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爱因斯坦的故事
23408400000025

第25章 爱因斯坦生平大事年表

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南部小镇乌尔姆,几个月后,举家迁往慕尼黑。

1885年6岁,入天主教民众小学读书。

1888年9岁,入慕尼黑路提彼德中学学习。

1889年10岁,在医科大学生塔尔梅的帮助和引导下,开始阅读通俗科学读物和哲学着作。

1891年12岁,自学欧几里得几何学,并开始自学高等数学。

1894年15岁,父母迁往意大利米兰。不久,爱因斯坦被路提彼德中学勒令退学,前往米兰与父母团聚。

1895年16岁,报考苏黎世技术学院,因一般科目成绩不佳而落榜,其后入阿劳中学重读。

1896年17岁,获得阿劳中学毕业证书,以优异的成绩免试进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

1899年20岁,正式申请瑞士公民权。

1900年21岁,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大学毕业考试,结束大学生活。

1901年22岁,加入瑞士国籍。赴温特尔市职业技术学校任代课教师。7月失业,不久经朋友推荐在一所私立中学任补习教师,后因教学方式问题与校长意见分歧而被解职。

1902年23岁,入伯尔尼联邦专利局工作。

1903年24岁,与米列娃结婚。

1904年25岁,长子汉斯出生。

1905年26岁,先后完成《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等5篇重要学术论文,分别在莱比锡《物理学年鉴》第17、18、19卷上发表,狭义相对论创立完成。

1908年29岁,被聘为州立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

1909年30岁,离开伯尔尼专利局,被聘为苏黎世大学副教授。

1910年31岁,次子爱德华出生。

1911年32岁,被布拉格德国大学聘为正教授,不久,赴布鲁塞尔参加第一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

1912年33岁,任母校苏黎世技术学院教授,并开始同格罗斯曼合作探索广义相对论。

1913年34岁,被聘为柏林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发表了同格罗斯曼合着的论文《广义相对论纲要和引力理论》。

1914年35岁,任柏林皇家研究所所长、普鲁士科学院院士、柏林大学教授。反对德国文化界名流为战争辩论的宣言《告文明世界书》,在同它针锋相对的《告欧洲人书》上签名,此举震惊世界。

1915年36岁,提出广义相对论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标志着广义相对论创立完成。

1916年37岁,接替普朗克任德国物理学学会会长。完成总结性论文《广义相对论基础》,并提出宇宙空间有限无界的假说。

1919年40岁,与米列娃离婚;6月在柏林与伊丽莎结婚;广义相对论在一次日食观测中被证实。

1920年41岁,被荷兰着名的莱顿大学聘为特邀访问教授。

1921年42岁,赴布拉格、维也纳、美国、英国等各地讲学。为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创建筹集资金,同威兹曼首次访问美国。

1922年43岁,前往法国、日本、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地访问。在去日本途中,因对光电效应作出解释而被授予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3年44岁,赴瑞典哥德堡接受1921年度诺贝尔奖,并在授奖仪式上发表关于相对论的演说。

1924年45岁,发现了“波色一爱因斯坦凝聚”。

1925年46岁,发表关于统一场论的重要论文《引力和电力的统一场论》;同年,赴南美洲访问。

1926年47岁,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

1927年48岁,在巴比塞起草的反法西斯宣言上签名;参加国际反帝大同盟,当选为名誉主席。

1929年50岁,躲在郊外避免生日宴会。同年,获“普朗克奖章”。

1930年51岁,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讲学。

1931年52岁,赴英国牛津大学讲学。

1932年53岁,赴日内瓦列席世界裁军大会;12月,第二次赴美国讲学。

1933年54岁,离开德国,途经比利时、英国赴美国,最终定居普林斯顿。

1935年56岁,在百慕大正式申请永远在美国居住。

1937年58岁,在两位助手的合作下,从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推导出运动方程,进一步揭示了空间——时间、物质与运动之间的统一性。这是相对论的重大发展,也是爱因斯坦在科学活动中所取得的最后一个重大成果。

1939年60岁,致信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美国抓紧时间研制原子弹,防止德国抢先掌握原子弹技术。

1940年61岁,致电罗斯福总统,敦促美国加入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同年,取得美国国籍。

1943年64岁,作为科学顾问参与美国海军部工作。

1944年65岁,以600万美元拍卖相对论手稿,将全部所得捐献给反法西斯事业。

1946年67岁,发起并组织“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并担任主席。

1947年68岁,连续发表大量关于世界政府的言论。

1950年71岁,发表电视讲话,反对美国制造氢弹。

1951年72岁,连续发表文章和信件,指出美国的扩军备战政策是世界和平的严重障碍。

1952年73岁,以色列政府请爱因斯坦担任第二任总统,被谢绝。

1955年76岁,与着名学者罗素共同签署《爱因斯坦一罗素宣言》,呼吁禁止制造和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同年4月18日1时25分,因患主动脉瘤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