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枕着绘本入睡的孩子
23374500000005

第5章 跟绘本学好性格(4)

类似的讲述分享故事的绘本还有很多,等待着妈妈和宝宝一同去发现。《孟子》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自己拥有一块舒服又整齐的草坪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如果能让别人也有机会分享一下,岂不是更好吗?可是在《鲁拉鲁先生的院子》中,鲁拉鲁先生总是用弹弓狠狠地把那些想来他的草坪上躺一躺的动物们打走。直到来了一只他不敢招惹的鳄鱼,鳄鱼要鲁拉鲁先生也躺一躺,感受一下有些痒痒刺刺却很舒服的草坪。从此以后,鲁拉鲁先生的庭院就成为大家都可以躺一躺的好地方。一开始,是草坪的整洁美观让鲁拉鲁先生很骄傲。而最后,让鲁拉鲁先生骄傲的是,他的草坪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和舒适。

可见,分享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因为只有分享,才能让快乐加倍。这个道理,孩子从绘本中就可以明确感受到。

4.有涵养,善表达——播下一粒“幽默的种子”

俄国文学家契诃夫说过:“不懂得开玩笑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幽默可以化解人的消极情绪,消除沮丧与痛苦,舒缓紧张的气氛,还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和希望,给自己增加修养与魅力。甚至可以说,幽默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生活的艺术。

幽默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

关于儿童幽默感的发展特点,很多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研究。经研究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幽默感的发展大致会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1岁孩子对脸部表情十分敏感。

2岁孩子能从身体或物体的不协调中发现幽默。

3岁孩子的智力已经发展到,能认识概念不和谐中潜藏的幽默。

4岁孩子特别喜欢幽默角色的扮演,比如过家家或扮演卡通人物。

5~6岁的孩子开始敏感于语言中的幽默成分,比如滑稽的押韵字。

7岁的孩子喜欢听笑话,或者自己讲笑话。

8岁以后的孩子已初具幽默感,幽默的理解和创造程度显着提高。

绘本作为一门融合了图画和语言的艺术,契合孩子的审美心理和欣赏趣味,本质上具有谐趣和幽默的艺术风格。有研究者选取了130个绘本,在幼儿园进行了长期实验——给孩子念绘本故事。研究者从上千中外绘本里挑选出一些比较好、比较有趣味的绘本,念给3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听。再根据这些孩子专注和笑的程度,从中选出10本反应最热烈的,也就是孩子们最喜爱的绘本。结果发现,这10个绘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幽默搞笑。

孩子最喜欢读幽默好玩的书,对于幽默的内容,他们比较能够持久阅读,记忆也会更加深刻。幽默可以促进孩子发挥创造性思维,以及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当孩子遇到人生挫折的时候,幽默能够使他们潜意识里的焦虑和冲动得以抒发,淡化自己的消极情绪,从挫折中解脱出来,并学会乐观坚强的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教孩子学会欣赏幽默。

按绘本研究和推广者周逸芬的说法,绘本中的幽默,首先是动作幽默。比如“花格子大象艾玛系列”中,当看到艾玛跌了一跤,孩子就会开心地笑起来,有的孩子还会站起来模仿大象的样子。又如《臭臭的比尔》中,当看见碧奇阿姨四处搜寻捕捉臭臭脏脏的比尔时,孩子大都会高兴得手舞足蹈。

孩子除了喜欢看这些动作幽默,也喜欢肢体动作引发的一些幽默。例如,大卫·威斯纳的《疯狂星期二》中,青蛙们连夜出动,疯狂地游荡在小镇上,特别是其中一些青蛙穿过晾着的床单、被罩时,有的青蛙钻进床单里出不来,而有的青蛙则威风凛凛地披着撕破了的床单当披风。当看到这些画面时,孩子们会非常兴奋,甚至模仿起青蛙来,随手拿起大人的衣服,或是床单、小被子披在自己身上。

对于习惯用感官和肢体来探索世界的3~6岁孩子来说,身体动作的幽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一点,与我们成人更喜欢语言上的幽默是非常不同的。

所以说,多给孩子讲一些风格幽默搞笑、趣味性强的绘本,可以让孩子逐步学会欣赏幽默。

【绘本故事】

说到幽默绘本,首先要提的是丹尼尔·纳波的“布鲁姆博士系列”。丹尼尔除了是一位优秀的图画大师之外,还是一位出色的幽默家。他旷达的智慧、幽默的性情、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深入浅出的文字风格,都在这套绘本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布鲁姆是一只大棕熊,这套绘本就是以他为中心,讲述了三个令人捧腹的故事。阅读之前,可千万不要被“博士”二字所欺骗。这个“博士”为了看足球赛,可以顺着电视的电线找到发电厂;因为贪吃蜂蜜,将金鱼缸扣在了头上;游泳的时候,竟然无意中扮演了怪兽一角,将曾经吓唬过他的钓鱼者吓得半死,等等。在看到他这些无厘头的搞怪之后,你就不难发现,这哪是什么“博士”啊,完全就是自己家里那个成天调皮捣蛋、胡思乱想的小家伙嘛!

绘本中的布鲁姆博士卸去了那些沉重的东西,而采用了一种轻松搞笑的风格给孩子们讲故事。布鲁姆的三个故事乍一看可能让人觉得一头雾水,但其实这些奇怪又可爱的想法和做法,不正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过的吗?“布鲁姆博士系列”孩子看了会哈哈大笑,而对于爸爸妈妈也可能会有更多的收获。通过布鲁姆的故事,爸爸妈妈可以更了解孩子那无穷的想象空间,这也正是孩子最宝贵的“原始财富”!

【绘本故事】

“嘻哈农场系列”被誉为是有着“马克·吐温式的幽默”的儿童绘本,它讲述了4个搞笑而离奇的故事。这套绘本有着典型的美国式幽默:颠覆常理,恶作剧不断。狡猾的动物们常常把农场主不乐翁戏弄得气极败坏却又无技可施。孩子看后会觉得新鲜、好玩、可笑。而书中一个接一个的悬念,一个又一个的转折,更能牢牢地吸引住他们。

《咔嗒、咔嗒、哞》中的农场主不乐翁遇上了一个大麻烦,他的奶牛们迷上了打字。而不乐翁真正的麻烦,却是从他的奶牛们给他打字条开始的——奶牛要电热毯。这怎么可能呢?不乐翁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是,这又确实是真的。奶牛、母鸡们因为得不到电热毯,甚至都已经开始罢工了。最后,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斗争,这些动物们终于如愿地争取到了电热毯。

《吱咕、吱咕、嘎》的故事依然围绕着农场主不乐翁展开。不乐翁要去度假了,于是叫来自己的老弟包包替他照顾农场。包包完全遵照哥哥留下的字条去做事。他给母鸡买来披萨饼,给小猪洗泡泡浴,让奶牛看电影……可他有没有听到那个吱咕、吱咕的声音?

《呼噜、呼噜、哞》里鸭子和农场里的好朋友们齐心协力,要去拿到超级才艺大赢家的冠军,因为冠军的大奖是一架蹦床。奶牛想表演歌曲,绵羊也想表演歌曲,而小猪想表演舞蹈。鸭子呢?鸭子只想赢回蹦床而已,而他最后竟真的如愿以偿了。

你听说过鸭子当总统吗?《鸭子当总统》的鸭子出生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池塘里,它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奋斗,做过农场主,当过州长。现在,或许,还要做一做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者。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当上总统的呢?

这个系列绘本的名称很符合孩子的喜好,孩子很爱叨念“咔嗒、咔嗒、哞”、“吱咕、吱咕、嘎”、“呼噜、呼噜、哞”。特别是低幼的孩子,对于拟声词大都非常敏感。绘本里不仅动物很滑稽可爱,语言也十分生动有趣,情节设置更是常常出人意料。例如,当不乐翁把电热毯交给奶牛之后,本以为这下就天下太平了,可没想到鸭子居然又用打字机提出了要跳水板的无理要求。看来,不乐翁有这群成日里跟他调皮捣蛋的动物们,他可真的是乐不起来了。

就这套书的幽默来说,有些内容孩子由于受到理解力和文化差异的影响,可能不太容易完全理解和体会。所以,需要爸爸妈妈们在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时,运用一些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方式、方法,把这种幽默读出来给孩子听,让孩子真切地体验到这种幽默的快乐。当然,每个人交流的方式、方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教孩子学会表达幽默。

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研究发现,人类的幽默感,三成来自天生,七成需要后天培养。所以说,在生活中爸爸妈妈可以多帮助孩子发现幽默,创造幽默,运用幽默。

丫丫妈妈把“嘻哈农场系列”一买回家,丫丫就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当看到动物们把不乐翁折腾得狼狈不堪的画面时,不识字的小姑娘也被逗得“咯咯”直乐。晚上,妈妈给她一口气讲完了4个故事,丫丫还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在那之后的几天里,只要一回家,丫丫就会反反复复地翻看着那几本书。

有一天,妈妈正在忙手头的工作,天色黑了,就对丫丫说:“丫丫,你帮妈妈把电灯开一下,行吗?”没想到丫丫居然很夸张地敬个礼,并作立正状,然后来了句:“致礼,您的女儿!”妈妈先是一愣,继而母女俩就默契地哈哈大笑起来。

营造轻松的气氛,可以把幽默故事里的情节、动作和语言,化用到日常生活中来,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能很好地培养出孩子的幽默感。

当孩子哭闹的时候,爸爸妈妈除了常用的安抚手段外,也可以提及孩子喜欢的某个绘本故事中的形象,比如“宝宝,你瞧瞧!你哭得像被欺负得一头稻草、浑身是泥的不乐翁一样了,鸭子们该‘嘎嘎’叫啦”,这种幽默的语言,比起单调的哄逗孩子,不仅可以很快转移他的注意力,使孩子破涕为笑,还可以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幽默的语言技巧,培养良好的心态。

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能够尝试着说出一些有趣的语句、幽默的笑话,或是表演一些滑稽的动作时,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吝惜你们热情的掌声和积极的赞美。因为你们的鼓励,能使孩子的幽默感不断得到强化。

每个绘本都是一个性格模具

绘本里一个个充满哲理的小故事,深深吸引着孩子,也吸引着大人。这些故事,或是用文字,或是用图画,或是浅显直白,或是含蓄隽永,但都表达出了人间的真情、生活的真理。它们就像一缕阳光,洒满心中每一个角落,给人以温暖和力量;它们就像一把火炬,驱走心底的恐惧与黑暗,给人以安慰和勇气。

1.《你喜欢……》河马睡在床上吗——跟绘本学快乐

我们经常喜欢把童年比作“金色”的,因为童年给了我们很多快乐而美好的回忆。而童年里最主要的事情,尤其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更是以玩为“事业”,以玩为“目标”。即使上了小学,爱玩的天性,恐怕也是很难泯灭的。有实验证明,小时候玩的潜能得到极大调动的孩子,长大了创造能力一般都会比较强,个性心理发展也相对更为健全。

伴随着孩子成长的书籍也是一样,首先要给孩子带来快乐。孩子最不喜欢枯燥的故事、乏味的叙述,他们更喜欢有趣味的东西。因此,写给孩子看的书,特别是绘本,较之于给大人看的书,总是洋溢着更浓郁的趣味性、欢愉性和游戏性。

瑞士着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思维的发展阶段作了这样一个划分:他把2~7岁的阶段,称为前运算阶段;其中2~4岁为前概念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孩子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4~7岁为直觉思维阶段,这阶段孩子的思维已能反映事物的整体复杂结构。但是,在整个2~7岁的学前阶段,孩子们主要的思维方式还是具体形象思维。比如,你跟孩子说“人”时,孩子是不理解的,而你只要指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卡片,对他们说这些都是“人”,他们的思维中就能建立起抽象概念和直观表象之间的联系。可以说,如果离开了具体表象,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是无法进行的。

图画正是一个很好的具体表象,它们多是对现实生活的形象反映,也是对生活中人、事、物的生动再现。这给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表象经验的幼儿阅读绘本,提供了理解的基础。画面生动、色彩艳丽、装帧精美的绘本,对于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旺盛的孩子,无疑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而情节复杂程度不同、造型和风格各异的各式各样绘本,也为孩子的早期阅读提供了多层次阅读的可能。

并且,在学前阶段,孩子与阅读绘本相关的心理能力,如感知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等,均已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为他们进行绘本阅读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对于那些尚未开始识字,或者识字不多的孩子来说,绘本阅读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也是很契合的。

有趣的绘本能激发孩子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

很多优秀的经典绘本,都是抓住了孩子的心理特点,尤其符合了他们积极愉悦的情感需要。绘本阅读的重要价值也正体现在它能带给孩子积极快乐的情绪情感体验,让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娱乐。这一点,我们从孩子看绘本时脸上兴奋的表情,以及从他们嘴里发出的各种配合画面的“音响效果”,就能充分体会到。

有一次,妈妈和6岁的儿子康康聊天,想了解一下孩子听故事时真正的心理活动。于是,妈妈问他:“大人可以听故事也可以不听故事,可是你们小孩子为什么就那么喜欢听故事呢?你看,每天晚上妈妈不给你讲故事,你就不睡,是吧?”

康康想了想说:“因为故事好听啊!”

妈妈问:“怎么好听呢?”

他说:“好玩。”

妈妈继续问道:“怎么好玩呢?”

他说:“画好看,故事也好听。”

妈妈又问:“你最喜欢听哪些故事呢?”

康康不假思索地说:“我最喜欢听《我的妈妈真麻烦》、《我的爸爸真麻烦》、《我的爷爷真麻烦》、《我的奶奶真麻烦》。”

妈妈听儿子这么一说,趁机问他:“为什么你觉得这些故事好玩呢?”

康康就说:“《我的妈妈真麻烦》里面妈妈是个巫婆。妈妈帽子上的蛇很好玩,别人都是普通的帽子,妈妈帽子上有蛇和老鼠,还有很多植物呢!”

康康所说的绘本就是那套搞笑的芭贝·柯尔的“麻烦系列”。芭贝·柯尔被誉为绘本界的幽默女王,在她的“麻烦系列”中,全家人都有那么点儿超常:爷爷喜欢园艺,能种出超大的蔬菜瓜果;奶奶拥有外星人的超能力,经常在各种公众场合露一手;爸爸擅长制作各类机器人,最后售出所有机器人为全家赚了一大笔钱;妈妈是个不折不扣的女巫,有着许多诡异的本领,让小伙伴们大呼过瘾。

正是因为全家人的超常,也使故事中的很多细节,在视觉和思维上都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比如,康康觉得有趣的巫婆妈妈的帽子。我们平时戴的帽子都是棉织的,夏天常见小弟弟戴个棒球帽,小妹妹顶个太阳帽。可在这个故事里,妈妈戴的却是巫婆帽,上面还有一条蛇,孩子看到当然就觉得很好玩了。还有,《我的爸爸真麻烦》中,爸爸设计的机器人把小弟弟举到空中;《我的爷爷真麻烦》里,爷爷种出了超大的西红柿。这都是我们平时很少能看到的,对孩子来说就会觉得非常新奇好玩。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阅读喜好和大人是不太一样的,他们更喜欢夸张新奇、充满童趣,有别于真实生活的故事。

有趣的绘本遵循孩子的思维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