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庄子·人间世》
南怀瑾先生认为这就是佛学说的道理:娑婆世界,万事都有缺陷,没有一个是圆满的。南怀瑾先生又列举了一些事实来论证这一道理。他说,在一个不平凡的时代中,任务很少有被圆满完成的,都是很痛苦地成功,可见人世间做人做事之难。如果担负一个政治上的任务,外交上的任务,或是做个公务员,事情如果不成功、任务达不到,则必有“人道之患”,或者给皇帝杀了,或者给敌人杀了,或者去坐牢,或者是其他祸患出来,或者路上被行刺,比如美国的总统被人打一枪。有时候,国家的大事成功了,你可以说,这下我成功了。在当时非常辉煌,而在历史上很糟的一件事,“则必有阴阳之患”,受冥冥中之天道的裁决——遭遇到很坏的果报。或者说一个任务你办成功了,就会被社会、被人所妒忌。所以做人做事,不管你成功也好,失败也好,能不管成功与失败,做到没有后患的,只有那些具备最高道德、得道的人,普通人不容易做到。这就是人生处世的最高境界。
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但是世上没有一件事情是十全十美的。就像南怀瑾先生讲的一样,此时完美的事情,彼时不一定还是完美,当出现比之更加完美的事情时,原来的完美在我们的眼中就不再完美。因此,完美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不能强迫自己去追求完美。
一天早晨,有位园丁到花园里去,发现所有的花草树木都枯萎凋谢了,园中满是衰败的景象,毫无生气。
他非常诧异,就问花园门口的一棵橡树:“你们中间究竟出了什么事?”后来他得知,橡树因为自怨没有松树那样高大挺拔,所以就生出厌世之心,不想活了;松树又恨自己不能像葡萄藤那样结果子而沮丧;葡萄藤也很伤心,因为它不能像牵牛花那样绽开美丽的花朵;牵牛花也苦恼着,因为它自叹没有紫丁香那样芬芳。其余的树木也都有垂头丧气的理由,都埋怨自己不如别人。这时,只有一棵小草却长得青葱可爱。于是园丁问它:“你为什么没有沮丧?”小草回答:“我没有一丝灰心或者一毫失望。我在此园中虽然算不上重要,但是我知道你需要一株橡树、一棵松树,或者葡萄藤、牵牛花、紫丁香,你才去栽种它们;我知道你也需要我这棵小小的草,我就心满意足地去吸收阳光雨露,使自己天天成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而我们总是容易看到别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因而生出艳羡之心,想要拥有别人所有的东西。拿自己的不足去和别人的长处对比似乎成了人们的一种习惯。这使得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唉声叹气、诉说自己的不满的人。
无论谁身上都有旁人身上所没有的闪光点,只是自己意识不到而已。人们总是习惯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在别人的面前,而把不好的一面掩藏在内心深处。因此,所有的人看到的都是别人夺目的光芒,都是自己的暗淡无光。没有美丽外表的人羡慕别人漂亮的脸蛋,却忽略了自己的智慧;没有金钱的人羡慕别人的名车豪宅,却忽略了自己温馨的家庭;没有声名的人羡慕别人的声名显赫,却忘记了自己的朴实无华……
不要忘记缺陷也是一种美,维纳斯若不是因为失掉双臂也许不会在今天赢来世人的赞叹。我们应该细数上苍赐予我们的恩典,而不应该纠缠于属于别人的东西。用一颗包容之心容纳所有的缺陷,你会发现世事真的很美好。然而这个世界上的人似乎都在执拗于同一个观点,那就是力求完美。为了弥补自己的缺陷,想尽一切办法,结果还是一场空;做事的时候力求完美,结果事情完成后才发现有更好的办法,会得到更多的东西,于是有了更多的长吁短叹。
有一个渔夫在打鱼的时候捞到一颗珍珠,欣喜若狂。可是回到家之后,他发现珍珠上有一个碍眼的黑点,让这颗珍珠失色不少。渔夫决定要把黑点磨掉。于是他找来了工具,开始一点点地磨起来。结果珍珠越磨越小,而那个黑点还是存在。直到最后,那个黑点被磨掉的同时,珍珠也不复存在。
人生永远不会有圆满之时,因为我们的心是无限宽广的,再多的事物也不能将它填满。奢求圆满只会让我们将已经拥有的东西也丢掉。我们要学会用一颗宽容之心对待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种种缺憾,始终保持一颗知足之心,好好地珍惜眼前已经拥有的,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在遗憾中度过。
得理也饶人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的这番话,虽然看起来是对历史的宽恕,实际上透过这个宽恕,表明了孔子认为周朝的这种做法是有问题的。孔子觉得文王、武王在各方面都没有错,只在这件事上处理得不大妥当,但对前辈的圣人,不好意思多加批评,所以他说既成事实的事,再说也没有用了。对人与人之间相处来说,有些事既成事实,再也无法改变,又何必再追究呢?
宽恕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在充满矛盾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在所难免,避免与别人发生正面冲突的最重要的办法就是宽恕。宽恕不仅是宽恕别人的错误,还要宽恕别人的无理。“一个巴掌拍不响”,任何一件牵涉到两方的事情总会有一个理直气壮,另一个心虚气馁。这个时候,理直气壮的一方如果能够主动与对方修好,前事不究,那么这个人就真正做到了宽恕。
很多人都秉持着“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的观念,只要是理直气壮的事情,就天不怕、地不怕。当然这也没有错。做有理之事,总是比蛮不讲理要好得多,但是有没有想过在有理的情况下也让一步呢?只要我们肯让一步,相信对方也不会胡搅蛮缠,蹬鼻子上脸。如果我们仗着自己有理,非要将对方逼入绝境的话,那么可能引发更加激烈的冲突,最终可能损及自身的利益,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三国时的曹操就是一个得理肯饶人的人。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从袁绍的书信中发现了很多许都官员和军中人员给袁绍的投降书。曹操本可以把这些写密信的人抓起来,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他把密信全部烧掉,说:“当袁绍强大的时候,连我也难自保,何况别人?”
曹操的做法很妥当。因为纵然是将那些人全部抓起来杀了,也毫无意义,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把密信付之一炬,那些人自然会对自己感激涕零,更加为自己卖力。
无独有偶,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也曾经做过类似的事情。
刘秀进入邯郸后,检查前朝的公文时发现了大量的辱骂自己,甚至有一些是策划暗杀自己的密信。但是刘秀并没有追究此事,而是将这些信全部烧掉。他通过这种做法化敌为友,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成就了帝业。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没有任何人可以说自己一生都没有做过一件无理之事。或许只是在无意之间,我们也曾经无理过,只是因为对方的宽容大度,我们才没有察觉。面对纷争,作为有理的一方已经是占尽上风,没有必要赶尽杀绝,要记住“兔子急了也会咬人”,把人逼急了,指不定会做出什么事情,到时候自己有理的事情也会变成无理。“势不可使尽”,要把握住火候。有时候退让一步,反而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汉朝时,有一位叫刘宽的人,为人宽厚仁慈。有人曾经错认了他驾车的牛,硬说牛是自己的。刘宽什么也没说,叫车夫把牛解下给那人,自己步行回家。后来,那人找到了自己的牛,便把牛送还刘宽,并向他赔礼道歉。
古来的圣贤们都坚持“有理让三分”,因而处处受人尊敬。一个事事都可以占“理”的人是可敬可佩的,值得大家的赞赏,但是对待这个“理”必须要做到有节。如果因为自己占据了一个理字便张扬无度,以理示狂,以理妄为,那不仅会失去自己的理,失去人们的赞赏,恐怕最终很有可能会由有理而变得无理了。得理不饶人的人,最终不会得到什么好结局。
君子不念旧恶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公冶长》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恶行,(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孔子对伯夷和叔齐一向是很赞赏的,在这里,孔子又从他们不念旧恶的角度来赞扬他们博大的胸怀。南怀瑾先生认为不念旧恶是非常有好处的。能够不怀恨别人、宽恕别人的人,和别人之间就没有仇怨,而其他人渐渐也会被他们所感化。
六祖慧能诗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虽然我们不能达到这个境界,但是其中含义应该是明白的。我们生活在现实的世界里,不得不与人打交道,也不可避免地会与人发生冲突,也许有很多人曾经深深地伤害过我们,我们究竟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些人呢?孔子已经告诉我们,那就是不念旧恶。
不念旧恶需要博大的胸怀,因为我们面对的毕竟是曾经与自己作对并伤害过自己的人。拥有这种胸襟的人必然是能够成就大事的人。普通人在遭遇别人的伤害之后,总会在心里留下伤疤,不去碰触还好,一旦再次遭遇那个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伤口依然会隐隐作痛,这个时候就很难释怀。拥有博大胸襟的人则能以一颗包容之心将过去的种种事情尽皆消于无形。他们会将怨恨深深地埋于心底,或者是千方百计地为那些人找出一些合适的借口,借此原谅他们。这样的人心里不会有仇恨,没有仇恨就不会被仇恨冲昏头脑,做出不理智的事。他们的以德报怨会换来对方的感激涕零,会为自己赢来更多的尊重、信任和拥护。西汉开国名臣韩信落魄之时,曾经受一地痞的胯下之辱。然而风光后的韩信并没有找他寻仇,反而提升他在自己手下做官。这就是胸襟。这种博大的胸襟可以化解恩怨,多结朋友,少树敌人。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就曾经不惜以德报怨,感化谋杀自己的上官婉儿,并使之成为自己的“心腹”。
上官婉儿是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参与废后行动被武则天觉察后,与其子皆被处斩,上官婉儿和母亲则被充入宫中为婢。
上官婉儿一心报仇,14岁那年,她参与太子李贤与大臣裴炎、骆宾王等策划的倒武政变。失败后,太子被废,裴炎被斩,骆宾王死里逃生,但上官婉儿则为武则天所赦。
上官婉儿才华横溢,为武则天所欣赏。然而她却参与政变,要谋杀武则天。当时司法大臣提出按律“应处以绞刑”。若念其年幼,也可施以流刑,即发配岭南充军。但是武则天认为上官婉儿天资聪颖,着力培养,将来一定会成为非常出色的人才。于是,武则天决定对上官婉儿处以黥刑,即在她的额上刺一朵梅花,把朱砂涂进去,并把她留在身边。
此后,武则天一直对婉儿悉心指导,从多方面去感化她,培养她,重用她。婉儿从武则天的言行举止中,了解了她的治国才干、博大胸怀和用人艺术,彻底消除了对她的积怨和误解,代之以敬佩、尊重和爱戴,并以其聪明才智,替她分忧解难,为她尽心尽力,成了她最得力的心腹人物。
都说“大丈夫恩怨分明”,恩怨分明固然是没有什么错,然而,若是能够以德报怨岂不是更好?就算对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赶尽杀绝,也不过是让自己心里舒服一点,没有太大的意义。倘若我们能够以德报怨,感化他们,岂不是可以多一些臂助?仇恨的种子一旦发芽,伤害的不只是别人,还有自己。打击报复只能换来无休止的对抗,以德报怨却能消解愁怨,化干戈为玉帛,何乐而不为。“有仇必报”只会四处树敌,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岂能成就事业?那些能够在乱世中称雄的人,哪一个不是以德报怨,以此多结朋友,少结冤家?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屯兵南阳的张绣率部投降曹操。才过了十几天,张绣又反叛,突然袭击了曹操兵营。曹操措手不及,被打得大败,他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遇害,他最贴心的武士典韦战死,他自己虽然逃得性命,可右臂被箭射伤,所骑的名马“绝影”也被射死。
第二年,张绣又和刘表联合,在安众(今河南镇平县东南)前后夹攻曹操,使曹操又一次陷入险境。曹操让士兵连夜开挖地道才逃得性命,并用奇兵把张绣打败。
后来,张绣在他的谋士贾诩的劝说下又一次投降曹操。曹操没有计较杀子之仇,盛宴欢迎张绣,为自己的儿子求得张绣的女儿为妻,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后来张绣在官渡之战和南皮破袁谭有功,先迁破羌将军,后增封邑至二千户。那时天下户口减耗,十才存一,曹操自己那些将领封邑还没有满千户的,却给了张绣最丰厚的封赐。
世上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本来就难说清楚,如果人人都秉持“有仇不报非君子”的态度,那么恐怕整个世界都是硝烟味了。佛家说:“放下,自在。”放下的不仅仅是各种欲念,也包括仇恨。只有放下仇恨,才能得到平安喜乐。“君子不念旧恶”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善行。倘若一个人不仅能够以德报德,而对他的敌人也能“投以木桃”,那么他不仅能以自己宽广的胸怀赢得别人的信赖,还能消除积怨,化敌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