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淮安文学史
23405000000011

第11章 宋代淮安文学:坚贞、痴癫的多彩画卷(2)

可以看到,诗人当时是在执行陪送金国人的“外事”任务。面对河对岸的金国,诗人看到的是清澈然而无情的淮水,感到的是国破山河在的伤心。

南宋宁宗朝的京兆尹蔡戡也有《第一山》诗:

自古东南第一山,于今无异玉门关。

乱云衰草苍茫外,赤县神州指顾间。

击楫何人酬壮志,凭栏终日惨愁颜。

中原父老应遗恨,只见旃车岁往还。

南宋宋孝宗时的理学家、吏部尚书兼侍读颜师鲁也写有《第一山》:

闻说淮南第一山,老来方此凭栏干。

孤城不隔长安望,落日空悲汴水寒。

南宋有“江湖诗人”美誉的戴复古,一生中三次漫游全国,长达40年。他第一次漫游时就来到边境的盱眙,在第一山写下《盱眙北望》诗:

北望茫茫渺渺间,鸟飞不尽双飞还。

难禁满目中原泪,莫上都梁第一山!

他还写下了《频酌淮河水》

有客游濠梁,频酌淮河水。

东南水多咸,不如此水美。

春风吹绿波,郁郁中原气。

莫向北岸汲,中有英雄泪。

还写有金兵南侵,淮南战乱后荒村的残破景象的小诗《淮村兵后》: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北宋将军兼文人的王信有诗:

禹迹茫茫万里天,望中皆我旧山川。

谁将淮水分南北?直到幽燕始是边。

南宋孝宗时的武状元、后又考中文进士的蒋介,也有第一山的诗:

第一山前万里秋,野花衰草替人愁。

中原好在平如掌,莫把长淮当白沟!

宋代诗人路德章写有《盱眙旅舍》:

道旁草崖两三家,见客擂麻旅点茶。

渐近中原语言好,哪知淮水是天涯!

品读这些饱含着民族气节的诗,可以看到文人的大气度,看到文人的历史责任感。也正是这些诗,才使第一山有了深深的内涵,其景才有了意境。

第一山的高坡上,第一景点当是文庙。它又称大成殿,又称孔庙。它建于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这庙又是学堂,既祭祀着孔子和他的二十多位高足,又办着官学。这样,文庙便带起了一股学风,让盱眙有了“临淮自古多名士,泗州都梁多才子”的美誉。

“第一山”三个大字是另一个景点,字是米芾题的。在北宋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米芾到苏北知涟水军(现淮安市的涟水县),从京城汴梁(今开封)出来,乘船沿汴河南航赴任。当时船行千里都是平川,出汴入淮时,米芾纵目南眺,第一眼望见的就是这个南山,闻到的就是都梁山上飘来的香气,于是他认定千里平原后这南山是第一山。这段历史,有诗为证。米芾当时的诗是:“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其论衡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做诗后,他下船登上此山,挥毫写下了“第一山”三个大字。

米芾为石痴,为诗文狂,为书画笔墨癫,最擅行书,写下“第一山”后,米芾也如痴如狂地爱上了此山,多次登临,留下墨宝。他为第一山作《瑞岩庵清晓》、《杏花园春昼》,写得是山景村景;他为第一山作《玻璃泉浸月》、《清风山闻笛》,已有仙风道骨;他再为第一山作《龟山寺晚钟》、《宝积山落照》,已参悟了禅意;他又为第一山作《会景亭陈迹》、《五塔寺归云》、《八仙台招隐》,已有闲云野鹤之意。“山径重重锁绿苔,松花曾见几番开。群仙费尽招呼力,那得休官一个来。”此时米芾眼中,人生不过是过眼烟云,何不来到此山中,悠然忘世,让心成仙。

第一山来过米芾,还来过苏东坡,他走过杏花园,走过清风廊,走进淮山堂,到过翠屏堂。秀岩石刻边,魁星亭里,都有苏东坡的足迹。他写下《行香子》的诗,成摩崖石刻。“北望平川,野水荒湾。共寻春,飞步孱颜。和风弄袖,香雾萦鬟。正酒酣时,人语笑,白云间。孤鸿落照,相将归去。澹娟娟,玉宇清闲。何人无事,宴坐空山?望桥上,灯火乱,使君还。”一如大江东去般气势的词,迄今还气贯长虹。

山各有处,山各有据,犹如人生,只有握险当要,只要迎波击楫,山会不高而有名,人会江湖而生辉。

§§§第四节 孝名天下的徐积

淮安的前身古徐国,是一个因仁义而被孔夫子称道的礼仪之邦。

宋代推崇儒学,淮安人中更是知书达礼多,孝子贤孙多。诗人徐积便是其中的代表。

淮安市楚州区城东乡闸口村冯陈组村,在2009年6月时还有座小桥,小桥的桥身和桥墩是两块石碑,细细一读,竟是明代重修徐积祠的碑刻。现两块碑刻被运到楚州博物馆珍藏起来。

除了这两块石碑,徐积的身世还记载于民国时期浙江湖州人蔡振绅先生编的《孝悌读本》第四集(下)中。蔡振绅先生的父亲蔡丕著晚年得子,高兴得辞官归田,要亲自教育儿子。蔡振绅刚满四岁,父亲就教他读《孝经》,每天夜里都给他讲授一则古时的德育故事,且煞费苦心地将故事的题目都起成四个字,如《虞舜耕田》、《木兰从军》。一年之中,只有除夕和元旦这两天停讲。父亲这样讲述先圣前贤的故事持续了多年,蔡振绅长大后将这些故事内容分类整理,参照古书予以增补,使故事都以史为据、有案可查的。真实让这本书分量极重,真实让书中的榜样说服力极强,徐积名列其中,可见他的事迹在当年影响之大。

徐积三岁时父亲就去世。是母亲以《孝经》为蓝本,教他读书识字。他对《孝经》的领悟特别深,总是被《孝经》中的故事感动得流泪。

徐积长大了,他处处孝敬母亲,凡事都亲自动手,不让别人代劳。参加科考,他背负母亲徒步进京赶考,早早晚晚都要请安问候。他中了进士,却一直没有娶妻,别人都为他着急。但他说,要好好挑选,要是娶个不孝顺的进门,会让母亲受气。

他每天早晚,会跪在地上哭呼父亲。他走路还会避石子,遇石子路总走边上的土路。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父亲的名字里有一个“石”字,遇到石头就会想起父亲,踩上石子就像踩在父亲身上一样,所以不忍心去踩。

徐积的孝心传到皇帝耳朵里,皇帝下诏,赐绢米予以表彰。

徐积早年师从理学先辈胡瑗,中进士后因为耳聋而不能授官,就任为楚州教授。母亲去世后,他在母亲墓前守孝三年,寒冬雪夜也会在母亲墓边哭泣。史书载,因为他的诚心,冬天竟降下甘露,墓边的树木也发芽长叶,树成一片绿林。

徐积写有《节孝集》三十卷等。他与苏东坡交情深厚,苏轼称赞他“古之独行也,于陵仲子不能过,然其诗文则怪而放,如玉川子(卢仝)”,意思是说徐积的德行就如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廉士陈仲子一样,其诗文像写《七碗茶歌》的唐代诗人卢仝一样怪异。不过他的几首《渔父乐/渔歌子》的词却写清馨逍遥,很有些仙风道骨:

其一

水曲山隈四五家。夕阳烟火隔芦花。渔唱歇,醉眠斜。纶竿蓑笠是生涯。

其二

饱则高歌醉即眠。只知头白不知年。江绕屋,水随船。买得风光不著钱。

其三

讨得渔竿买得船。归休何必待高年。深浪里,乱云边。只有逍遥是水仙。

其四

一酌村醪一曲歌。回看尘世足风波。忧患大,是非多。纵得荣华有几何。

其五

管得江湖占得山。白云同散学云闲。清旦出,夕阳还。不知身在画屏间。

其六

见说红尘罩九衢。贪名逐利各区区。论得失,问荣枯。争似侬家占五湖。

徐积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卒于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享年76岁。宋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赐谥“节孝处士”,家乡人为其建“徐节孝祠”,明清两代均有修缮。

附:徐积歌咏何家酒楼的诗也常被人引用,附在下面:

高楼春

山阳有客似相如,身著儒衣当酒垆。

尘埃市井不到处,烟霞往往生衣裾。

一竿横挂数幅帛,题云酒味如醍醐。

三月高楼满春色,椒浆琼液盈金壶。

盘罗江笋高淮鱼,樱实赤玉梅绀肤。

弹丝敲金半空里,醉挥玉爵撞珊瑚。

凭栏直下是烟火。坐上清风凌太虚。

是人俱爱何家楼,自是何君德如玉。

§§§第五节 形自痴癫心自洁——米芾留给淮安的文学

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为“宋四大书家”,米芾名冠四人之首,这似乎已家喻户晓。但知道他是文学家并要探访到他的文学修为,则要到他当过知军的涟水来(涟水现属淮安市)这里有他为官为文的遗迹,有研究他的现代文人、学者。

别致的洁癖

米芾传载于《宋史·文苑六》。史载他字元章,吴人。米芾出生于仁宗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他祖上为宋朝功勋、武将;母亲阎氏,做过宋英宗皇后高氏的乳娘。米芾因母亲对皇家的旧恩而补了个浛光尉,接着当上雍丘县知县,再接着就来到淮安路的涟水军来当知军了。他从开封走水路而来,见到的第一座山为盱眙县的南山,便提笔写下了“第一山”三个大字并在盱眙留下了许多诗词。接着他就到了涟水军(县级),在那里做了两年知军,为淮安留也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

史载他“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观之。而好洁成癖,至不与人同巾器”。就是说他喜穿唐代服装,这无异于奇装异服。他潇洒倜傥,清晰流畅地讲当时的普通话——开封话,所以常被人围观。更有特点的是,他有洁癖,且洁到被记在史册上,可见其好洁到了不与俗人同污合流、好洁到了浊世我独洁的地步。

不过,凡是风流才子,总也有因率性被破了童贞的时候。宋末惠安(今福建泉州)人庄绰《鸡肋编》记载:华原郡王仲御听说米芾有洁癖,就设了一个局,要毁他的“童贞”:一宴设大桌小桌各一。大桌有美女陪酒,小桌就供有洁癖的米芾自用。开宴后,在美女的劝酒和与美女的唱和下,大桌热闹非常,一会儿就杯盘狼藉。这时,米芾已耐不住寂寞,不顾洁癖,挤入美女中间,大大快活了一次。一时间,这故事被文人雅客传为笑谈。

石痴,砚痴,人癫

身好洁,不与污浊合流,那是米芾的外在。这个外在正是心法自然、神返童贞的内在流露。史载,他好石,称为石痴;好砚,再称为砚痴,当然更是画痴、书痴,最后被称为癫痴。一个痴字,再加一个癫字,足见了他的率性。

清人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载,米芾在涟水当知军后竟一头扎进石头中去赏石、藏石,他的上司观察使杨次来检查工作,他竟还在石洞里观石。上司当然当面就斥责。不过米芾一连拿出三块美石,让杨次一一品赏,终于说得杨次动容,夺过石头说:“哪里只有你爱石,本官也爱得很呢!”说罢扬长而去。

据宋国子监免解进士费衮的《梁溪漫志》记载,米芾后在安徽无为军(今安徽巢湖市无为县)做知军。他看到有一其丑无比的巨石竟大喜,不顾知军的身份,换上官服,前来拜祭。拜也就拜了,还称此石为兄。世人皆笑之,唯知其心境者赞之。后来,米芾还总结出了鉴石的四大要诀:“瘦、秀、皱、透。”

后来有名的文学皇帝宋徽宗在京城开画院,命他做“书画两博士”,他便有了常进宫与皇帝切磋技艺之便。据宋何蘧《春渚纪闻》记载,一日宋徽宗命他书写一个屏风,他一眼就看上了皇帝的好砚。他也许又是“反系袍袖,跳跃便捷,落笔如云,龙蛇飞动”(宋钱世昭《钱氏私志》描写他写字做画的形容语),一鼓作气写好屏风。接着他一把抱住砚台,跪在宋徽宗面前说:“此砚经臣濡染,不可复以进御,取进止。”听了此话,宋徽宗当然知道他的意思,也就成全了他,将砚赐给了他。这时,米芾高兴地跳了起来,“抱砚趋出”,弄得手上、衣服上全是墨也丝毫不顾。宋徽宗被他感染,笑说:“癫名不虚也。”

细心的笔者注意到,为要砚,他也忘了洁癖了,何也?率性人生也。

无为而治,有口皆碑。为洁为廉,有洗墨池。

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米芾知涟水军,时年47岁。米芾治涟水两年中,是无为而治。因此,史上找不到他在涟水的政绩工程,《安东(涟水)县志》(光绪朝修纂)上留下的只有十个字:“多惠政,任满归,囊蠹萧然。”意思是说,他多行仁义于百姓,离去时,又两袖清风。

涟水县现有五岛公园,里有一“米公洗墨池”。两年知军任满,米芾在此池里将毛笔和砚台都洗尽了,表示不带走涟水的一分一毫,清清白白地离任而去。到了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时任县丞的李侃在池边立碑纪念。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夏,当时的知县余光祖也再在池边树碑“米南宫洗墨池”。

米芾为官的做派,在百姓中有口皆碑。时任原州(今属甘肃)通判的李子仪给米芾写的信中称:“自过扬子渡,行路无不咨嗟颂咏,每道及公姓名,则以手加额上。”于是他以“正成民乐”对米芾作出评价。(李子仪《姑溪居士前集》卷二十一,见淮阴师范学院张一民《米芾在涟水考》一文。)

诗怪异

《宋史》载,“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米芾并非科举出身,书法自学王羲之,很快自成一家。为文,也是自学成才,且率性写成。

米芾在涟水留下的最著名的词为《减字木兰花·涟水登楼寄赵伯山》:

云间皓月,光照银淮来万折。

海岱楼中,拂袖雄披楚岸风。

醉余清夜,羽扇纶巾人入画。

江远淮长,举首宗英醒更狂。

此词前两名,写月光照耀下的淮水。其中“银淮”二字最为传神。

第三四句,写涟水介于海与泰山之间的,写此楼的地理之雄。古人宋玉有赋为《风赋》,写楚襄王游兰台时对风的感觉:“快哉,此风!”。于是米芾用“快哉风”的典故,与涟水古属楚地的地理位置结合而变化出了“楚岸风”,此风的雄壮和快意,在“拂袖雄披”中显现。这是用典怪异、用典与场景结合从而创新的经典做法。

第五六句,将自己写出画中。酒后,月夜,作者自比诸葛孔明,志在天下。

最后两句是抒情。宗英就是赵伯山——与皇帝同姓为宗,英便是尊其为英杰之意。天长地远,登高抬首,想必你赵伯山更是酒醒人狂!“醒更狂”,既点了赵伯山的个性,也把自己相同的个性挥发得淋漓尽致。

纵观全词,有粼粼的淮水,有雄浑的楚风,有羽扇纶巾抬头望远的文人,有“醒更狂”的题辞,这词中有画、人在词中的意境美还能品得完么?

米芾写海岱楼的词不止这一首,还有《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也写得十分动人:

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

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

霭霭春和生海市。鳌戴三山,顷刻随轮至。

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

此词开首三句,写涟水当时是黄河入海处,楼在淮水之尾。后两句写涟水在水中,涟漪的碧水将涟水变成剔透的月宫一般。

下片从上片的人世实景,写入月的幻景。这时,海市蜃楼在月光中起来了,古代神话中的鳌戴三山——方壶、瀛州、蓬莱也在月光中出现了。这时更怪异了,月圆了,他不是像苏东坡那样想到团圆、婵娟,他想到的是有异气,想到的是夜光——夜光珠。这都是仙气呀,所以苏轼等均高度评价他与众不同的最后这一句。

此外,他还写过第三首登海岱楼的词:

阮郎归·海岱楼与客酌别作

双双鸳鸯戏萍洲,几行烟柳柔,一声长笛咽清秋,碧云生暮愁。

钩月挂,绮霞收,浦南人泛舟,娟娟何处烛明眸,相望徒倚楼。

这首词一收怪异,风格因娟娟真情而成婉约派风格。此词足可证明米芾的文风不拘定式。也许这是为一位女性所写?此词中隐隐可嗅出脂粉气。再推论一句,也许,再怪诞的人,到了女性面前,便会显出平常人和平常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