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打开宝宝的聪明穴
23429800000003

第3章 幼儿游戏发展(2)

因此,提供什么游戏或玩具固然重要,但如何提供,提供的过程及形式亦十分重要。巧妙地安排及诱导,一个学习活动可以变成游戏;若行之不当,游戏反而会变成工作。

二、帮助幼儿玩中学

“互动之时,学习之机”,幼儿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者,在成长的过程中,幼儿不断地自外界接受新的刺激,而其内部也不断地在吸收及自我改造,唯有借着与外界互动的机会,幼儿才能获得学习所需的具体经验。

1.提供有较大参与互动空间的玩具

例如结构性较弱,流性、弹性较大的天然素材——沙、土、水以及积木等玩具比结构性强、目标单一玩具有较大的参与空间与学习机会。

2.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玩

孩子从学前阶段至学龄期间会经历不同的社会化阶段。

刚开始时喜欢独自玩,此时因自我中心强,视身旁幼儿为侵占自己权益的竞争者,而加以排斥;有的阶段会容许同伴在自己身旁,但仍各玩各的;有的阶段喜欢跟同龄伙伴一起玩。父母应了解幼儿所处的阶段,因势利导,鼓励孩子们练习处理同辈间人际关系的技巧。幼儿也可借此机会突破自我中心的限制,去了解别人的需要,从而学会顺应社会秩序并考虑别人。

3.鼓励亲子共玩

父母是有最多机会了解幼儿的成长及需求的人,也是幼儿最愿意接纳、分享的对象。在亲子共玩中,父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在选择和预备游戏情境时,父母是最适当的引导者和辅助者。

(2)在游戏中,父母是最亲密的玩伴。

(3)父母是幼儿最忠实的分享者,分享游戏带给幼儿的成就感与挑战。

在学前阶段,家庭生活是幼儿成长的主要舞台,父母是幼儿最重要的生活伙伴。为人父母者不妨多参与孩子们的游戏鼓励他们接受适度的挑战,成功时赞美他们。失败时接纳他们,尊重孩子们的自由意志,不要硬去主导他们玩的方式及过程。孩子们必须自己去体会、尝试、探索、发现的过程所带来的困惑、好奇与惊喜,这样才能在体验中成长茁壮。另一方面,亲子之间的游戏,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不见得一定要借助于有形的玩具。一个愿意花时间逗孩子说话、唱歌给宝宝听、和宝宝玩“躲猫猫”的父母就已经在提供婴儿学习的宝贵经验了。事实上,你——就是婴儿出生后接触到的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玩具”。

三、父母应避免的心态

1.假游戏,真学习

许多父母也了解,幼儿没有压力的玩,对幼儿身心健全发展很重要,但是许多人又怕自己的孩子赶不上别人,于是许多学前班既标榜游戏中学习,又无可避免地向父母炫耀学习成果。

追求速效的学习,会让幼儿平白增加许多压力,减少玩的时间,失去均衡发展的机会。事实上孩子们无时无刻不在玩与学习,父母应放弃教的心态,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玩与学习,千万不要把本该愉快的玩,变成痛苦的体验。

2.成人本位

唯有在孩子自由意志的认定下,才有“玩”的存在,否则便成了工作。孩子是天生的玩家与主动的学习者,但在大人过多干涉之下,孩子自主的玩与学习都会消失。父母应该陪孩子玩而避免帮他们玩,孩子们玩的方式和规则不见得与大人完全相同。常见大人见不得孩子尝试错误,主动插手纠正,让孩子失去得到第一手经验的机会。因此,父母应注意到“鼓励而不指挥,参与而不干涉”的共玩原则。

3.保护过度

孩子在玩时经常是忘我地全心投入,有些父母会因过度保护而不准孩子玩这个或那个,深怕孩子会受伤、跌倒,甚或弄脏衣服。适度的保护本来是必要的,但在应有的考虑外矫枉过正,保护到底,则可能剥夺孩子玩及学习的机会。许多安全上的考虑应由父母先行解决,再鼓励孩子放心地去玩。例如,怕弄坏东西或滑倒受伤,就先把可能造成影响的东西收拾起来,怕脏的话可带两套衣服,玩后再换。因为过多的干涉与压抑,也可能会抑制孩子玩的动机与兴趣。

4.未注意到适时、适量的原则

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是循序渐进的,“玩”要有适度的挑战性,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却又不能过于困难,使孩子产生挫折感。玩具或游戏的困难度要和幼儿已具备的技巧能力配合或稍难。例如,提供玩具时,推的玩具要先于拉的玩具,幼儿在学步时可给他“咕咕鸡”等手扶可推的玩具,当他可自行走路时,再给他必须能站稳走路才能拉动的玩具。否则易造成挫折感。

至于适量,常见父母以买玩具避免幼儿吵闹,事实上同时接触太多的玩具,不见得会提高玩的质量,反而会因注意力分散而削弱了玩具的功能。此时不如先将玩具收起来,循序渐进,一次只给孩子一两件,反而会促使孩子更投入、更加珍惜地玩。

父母在实际应用上述原则时,必须考虑每个孩子特质上的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成长背景、文化环境与个性差异。为人父母应多了解自己孩子的特性及发展层次,知道他们内在的需求,然后以最合理的方式协助、鼓励孩子,并参与、分享幼儿的游戏。

观察孩子的游戏

一、游戏的特征

我们很难去界定游戏的范围,因为在任何时刻都很容易看到孩子的游戏行为。当孩子发现新奇的东西或玩具时,好奇心就会驱使他们伸手去摸一摸、动一动,这通常被称为探索——而探索正是游戏的先驱。

当孩子在探索之后兴趣大发,想叫人注意他的发现时,就进入到游戏的阶段了。但通常探索与游戏是一连串发生的过程,很难把两者清楚地区隔开来。

游戏一般具有的特征:孩子主动参与;出自内在动机;重过程而轻结果;是自由选择的;具有正面的影响。

如果你的孩子玩某种游戏才一会儿,却对你说:“妈妈!这个玩好了,可不可以换了?”这时你要警觉到,这对于他根本不是游戏,而是一种无趣的敷衍。

很多妈妈刻意要孩子在游戏中达到一些学习目标时,孩子往往兴趣不高,玩两下就说“玩好了”、“好难哦”!

如果“放牛吃草”,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玩,会发现他反而比较快乐。研究者建议父母、老师应多角度设计游戏,以免孩子对游戏没兴趣或产生挫折;最好也鼓励孩子尝试形状、功能不同的游戏,甚至让游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才能发挥从游戏中学习的效用。

没有教育性的游戏能算是“游戏”吗? 有许多小活动(像魔术、手指谣、带动唱等)串连起来时,显得非常热闹而愉快,但脱下欢乐漂亮的“糖衣”之后,究竟剩下了什么实质内容? 小朋友从中学到了什么? 其实,任何学习的内容,都需要吸引力的“糖衣”,只要是孩子自由选择、投入的,都可称为游戏,只是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游戏,都须具备游戏的特征,缺乏任何一个特征都不好。

二、孩子的发展与游戏

从游戏的功能与目的,可以看出游戏在孩子的生活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也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情绪发展与游戏

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会很自然地喃喃自语、吐露心事,比较容易去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减少挫折感。因此有人把游戏用在儿童心理治疗上,例如:布置一个情境,让自闭症儿童、过动儿童在其中尽情游戏,透过辅导员观察记录,来探讨解决儿童困境的方式。

2.认知发展与游戏

不同的游戏与玩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皆可以培养孩子认知的发展。譬如拼图、迷宫、数卡等静态活动,属于“收敛性”游戏,孩子必须由玩具的多种特征归纳找出一个答案,可以发展孩子逻辑推理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积木、黏土、画图,则属“扩散性”游戏,没有单一的答案,因为孩子可自由扩大联想,或创造各种不同组合,这种思考方式较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3.语言发展与游戏

游戏包括各种不同的形式和规则,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必须召集同伴、说明规则,彼此间会有沟通与对话。在玩的过程中,他们会渐渐熟悉使用语言的技巧,接收(听)、表达(说)及组织(读、写)的能力会加强,语言品质也会大大提高。

4.社会发展与游戏

孩子在扮演游戏中,最能培养与其他孩子的社会关系,以及了解做人处事、待人接物的道理。在帮助孩子自然而然发展社交、了解人际方面,游戏则是一大功臣。

另外,父母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用刻板的性别观念,比如:“男孩玩飞机,女孩带娃娃”来教育孩子,因为这根本不正确。尽管男孩女孩的活动量不一样:男孩有比较多追逐打闹的活动与冲突,女孩则比较坐得住,但是如果成人不赋予游戏“社会价值”,我们会发现,男孩女孩的游戏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所以,父母不要刻意教幼儿去区分性别,应自然地让他们玩在一起,偶尔也可以尝试异性的玩具。等长大到某一阶段孩子自然就会明白性别这回事。

三、游戏与年龄

新生儿到2岁时,所玩的游戏都比较简单;3岁时,可以开始教他如何去玩游戏;4岁以后,玩的游戏愈来愈复杂,不论是团体性游戏(扮演、积木)还是个别性游戏(拼图、串珠),都玩得很好。

四、游戏与亲子关系

当孩子无法玩出“品质”时,父母或老师要注意可能是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如:时机不对,玩的时间太短或太长,玩具不适宜,游戏空间太大或太小,先前无经验等。

这时候成人应先去看看,到底是哪一项因素导致孩子玩得不愉快,再考虑是否要加入游戏,以及参与的程度如何;最后,利用参与的角色,来提高游戏的品质。

成人介入儿童游戏时,应注意。

1.平行游戏

与孩子玩同种玩具,但你是你,他是他,没有互动、沟通,只略有示范效果,可延长游戏的持续性。

2.共同游戏

并不干涉孩子的游戏,只是提问题,反应其行为。

3.游戏指导

成为游戏的发号施令者;除非不得已,最好不以此种角色出现在孩子的游戏中。

4.旁观

给予解说意见,或帮忙组织游戏。

成人在孩子的游戏中,可能只是扮演一个时间、空间、玩物兼经验的提供者给予其指导,引起其动机。

父母若真想走入孩子的游戏世界,期望运用游戏来增进亲子和谐的关系,还是得靠耐心去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

游戏就是学习

常常有人说:“幼儿园有什么好教的,都是在玩罢了!”又有人说:“不要让小孩子把时间浪费在玩游戏上,应该让他们趁早学习。”

孩子在幼儿园里难道只是“在玩罢了”? 而游戏真的只是浪费时间,没有学习吗?

事实上,游戏是幼儿和周围世界交流的方法。经由探索和实验,幼儿能慢慢了解及建立起他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尤其是当幼儿能主导自己的游戏方法时,更能产生多样化的学习。孩子们的游戏代表着他们在身体、情绪、社会、智慧和创造力等方面的成长、发展与学习。因而每一个幼儿都需要游戏,以促进他们在每个领域的健全发展。

一、游戏就是学习

君君正在积木角忙着盖一座附有停车场的大城堡。友友也进入积木角,在他身旁坐下,开始建筑马路。两人各自忙碌了好一阵子,直到他们同时伸手拿一块积木时,产生了争执。

君君说:“是我先拿到的,我先在这里玩的。”友友不甘示弱地回答:“可是你又没有用,是我要用的,我先拿到的。”君君又说:“可是我是要用的,我只是先放在旁边。”

两人僵持不下,老师这时才介入:“请你们先想想看,有没有解决的方法,如果想不到,再来找老师。”

友友想了想,便对君君说:“那这个给你好了,我先用别的,可是你等一下借我好吗?”君君很高兴地说好,同时拿了一块别的积木给友友:“你先用这个吧!我们一起来盖。”两人又高高兴兴地玩了起来。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孩子们经由游戏学习到人际关系中的沟通协调技巧。在此之前,老师虽已示范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但从经验中孩子们学习思考判断,因而能一再练习此技巧,并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二、发挥创造力

凯凯在娃娃角的电视前扮演小记者。老师进入观众席,并按下电视钮:“我要听新闻报道。”凯凯小记者:

“现在预报气象。今天南部下雨,中部晴天,北部也是晴天……今天有一个寒流,请大家要提醒爸爸妈妈帮你穿外套。”

老师:“请问还有没有别的新闻?”

凯凯想了想:“今天公园里有一个儿童书画展,欢迎大家参加。还有一个新的四轮传动的车,可以爬好高好高的山。预报完毕。”

在这个例子里,老师安排了一种情境,虽然没有特定内容和台词,孩子们却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生活经验中取材,同时经由游戏用语言表达出来。

三、快乐成长

以上只是两个简单的例子,游戏的价值,其实是相当重要而且需要被重视的。在游戏中老师或父母望着孩子忙碌的身影,不禁发出会心的微笑。

孩子能在游戏中学习、成长是很幸运的。从而能把他们培育成为活泼、快乐、聪慧的社会主义新一代。

玩水干嘛?

一、有趣且富教育性的活动

玩水除了有趣,幼儿更能在其中学习到很多知识,是个极具教育性的活动。

例如:3、4岁的幼儿还处于用实物来帮助思考的阶段。

他们喜欢用四肢、用感官去体验事物。玩水时,幼儿们爱将双手,甚至整个手臂放在水中,感觉水波的浮动,感觉水从指中流过的轻柔。

许多非具体的事情,幼儿很难领略,比如说,“冷”、“热”、“轻”、“重”的概念,对幼儿是极为抽象的,单用口语解释,幼儿无法理解。但透过玩水,即可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的事实,使幼儿易于理解。当他们触摸冷水、热水(温水即可,避免幼儿受伤)时,可以感觉冷热的不同;而手提装满水的桶子,和只装一点点水的桶子,可以感觉轻与重。在这些有趣的玩水中,幼儿不自觉地学习到种种抽象的概念。

二、玩水对幼儿的启发性

玩水亦可帮助幼儿建立基础的科学抽象概念,譬如:

“这个瘦瘦高高瓶子内的水,倒在那个胖胖矮矮的瓶内,不多不少。”这是容量不变的定律。

而“这个桶子却要好多杯、好多杯水,才装得满”,说明了体积和容量的关系。

又如:“这个杯子,为什么老装不满?”原来杯底有个洞,“洞愈大,水漏得愈快!”幼儿自行发觉问题,经由不断的实验,就自己理出一套定律,并找出答案。

再如:“这个瓶子口好小,水都倒不进去,怎么办?”

若在瓶口上放个漏斗,幼儿会发现“原来有了漏斗,水倒入窄瓶就不难了”。

若在盆内放些会浮和会沉的东西,可让幼儿借着玩水,比较出哪些东西会浮、哪些会沉。父母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启发孩子的思考,如:“如果把回形针放在纸船上,不晓得会怎么样?”引导幼儿亲手做些实验,而发现“把回形针放在纸船上,回形针也会浮哦”。

这些都能敏锐幼儿的观察力,帮助其日后科学概念的建立。进而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

除了上面的玩法之外,在盆中洒几滴洗涤灵,手在水中拨动,幼儿愈拨愈快,泡沫也愈来愈多。如改用打蛋器(手摇式的),泡沫更多,父母可趁此机会向幼儿说:“宝宝,你是怎么弄出这么多泡沫的呢?”帮助幼儿们发现泡沫产生的原理。幼儿便可自己理出一个定律:拨动的愈大,泡沫愈多。对幼儿这是个多么好玩且具启发性的化学实验啊!

同样的,在水中加几滴水彩,幼儿会看到:原来水加入了其他颜色,就会变色。好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