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人了解了高血压的发病及临床演变过程,对自我掌握高血压病的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一是心理调节,宽松乐观的心理环境会促进身体健康发展。相反烦躁、消极和压抑感则不利于身体健康,特别是高血压病人,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恢复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治疗高血压、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二是心理咨询,得了高血压病请不要紧张,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经常反复到医院心血管病科或咨询门诊去咨询,消除对本病的恐惧和紧张。三是环境因素,人类健康是以舒适、安全感为基础,如果高血压病人经常改变一下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搞点比较轻松的旅游,对高血压病治疗有一定益处。四是行为疗法,禁烟、酒、不规则饮食、不良卫生习惯等。五是运动疗法,适当的体力活动,避免太胖。运动的强度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定。要求在室外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要定期进行,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锻炼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散步、打太极拳、做保健操都可以,以身上稍微出汗为宜,不可做剧烈活动。要通过运动和饮水控制体重,尤其是腹围比臀围大的人,更要控制体重。六是手术疗法。高血压病人自己掌握属哪种类型的高血压,是否需要手术。引起高血压的原因多种多样,肾动脉供血不足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对这种原因引起的高血压,通过肾动脉重建术就能彻底治愈。肾动脉缺血性高血压和其他类型的高血压在形式上无明显差别,发病年龄在30岁以下或50岁以上,高血压突然发作或原有高血压,突然加剧,腹部或腰部疼痛或损伤后出现高血压,有时还伴有血尿等。因此,如患了高血压,又和上面的情况相符合,就要高度怀疑肾动脉缺血性高血压了。应尽快及时到有血管外科的医院就诊,由医生根据情况为您选择恰当的术式,以便及早康复。
尽管高血压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治疗时间仍以长期性,根据个体差异选择用药,以综合性治疗为佳。
二、药物治疗
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仍以长期性的治疗,根据个体差异用药。虽然阶梯疗法已经用了多少年,但现在仍主张联合用药的阶梯疗法。
Ⅰ级:首先β-受体阻滞剂或利尿剂。
Ⅱ级:治疗3~4周无效时可用利血平或β-受体阻滞剂或利尿剂合用。
Ⅲ级:若仍无效时可用利尿剂加β-受体阻滞剂或利血平再加血管扩张剂,转换酶抑制剂或利尿剂。
Ⅳ级:上述方案仍无效可用长压定取代血管扩张剂。
近年来多数病人应用北京降压0号,依钠普利等药物,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收到良好效果,请高血压病人不妨试用。
三、饮食疗法
高血压病人往往都伴有高脂血症,特别是肥胖病人,喜欢吃肥肉的人,运动量少的人,但也有极少数人血压很高,但血脂不高。这些高血压病人的饮食应引起患者的高度重视。高脂血症患者很重要的养生之道在于重视日常饮食调养。
(一)控制三高饮食
三高指高热量、高胆固醇、高脂肪。长期过量摄入三高食物,平日又运动不足,可造成胆固醇、脂肪在体内积存而加重病情发展。即使低脂肪饮食,脂肪摄入量也不能超过膳食总热量的15%~30%。应尽量少吃动物的脑、内脏之物。嗜好饮酒者,对酒也应控制,以避免使甘油三酯增高,喜爱吃甜食者,也应限制。由于晚上活动减少,睡后血流速度变慢,故晚餐要少吃厚味食物,保持清淡食素为好。患者也不应多食花生油,因花生油含脂肪量较高,食后易使血液中的脂肪浓度升高。
(二)常食降血脂和降低血液黏稠度的食物
降血脂的食物有:大蒜、蘑菇、黑木耳、洋葱等。降低胆固醇的食物有:大豆、扁豆、豌豆、紫菜、鱼肉、牛羊奶、蜜桔、山楂、黑芝麻、葵花子、红糖、植物油、大麦、燕麦、鱼肝油等。降低血液黏稠度的食物有:海带、银耳、木耳、洋葱、番茄、山楂、芹菜、草莓、菠萝、葡萄、柠檬等。
低盐饮食也不可忽视,众所周知,高盐膳食是诱发高血压病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我国东部或北部地区食盐量超标,摄盐过多可加重脑卒中、左心室肥大、肾脏病、骨质疏松、哮喘等。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将摄盐量由每日10克减至5克,切勿超过10克。高血压病人每日摄盐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这样才有益于健康和治疗。
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降至正常可以停药吗
在许多高血压病患者中常常存在这样一种心态,认为升高的血压只要降至正常,就可停止用药,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因为他们不知道,高血压病的潜在进展及最后产生的各种严重危害,如心衰、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等。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病率较高,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且不易被人们所发现,往往到出现严重合并症时才被发现,我们应争取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同时应坚持长期终身治疗,以便防止严重合并症(心、脑、肾等)的出现。对早期病人可间歇服药,如逢精神紧张、更年期、气候变化、失眠等原因使血压波动时,可服一个阶段药使血压维持正常,在连续服药的基础上根据血压的水平和症状增减药量。有并发症的更应长期治疗。长期治疗能减少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对有上述并发症的患者,治疗能起到预防和改善的作用,有效地提高存活率。此外,长期坚持治疗,还可防止小动脉病变,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发展。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注意自己的精神状态,应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忌急躁、易怒;同时应限盐、生活起居应有规律等。这些都有利于高血压的控制,若认为血压降至正常,就放松警惕,不用维持量,随便停药,最后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患者、家属应和医生配合良好,稳定地控制血压,以便减少并发病,从而延长患者的寿命。
反复发作、持续数分钟
的眩晕,伴肢体感觉异常、
无力等症状,应考虑什么病
此时应首先考虑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发作,此病是指脑血管缺血所致的短暂局灶性脑机能障碍而以眩晕为主的疾病,是引起老年人眩晕的主要疾病之一。椎基底动脉是脑的重要供血动脉,当各种病因使其血流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可出现相应的脑缺血症状。症状不超过24小时,反复发作者,称为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发作。有些病人症状不重,但24小时内不缓解,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发作的临床表现为:①眩晕,持续数分钟,每日发作数次或数日发作一次,眩晕可为旋转性,或为头晕、头沉重感,平衡失调,不稳感,倾倒感等。②肢体无力,麻痹,运动欠灵活。③面部和(或)肢体部分麻木感,感觉缺失或异常。④视力模糊或复视。⑤吞咽困难,构语障碍。
其临床特点为:①发作时的症状常不相同,即无定型。常见症状出现的顺序为:眩晕,感觉异常或障碍,共济失调,肢体力量变弱,轻瘫,视觉模糊,复视,头痛。②症状发展极快,从无症状至症状高峰的时间多在2分钟内。③约一半的患者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5分钟,四分之一患者症状消失于一小时内,另四分之三患者消失于24小时内。④一天发作1~5次者占80%左右,或一周发作1~2次,次数多者为脑梗塞的前兆。⑤临床征象局限于某一血管供应之神经部位。⑥两次发作之间无神经学异常体征出现,CT检查多无异常发现。⑦可由情绪激动,突然体位或头位改变,突然过分用力等促发。
其病因有以下几方面:①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以及血管炎症,导致椎基底动脉血管腔狭窄、血栓形成;②动脉血压过低使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量减少;③严重的颈椎病导致颈椎横突孔狭窄,压迫椎动脉;④某些先天的椎基底动脉发育异常。
中年以后出现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应想到有本病的可能。如果有高血压、肥胖、糖尿病、严重的颈椎病、冠心病等,更应怀疑此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途中要减少震动和颠簸,搬动病人时要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和过度扭转颈部。
本病的诊断标准:具备临床表现的第1项,并同时伴有2~5项中任意1项或1项以上者,经听力学、前庭功能、经颅多普勒脑血管检查,排除其他眩晕疾患后,可以作出诊断。有人指出,眩晕作为惟一的一个症状可达62%,而作为首发症状可达48%。本病应与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癫痫、过度换气综合征等鉴别。
本病的治疗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针对各种危险因素的治疗:这类药物是针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诱发因素所进行的病因治疗。
2. 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和脑细胞的代谢:主要有三类:
①防止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滞性(如小剂量阿司匹林);
②选择性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如敏使朗);
③改善脑细胞代谢(如西比灵)。
3. 发作时的对症治疗
经过积极治疗控制危险因素,约1/3患者逐渐停止发作,1/3可逐渐减少发作。另1/3患者在反复发作的基础上发展成脑梗塞,其中一半在首次患病后一年内出现,其余在五年内发生。
患者应注意的事项有:睡眠不能用高枕;避免由卧位或蹲位突然转成直立位;锻炼身体时颈部不要过度后仰、扭转、屈曲;不能乘坐高速、旋转、快速升降的游乐设备,登高及坐缆车也要小心;发作时应立即平卧休息,近期频繁发作者应避免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