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一、对数的理解
我们常听到一些母亲说道:“我家的孩子已经能够数到100了。”
但是数字这玩意儿并不是说能数到 100就算了事了,能数到100的孩子,当然比不会数的好。但如果仅仅只是会数,那在本质上,和只会数到10或20的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同。
有些孩子当你问他几岁时,他就会伸出那像枫叶般可爱小手掌说:“3岁了。”但这些孩子一定不甚了解他所说的3岁,其实是意味着他从出生到现在已经过了3年的意思。
曾有一个3岁的男孩,他每次要吃饼干时,就跑到母亲身边说:“给我1块。”这时候他的母亲就从一个罐子里拿出两三块饼干来给他。乍看之下,这是一件极平常的,细细寻思之下,其实不然,问题出在他并没有说要什么东西,他母亲怎么知道他要的是饼干呢? 还有他只要1块,为什么他母亲却给了他两三块呢? 研究者在调查之后才知道其中的原委。原来在那个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每次孩子想要吃饼干时,他母亲都说:“好,给你1块。”孩子长大之后,由于妈妈从来没有告诉过他那个东西是饼干,所以他就以为那个东西叫1块。
还有另一件事,北京某一幼儿园曾举行过一次测验,在大班的30个孩子之中,有一半(即15人)能够从1数到100,只有一个人他只能数到20。但是后来在桌子上放20个沙包,再让这30个孩子数一数沙包的数目,这时候数对的人却只有20个人。
由这2件事我们可以了解,孩子在入学前,其实是有很多接触数字的机会。到底应不应该在入学前教他们数数字呢? 答案是应该教的,母亲们应利用日常的机会,灌输他们“数字的概念”。
无论孩子喜不喜欢,母亲们都应跟教育孩子的法则相配合,指导孩子如何正确的认识“数”,因为人的一生实在都跟“数”脱离不了关系。
尤其是在儿童时代的生活或游戏都必然会与“数”接触,更应灌输其正确的数字概念。否则,会像前面那个例子一样,将一些不完全或不正确的数字概念牢牢地记在小脑袋瓜里,将来要改正可就难了。
1+1等于2,2+3等于5,这种简单的数字加法,都可以训练孩子推理的能力。我们千万不可小看这种推理的能力,对将来思考事情、判断事情等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幼儿期即是为这种推理能力打下基础的最佳时机。
二、数字观念
把隐藏的数带到孩子面前来,这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要点是在于如何将那些抽象、捉摸不住的概念,清楚明白的展示在孩子面前。
数字这种东西和文字不同,虽然日常的生活离不开它,然而它总是藏着的,轻易不肯见人。我们举一个例子好了,如:孩子对母亲说“给我糖果吃”,母亲会说“好”,手里就抓几颗糖果给孩子。就孩子而言,他已达到吃糖果的目的了,就母亲而言,她也完成给糖果的任务。
然而问题就在这“给”的节骨眼上,如果母亲在这时候能一边数着“1颗、2颗一共5颗”,一边把糖拿给孩子的话,数字就出现了。
同样的情形,如果母亲指着时钟说“不行,时钟的短针不是还指着2吗? 等到短针指到3的时候,妈妈才给你点心,你再等一下吧”!如此孩子便知道点心是要到3点才能吃的,现在才2点,让数字和时间结合起来,孩子便可以真实地感觉到数字的存在。
像上面所举的2个例子,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碰到的,如何运用机会教育孩子,这就在于母亲了。
下面我们再举一个例子,人总是要吃饭的,煮饭也是妈妈的重要工作之一,孩子可以利用帮母亲摆碗筷或收拾碗筷的机会学习各种有关数字的观念。
1.家里有几个人,所以在摆碗筷的时候,需要几个碗?
几双筷子? 这种最基本的数算,叫做“一对一的对应”。
2.家里每一个人都有固定的座位,如果不知道每一个人的位置,便不可能把碗筷放对地方,在这里面包括了“数字和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
3.饭后整理碗筷时,如何将妈妈洗好的碗筷分门别类的放在一定的地方,在这里面含有“数字和分类”的观念。
当然,一夕之间便想培养孩子数字的观念,那是不可能的,数字的观念是要一步步、慢慢培养。孩子如果连1都不懂的话,那又怎么可能知道2和3的意义呢?
因此,要循序渐进地灌输孩子数目的观念。
文字和数字不一样,在孩子还不会写汉语拼音符号以前,他可能已经会写一两个汉字了。可是数字不一样,如果不了解1的意义,那就别想了解2和3的意义。所以第一步是,先要让孩子确实了解1的意义。
例如,现在桌子上放了3个大小和形状都不太一样的橘子,为了让他真正了解数字的意义,须先知道下面几点:
(1)确实知道桌子上有橘子,除非把橘子从桌上拿走,否则它们是存在在桌子上的。
(2)拿掉其中任何一个橘子都可以,因为它们同是属于“橘子”的一类。
(3)就我们眼睛所能看到的,桌子上有3个橘子。
(4)尽管橘子的形状、大小不太一致,但每一个都是橘子。
(5)不管把橘子分开放或放在一起,橘子的个数不会因位置的移动而有改变,3个就是3个。
(6)将这些橘子分成两份,一份是1个橘子;另一份是2个橘子,数目仍然不变,还是有3个橘子。
(7)把这3个橘子分别放在3个盘子里,恰恰好1个盘子1个橘子,不多也不少。
如果我们把甲盘子里的橘子放在乙盘子里,把乙盘子的橘子放到丙盘里,橘子的数目仍是3个。纵使橘子和盘子的组合改变了,橘子的数目是不变的。
要让孩子能够确实掌握住橘子的数量,以上几点都须一一让孩子了解。理论和实际双管齐下是教导孩子数数字的最好方法。
三、数字兴趣
母亲在带孩子玩数字游戏时,最好选择适合其程度的游戏来跟他玩。
母亲在带孩子玩游戏前,最好先试探性的抱着“孩子可能喜欢玩这种游戏”的心理。在未玩之前,你无从得知孩子的喜好,而孩子的喜好直接影响到游戏的效果。孩子的喜好在于他能不能理解这个游戏的玩法、趣味等。因为孩子对于他不能理解的游戏,便不能运用他的思考力,换句话说,他就是不能很尽兴的玩,很快的,他对这个游戏便提不起兴趣。相反的,如果他一再催促母亲“我们再玩一次吧”,就表示这个游戏对孩子产生了吸引力,也就是说它对孩子已产生了智能的刺激。
培养对 “数”的印象
一、排棋子
1.目的
加深对“数”的认识。
2.准备
棋子和棋盘(自己用纸画方格也可以)。
3.玩法
母子相对棋盘而坐,先决定各人棋子的颜色,再开始游戏。从预备起的信号一开始,母亲和孩子便把自己的棋子一颗颗的排成一行,等到母亲说“停”的时候,便停止手上的动作,然后再用眼睛看看谁排得比较多(如果能够数出来更好)。在数之前,母亲不妨故意说:“好像小明多一点。”
数完自己的棋子后,也要一颗颗(和比赛时一样)的把棋子收起来。在孩子懂得这个游戏的要领后,便可以将比赛改变为2行或3行。
4.提示
孩子在开始玩的时候,有时候会为了想排快一点,而未能将棋子放在格子里,既然是刚开始玩,所以不必规定得太严格。
在玩这种数字游戏时,我们也可以顺便复习一下文字。
比如说在排好后,妈妈可以告诉孩子“谁比较多,谁比较少”的这种句型,以后孩子便学会了运用“比较”。此外,也可以训练孩子分辨黑、白棋子,并分开收拾黑白棋子的经验。
待孩子熟练玩法后,再规定他每一颗棋子一定要放在格子里,加深他对“1”的认识。
二、搭积木
1.目的
(1)形状的认识。
(2)训练孩子的观察力。
2.准备积木。
3.玩法
在孩子还没有开始搭积木的时候,母亲最好把各种不同形状的积木一块块的问孩子:“找找看,哪一块积木和妈妈手里拿的一样?”“那么再找找看跟这一块相同的,这一块是三角形的哦!”让孩子认识各种不同形状的积木。
等孩子已经能够毫无困难地找出相同形状的积木后,再开始让他模仿妈妈,搭起一座跟妈妈搭出的一样的积木房子。不要太在意孩子多搭了一个或是少搭了一个,让他快乐的搭下去。
这个游戏在于使孩子了解各种形状的名称,同时也是训练他的观察力及构造力的游戏。
4.提示
(1)妈妈可以先从搭四方形的形状开始,用两三块四方形的积木搭一个简单的形状,然后再渐渐加上三角形、长方形、圆柱形等各式积木,搭出各式各样的较复杂的造型。
(2)把各种形状积木的名称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四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
三、排沙包
1.目的
让孩子意识到位置及个数。
2.准备
母亲和孩子各拿着20~30个沙包。
3.玩法
母亲先把5个沙包排成一横列,让孩子看了之后,请他也照着排排看。然后再直着排3个沙包,孩子也学母亲照样子排。
母亲也可以用数个沙包排成四方形、三角形或圆形等各种形状让孩子来模仿。
等到孩子懂得要领后,母亲和孩子便决定下一次要排的形状,然后母子轮流交换把这个形状排出来。
这个游戏乃是透过直、横、斜或圆等各种不同的排法来训练孩子对位置及个数的认识。
4.另一玩法
拿棋子和棋盘来替代沙包。
让孩子把棋子空一格排一个的方式放在棋盘里,也可以要他排对角式的斜排,或是其他任何有规则的排法,棋盘的方格子可以使他更了解个数和位置之间的关系。
四、抢包
1.目的
让孩子了解个数的比较方法。
2.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