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23477800000004

第4章 养心——人不能选择命运,但可以选择心态(2)

懂得感恩的人,被人们称为“有良心的人”;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常被人瞧不起,斥为“没有良心”!不懂得感恩的人是对人冷漠的人,是不懂人情世故的人,不论他多么会微笑、认同、有谈兴,人们都会疏远他。懂得感恩的人则不同,在他人的眼里,他们都显得那么善良美好,他们对人有更多的爱,他们更加关注别人——这样的人,当然也会得到别人的喜欢。

常常有人会这样说:“老师教课,他得到了工资,这是他的职责,没什么好感恩的。”“我看病挂号交费了,还要什么感恩。”“两个朋友互相帮助了,好处对等,就不要互相感恩了,那样太虚伪了。”等等。这些人错误地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商品交换关系。当他们这样想时,他们就会很自然地这样对待别人,于是别人也自然这样对待他,世界就因此而变得阴森、冷漠。老师教课不仅在挣钱,他对学生还有思想和感情的交流;医生治病时,更会有对病人的关心,人们对此应该感恩。朋友帮助你时,也许有他自己的目的,但是他在帮助你,你就应该感恩,这才是朋友。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有点自我中心,因此有些人会想:我记住别人的好处,不记他们的坏处,这不是吃亏了吗?实际上,你并不吃亏。因为当你想到别人的好处时,你的心情是愉快的;当你想起别人的坏处时,你内心是气愤的,不愉快的。

那首《感恩的心》唱道,“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感恩的心,感恩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恩有你,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我们应该感恩于活在这个世上,感恩于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感恩于这个世上有那么多的人对我们的关心,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而使我们不再孤单,不再无助,才会有快乐常在身边伴随。这种爱心需要我们不断地传递下去,我们也同样应该付出自己的关怀和爱心去给予别人,让每一个人都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生活在这个世上。

感恩不但是一种礼节,更是一个人具有涵养的基本体现。因而,感恩与溜须拍马不同,感恩是自然的情感流露,是不求回报的。对于个人来说,感恩是富裕的人生。它是一种深刻的感受,能够增强个人的魅力,开启神奇的力量之门,发掘出无穷的智能。感恩也是幸福生活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因此,每个人要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培养感恩的心态呢?

懂得感恩。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他们这也看不惯,那也不如意,怨气冲天,牢骚满腹,总觉得别人欠他的,社会欠他的,从来感觉不到别人和社会对他的生活所做的一切。他们就好像生活在土里的蚯蚓,即使有一天钻出土层,也感受不到阳光的明媚,因为它们身体缺少感光细胞。一位哲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

就像自然界中生物链,生命的整体是相互依存的,任何生物都不可能不依赖于别的生物而独立存在。无论是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配偶的关爱,他人的服务,大自然的赐予……

学会“施与受”。要想获得幸福快乐,你必须学会“施与受”的艺术,因为这正是维持文明生活所必须的血液。一个人若只接受他人的恩惠与施舍,必然永远不会快乐。如果一个人的一生只是像一条鲨鱼那样仅仅抓住金钱不放,或是像只被宠坏的小狗那样接受其他人赠送的礼物——那他们是不会感到幸福快乐的。

当一个人在从他丰富的幸福仓库中拿出一部分幸福送给别人时,他会感到更加幸福。因为他将忧愁变成喜悦,把恨变成爱。在他眼中世界永远是美好的,人永远是幸福的。

当一个人帮助他人时,其实就是在帮助他自己。他会觉得与他人之间有一种亲密的感觉。他会觉得自己是个对世界和社会很有贡献的有用之人。此外,接受他帮助的人定会对他十分感激。在这个由人组成的社会中,他会感觉更舒服、更幸福。

做一个知足者。幸福是一种感觉,一个人只有当他自己觉得幸福的时候,那才会真正的拥有幸福;相反他自己若不觉得幸福,那么他永远都不会懂得真正的幸福之所在。获得幸福感,知足是一种最为廉价的方式。

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再高的地位,总是不满足,总没有幸福感;而知足者,却能在极为简单的物质条件下,得到满足和快乐。

学会感恩,让感恩之情来滋润我们的生命,这样,你就会在简单的生活中依然能找到快乐。

与其抱怨不公平,不如看淡不平事

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有张无弛不行,有弛无张也不行。张弛结合,斯乃正道。提倡糊涂一点,潇洒一点,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的。”

——季羡林

人生多变,世事无常。一路走来,谁都难免遭遇这样那样的欢喜悲伤。正如周星驰在《大话西游》中那段经典告白所说的一样——曾经有一份真诚的感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那些曾经拥有但如今已然不在的美好回忆,每每想来都令人痛彻心扉。

“如果我当初不那样就好了”,“如果我当初注意点就好了”,“如果当初我那样选择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应该说,这种悔悟反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当一个人习惯于对失去的东西耿耿于怀时,这就摆明了是跟自己过不去了。事情既然已经过去,就不要再说什么如果、假如了。我们应该做的,是学会忘记那些不愉快,同时吸取教训,避免在以后的日子里重蹈覆辙。再者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去的同时,未必不是得到的开始。失去了阳光的灿烂,你才能欣赏月光的皎美;失去了青春岁月,我们才能走向成熟;失去了本不该失去的,我们才能学会珍惜……

着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一生饱经沉浮,却始终荣辱自安,得享高寿。每当有人问及他的养生之道,他总是指着客厅上的字画笑而不答。那是一幅于老先生亲笔写意的莲花图,上有一副对联:上联,不思八九;下联,常思一二;横批,如意。

“不思八九,常思一二”,何意?无非是让人保持知足常乐之心、把握即有的幸福而已。“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语者无二三”,这是先哲对生活的智慧总结,我们也无须自欺欺人地去奢求什么一帆风顺,但幸好人生逆境不是百分之百,虽然只有一二,人生的如意事总还是有的。所以,我们要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也许有些事很无奈,也许有些人很可恶,但一切都在轮回中,花开就有花落,花落终有花开。不再执着于得不到和已失去,你才能把握幸福绽放的那一瞬间。

楠买了一辆新车,打算在五一长假期间和妻子一起去郊区度假。为了能有足够的精力去疯玩,他们很早就上床睡觉了,而车因为还未来得及租停车位便停放在小区外的车道上。

可是,第二天早上,当他们拿着各种旅行所需的东西来到停车处时,却发现车子不见了。惊慌失措的他们打电话叫警察来做了笔录,让警察激活他们车上的追踪系统。他俩也打电话给追踪系统公司。

当充满挫折感与焦虑的楠看着妻子仍哼着小曲在厨房忙碌时,有些怀疑地问:“我们的新车被偷了,难道你一点儿都不急吗?”

妻子看着楠说:“亲爱的,车已经不见了,而且警察也开始帮我们找了。你焦急、烦恼,车找不回来还是找不回来,何不看开点,让自己快乐起来呢!”

听了妻子的话,楠决定继续之前的旅行计划,当然了,他们选择了以前经常所选的长途客车为交通工具,快乐地游玩了二天后回到了家,准备迎接明天的工作。

上班第一天,他们的车找回来了,尽管有一些损坏,但至少他们没有赔上自己的快乐。

生活的快乐与否,完全决定于一个人对人、事、物的看法如何。同样的事,不同的态度,不同地对待,会有不同的结果。原因就是心态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比如当花瓶被打破时,有人看到了花瓶的破碎,并为此而惋惜,计较它的价值,有人却庆幸自己没有被割伤。

其实事既已成,无可挽回,与其纠缠于忧虑、烦恼之中,何不抛弃消极悲观的情绪,进行自我安慰,尽早解脱出来呢!因此,当生活中的我们遇到不如意之事时,试着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让自己看开点,努力做个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