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5月27日—)
基辛格,美国政治家,犹太人。1938年为逃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举家移居美国。曾在纽约市立学院学习会计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美国陆军服役,战后在德国的美国军管区工作。1954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政治学教授、国防研究计划主任。1955~1968年间于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三届政府的各种机构中担任安全事务顾问。所著《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一书树立了他作为美国战略政策主要权威的地位。他反对国务卿杜勒斯以“大规模核报复”对付苏联进攻的政策,主张把使用战术核武器、常规部队同适应战略需要发展武器技术结合起来的“灵活反应”政策。该书与《选择的必要》对J.F.肯尼迪总统产生巨大影响。1968年11月受尼克松任命,担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并任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秘书(1968~1975年)、国务卿(1973~1977年)。基辛格是尼克松政府中最有影响的人物。1969年开始举行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在1971年末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战争中确立亲巴政策。1972年2月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于28日发表《中美联合公报》(通称《上海公报》),并促进美国与中国恢复邦交。同年又与苏联达成几项协议。
基辛格在实现尼克松的越南化政策,即美军在南越退出战斗由南越部队代之也起了重要作用。在巴黎与越方谈判数月之后,于1973年1月23日代表美国草签《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并与北越谈判代表黎德寿共同获得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在1973年阿拉伯人与以色列发生战争以后,他积极促进交战国之间的和平,并努力恢复1967年以来中断的埃及与美国的外交关系。1974年尼克松辞职后留任,在福特总统政府中指导外交事务,于卡特总统当选后辞职。后历任乔治城大学教授、全国广播公司顾问、大通曼哈顿银行国际问题委员会主席、阿斯彭学会高级研究员。1982年7月与外交界和经济界人士共组国际咨询公司,任董事长。1983年任香港光大实业公司顾问。同年7月任中美洲问题委员会主席。1987年组建美国一中国协会,任主席。1994年出版《论外交》一书,在国际上得到很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