾,关键看我们怎样去面对。就像网络上最热的一段话:“避免不一定躲得过,面对不一定最难过,孤单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转身不一定就最脆弱,别急着说别无选择,别以为世上只有对与错,许多事情的答案都不只有一个。我们永远都有路可以走,有梦可以做……你能找个理由难过,为什么就不能找到快乐的理由?”
生活没有固定的规则,只要能过好自己眼前的生活,那就是最快乐的。所以,你应该懂得这样一个道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如古人云:“他骑骏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回头看见推车汉,上虽不足下有余。”
生活中,只有知足者才能常乐。因为世间没有绝对的公平合理,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受到不公正待遇,在这时候,便只有控制自己的心情。如果任其膨胀,越想越生气,对人对己都会产生危害。因为喜欢和人比高低的人,必然会心情抑郁。
幸福是不可比的,它没有止境、没有标准。如果硬要比较,你永远都是吃亏的一方。因为比较时常常忽视了自己的幸福,要想心理平衡的话,就干脆别去比。
生活不需要标准。过好自己的生活,不折腾自己,不强迫自己,这样你才会活得更快乐。
别犹豫!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在我们身边,很多人总是会情不自禁地羡慕别人的生活方式,认为那就是最快乐的享受。其实,不切实际地改变自己,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会丧失快乐,会增添许多大大小小的麻烦和苦恼。这番道理在《伊索寓言》中关于乡下老鼠和城市老鼠的故事中就有深刻的体现。
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是好朋友。
有一天,乡下老鼠写了一封信给城市老鼠,信上写道:“城市老鼠兄,有空请到我家来玩,在这里,可享受乡间的美景和新鲜的空气,过着悠闲的生活,不知意下如何?”城市老鼠收到信,高兴得不得了,立刻动身前往乡下。到那里后,乡下老鼠拿出很多大麦和小麦,放在城市老鼠面前。城市老鼠不以为然地说:“你怎么能够老是过着这种清贫的生活呢?住在这里,除了不缺食物外,什么也没有,多么乏味!还是到我家玩吧,我会好好招待你的。”
于是,乡下老鼠就跟着城市老鼠进城去了。来到城里,乡下老鼠看到那么多豪华、干净的房子,非常羡慕。想到自己在乡下从早到晚,都在农田上奔跑,以大麦和小麦为食物,冬天还得在寒冷的雪地上收集粮食,夏天更是累得满身大汗,和城市老鼠比起来,自己实在太不幸了。
聊了一会儿,他们就爬到餐桌上开始享受美味的食物。
突然,“砰”地一声,门开了,有人走了进来。他们吓了一跳,飞一样的躲进墙角的洞里。乡下老鼠吓得忘了饥饿,想了一会儿,戴起帽子,对城市老鼠说;“乡下平静的生活,还是比较适合我。这里虽然有豪华的房子和美味的食物,但每天都紧张兮兮的,倒不如回乡下吃麦子,来得快活。”
说罢,乡下老鼠就离开都市回乡下去了。
人也是一样的,你看他住洋房,开汽车,觉得他肯定幸福,而他却觉得你骑自行车,有朋友相伴,生活惬意得多。我们没有必要羡慕别人,只要自己生活得快乐就可以了。就像杜尚一样,他坚持着自己的生活原则,过一种简单而轻松的生活。没有正式职业,不置产业,不信仰任何宗教,不加入任何艺术流派或团体,只是自由自在地生活,用平静的心态微笑着去看世俗和人生。当他看得不耐烦了,就索性将《蒙娜丽莎》随便画上了两撇小胡子,不是为了叛逆,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只是好玩而已。
杜尚是从生活的角度看待他所从事的艺术的,他传达给我们一个这样的信息:解放自己,放弃从众心理,没有必要盲目服从,盲目轻信所谓的权威。如果艺术变得不好玩了,那还是艺术吗?
记不清是哪位智者说过的话,他告诉我们快乐的真谛就是:“别再犹豫!遵循个人的愿望去生活,这就是快乐。”
是的,我们没有必要羡慕别人,只要自己生活得快乐就可以了,生活就是这么简单。
想得开,活得才不累
心态决定命运,有好的心态就活得潇洒不累。想得开,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养。想得开,是生活技巧,是为人哲学。人生苦短,岁月匆匆,想不开的事天天有,想得开就心胸坦荡、海阔天空。想得开,坏事或许会变为好事,失败或许会转为成功,悲伤或许会化作喜悦。
着名学者季羡林生前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有一老友认为‘吃得进,拉得出,睡得着,想得开’很重要,而我则认为,最重要的是‘想得开’。我快到100岁了,我就是因为想得开。”
人生在世,要活得明白、活得痛快,就要想得开。受到冷落时要想得开,遭到嘲讽时要想得开,受了委屈时要想得开,遇到不平时要想得开,生了疾病时要想得开,丢了钱财时要想得开,碰到挫折时要想得开,有了灾祸时要想得开……想得开,是一种风采,是一种胸怀;想得开,是一种气派,是一种境界!
人在一生中,可能碰到很多不顺心的事,包括失去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在这种时候,我们就要让自己想开些。对于无可挽回的事,就不必太在意。用精力去和不可避免的事情抗争,非要追求不可能的结果,就不会再有能力重获新生。
快乐是什么?快乐来源于“简单生活”。文明只是外在的依托,财富只是外在的荣光,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发现真实独特的自我,也就是坚持自己的生活原则,保持心灵的那份宁静,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你定会找到快乐!
有一对国企职工下岗后,在早市上摆了个小摊,靠微薄的收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他们没有了从前让人羡慕的工作,也没有了衣食无忧的工资、奖金,但他们依然生活得很幸福,很快乐。
夫妻俩过去爱跳舞,现在没钱进舞厅,就在自家的屋子里打开收音机转悠起来。男的喜欢钓鱼,女的喜欢养花。下岗后,依然能看到男的扛着鱼竿去钓鱼,他们家阳台上的花依旧鲜艳夺目。他俩下了岗,收入减少了许多,还乐个不停,邻居们都用诧异的目光看着他俩。
一天,记者去采访,男的说:“我们虽然无法改变目前的境况,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态。虽然下岗了,但生活是否幸福还是由我们自己说了算。”女的说:“我们没有了工作,再不能没有快乐,如果连快乐都丢了,那还有什么活头?”
是的,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你的心态。想幸福,你随时都可以幸福,没有谁能够阻拦你。生命如同一朵花,花开总有花落时。聪明人都懂得享受生命,选择快乐。快乐是一辈子,痛苦也是一辈子,为什么不让自己活得更潇洒一点呢?
人生苦短,岁月匆匆,想不开无济于事,不如想得开笑逐颜开。想不开是自讨没趣,自寻烦恼;想得开才能远离烦闷,遇见美好。
人生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事情,有快乐的,有悲伤的,凡事想得开,才会过得好!
活得累,是因为太在乎
人人都说“活得好累”,其实这是因为“太在乎”。一个人在乎自己或周围的人和事,这也无可厚非,没什么不好的,但太在乎了,往往就会为所在乎的对象所累,活得极不轻松,活得累也就是自然的事了。
一个人的朋友到国外旅游时带回来一个精美的水晶盘子。盘子非常漂亮,晶莹剔透,刻满异国情调的繁复花纹,在灯光映照下闪耀着迷人的光芒。他非常喜欢这个水晶盘,经常拿着把玩,还特意定做了一个结实的座子,把它放到博古架最显眼又最安全的位置。
为了保持水晶盘晶莹剔透的美丽,朋友隔三岔五地用板凳搭起梯子爬到博古架上面去打扫,不让半点灰尘玷污这个心爱之物,一改往日油瓶倒了都不扶的懒惰,小心翼翼地看护着他的宝贝。
他担心家里的小孩玩耍时撞到博古架碰翻水晶盘,他还担心老婆在打扫卫生时失手打碎水晶盘。因此,他没少呵斥老婆和孩子。
老婆和孩子在呵斥中变得谨小慎微:孩子不敢在家里玩闹和嬉戏,老婆打扫卫生时不敢卷起袖子大干。时间一长,家里人说起话来都像客气而冷漠的陌生人,每个人都感觉有一股气憋在心里,无缘无故多了几分烦躁,脾气都变得暴躁起来,经常为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吵闹。
那天,一个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同学到他家里做客,进屋没多久就看见了这个漂亮的水晶盘。老同学眼睛一亮,感兴趣地要求他拿下来赏玩一番。在连声的夸赞中,他非常得意地站到椅子上取下水晶盘,递给这位友人。
“啪”的一声,老婆在厨房听见动静后慌忙跑到客厅里查看,在客厅如痴如醉地收看动画片的孩子也一脸惶恐地抬头看着他们。他和老同学都呆在那里,在他递出和老同学接过的空当,水晶盘坠落在地上,绽放了一朵凄美的“碎花”,一粒粒水晶残片躺在地板上,茬口反射着七彩光线。
他站在椅子上,看着地上的片片水晶,一脸的茫然。曾经爱如珍宝的水晶盘在刹那间成为永远的回忆,他百感交集。这一声响,好像心里的一个牢固的结突然打开一样,他心里先是一紧,随之而来的却是如释重负的痛快感觉。
他轻松地安慰着尴尬的老同学和紧张万分的家人,脸上绽放出以前难得一见的温暖笑容。久违了的温馨气氛又重新回到了他的家里。
其实,累与不累全在于心,不去在乎它,其累不觉;太过在乎,其累有加!
人生许多事情又何尝不同此理?对于知己,你怕他不真诚,更怕他不是你的惯用唯一,整日患得患失,郁郁寡欢,其实何必?对于婚姻,你越是小心经营,如履薄冰,你越容易掉进冰窟。你因为太在乎,所以紧紧拽着他,不惜跟踪追击,不知不觉侵占他的空间,甚至无端猜疑,让他呼吸不得。久而久之,他会烦,甚至恼,最后想方设法冲出城堡,挣脱束缚。总而言之,一切烦恼,都是因为太在乎!放下了,自然也就轻松了。
有时候你太在乎一样东西,带给你的快乐反而变成一种约束,与其让它成为束缚你的枷锁,还不如彻底放下求得解脱。
放得下,才能快乐生活
生是复杂的,但有时又很简单,甚至简单到只有取得和放下。应该取得的完全可以理直气壮,不该取得的则当毅然放下。不要以为只有能“取得”的人才是大智大勇,那些能毅然割舍的人,实在具有更高的智慧与更大的勇气。
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诸行动时,“拿得起”容易,“放得下”难。所谓“放得下”,是指心理状态,就是遇到“千斤重担压心头”时能把心理上的重压卸掉,使之轻松自如。
年过八旬的吴阶平教授,在谈及精神养生时介绍的一条主要经验就是,“不把悲伤的事放在心上”。他认为“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总要想得开,以理智克制感情。着名学者季羡林老人的养生经验是奉行“三不主义”,其中有一条就是“不计较”。这都体现了“放得下”的心理素质。
在现实生活中,“放不下”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比如子女升学啦,家长的心就首先放不下,又比如老公升官或者发财啦,老婆也会忐忑不安放心不下,怕男人有钱变坏了。再如遇到挫折、失落或者因说错话、做错事受到上司和同事指责,以及好心被人误解受到委屈,于是心里总有个结解不开,放不下,等等。总之有些人就是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想这想那,愁这愁那,心事不断,愁肠百结。长此以往,势必产生心理疲劳,乃至发展为心理障碍。
英国科学家贝佛里奇指出:“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我国唐代着名医药家、养生学家孙思邈,终年102岁。他在论述养生良方时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勿把忿恨耿耿于怀。”他指出这些心理负担都有损于健康和寿命。
事实也是如此,有的人之所以感到生活很累,无精打采,未老先衰,就因为习惯于将一些事情吊在心里放不下来,结果在心里刻上一条又一条“皱纹”,把“心”折腾得劳而又老。
辩证论治疗,对症下药,处于上述各种状况时,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就是“放得下”。“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潇洒放得下啊!
“放得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财富能否放得下
李白在《将进酒》诗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能在这方面放得下,那可称是非常潇洒地“放”。
2.情感能否放得下
人世间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个“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纠葛的人,往往会理智失控,剪不断,理还乱。若能在情感方面放得下,可称是理智地“放”。
3.名利能否放得下
据专家分析,高智商、思维型的人,患心理障碍的比率相对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对名看得较重,有的甚至爱“名”如命,累得死去活来。倘然能对“名”放得下,就称得上是超脱地“放”。
4.忧愁能否放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