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清华正能量
23450800000027

第27章 求实正能量(2)

现代社会越来越浮躁,很多人梦想成名,有一点点小成就就把自己称为专家,打着这个旗号到处去招摇撞骗,歪曲了大众的世界观,以至于现在的人们都很难再相信什么专家。但是,清华教授确实与众不同,清华教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媒体的关注之下,他们说的话被当成了金玉良言,被大众认可和学习,做过的事更是被当成大众学习的榜样。

在生活中,一个人要想在自己的圈子里成为“权威性”的人物,是必须要有智慧的。英国人还没去澳大利亚的时候,当地人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人们非常惧怕自然,对大自然中的风、雨、雷、电很是恐惧,那里的人们除了维持生计,其他时间都没什么事可做。在一个小村子里,住着一个看上去不傻也不聪明的人,大家都叫他卡尔,还有一个很有智慧的人,大家叫他布鲁斯。尽管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村子里,但是,他们的生活却截然不同:卡尔整天过着循环往复的生活,身边也没什么人,孤苦零丁,生活不如意的时候就愁眉不展。但是布鲁斯身边每时每刻都有人围着,他的生活不用那么辛苦,还整天笑呵呵的。卡尔就去问布鲁斯:“我不明白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人跟着你,你说什么他们怎么都听呢?”布鲁斯笑笑道:“因为我有智慧啊!你看我们俩同是智商一样的人,但是我懂得如何让大家在大自然里过上更好的生活。我经常翻越山林,见多识广,回来给大家讲故事,打发大家无聊的时间,这一切都是需要智慧的啊。”卡尔恍然大悟!的确,如果布鲁斯和卡尔一样,他说什么话大家都不相信他的,那么他身边就不会总是有那么多人跟随了。

权威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态度。清华教授在治学上精益求精,以一种“求实”的态度面对科学,这样做出来的学问又怎能不成为一种权威呢?毛泽东说:“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决定其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朱自清教授在清华任教期间,在清华园创作了有名的《荷塘月色》,有一位读者在阅读完之后给朱自清寄去了一封信,信中他表达了对整篇文章的看法,还指出了文中的错误,文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树缝里也露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是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他认为“蝉声在晚上是没有的,因为蝉晚上是不会叫的”。朱自清看完信后,就向自己身边的同事咨询这一常识,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同事们大都同意那个读者的看法。这还不够明确,朱自清决定问个究竟,于是就写信请教国内着名的昆虫学家刘崇乐先生,询问他蝉在夜里是否会叫。刘崇乐先生好像也没太注意这一现象,于是就连夜查阅了大量关于昆虫的着作。可是经过查阅,还是没有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只是某本着作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平常夜晚,蝉是不会叫的,但在某一个月夜,清楚听到它们在叫。”刘崇乐就这样回信给了朱自清。有了这个证据,本来可以回答那位忠实的读者了,但是朱自清怕那段话不足以让人信服,于是,他就在回信中这样说:“我请教了专家,专家也说晚上的蝉是不会叫的,以后散文集的出版,我将删掉‘月夜蝉声’这样的句子。”这件事一直困扰着朱自清教授,为此,他经常夜间出去散步,在林间驻足聆听,目的就是为了求得真知。过了一段时间后,朱自清终于在两次月夜的时候听到了蝉鸣。之后那位读者又发文章去怀疑王安石的诗句:“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文章中以朱自清给他的信作为引证。朱自清看完这篇文章后亲自回信给那位读者说明了这个事实,对这个事情的真伪,朱自清还写了专门的文章去确证。实事求是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人们只有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工作、学习,才能在此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避免虚假,这样才有权威可言。

由此,对于清华教授为什么会成为权威的代名词人们就不会感到奇怪了,他们正是自强不息地在科学领域勇于创新,在治学上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让他们变成了权威的代名词,这正是一种“求实正能量”。一个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尤其需要这种正能量的补充,因为只有这样的人生才能创造幸福,实现人生价值,获得人生的成功。

释放权威更需要实事求是

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座小村庄,一天,一个木匠来到一个打铁铺,对着正在打铁的铁匠说:“请你给我一把你认为你打得最好的锤子。”铁匠回答说:“先生,这里我做的每一把铁锤都是最好的,我向你保证。但是我这里的锤子都是很贵的,你愿意出钱买这里的锤子吗?”木匠说:“只要你能给我最好的锤子,多贵的价钱我都要。”最后铁匠给木匠打造了一把最好的锤子。而且木匠也认为这是一把非常完美的锤子,因为做了很多年的木匠,用了不少锤子,从来没见过哪一把锤子比这把更好用,用起来更让人舒心。而更让人觉得好的是锤子的锤孔,它比其他锤子的锤孔要深,这样锤把就能深深嵌入锤孔,在使用中安全性高,不用担心锤头会滑落对人造成伤害。木匠对这把锤子是非常满意,他回到自己的工作室,就开始向同行炫耀他的锤子是如何好用。不久,木匠们都跑到那个铁匠铺去,要求铁匠给他们做和原来给木匠做的一模一样的锤子,很快,很多木匠都开始用这种锤子了。有一天,木匠的工头看见了,于是就悄悄跑到铁匠铺,向铁匠订制了几把类似的铁锤,但是工头要求铁匠做的锤子要比给任何木匠做的都要好。可是这让铁匠特别为难,他说:“我做每一把铁锤的时候,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把铁锤打造到最好,我不会考虑买我锤子的人是谁。”这些话传到了专门做五金的老板耳中,于是他就向铁匠买了几把锤子放在了自己的店里。

不久,一位来自华盛顿的商人路过村庄,偶然在五金店里看到了这样的铁锤,很是惊讶,于是就把五金店里的铁锤全部买走了,并和五金店的老板说好,以后还要长期向他订购。铁匠总是挖空心思地改进自己打造的铁锤,甚至具体到了每一个细节。他不注重铁锤好不好看,只注重铁锤的实用性,他说:“我不搞那些美丽却不实用的东西。”虽然铁匠打造的铁锤并不像今天的商品一样有合格、优质的标签,但是买铁锤的人只要看到铁锤上刻有铁匠的名字,就会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下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看似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一夜之间就以铁锤销售而变得家喻户晓,慢慢地这个铁锤就成为了美国甚至是全世界的知名品牌,而铁匠本人也建立了自己的铁锤王国,成为富甲一方的人物。铁匠的铁锤为什么那么畅销呢?是因为铁匠不管是打造产品还是做人,都做到了实事求是。在打造铁锤的时候,他分析铁锤的实用性和原理,实事求是地把每一个铁锤做到更好,才让他的铁锤在铁匠行业具有了权威性。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实事求是才有发言权,正如毛泽东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态度,成功之门才会向人们打开。

清华人在各个领域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他们秉承了清华“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才取得了不俗成就。李大钊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踏实做事。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1932年,文学大家周作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出版了一本文学专着《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该书出版后,好评如潮,然而这本书被青年钱锺书翻阅后,找出来好多错误,并且毫无畏惧地写文章批评这本着作。一个二十四岁的毛头小子敢批评当时的学术权威,这要何等的勇气!但这是学术的本质要求,目的就是为了不让谬论流传,祸害那些渴求真知的莘莘学子。学问就是要实事求是,这样才有权威性可言。钱锺书在《围城》中这样描绘方鸿渐:“志大才疏、满腹牢骚,狂妄自大,自吹自擂,‘一个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的人。”他正是借用方鸿渐这样的小说人物去讽刺社会上那些不实事求是的人。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钱锺书的一生,这样的“求实”精神给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做学问需要实事求是,为人处世上更需要实事求是。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与人相处在所难免,如果一个人做人不实事求是,很难想象他在其他事情上会取得成功。都说人情世故难,难于上青天,因为在为人处世的时候,需要你圆滑世故、需要你曲意逢迎、假意面对他人,这样做确实难,那么有没有好一些的方法呢?这种方法有,而且简单,只要在处世中做到“实事求是”即可。

其实,不管是做学问、做人、学习还是工作,任何时候都要实事求是,没有实事求是,一切都是空谈。实事求是是清华人的精神,也是支撑清华人在各个领域成为权威、成为专家的基石。无论是清华人还是普通人,要想在日益残酷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有发言权,就必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求实正能量:清华人教你如何收获完美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应尊重事实,在事实中用理性思考问题。“一个人也许会相信许多废话,却依然能以一种合理而快乐的方式安排他的日常工作。”诺曼·道格拉斯如是说。在生活中总有许多真真假假、虚幻缥缈的东西,但是获得美好的人生归根结底是需要尊重事实的。

清华人吴有训是我国着名的物理学家,他师从世界着名的物理学家康普顿。康普顿因在物理学上发现“康普顿效应”而在1927年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吴有训是康普顿最得意的门生,在康普顿效应实验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后来“康普顿效应”被正式命名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在证明康普顿效应初期,康普顿发表的论文中只有一种可证明的散射性物质,而且每一项数据都很明确,但是因为证明物质只有一种,显得单一不具有普遍性,不足以令人们相信,有部分物理学家甚至对康普顿效应提出了质疑。面对这样的情况,吴有训果断向老师提出补充试验的建议,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七种散射性物质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最终证明了只要散射角度一样,即使是不同物质,它们的散射效果都是一样的,和物质的种类没有任何关系。通过这样的实验数据,吴有训和导师联合发表了一篇名为《经轻元素散射后的钼K射线的波长》的论文,向人们证明“康普顿效应”的普遍性。论文一经发表,立刻引起学术界的轰动,那些怀疑“康普顿效应”真实性的物理学家在事实面前哑口无言。这样的成果在具有“求实”精神的吴有训先生心中是毫不满足的,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效应的真实性,他又做了几组实验来证明,随后发表了《康普顿效应和三次X辐射》,再一次证明康普顿效应是客观存在的,然后,对此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吴有训不仅证实了“康普顿效应”,甚至还发展了它,成为人们公认的物理学界专家。对于“康普顿效应”,吴有训并没因为它是老师发现的,就毫不怀疑它存在的真实性,而是脚踏实地从事物的本质出发,运用科学的实证方法去证明它的真实性,从而也让自己在这个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吴有训这种求实的态度告诉人们,无论在生活中还是职场中,尊重事实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盲从,应当从客观实际出发,证明其真实性和合理性,这样才能帮助你收获完美的人生。

只有尊重事实,才能客观地认识世界,有一句话说得好:“事实胜于雄辩。”中国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历史中的一个个发明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有史料记载,日本很多的古建筑都是仿造中国的。日本有座古老的建筑叫奈良寺,它是唐朝时期木结构的建筑。但在中国还没有发现一栋唐代的木结构建筑时,日本人就嘲笑中国自称有五千年的历史,连一座唐代木结构的古建筑都没有。清华人梁思成和林徽因不相信,中国地大物博,不会一座木结构的建筑都没有。于是他们就到图书馆,大量查阅资料,找到很多历史线索。其中一条重要的线索是《敦煌石窟图录》里有两张壁画,壁画绘的是五台山的全景,上面有每一座寺庙的名字,其中的一座寺庙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佛光寺。据《清凉山志》记载,佛光寺地处深山老林,交通不便,香客稀少,这样的情况不是更利于古建筑的保存吗?于是他们循着足迹奔向五台山。五台山道路崎岖,行走非常困难,经过几天的艰难行进,他们终于到达了佛光寺。只见建筑的木构、雕塑、石刻、壁画、碑文等共同形成了一道古色古香的完美景色。他们对古建筑的每一处亲自查证,如斗拱、梁架、雕花等等,最终摸清了寺庙屋顶结构,而这种结构只在唐代的绘画里面才能找到。因梁上住着很多蝙蝠和臭虫,让他们难以去找到这座古建筑的修建日期。后来,经过一番努力,林徽因在一根梁柱的根部发现了淡淡的墨迹,上面隐隐约约可看出有唐朝官职的称呼,在外面石柱上刻有“唐大中十一年”等字样。他们回到北平后,发了一篇文章叫《寻找古建筑》,告知世人我国唐代的木质建筑至今还保存完好的消息。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很多人就慕名跑到五台山去求证真伪。而佛光寺的存在让日本人的流言不攻自破,事实胜于雄辩,流言和大言不惭在铁证如山的事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人的一生遇到流言蜚语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面对那些不实的恶言,不要去理睬它,用事实说话,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事无常形,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但是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人生的发展有时候会让人们防不胜防,但只要汲取清华人“求实”的姿态,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在职场中、在学习上都是同样的道理,只要你有“求实”的决心和毅力,就能获得正能量,没有人能打倒你,正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做好分内之事,就可以帮助你在人生的方方面面如鱼得水,收获你想要的完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