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这样写作最高效
23469600000004

第4章 基础知识(3)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滕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这是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读文以“寂寞”为主题,字字句句紧扣主题。文章段落层次按排紧凑,材料丰富组织得当。语言优美,写出了“寂寞”不仅是一种情感的忧伤,更散发着人性的品格。

仔细阅读以上文章,请分析一下作者段落层次是如何按排的?

7.做好前后交代与照应

交代和照应是指内容之间的联系而说的,也是使篇章完整周密的一种重要方法。一个好的篇章,不仅要注意段与段的衔接,层与层的连贯,还要注意前后的交代和照应。

交代是指前边某个地方对后边将要出现的事情作适当的交代,以免后边出现得太突然;照应是指后边某个地方对前边交代过的事情作必要的呼应,以免前边交代的事情没有着落。前有交代后有照应,篇章才能周密、完整。如果前面写了后面没有照应,就会使交代落空,成为多余的东西;相反,如果后面写的前面没有交代,就会让人觉得突然,难以理解。

下边介绍几种常见的交代和照应的方法:

1.内容与题目相照应

篇章的内容和题目相照应,或揭示标题的含义,或突出篇章的中心。这种照应,有时是在开头点题,有时是在结尾扣题,有时则是在整篇中随时和题目照应。

例如朱自清的《绿》就在开头和结尾两次点题: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开头)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结尾)

开头点出梅雨潭的绿,结尾再次点题,表达对绿的赞美、惊异之情。

2.结尾与开头相照应

结尾与开头照应得好,能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照应的例子很多。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开头)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结尾)

开头从心里不宁静,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写到妻“哼着眠歌”,“我”“带上门出去”;结尾则说不觉已到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妻已睡熟好久了”,照应周密。

3.行文中前后照应

前边先交代一下,后边或换一个说法,或说明结局,使内容深入。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前边写到: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结尾处又说: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前边先介绍外貌及声调,后边说它们对自己的鞭策,照应周密。

4.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或句子前后照应

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或句子前后照应,使得篇章前后语意不断,完整周密。

例如鲁迅的《祝福》,先从旧历年底写起,点出“我”在这一天回到鲁镇,然后写鲁镇的祝福景象,最后说:“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接着,用“况且”进一步引出祥林嫂的事情,叙述我和祥林嫂的最后一次见面;叙述完后,重复说:“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相同句子的前后照应,不仅强调了语意重点,而且使篇章层次清晰,意思表达连续不断。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朱自清的《绿》就在开头和结尾两次点题: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开头)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结尾)

开头点出梅雨潭的绿,结尾再次点题,表达对绿的赞美、惊异之情。

处理好交待与照应能使文章显得环环相衔、浑然一体。请以《责任》为题,写一段开头,写一段结尾,并使之前后照应。

8.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与衔接

一部机器,是由大大小小的零件组成的,这部机器要运转正常,就需要把大小零件连接起来。一篇好文章,就好比一部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的层次与段落之间也需要运用一些句段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不然,文章就会显得支离破碎。这种在文章的层次或段落之间衔接、转换的方式,就是衔接与过渡。

所谓过渡,就是把文章中意思不同而处于相邻位置的段落或层次粘合在一起,使它们形成一个整体,也是段落与段落,层次与层次之间衔接的一种常见的形式。

在写作中,一些同学不注意文章段落的衔接,造成上下文不相关联,给人以生硬拼凑之嫌。要想使文章的段落衔接自然、紧凑,不露痕迹,就需要段落间的勾连过渡。

一般地说,在写作过程中,遇到需要转换内容时,往往要使用过渡成分。那么如何过渡呢?过渡常有以下几种:

1词语过渡

词语过渡。当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意思的转换,并不复杂时,一般用一个词、一个短语来过渡。词语过渡及句子过渡,统称“语句衔接”。“语句衔接”是文章过渡的一种方法,是文章层次或段落之间的衔接转换。

常用的过渡词:

用连词:(因为、所以,因此等。)

用副词:(不过、固然等。)

用方位词:(以上、以下、此外等。)

用序数词:(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等。一、二、三等。)

用时间、方位词语:(如去年、今年,过去、现在——表示时间转换;前面、后面,东、南、西、北等——表示地点转换)。

2短语过渡

过渡短语有综上所述、由此可见、这样看来、总而言之等。

(1)总分关系的:分述如下、综上所述、总之等。

(2)两段之间是转折关系的:后一段落常用:但是,反过来说。

(3)两段是补充关系的:另外、还有等。在意思有较大的转折时用:然而、不过、至于、现在等过渡。

3句子过渡

(1)过渡句的运用。用承上启下的句子过渡,要用一个完整的句子过渡,或用二个句子过渡。句子过渡,常借助“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可是”等关联词,组成一句话来过渡。

(2)过渡句的作用。过渡句起到连接上下文、承上启下之作用。用一个完整的句子过渡,如果过渡句在一段之首——起承上启下作用;如果过渡句在一段之末——起启下的作用。

用过渡句过渡,在时间、场面、议论的重点等有大的转换时,在各大层次之间进行转换时,在叙、议之间,互相转换时,往往用过渡句(或过渡段)过渡。有时,也用空行来表示。

(3)根据过渡句所在的位置,有三种过渡方法:

①过渡句置于段首:用下段首句过渡。

用下段首句过渡,起挈领下文的作用,称为“启下过渡”。

如《党员登记表》文中用“这实在是出乎敌人的意料之外的”一句过渡,既承接上文(敌人严刑追逼党员登记表,黄淑英母女英勇斗争。)又引起下文(母女牢房见面,连夜秘商对策)使故事情节得到进一步发展。

②过渡句置于段末:用上段句尾过渡。

过渡句放在段末,起小结前文,引出新意的作用,可称为“承上过渡”。

如《赵州桥》,在介绍了赵州桥“雄伟”、“坚固”这些特征后,用“这座不但坚固,而且”这个过渡句,自然显示下文将是描写桥的“美观”这个特征。这样过渡,把描写的内容、顺序都交待清楚了。

③过渡句置于段中:用段中句子过渡。

如《反对党八股》一文中的一句:“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了么?也不好。”作者用这一设问句过渡,既承接上面对“长而空”的批判,又开启下面对“短而空”弊病的阐述,强调“应当禁绝一切空话,”并且明确指出“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

4过渡段的过渡

衔接上下文,在两个意思相距较远,或转折较大的情况下,用过渡段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达到自然过渡。“逻辑段”(层次结构段)之间,有时也用“自然段”来过渡。用段落过渡,既承上,又启下。段落过渡,能使相邻的两层意思和段落,上下贯通,前后衔接,浑然一体。内容转移、跨度较大,或倒叙与顺叙相转接的地方,一般需要段落过渡。

段落过渡的运用。用作过渡的独立段,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几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