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从头到脚话健康——不生病智慧的120个细节
23428400000025

第25章 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4)

胸痛的原因很多,如果因为咳嗽、深呼吸、翻身等引起的胸痛或使胸痛加重,一般不考虑是心绞痛。如果痛如针刺样,疼痛部位局限某点上,持续时间太长,情绪易于波动,血压高低多变等均可协助排除心绞痛的诊断。自开展冠状动脉造影以来,在临床上已经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和高度怀疑有心绞痛的病人中,行造影术时发现约有20%不存在冠状动脉狭窄,除少数可能由于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心绞痛外,确实很难找到另一些人胸痛的原因(这些人一般不会有严重后果或不测)。对大多数人来说,偶尔发生胸痛不必介意,但对于过去从未发生过胸痛的中老年朋友,如果反复发生胸痛,特别是具有上述特点的胸痛,或同时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某些危险因素的人,应尽早找医生检查,以确定是否有冠心病心绞痛。

心脏对机械性刺激并无痛觉,用刀割针扎都不会有疼痛感,为什么会发生心绞痛呢?这是因为心肌对缺氧非常敏感。人在剧烈活动时耗氧量明显增加,这就要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来满足心肌代谢活动的需要。冠状动脉之所以能够加大循环血量,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储备能力。人在安静时每百克心肌组织的血流量约每分钟80毫升左右。成人的心脏重近300克,冠状动脉血流量最多不过每分钟300毫升,而运动时可增加到每分钟2000毫升,为安静时血流量的7倍之多。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管腔明显狭窄时,血流量仅能满足平时的心肌需量,还不至于发生明显缺氧。当劳累等心肌需氧量明显增加时,病态的冠状动脉已经失去了那么大的代偿能力,不能随身体的需要而增加血流量,甚至可能由于精神紧张、吸烟刺激、心跳加快等因素使已经狭窄了的冠状动脉发生收缩或痉挛,从而产生急剧的暂时性的心肌缺血。由于心肌缺血,其能量代谢只能在少氧或无氧情况下进行,使代谢产物——乳酸和磷酸大量蓄积,进而细胞内酸碱度发生变化(pH值下降)。氢离子(H+)浓度升高刺激神经末梢,经心脏的“感觉传入神经”传到胸部的脊髓(胸1~5段),并沿脊髓传导束将刺激上传到大脑皮层而产生痛觉。痛觉反映到与神经相应的胸部的皮肤区,所以疼痛位于胸骨后正中部(或可放射至肩臂部)。心绞痛属于内脏痛,其性质与体表痛不同,这就是典型的心绞痛的疼痛部位不在心脏所对应的左侧胸部以及疼痛感觉特别的原因。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在艺术表演中,演员常将手按放在左胸部,同时辅以痛苦的面部表情,以表示心绞痛的发作,其实这种表演并不真实,因为心绞痛发作时的疼痛部位不在左侧。

那些冠状动脉正常或仅有轻度狭窄的人发生心绞痛,不是因为冠状动脉狭窄使血流量减少而引起的(一般只有在冠状动脉管腔直径减小超过50%时才会影响血流量),而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使冠状动脉容纳的血流量明显减少所致。冠状动脉痉挛照样可以引起急剧而短暂的心肌缺血,与狭窄同样道理可以引起心绞痛。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诊断,这个临床诊断完全是靠发作时的症状而进行确认的,即是一种症状诊断。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是劳累型心绞痛,现介绍一种劳累型心绞痛记分诊断法,给胸痛打分:

1. 疼痛所在的部位

①胸骨后+3;

②心前区+2;

③左胸、颈根、上下颌、上腹部+1;

④仅限于心尖部-1。

2. 疼痛放射部位

①左或右上肢+2;

②肩、背、颈、下颌+1。

3. 疼痛的性质

①压榨、压迫、挤压+3;

②发沉、发紧+2;

③针刺样、刀割样、发堵-1。

4. 疼痛程度

①严重+2;

②中等+1。

5. 与劳累的关系

①总是在劳累时发生+5;

②有时在劳累时发生,有时则否+3;

③与劳累无关-5。

6. 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①情绪变化+1;

②寒冷+1;

③与体位有关-5;

④与呼吸有关-5。

7. 疼痛持续时间

①1~4分钟+3;

②5~10分钟+2;

③超过30分钟-5。

8. 含硝酸甘油后疼痛缓解所需要的时间

①5分钟以内+5;

②5~10分钟+3;

③超过30分钟-5。

9. 休息多长时间疼痛得到缓解

①5分钟以内+5;

②5~10分钟+3;

③超过30分钟-5。

根据上述情况,该加的加分,该减的减分,最后总分超过10分即可诊断,低于10分又与10分接近为可疑,分数越低心绞痛的可能性越小。

请您记住,胸痛不等于心绞痛,心绞痛大多为冠心病心绞痛,但不肯定是冠心病心绞痛。心绞痛的诊断需从严,不要轻易给自己扣帽子,但治疗需从宽,要重视,不一定非要等出现了心绞痛再进行治疗,以免贻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

什么是冠心病?什么人易患冠心病?

心脏和身体其他所有的组织器官一样,需要各种营养物质和氧气的供应才能进行正常代谢,完成其所承担的重要工作。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运输由血液循环来完成。遍及全身各处的大小血管各有各的“职责”和“任务”。专门为心脏这个特殊器官提供服务的血管就是冠状血管,其中的动脉就叫“冠状动脉”。由心脏发出的最大的动脉就是主动脉,在其根部(与心脏相连的起始部)发出两个分支,这就是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长约10~15mm,又分两大支称为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连同右冠状动脉成为三条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分布在心脏的表面。每条冠状动脉又分出许多大小不同的支动脉,每条支动脉再分出大量的更细小的分支由心脏表面进入心肌,末梢密如蛛网,互相交错布满整个心脏及心肌内,为心脏各部供血。每条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分节在不同的区域,所以不同的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引起不同的病情和后果。各支的远端之间还有吻合支、侧支互相沟通。这些大小动脉专为心脏运送新鲜血液(心脏自身不能从心腔里面的血液中直接获得所需要的氧和营养物质)。这三支动脉及其分支,不管是哪一支哪一部分发生病变,引起狭窄或闭塞,为心脏本身某一部分供血明显减少都会引起心脏病。这种由于冠状动脉原因造成心肌本身缺血(而不是心腔里的血减少)所致的心脏病就是冠心病。

冠状动脉病变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梅毒性主动脉炎、风湿性动脉炎、冠状动脉畸形与创伤等多种原因引起,还可由于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发生痉挛使其血流减少等,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心病占所有原因引起的冠心病的95%以上,所以我们所说的冠心病,实际上指的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冠心病均另加说明。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关系极为密切。为什么叫“粥样硬化”呢?在动脉血管内膜有类脂质的沉积,早期呈小斑块样;斑块内含胆固醇、胆固醇酯、甘油三酯等,引起内膜增生。沉积范围越来越大,在血管壁出现突起,造成管腔狭窄。进一步血管遭到破坏,使其营养发生障碍,从而发生坏死、崩溃,形成软的、黄色的、形如粥样的物质,故此名为“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组织也需要不停地进行能量代谢和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心脏的工作永不停歇,以每分钟跳动70次计算,一昼夜内跳动达10余万次;以每次心跳排出血量70ml计算,一昼夜内将排出血液7000多升,可见心脏的工作量有多么巨大。工作量大,必然耗用的氧量要多。同时心脏的能量来源主要是脂肪的氧化分解,比糖的氧化分解所需要的氧量大得多,所以需氧量更大,必须有血液和氧的连续供应才能保证其正常活动。人的心脏约为本人拳头大小,成人的心脏重量不足300克,但其耗氧量约占全身耗氧量的10%。心脏的耗氧大、耗能量多,但其储备却很少。其所储备的能量仅能供数十次心跳所用,所储氧量仅数次心跳即可耗尽。可见心脏处于高消耗而低储备的情况下进行工作,没有充足的供血、供氧就难以维持,当冠状动脉发生病变使其狭窄或闭塞时,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冠心病是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多发病。战国时期的医典《内经》中就有类似于冠心病的描述。经现代医学证明,西汉马王堆汉墓女尸就患有冠心病。可见,冠心病在我国存在已有2000多年之久。冠心病的发病率,西方人远高于东方人。有资料统计,在美国两亿多人口中,每年有50万人死于冠心病,还有近20万人死于与冠心病相关的疾病。两项合计约占每年死亡人口的一半。美国和加拿大死于冠心病的人数,占各类心脏病总死亡人数的60%,我国和日本这个数不足20%。据人口普查,我国各地发病数不同,平均约5%。近年来,发病率已有增加趋势,在各类心脏病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冠心病死亡率的趋势,美国已近于稳定,我国和日本正在较快上升中。冠心病的发病率男高于女,男性发病多在40岁以上,女性多在45岁以上。但也有二三十岁即发病的所谓“青年型”。50~60岁为发病高峰,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我国冠心病发病年龄较西方晚。冠心病与其危险因素有关,这些因素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绝经和家族史。具有的危险因素越多患冠心病的可能性越大,危险因素越少,患冠心病的可能性越小。但并不是说没有危险因素就肯定不患冠心病。

什么是休克和昏迷?

什么是晕厥和虚脱?

经常有病人或家属诉说在家时曾发生“休克”或“昏迷”之类的病情,但究竟什么是休克,什么是昏迷以及需与之鉴别的“晕厥”或“昏厥”、“虚脱”等,人们的理解与实际往往大相径庭。之所以相差甚远,与众多的文艺节目、小说、影视表演对所谓的“休克”和“昏迷”的过度渲染有关。

休克是急性循环衰竭及其他系统机能活动急剧降低的一种病理状态,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表现为:迅速发生精神萎靡,神志(即知觉和理智)模糊,反应迟钝,倦怠无力,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皮肤潮湿,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常发生于严重疾病或外伤。早期得到及时适当治疗可转危为安,晚期可能难以恢复。

维持正常有效的血液循环,必须有正常的全血量、足够的心排血量和良好的微循环状态这三个重要因素。不论什么原因导致这三方面发生异常并超出了机体代偿限度,即可发生有效循环血量的急剧下降,引起各组织器官缺血导致休克。休克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病情发展的急缓和严重程度。起病缓慢,机体的调节机制可使腹腔各脏器、四肢和皮肤的血管收缩,使循环血量重新分配,从而使血压维持,保证大脑及其他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休克病人虽无欲、倦怠,但神志清楚,可以有轻度呼吸困难,平卧时可以减轻。如果起病急,机体的调节机制来不及发挥作用,可使脑组织严重缺血,突然晕倒,意识丧失。休克持续发展,代偿机制随即失效。由于血管扩张,血流停滞,循环时间延长,心排血量进一步减少,血压进一步下降,从而脑和其他重要组织器官缺氧更加严重,最后导致死亡。

休克的分类方法很多,一般按发生的原因和治疗原则可分为:

1. “低血容量性休克”,也称“出血性休克”。由于大量内外出血直接引起全血量减少,或大量出汗、严重吐泻、烧伤、脱水等使血液浓缩,血量减少所致。一般来说,急性失血量在30%以内往往得到代偿,超过30%常常发生休克。

2. “心源性休克”,由于重型心肌炎、急性心肌梗塞、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使心脏排出血量不足引起休克。

3. “中毒性休克”,由重型肺炎、流行性脑膜炎、中毒性痢疾、败血症等重度感染的细菌毒素或其他原因引起。

4. “过敏性休克”,主要由药物(如青霉素等)过敏引起。

5. 其他还有“神经性休克”、“创伤性休克”等。中毒、感染、创伤、过敏等,虽然全血量和心脏排血量并无减少,但因循环发生障碍,灌注不足,所以引起休克。

血压是衡量休克轻重的重要指标。如果有发生休克的原因,一般将血压低于80/60mmHg(10. 7/8kPa)或于短时间内血压数值下降20%以上,或较原血压低30mmHg(4kPa)以上即视为休克。但是有些人的血压长期处于低水平却行动从容,思维敏捷,没有任何症状,也无休克的原因及表现。这些人的血压有的虽然很低,但也不能视为休克。

昏迷是大脑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所致,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网状结构发生高度抑制的一种状态,是疾病严重的一种表现。昏迷与休克有本质上的区别。临床上对昏迷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人将其分为轻、中、深度昏迷。主要表现是:

1. 轻度昏迷:也称为浅昏迷、半昏迷等。此时病人随意运动丧失,对周围的一般刺激(如声音、光线等)没有反应,对强刺激尚可有表情痛苦、呻吟等反应;吞咽、咳嗽、角膜反射(用细软物,如棉絮轻触角膜应有迅速眨眼的动作)、瞳孔反射(用手电光直接照射瞳孔,瞳孔应很快缩小,光线离开后瞳孔很快放大)均存在;呼吸、脉搏、血压无明显变化;有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尿积在膀胱内不排出),不能回答问题。

2. 中度昏迷:病人对周围事物和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强刺激可出现防御反射;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均迟钝,眼球固定无转动;呼吸、脉搏、血压已有变化;大小便失禁或潴留。

3. 深度昏迷:此时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所有反射均消失,呼吸不规则、脉搏弱、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有人将轻、中度昏迷统称为浅昏迷,将昏迷仅分为浅和深两种。也有人认为只有深度昏迷才是真正的昏迷。

很多疾病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感觉和思维过程等出现问题)。最轻的意识障碍称为“意识模糊”、“朦胧状态”,或“嗜睡”,此时病人对自己不关心,陷入睡眠状态,唤之能醒,答话迟缓,但回答合理,再进一步可发展成为“昏睡状态”,也称“木僵”、“呆木”、“迷蒙状态”等。病人处于深睡状态,不易唤醒,醒后很快入睡。此时虽可答话,但含糊不清,常常答非所问。意识障碍再发展到进入轻度昏迷。因为昏迷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所以正确鉴别尤为重要。最常要鉴别的是癔病发作时的意识障碍。癔病的意识障碍是意识范围缩窄,并不是意识丧失。癔病发作时情感反应明显,如眼中含泪,抵御对光反射、角膜反应的检查,其他所有反应也均存在。

能引起昏迷的疾病达数十种,诸如颅内损伤、脑肿瘤、脑出血等脑血管意外,农药中毒、治疗用药中毒、脑膜炎、脑炎、重型肺炎、中毒性痢疾、伤寒等感染性疾病,肝病、糖尿病、尿毒症、低血糖等均可引起昏迷。不同原因所致的昏迷,在呼吸、脉搏、皮肤色泽等很多方面可有不同表现,有的还有谵妄、兴奋、躁动等精神症状。

通过介绍,您对“休克”和“昏迷”有了初步认识,可见,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休克和昏迷一般都不是真正的休克和昏迷,很可能是由某种原因引起的“晕厥”。那么,什么是晕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