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当代]教学理论发展与孔德拉秋克《教学论》选读
23380100000011

第11章 孔德拉秋克《教学论》选读(4)

认识活动由生动直观,从广义上说,是由感性直觉,即由人用各种感官接触外界对象和现象开始。直觉在教学过程中永远同学生各种具体学习认识活动联系在一起。如他们进行观察、阅读、书写、绘画、制图、计算、测量、听报告、作试验和实验以及演算习题等等。

作为感性认识的第一个基本形式的感觉是直觉的最初形式。在大脑两半球皮质中能把各种对象和现象综合起来,并把它们变成知觉,但它们的个别品质,则要依靠感觉才能反映出来。通过知觉学生就能得到完整的对象形象。感觉和知觉过程的不断重复,在大脑两半球皮质中就能形成暂时神经联系。依靠感觉形成的知觉和形象,由于暂时联系的形成,就以表象的形式保留在记忆里。

感觉、知觉和表象是对象的直观形象,能组成借助感官实现的对现实的感性反映。

但是感觉、知觉和表象是认识的初步形式,只能保证认识到对象和现象的表面的、可以看到的部分。

对象和现象的本质要靠抽象的思维来认识,而抽象思维的结果则要靠言语来巩固、概括和传达给别人。抽象思维阶段的认识,是从现象向本质、从具体向抽象前进。认识的感性阶段和思维(理性)阶段是统一反映现实过程的两个环节。在这两个环节相互起作用的情况下,人就能认识自然、社会,愈益深入地了解它们的秘密。学生在掌握现成知识的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就能获得人类积累起来的认识经验。

理解所要掌握的东西在掌握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学生很好理解了的材料能容易地和牢固地掌握。为了保证让学生深入地理解材料,必须考虑他们的训练水平,他们以前掌握的表象的储备,并把新的同已有的概念和表象联系起来。如不把已知的和未知的材料相互联系起来,就不能掌握新材料,因为缺少形成联想的基础。而在大脑两半球皮质中缺少联想联系,就不可能掌握概括起来的材料,形成科学概念。

在认识一般东西和主要东西的第一个阶段上,可以有各种思维操作(分析、综合、比较、对照等)参加。但依靠这些操作只能发现外表的相似处和差异。基本的思维操作之一抽象,即从局部的、特殊的、个别的事物中进行抽象,找出共同的(概括的)东西,则有助于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在分析、综合、比较和其它思维操作的基础上就能使学生形成这种抽象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抽象可以按两种方式实现:一是感性的直观抽象(图示、制图、图解),一是思维抽象。思维抽象已超出感官所给予的东西范围,能借助语言创造智力活动的新的观念对象——概念。

感性抽象和思维抽象在掌握材料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例如,当利用图纸作为直观教具时,所要研究的概念的本质特征就会呈现为跃然纸上的概括形象。在这种直观性中,重要的不是有图例说明的个别材料本身,而是那种可以应用于许多具体场合的概括起来的内容。

非常重要的是及时实现由直观抽象向运用概念过渡,以便保证形成高级的思维抽象形式。

Д.Н.鲍戈雅夫林斯基和Н.А.缅钦斯卡娅指出,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三种现象:(1)知识本身是教学的成果;(2)学生进行思维的过程,借以取得某种成果;(3)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一定的质量水平,这是他们平时在教学教育条件下在生活经验中取得的成果。他们把学生的智力发展理解为是上述三种现象的同时表现。他们要求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按两个对立的方向改变学生的联想,即一方面要使联系复杂起来(形成联想链锁、联想系统,低级形式转为高级形式),另一方面则随着掌握过程的自动化,使联想趋于简化(省去中间联系,高级形式转为“低级”形式,等等)。

学习过程是思维活动过程,而任何思维都呈现为判断,并取决于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概念、规律)的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作为科学知识形式的科学概念。科学知识的形式是反映在事物和现象中客观存在着的东西,并用专门术语或标志(数学和化学符号等等)把它固定下来。

每种概念的内容都是联想的结果,然而根据概念所代表的对象的性质,又可假定地把它们区分为具体的(机器、楼房及其它)和抽象的(科学、艺术、社会及其它)概念。

掌握了科学概念能使感知和学会所要研究的材料变得容易些。

由于有了概念,学生就能准确地利用教材,顺利地学习新的、更复杂的材料。

教学效果的提高首先有赖于学生形成和掌握科学概念的成效如何。

由于科学概念是教材的基础,所以即便是概括地揭示其形成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毫无疑义,学生掌握概念的成败决定于他们形成概念的方法。

由于概念非常多种多样,所以阐明概念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一类概念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在其形成过程中可以依赖直接的直观感性材料。例如矿物、金属、矿物肥料及其它。

另一类概念则需要以通过想象活动而创造的关于事物、对象的表象为支柱。想象活动能根据已有的基本经验想出必要的图景和形象:灌溉系统、运河、高炉炼铁法等等。

但是还有一些概念,在它们形成时既不能依靠学生的直接经验,也不能依靠直观形象,而只能依靠由想象所改造了的关于事物和对象的表象。这就是“适应性”类型的抽象概念。

在形成概念时,非常重要的是要明确地区分出具有一般意义和抽象意义的显着特征,尽力掌握住这些特征,然后再继续前进;还要保证掌握好一系列个别的特征,随着这些特征的掌握,初步的表象就开始分解为各个部分,然后在心里再结合为高级阶段的概括。这些高级因素又结合为学生的最高概括的概括和最高抽象的抽象。

教师在开始给学生形成新概念时,永远应当注意一个问题,什么是据以形成这一概念的最初支柱,这一概念同其它概念的联系程度如何。规定关于科目(关于科目个别题目)概念形成的水平(阶段)也是十分重要的。掌握概念的各种水平(由低级到高级)能表明概念形成的一般方向和在时间上的长期性。对于概念形成的每种水平来说,都特有这样一个阶段,即要把已经区分出来的特征加以概括,要作充分的分析和综合,区分新的特征,找出推理的操作因素和论证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概念形成的最后阶段上,学生应能掌握概念的全部本质特征,能完全地和正确地表述概念的定义。概括起来的、可靠的和有明确分类的知识能保证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正确地解决任务。同时不仅操作判断,而且论证判断,即反映概念本质的判断都是扩展判断。学生要具有这样的判断,必须先能自由地利用理论材料,理解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要能懂得这一概念同其它概念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以及自觉地和正确地在这一概念的各个方面之间建立联系和关系。

概念的这种形成水平的特点是,学生获得了完备的、应变的、灵活的、确切的、分门别类的知识。概括起来的知识的巩固性同其灵活性,即同在各种情况下应用知识的技能结合在一起。同在解决任务时应用已掌握的概念有关的许多操作都能自动化。因此学生在专心注意任务的具体条件时,就不再考虑为什么应当这样行动,而不那样行动。但在必要时,他们也能对自己所采取的行动做最扩展的逻辑论证。每个教师都应就一切教学对象给学生形成概念和表象。学生深入地掌握科学概念就能在推理和实际应用知识、规律、规则、定理的过程中利用这些概念。

在讲述教材时让学生识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起有相当大的作用。如果遵守一系列的教学条件就能保证学生很好地识记教材,这样的条件首先包括生动地、通俗地讲述教材,突出最本质的东西,依照严格的逻辑顺序,依据学生已知的东西,采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等等。同时让学生实际地或借助模型观察所研究的对象和过程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教学中也采用让学生专门识记教材的方法。教师在组织学生识记教材时,要教给他们合理的方式,自觉的和有理解的识记,而不是不理解所学东西含义的机械识记。

练习应用知识对于巩固知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根据创造出来的想象,学生能更积极地再现以前所感知的东西。

但是,除了再现性想象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包括创造性想象,这种想象当拟定和解答问题,寻找新的证明方法,论证所解答的问题或课题的解决方法时就会积极活跃起来。

一般科目和特别是专门科目方面的多种多样的创造性工作(由于这种工作比较具体和有吸引力,所以符合学生所选学的专业),能发展学生的记忆、想象、观察力、思维,也就是说能促进学生创造才能和其它才能的发展。

实践是检查真正学会和掌握理论知识的标准。在这里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善于在实践中应用已掌握的理论原理。当学生实际应用理论原理时,就会发现一种逆过渡,即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个别。这一过渡是在完成实际(实用)性作业的过程中实现的,它始于为巩固知识所必需的基本作业,而止于创造性作业。

除了理论知识外,学生还需要在教学实习时掌握实际的职业技能和技巧:生产工艺的、组织的及其它(运动、感觉、智力)方面的技能和技巧。

要使学生形成完成工序和简单劳动过程的技能和技巧,就应从使他们了解具体工序及其在工艺过程中的位置和完成条件开始。为此目的,教师要向学生详细说明这一工序,用自然速度和放慢的速度来加以演示。教师还应使学生注意保持正确的工作姿势,进行自我检查,利用劳动工具,并预防学生犯错误等等。

使学生在工作中形成一定的“风格”,应从保证向他们作完成劳动过程示范的质量开始。为了使学生掌握出色的技能和技巧,必须以某种劳动过程和成果为范例来进行示范。在作这样的示范时,学生就能产生相应的形象,条件反射活动成为产生这一形象的基础。

学生形成的感性形象能调节、指导动作的进程,保证动作完全符合它所施加的对象。感性形象也是动作的控制者和调节者。

按照如下的顺序来演示劳动过程、工序,能产生积极的辩证效果:(1)先按正常速度完成劳动过程;(2)后用放慢了的速度完成劳动过程,并把过程分解为几个部分,对每一部分都单独进行演示;(3)再以正常速度完成劳动过程或工序。

这样的顺序能使学生观察整个劳动活动的正常进程,而不漏过它的个别环节。

直观教具在形成和发展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直观教具能帮助学生理解完成工序的重要关键动作,看清在不大的对象上完成工序的表面上不显眼的个别方式,或更好地了解那种需要长时间完成的工作。

图示在形成某些技能和技巧时起有相当大的作用,能帮助学生理解工艺过程,分析劳动动作的空间部分和动力部分。为此目的也可利用模型、试验台,这些都有助于揭示劳动过程的完成顺序等等。

在形成技能和技巧的第一个阶段上,除了演示完成劳动过程的方法外,还应说明劳动过程的实质。

教师、技术教师的叙述、讲解可用来说明工作方法及其个别方式,说明应用这些方法和方式的适应性、个别工序的完成顺序,说明工序系统和劳动过程、自我检查的方法,以及用来告诫学生不要做错动作和向他们讲述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规则。

不能解说自己做法的学生在完成劳动过程中常会犯错误。学生的叙述有助于理解自己的劳动,这对他们在完成劳动过程时发展创造性因素产生积极的影响。

根据两种信号系统的一致性,示范和叙述只应密切地相互联系起来使用。

当在示范和讲解过程中使学生形成了关于工序和劳动成果的初步观念之后,他们就开始完成初次的试验,通过试验学生就能形成初步的技能和技巧。但为了完善这些技能和技巧,学生要继续完成交给他们的练习。由于在教师、技术教师和指导员领导下反复练习的结果,学生就能获得在数量和质量的指标上终于接近熟练技能和技巧的巩固的技能和技巧。

为了掌握工序或劳动过程而进行复习的时间和次数决定于工序本身的性质、教育领导的质量、作业进行的条件(材料技术方面的)、学生对这种劳动的准备程度及其它。

至于说到使学生形成完成复杂工艺过程的技能和技巧,那么在这里这种工作有它自己的特点。这些技能和技巧的形成取决于作为复杂工艺过程组成部分的工序的数量。

在学习个别复杂劳动过程时,如遵守下列条件,就能取得积极效果:

(1)开始时需要向学生演示完整的劳动过程,以期使学生得到关于劳动过程的完成和结果的一般观念;(2)在一般地了解了劳动过程之后,应让学生进行按工序掌握技能和技巧的练习;(3)在学习个别工序过程中,在一定阶段上让学生做完成两三个相连工序(环节)的练习;(4)在掌握了完成个别工序和环节的技能和技巧之后,让学生做完成整个劳动过程的练习,并尽力使其技能和技巧达到一定的完善程度。

熟练技能和技巧的特征(完成工作的质量、完成工序的速度、工作的协调程度等)是教师指引学生向往的目标,在形成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质量和数量的特征对教师来说是比较和评定学生技能和技巧的标准,而对学生来说,则是动作的调节者。

在对完成的工序或劳动过程的质量,对工作速度有了具体观念后,学生再进行劳动时,就能目的非常明确地从质量和数量方面检查自己的技能和技巧。

形成完成工序、劳动过程的技能和技巧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实现的积极的、有意识的、有目的方向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的成功取决于学生的素养,劳动过程的复杂程度和教学方法。

形成技能和技巧的过程可以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形成关于完成工序(简单的劳动过程)、关于当前劳动成果和动作自觉性的观念。

第二个阶段——形成完成工序(劳动过程)的初步技能和技巧;第三个阶段——形成能作为熟练劳动牢固基础的技能和技巧;第四个阶段——使学生形成熟练劳动和创造性活动的技能和技巧。

培养学生完成复杂劳动过程的技能和技巧,这应从使他们形成关于劳动对象、过程、成果的一般观念开始。但是在学习复杂的劳动过程时,必须把它划分为各个部分(工序)。在掌握了每一个别部分之后,需要把几个相连的部分联结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随后练习完成整个的劳动过程,同时要努力达到一定的完善程度。

形成完成复杂劳动过程的技能和技巧,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