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衰老是可以延缓的
“有钱难买老来少”,谁也不愿步入老年。这又是不可违背的自然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从主观努力而获得延缓衰老,也是可以办得到的。
人到了一定时期,为何要衰老?主要是组织器官的基本改变,如细胞萎缩,数量减少,细胞间质改变以致器官的重量减轻;因而,储备力减少,适应能力降低,抵抗力减退。而且功能与结构的改变常相互影响,导致脑细胞蜕化,血管变性,血流缓慢淤积,影响心主神志和血脉的功能,而形成老年综合征等。
延缓衰老是一个老年健康学问题,涉及范围广泛、机理复杂。
首要的是,健康的机体是延缓衰老的物质基础:如何提高身体素质,对老年人尤为重要,所谓树大根深就不怕遭风吹。人到老年,工作量、劳动强度都减轻了,有坐吃享福的心态,但绝不能由动到绝对静,仍需要适当的劳动和运动,如休闲自在地活动肢体,跳老年舞、散步、书法等,能强身健体,也有利于神经功能健康。正如华佗言:“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民以食为天”。人老了,脏气虚衰,气血虚弱,更需要调理饮食,补充营养,化生气血,充养形体。物质与功能是恒变的,既要适当地运动,又要注意调理饮食营养,才能生化无穷,延缓细胞萎缩,增加组织储备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劳逸结合,是作息制度,实则是生理规律,合理的休息和睡眠是老年健康的生理需求。老年人脏器虚衰,不耐疲劳,用休息调和之;睡眠,每天不能低于6~8小时,可以消除疲劳,保持机体健康,除以上条件外,还受疾病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还应积极预防和治疗疾病,努力改变社会环境和适应社会环境,脏腑组织器官得到了修复,则机体健康,脏腑功能活动亦健旺,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则身体健壮。有了健康的机体,才是延缓衰老的物质基础,才能“年近百岁,犹有壮容”。
其次,健康的心理是激活和调节大脑功能的保障。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老年人应力求保持情绪的平衡,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延缓衰老的必要条件。一个人除了有健康的身体和一定的知识技能外,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有必要提高心理素质。人是一个以心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有血肉、有思维、有情志,《内经》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脑又为“无神之府”,“灵机记性在于脑”。脑有所意,心有所思,人的思维是心脑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何平衡,保持健康的心理,关键在“恬淡虚无”。
老年人多有老大徒伤悲,意志容易衰退,错误地认为,人老了,一切都完了,加之生理上的一些改变,多数老年人心理不平衡,情绪易于波动,出现老年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或者是以前事多、思维多,现在年老少管事,思维减少,不用为废,脑细胞逐渐衰退,血管变性,血流缓慢淤积,影响心主神志功能,结果神志痴呆渐渐形成。所以,排除一切私心杂念,无忧无虑,尤其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要理智对待,最好让它成为过去,切不可耿耿于怀。即使怄了气,也要自怄自改。常言道:笑三笑,老来少。调节情志,陶冶情操,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平时心静如秋水,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气机升降出入有序,脏腑协调,则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又无病害,精神爽朗,身强体壮,则可享受天年。
其三,勤思巧运,动静结合,能使思维敏捷,心理健康,可延缓衰老。“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经常性地有节奏、有规律地多动脑筋,勤思巧运,能激发脑细胞功能的活跃,增加灵敏性,所谓脑筋越用越灵。勤思巧运,就是以静为主,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巧运思维。人是在动态平衡中生存的,没有动,就不可能有生长发育,世界上万事万物是恒动的,人亦随寿而动之,由形体动到思维动,全身内外一齐动,可避免不用为废,人的抵抗力强了,天资聪慧了,则应变能力亦强,既可避免病邪的侵袭,又可自调情志,有利经气畅行,能调节脏腑功能活跃,并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促进血液循环和心主神志的功能,可防止脑血管变性变脆,防止脑动脉硬化症,能使思维敏捷,心理健康,故可延缓衰老。
实际上,整个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是一个动静结合的生理过程,老年人脏气虚衰,需要激活疲惫的脏腑功能和蜕化的脑细胞,只有修身养性,才能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应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认为夕阳已晚,要发挥夕阳红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希望健康长寿是人之常情,无人不求生存者也。古人采用多种养生方法,欲求不老,现代人更希望青春常在,人在一定时期内要进入老年,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客观自然规律,任何人都不能超脱。所以,只有通过主观努力,排除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去适应生理现象的良性循环,来达到延缓衰老之目的,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古人谓之:“道法自然”。
衣食住行与疾病
“民以食为天”,衣食住行是人之本能。健康舒适的衣食住行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要的最基本的条件;当人体正气内虚,抗邪能力下降时,受到致病因素的影响,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而出现各种生理上或心理上的不正常状态,那就会使人生病了。那么,衣食住行与疾病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1. 衣食住行与疾病发生:疾病发生与否,受正气和邪气两个因素的影响。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内经》强调“生气通天”,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既依赖大自然而生存,亦受大自然的影响。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衣食住行无不取之于自然,并赖以生存。对健康无益的衣食住行,不仅伤害人之正气,且可助其邪气。故应顺其自然,不能强力而为之,更不可违背自然。如衣着应随四季气候变化而增减,过薄易感冒,过厚郁热生疮疖。饮食是人体内化生气血的物质基础,食饮有节,生化无穷。若过饥,会导致营养不足;过饱,则食滞难化;过食肥甘厚味,助湿生热;过食寒凉损伤脾阳,故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之说。居住潮湿,则湿邪浸淫;过劳,既伤脾又损肾等。充分说明人的衣食住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超常规,就会使人罹患疾病。正如《诸病源候论·虚伤候》所总结的:“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易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人体在正气内虚的同时,若受到邪气侵袭则疾病就会悄然而至。
2. 衣食住行与疾病发展:疾病的发展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其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仍有规律可循,万病不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这八纲之证多与人的正气及感邪性质,轻重有关。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人的衣食住行与正气、邪气都密切相关。影响人体正气的因素不外自身体质,营养锻炼,生活环境,精神状态等,凡是能使人生病的一切不正之气统称邪气,包括外感内伤之因,正气多因禀赋和后天培养之不同而有强弱之别,邪气多因衣食住行调摄失宜而致,健康舒适的衣食住行,有利于正气的强盛和对邪气的避拒,不仅少生病或不生病,即使病了,通过积极治疗,多能控制发展,很少变成逆证,若正气不足,抗邪能力低下,不仅易生病,且病后易转变,又难康复,故《内经》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是疾病发展变化的内在依据,要保持正气存内,就得调理衣食住行的合理需求。如病中不适寒温,或营养不足,或热病食肥甘,寒证食生寒,或过劳等,都会导致疾病的发展甚至恶化。因此,不恰当的衣食住行会加重疾病的发展。
3. 衣食住行与疾病的治疗:治疗疾病,就是通过药物疗法,手术疗法或其他疗法等手段,调节自身免疫功能,驱除病邪,修复机体,达到恢复健康之目的。人类对衣食住行的基本要求,《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美其食,住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可奉为圭臬。不符合生理需求或不是舒适恰当的衣食住行,不仅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在治疗中亦能影响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如张仲景在用麻黄汤治疗太阳伤寒证中,嘱病人药后应啜热粥,覆被盖,令微汗出,以助药力。其他如中暑病人先宜移至荫凉通风处,虚证宜增加营养,食滞证应禁食,痹证稍活动肢体等措施,都是利用衣食住行对疾病的治疗作用而采取的辅助治疗措施,以协助提高疗效。若得息不慎,体虚易感外邪,病后饮食不慎之食复或劳复等,都因衣食住行不慎所致。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休养”,这是人们对衣食住行与疾病治疗关系的高度概括。疗养结合,方能充分调动病人与医生两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对疾病的护理都强调,热病忌食肥甘厚味,虚劳病禁房劳所伤;应调饮食,适应寒温,医生诊治疾病,若不能顺应自然和病人情况,或病人不遵医嘱,违背自然规律,结果不能因势利导,就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获得预期疗效,反而助长了邪气,导致病情的发展变化。所以,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强调“自然是疾病的康复者。”
4. 衣食住行与疾病预防:《素问·生气通天论》早就教诲人们说:“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冶,顺之,顺之则阳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说明只要顺应自然,强身健体,就会少受邪气侵袭,减少疾病发生的机会,是一种预防疾病发生的积极措施。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明确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虽是古人对如何调理衣食住行来保持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所提出的养生之道,但值得今人借鉴。
人体正气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防都密切相关。如何加强人体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拒邪于外,就可防患于未然。衣食住行是保证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只要适当调理衣食住行,加强锻炼,就可提高身体素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前贤教子所提倡的“布衣”,“薄食”,“寒舍”,“勤劳”,以及常说的“坐如钟”,“行如风”,“睡如弓”等都是一些有益健康的经验之谈,华佗更从动态平衡的角度提出:“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但不当使极示”。当然,更不能本末倒置。健康舒适的衣食住行,不仅是保证人体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保持人体内气机调畅,气顺血和,脏腑功能协调的物质基础,气有所生,物有所化,生化不息,人之生命不止。
总之,人的衣食住行与疾病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既是导致疾病的发生,影响疾病发展变化的因素之一,又是防治疾病的先决条件,衣食住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民以食为天”,“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病患中,更强调衣食住行的重要性,有三分治疗,七分休养的经验之说。平时亦应注意调摄,使“正气存内”,“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我们应顺应自然和人体生理现象,正确选择衣食住行,让其为我所需,为我所用,适宜为上策,确保身体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
室内空气污染
——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
空气污染包括室内和室外两部分。随着煤炭和石油等能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但各种废气排放量的增加,也导致了严重的大气(室外空气)污染。20世纪50年代,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是由于燃煤排放的SO2和悬浮颗粒物造成的;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是由于汽车排出的废气中含有高浓度的碳氢化合物,经阳光照射与氧化剂作用,发生了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造成的。
空气污染作为问题提出后,世界各国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制定法律、法规和排放标准,控制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排放等。我国大气污染相当严重,根据1981~1992年全球大气监测资料,全世界十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就占有五个(即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和西安)。1989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尽管重点城市发布的空气质量周报中提供的污染指数不能令人满意,但环保部门在治理室外空气污染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室内空气污染有时比室外空气污染更为严重。我国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并未涉及到室内空气的污染问题。从保护人体健康的角度来看,防治室内空气污染更为重要。
“室内”主要包括居室、办公室、会议室、教室等室内工作、学习场所,图书馆、影剧院、体育馆、商店、旅馆等室内公共场所以及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内。
随着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室内装修已越来越普遍,室内建筑装饰材料种类不断增加,家用化学品的使用也在不断增加,然而,这些材料或产品均会向室内释放有害化学成分,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国家实行对外开放以来,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及特大城市,建成了许多高档办公建筑物,为了节约能源,这些建筑物均采用密闭化的管理方式,由于中央空调换气设施不完善,导致含有有害化学物质、细菌及病毒的空气在室内重复循环使用,不能及时排出室外,造成室内空气质量的恶化。公共场所对室内空气质量重视不够,不能保证足够的洁净空气量、新风量和换气次数,致使室内空气污浊。
室内空气污染不仅破坏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还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主要是因为:
(1)人们每天大约有80%~90%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所呼吸的空气主要来自于室内,与室内污染物接触的机会和时间均多于室外。
(2)室内存在污染源,并且随着人们生活的现代化,室内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正在急剧增加,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程度在室外空气污染的基础上更加重了一层。
(3)现代建筑物的密闭化,使得室内污染物不能及时排出室外,在室内微小环境中产生和积累有毒有害物质,直接作用于人体。
室内空气污染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污染,主要来源于室内和室外两部分。
室内来源主要有:
(1)在室内做饭、取暖燃烧各种燃料、烹调油烟及吸烟产生的CO、NO2悬浮颗粒物、甲醛、多环芳烃等。
(2)由于室内淋浴、加湿空气,以喷雾形式进入室内的卤代烃等化学污染物或致病菌。
(3)建筑、装饰材料,家具和家用化学品释放的放射性氡及子体,甲醛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等。
(4)家用电器和某些办公用具导致的微波电磁辐射等物理污染和臭氧等化学污染。
(5)通过人体呼出气、汗液、大小便等排出的CO2、氨类化合物、硫化氢等内源性化学污染物,呼出气中排出的苯、甲苯、苯乙烯、甲醇、二硫化碳、氯仿等外源性污染物;通过咳嗽、打喷嚏等喷出的流感病毒、结核杆菌、链球菌等生物污染物。
(6)室内用具产生的生物性污染,如在床褥、毛毯和地毯中孳生的尘螨等。
室外来源主要有:
(1)室外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包括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通过门窗、孔隙等进入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