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由于机体生理和生化的改变,把多余的物质转化为脂肪,导致体内脂肪积累过多,超过了正常的生理需要。肥胖也就是热量摄入过多,超过了消耗的结果。一般认为少吃脂肪就不会肥胖了,其实并不尽然。摄入的不论是脂肪、蛋白质,还是碳水化合物,只要过多了都会以脂肪的形式贮存在体内,使身体肥胖起来。肥胖的其他因素如遗传因素、内分泌代谢方面的改变,也是促使肥胖的原因。据报道,有人统计了双亲肥胖者1565例,其儿女肥胖率高达63%~87%;而双亲不是肥胖者,其儿女的肥胖率仅为36%,有的地区仅为18%。调查了母亲肥胖者101例,其儿女肥胖率高达50%。
二、怎样衡量人体体重的状况?
有一种简易方法可以衡量人体体重的现状:男性平均体重(公斤)=身长(厘米)-105;女性平均体重(公斤)=身长(厘米)-100。凡大于标准体重10%者为超重;大于20%者为肥胖。也有以体重指数(BMI)来衡量是否存在肥胖的: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BMI≥25时为肥胖。一般以男性超过标准体重的25%,女性超过30%~35%即称为肥胖症。
三、肥胖是健康的标志吗?
体形肥胖,给机体带来负担,不仅容易诱发糖尿病,而且易患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血管病、内分泌紊乱等疾病。因此,肥胖不是健康的标志,而是某种疾病的先兆,故减轻体重、控制饮食、防止肥胖,对减少糖尿病及其他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医学研究成果早已证明,身体发胖有碍健康。特别是年龄在40~45岁的人,体重每增加一磅,死亡率就增加1%,而低于正常体重15%的人,死亡率最低。肥胖的男子死亡率比正常体重的男子要高80%。俗话说:“有钱难买老来瘦”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四、肥胖与糖尿病有什么关系?
由于饮食过量或营养过度,饮食产生的热量超过身体的需要,此时多余的物质就会以脂肪的形式贮存在体内,体内脂肪成分增多,就有可能引起肥胖。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这已成为公认的一般规律。根据研究报道,中度肥胖者的糖尿病发生率约比正常人高出4倍,极度肥胖者则高出约30倍。国内调查发现,超重组的糖尿病发生率较标准体重组高2.86倍。由此可见,超重与肥胖为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或诱发因素之一。肥胖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密切,人们已将肥胖作为一个发生糖尿病的重要因素来考虑。在肥胖这种情况下,肥胖表现对糖尿病基因起触发因素的作用,就像病毒感染因素引起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一样。
肥胖常为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常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因。肥胖者的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虽然不比正常人低,有的甚至还稍高于正常人,但肥胖者组织细胞的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与胰岛素的结合力降低,造成胰岛素的相对不足,因而难以维持正常的糖代谢。同时肥胖者由于脂肪过多,堆积于肝脏等组织器官,可使肝糖原贮存减少,引起血糖浓度升高。脂肪代谢的加强需要消耗更多的胰岛素,而高脂血症状态对胰岛素产生了对抗,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对胰岛素的需要量,为了降低血糖,抵消脂肪的对抗作用,胰岛就不得不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久而久之,使胰岛细胞负担加重,长期的过度负荷,胰岛的储备功能就会耗损,在胰岛素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也就容易诱发糖尿病或使糖尿病病情加重。所以肥胖者容易得糖尿病。
五、怎样防治肥胖症呢?
肥胖症的治疗应该是综合治疗,在综合治疗中饮食治疗和体育运动是最基本的措施。
(一)低热能平衡饮食
这是治疗的主要内容,在限制热能的基础上使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配比适宜,无机盐、维生素供给充足,满足机体需要。根据肥胖程度,每日热能需要量比平常减少500~1000kcal,可分次减少。轻度肥胖者,男性每日热能控制在1400~1600kcal,女性1100~1300kcal。重度肥胖者,热量摄入量以不低于每日800~1000kcal为宜。对儿童肥胖病人,热能摄入量要减少,但不应妨碍儿童的生长发育。天津儿童医院的资料:6~10岁儿童控制在1000~1200kcal,10~14岁儿童1200~1500kcal,同时配合适量的体育活动,如跳绳、打球等,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限制热能的范围内,要做到营养平衡,合理分配三种营养素。蛋白质约占20%(儿童不宜低于20%),脂肪热能比值控制在20%~25%,碳水化合物为50%左右。脂肪量过低,难于保证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的需要,而且一般也难于坚持。碳水化合物不宜低于100克以防发生酮症。无机盐、维生素和食物纤维也要供应充足。选择食物时既要注意营养成分,又要考虑所进食物是否具有饱腹感。要多选含脂肪低(即含热量低)的蛋白质食物,如精瘦牛、羊、猪肉、鱼、虾、鸡、蛋、去油乳类以及豆腐、豆浆等豆制品。选择含维生素、无机盐、食物纤维丰富的新鲜叶、茎、瓜果类蔬菜、水果和粗粮。不用或少用油脂肥厚(即热能高)的食物,如肥肉、猪、牛、羊油、奶油、黄油及各种烹调油。红糖、白糖、巧克力等甜食、饮料和酒都是高热能食物,花生、瓜子、核桃、榛子等因含脂肪量甚高,故都应不用或少用。在烹调方法上,以氽、煮、炖、拌等少油方法为主,忌用油煎、炸等多油烹调法。还应减少食盐的摄入,避免体内水分的过多驻留。保持一日三餐,养成不吃甜食、零食和睡前夜宵的习惯。吃饭要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这样有利于营养素的消化吸收。此外,绝不能因节食而减少活动量,切记“饭后躺一躺,不长半斤也长四两”的谚语。
(二)适当的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可增加机体热能的消耗,使体重下降。目前多数学者主张节食和增加运动并举,这是减肥的最佳方案。有人观察成年肥胖妇女在增加运动后的机体组织变化:每天增加500kcal的活动量,每周五天共16周,其脂肪丢失5.8kg,非脂肪组织增加0.5kg。说明要达到减少体重的目的,鼓励病人每天安排体力活动是十分必要的。散步、跑步、上下楼梯、骑自行车、打球等都是比较适宜的运动。每天有半小时至1小时的活动就可增加消耗热能300~400kcal。但是过于剧烈或耗时太长的运动是不相宜的。因有可能增加食欲并易引起不良反应,尤其是伴有心、肺、肝疾病的病人更需慎重。
保持理想的体重,严格控制饮食、适当运动以防止或减轻肥胖,这不仅是糖尿病病人应当如此,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和正常人也应如此。还应要求糖尿病病人,利用掌握的有关知识教育自己的子女,设法要他们减轻体重,以防止后代继续发生糖尿病。
糖尿病病人应用胰岛素的护理
1. 糖尿病的定义与病因: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对糖尿病(DM)的定义:是一种多病因的代谢疾病,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随因胰岛素(INS)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有关,引起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性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临床表现烦渴、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无力等,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或其他急性代谢紊乱。
2. ①临床资料:本组病例18例,单纯糖尿病患者13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5例,各年龄组均有发病,经严格胰岛素治疗,均已治愈或好转。
3. 护理
①心理护理:糖尿病病人能否正确对待疾病,这对控制血糖、控制病情、恢复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有的病人存在恐惧心理、自卑感,精神压力很大,对治疗失去信心,有的病人满不在乎,既不控制饮食,也不认真治疗,有的病人极易产生急躁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耐心、细心地开导病人,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精神紧张,适当参加体育锻炼,禁烟和酒,预防感染。
②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常会出现严重的合并症或并发症,病人入院后应及时查血糖、尿糖、酮体,根据检查及病史区分属于哪一类型的糖尿病,根据医嘱给予合理的胰岛素,如正规胰岛素或鱼精蛋白锌胰岛素。
③注射胰岛素一般从小剂量开始,于每餐前注射普通胰岛素4~6单位,以后根据四次四段尿糖变化,调整胰岛素用量,一般每次增减量为原来用量的10%~20%。除尿量及尿糖量较多或有酮症酸中毒病人外,一般不要每日改变胰岛素的用量,要观察几天后再进行调节。
④注射胰岛素必须用一毫升注射器抽吸药液,注射时要正确无误地注入皮下,注射后15分钟或30分钟应按时进食,避免重体力劳动,同时观察治疗效果及反应,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应根据胰岛素的用量合理分配三餐饮食,经常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局部可出现红、肿、皮下结节,容易造成感染,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⑤静脉注射胰岛素的病人要根据血糖的测定来给予,首次剂量不要过大,滴速不宜过快,避免发生低血糖反应。如在输液过程中发现心慌、多汗、面色苍白、强烈的饥饿感,要及时给予处理,可口服200ml果汁或2匙蜂蜜,或饮几口白糖水,重者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ml,病情均在5~10分钟内纠正。
⑥突然中断胰岛素可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家应用胰岛素的病人,要使患者掌握胰岛素的注射方法、用量,定期到医院测血糖、尿糖及酮体的变化,了解控制饮食的重要性及调节方法,学会尿糖定性的检查方法,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有效地控制饮食。
糖尿病的眼部危害及防治
糖尿病是以糖代谢异常为特征的一种慢性代谢失调性疾病,分为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两种类型,在临床上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征。患糖尿病时间长了不但对人的肾脏、神经系统和血管系统造成损害,而且对人的眼睛也危害极大,然而由于对糖尿病性眼病认识不足,多数糖尿病患者甚至基层卫生单位容易忽视这一严重并发症。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糖尿病病人因视物障碍到眼科就诊,经检查诊断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或糖尿病性白内障,如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有望恢复一定视力,而对于病变发展到晚期则复明无望。所以,糖尿病病人要重视糖尿病对眼睛的危害,医生在诊治糖尿病患者时要注意病人的眼部改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对人眼常见的危害也是最严重的疾病。在我们的眼睛中,视网膜就像照相机的底片,我们通过这种“底片”才能感受外界的刺激,产生视觉冲动并由视神经传达到大脑视觉中枢,形成视觉。视网膜上有丰富的血管,这些血管为视网膜提供营养,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糖含量较高,血黏度增高,致使视网膜的血液循环受阻,视网膜缺氧,出现点状出血或小血管瘤,并逐渐发展成为片状、火焰状出血,严重者由于产生的新生血管破裂造成玻璃体出血,视力急剧下降,如继续发展为增殖性病变,则引起视网膜脱离而导致失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往往在患者本人不知不觉中逐渐加重,按血糖控制状态不同和病情进展不同,一般有十年以上糖尿病史的患者,约50%的人合并有视网膜病变,据统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目前已成为成人失明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按其发展过程分为单纯期、增殖前期、增殖期三个阶段,在初期,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症状,所以不到眼科就诊,但是到出现视力下降等症状时往往视网膜病变已进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而错过及时治疗的时机。所以一旦诊断为糖尿病,不论有无自觉症状,都应该接受眼科检查。
糖尿病还能引起视网膜病变末期发病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糖尿病性白内障及眼部肌麻痹等其他眼部并发症。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由于葡萄糖大量新生血管增生,特别是虹膜根部新生血管形成,阻塞房角引起房水循环受阻,眼压升高,患者出现眼痛、头痛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十分痛苦。眼外肌麻痹患者可出现严重的复视,影响工作和生活。
糖尿病性眼病的诊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激光技术在眼科的应用,使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治疗成为现实,糖尿病性白内障可通过先进的白内障摘除术予以解决,但是,对于患糖尿病时间长、眼部病变严重的病人,以上治疗的效果很难保证,特别是对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治疗目的大多为解决患眼疼痛,所以,只有重视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才能将糖尿病对人眼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日渐增高,有统计为6%,相应地,糖尿病对人眼的危害也日益明显,致盲率逐渐增高,糖尿病患者要提高警惕,高度重视视力变化。因为眼底是全身血管唯一可见的部位,所以我们可以把眼睛比作反映糖尿病患者全身状态的一面镜子,按时到眼科进行专科检查,可及早发现糖尿病性眼部损害并得到有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