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牛玉儒的故事
23383000000002

第2章 年轻的牛玉儒

火红的青春

年轻的时候,他精力充沛、勤劳肯干。奋发进取、积极向上使他不仅深受领导欣赏,而且也成为他在以后漫长岁月里一直保持的重要工作品质。

牛玉儒从小就经受了重重苦难。家里兄弟姐妹多,母亲早逝,父亲被划为“右派”,他6岁时就离开父亲与二叔生活在一起。他曾经两次高烧不退,差点死去,但最后又都奇迹般的活过来。哲里木盟的苦难岁月深深地铭刻在他的记忆中,然而,苦难的生活,也给了他钢铁般无比坚强的意志。各种困难的磨砺,又让他在困难面前从不畏缩。

青年时期的牛玉儒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小伙子,对工作、对生活、对学习都充满了热情。1975年,牛玉儒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蓬勃的朝气,坚定的理想,使年轻的牛玉儒扬起了青春的风帆。当时的领导、同事总是夸他:“眼快、手快、脚快。”牛玉儒干活的时候从来就不吝惜体力,全力以赴,谦虚好学。插队通辽的时候,每年他的工分挣得总是最高。逢年过节也不回家,抢着要帮村民干农活。翻粪、打坷拉、下籽、锄地、背“个子”、打“冻场”……牛玉儒样样在行,浑身似乎有使不完的劲,他成了深受村民们欢迎的“红人”。牛玉儒同志有着天然的朴实的百姓之心、平民之情,他成长在普通老百姓中间,因此他时时刻刻感到自己与老百姓血肉相连。老百姓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老百姓的困难就是自己的焦虑,老百姓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快乐。

25岁时牛玉儒就被推选为通辽县莫力庙人民公社的党委书记。随后一双硬脚板踏遍莫力庙公社的每一寸土地,他曾经20天磨烂一双解放鞋,为了公社的事情费尽了心血。自己的火炕没时间烧暖,宿舍的脸盆冻成了冰疙瘩。他把全部的心力都给了公社,都献给了那片土地上的普通百姓!在他的带领下,全区人民共同努力,把生产队的日劳动分值由6分钱提高到1.2元。

牛玉儒也很好学,只读到小学六年级的他求知若渴。插队时,白天再累、再忙,晚上回屋,他都要秉烛夜读。学理论、学科学、学技能,如饥似渴,雷打不动。遇上报上载有好文,他从不忘裁剪,小心保存,一有空就拿出来看几眼,乐在其中。牛玉儒没有完整的学习“链条”,虽曾在中央民族学院、内蒙古管理干部学院进修,在东北财经大学等学校在职读过研,但他的文字功底、专业知识以及处事能力、思维方式,更多源自一个最好的老师——自学。

后来即便身居高位,牛玉儒同志也始终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对待任何新鲜事物。他知道,不学习就会落伍,就会赶不上时代快速发展的大潮,就会被新鲜的事物所抛弃。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与时代的脚步保持一致,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的进步,才能成为新时代党和人民需要的好领导、好干部。

而且,就是凭着这股永远用不完的朝气,牛玉儒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一直不知疲倦,不辞辛劳,永远奋战在事业的第一线。“革命人永远年轻”,牛玉儒同志就是新时代具有蓬勃朝气的领导干部,他的精神如喷薄而出的朝阳,在东方冉冉升起,照耀着内蒙古美丽的草原。

质朴本色

牛玉儒保持了自己来自草原深处的平民本色,质朴、爽朗、大方,这是一个高级干部难能可贵的品质。

农家的饭菜,淡淡的、香香的。从院落里飘出的清香,多少年后说起来都让牛玉儒同志回味无穷。

身居高职,应酬不少,但在吃上,牛玉儒从不讲究。2003年11月,一位客商在香港会晤牛玉儒。为表诚意,设宴款待。面对满桌各色海鲜,牛玉儒只看上了一道菜一腌咸鱼。春节回趟通辽老家,牛玉儒还特地让他的二嫂给他找来高粱米饭吃。干白菜蘸大酱,牛玉儒嚼得津津有味。

牛玉儒总能从最简单的,“淡淡的、香香的”的农家菜肴中,品出人世间更大的美味。是啊,他从乡间来,乡村的每一口饭菜都是他工作的动力、事业进步的源泉、精神的食粮。“从院落里飘出的清香”,能让牛玉儒永远感受到老百姓给予他的无限温暖,赋予他的使命,寄予他的厚望。牛玉儒知道,自己是吃农家饭长大的,自己的一切功劳属于人民,一切荣誉属于人民,属于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最辛勤最普通的老百姓。

1987年,已任内蒙古自治区纪检委秘书长的牛玉儒回乡探亲。盘腿上炕,吃起饭来依然狼吞虎咽;吃冒汗了,干脆脱掉衣衫,背心上露着两三个洞。“真寒碜,穿得连我们都不如。”小妹心直口快。“里面又没人看,扔了白瞎。”牛玉儒一脸无所谓。这俭朴跟了他一辈子。

一双旧布鞋、一件胳膊肘磨破的羊绒衫,看起来微不足道,实际上却蕴含着牛玉儒永远没有改变的艰苦奋斗的作风。他展示了在新的时代中,优秀共产党员一成不变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和良好作风。

招商引资,马不停蹄,粗茶淡饭,择简而居。每次外出洽谈、考察项目,牛玉儒总爱坐最早一班的飞机去,赶最晚一趟的班机回,为的是不耽误第二天上班。牛玉儒同志出外招商从不住豪华套间。别人劝他,“你也真够老土!住个套间吧,好歹也是个市委书记,代表呼市形象啊!”

“他这人,土老冒一个,死都变不了!”牛玉儒的搭档、原莫力庙人民公社干部康舍义最了解他。牛玉儒同志“升官”后,老康去呼市办事,看过他两次。“一点官架子都没有,每次见面,都亲热得不得了,问这问那的。”想起牛玉儒,康舍义就唏嘘不已,“他拉着你上家里吃饭,临走还不忘捎点土特产,一直送你上火车……他官做大了,和老百姓的情分可一点没变!”

他去世以后,遗体火化。家人把他生前常用的东西一一烧掉,独独把他最爱穿的一双旧布鞋、一件胳膊肘磨破的羊绒衫留了下来。

“让孩子别忘了爸爸的本色。”妻子谢莉泪光点点。

无私之心

“心底无私天地宽”,牛玉儒的正气在年轻的时候就形成了。在以后的岁月里,“六亲不认”、“冷酷无情”的牛玉儒保持了自己的清正廉洁。

对自己苛刻,对家人“无情”,对百姓真心,对集体尽心尽责。无私才能无畏,才能疾恶如仇、爱憎分明、敢作敢为,关键时刻,他才能豁出去。

在知识青年下乡期间,牛玉儒被抽调到大米加工厂。在当时,这可是个肥差。

一次,牛玉儒所在的集体户米吃完了,他便上别的集体户去借米。

“挨着米仓,舀一瓢不就结了?”同学吴建华不解。牛玉儒不吭气。最终,还是借米煮饭。年纪轻,工资低,虽是公社党委书记,牛玉儒吃饭还得借钱。他借了公社150元,上调内蒙古自治区时仍欠50元。“没想到他还记得。”几年后,当公社会计何凤友收到来自区政府的50元汇款时,感慨万千。

就是在后来有了“权”,牛玉儒也一直保持着那个守着米仓不占便宜的“傻小子”脾气。表面上看来这是一种“傻气”,但是实际上这是一种多么宝贵的品质!年轻时就具有的无私之心也成为以后身居高位的牛玉儒清正廉洁的缘由。

无论任自治区副主席,还是做呼市市委书记,牛玉儒家门前总是“访客”不断。倘是送礼的,他立刻拉下脸:礼品拿走,有事到办公室谈。但要是知道是上访户,即便不是找他的,他也会问:“你有什么事吗?”

对家人,牛玉儒约法三章:不准开门,不准收礼,不准说情。一次,别人好意,送条围巾给谢莉,谢莉觉得没什么,便收下了。牛玉儒回来后大为光火,愣是给人退了回去。

妹夫下岗,妹妹无奈,只得求他。他回答,“管不了,靠自己吧!做点小买卖也行。”

姑姑下岗,帮人打扫卫生,每月240元;姑父下岗,大马路上蹬二轮;大侄下岗,出外打工;小侄刚从学校毕业,找他帮忙,一样被拒绝。

这么多年,牛玉儒没有利用职权给家里办一件事,帮一个忙。

他对下属要求同样严格。司机陈磊介绍:他的车家属不让用;不管什么人送礼,一律挡掉,绝对不准放上车。

牛玉儒同志的正气,还表现在他对工作的严格要求上,不怕得罪人,不计较个人得失。

有一段时间,呼市修路工程质量差,挖了铺、铺了挖,群众意见大。私访中,牛玉儒同志对此很不满意。

“这是糟蹋老百姓的血汗钱!与其日后让他们骂,不如现在我来骂。”一向温和的牛玉儒同志,发了脾气。

在城建的重大项目上,牛玉儒同志奉行“阳光操作”,包头市因此也成为了全国最早实行重大建设项目公开招标、投标的城市之一。他自己更是从来不给有关部门打招呼,批条子,而且还把城建财务交给其他领导管理。“有人说他是‘牛魔王’,我很欣赏这个绰号,说明他敢于拍板,敢于决策。”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直言,“为什么会这样?无私才能无畏,这是一种忘我的精神。关键时候,他能豁得出去。”心中有正气,没有邪气,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保持雷厉风行的作风,才能完完全全地不带任何私心杂念地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