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易经的决策智慧
23374200000051

第51章 下经:34卦(14)

然而,改革、创新,并非只是动听的字眼,其乃是新、旧利益之间的调整,益与损、成功与失败之间的搏斗,充满着矛盾对立抗争的过程。这过程可能会遇风险,可能要付出代价,也可能会遭失败。但,无论如何,就综合观念而论,改革创新乃是人类意识的灵魂。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若没有它,就不会有今天的新世界。改革创新,即或是失败,对贤士来说,从中吸取的经验教训也会转化为无比的财富。

《易经》特立革卦,启示人们:欲求幸福,使人生美满,就必须打消顾虑,坚定不移地摆脱旧观念的束缚,勇敢创新,改革一切不合理的、落后的旧意识、旧办法、旧制度,遵守符合时代要求的行事规律,以中正之德,发挥才干,掀起弃旧更新的变革新浪潮,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美好的明天。

己日乃孚:“己日”指的是自己的日子。这是什么意思?

我的体会是:人欲谋事(这里主要指的是改革创新。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政治、军事、外交等所有领域),在认真思考,刻苦努力和长期实践积累经验、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常会突发灵感,使计谋改革的思路豁然开阔通达,成功行之可望。同时,也正是由此灵感支配,获取到改革创新的成功。这一日,就是创新成功的“己日”。

“己日”这一天,你终于以诚意为国家、为社会、为民众、为大业立下了功德,从而换来了(应该说是唤起了)民众上下的信服与崇佩。

元亨利贞:在六十四卦之首的乾卦辞,即以此起始,启示为人者(此处指的是“己日乃孚”的改革创新有成者),应以刚健之志,大展勇于创新不屈不挠的气势,永久地、自信不移地朝向创新之路坚贞地走下去。

悔亡:只要改革得当,所有坎坷都会越过,即不会遭受失败之灾。

【义理启示】

《象传》:“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本卦体是由泽上离下组成。“泽”为水;离为火。水与火二者的关系即蕴含有消、息之义(火在泽下,火上有水,使火不得上炎;泽在火上,火旺致泽水涸而不得下流),象征改革创新是存有艰险的事情,并非如字面表述的那么容易。问题在于,君子者能够在如同天地水火变象难料的艰难环境下,审时度势,把握时机,随灵感之突现,借“己时”一就而成。

《彖传》说得更为具体:“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己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悦),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这完全是借卦辞对事物变革的象征式比喻。

二女同居,志不相得--是将新、旧事物比作两个女人同居在一起,一老一少看上去都是女人,但其志向不合,谋求不一。即必须以新事物替代旧事物。说明变革的必要性。

天地革而四时成--以天地气侯变化四季更新做比喻:说明要适时改革,以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汤”指商朝的第一任天子,他推翻了夏朝暴君桀的统治而建立起商朝。“武”是指周武王,他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其父逝世后,他继任王位,同样得到文臣武将的支持,待观察时机已成熟时,便开始誓师伐纣。各路诸侯随同周军四面攻城。就连受纣王残暴统治的奴隶和苦役们也随之加入对纣王反击的行动中,终于逼使纣王登鹿台用骨刀自杀身亡。武王大得天下人的称赞。

《彖传》则反顾历史,特以上述革命成功,强调“治历明时”的重要意义。

“革之时大矣哉”提示改革家:改革抓住时机,适应时势最重要!

爻辞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象传》:“‘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解辞释义】

不知大家是否能熟记遁卦六二爻辞:“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是说抓住了野兽,用牛皮革将其牢牢地捆住,它想脱也脱不掉,想逃也逃不了。

这里又谈“巩用黄牛之革”,《象传》又说“不可以有为”,是什么意思呢?

巩:原义是巩固;坚固;不易动摇。引申:用皮革捆起来。

巩用黄牛之革:意思就是:用黄牛皮制成的革绳牢牢地将某种东西捆缚起来。转注为严格控制改革的急躁心态。

这难道与遁卦六二爻辞义有什么区别吗?若说有,那就是《象传》对前者的解释是:“固志也。”

不可以有为也:革卦初九与遁卦六二,一是卦的说事意义不同;二是六二居住又当位,初九却当位而不中。六二象征有柔顺之德,而初九刚而不柔,象征刚躁,且又被一个“初”字所笼罩--初出茅庐,初生牛犊,初展头角,初露锋芒。可以说:尚幼稚,未成熟,欠经验,易急躁。在此情况下,独行变革之事,很可能出现偏差,导致功亏一篑,或功败垂成,甚至会因盲动而遭失败。

【义理启示】

《象传》乃用比喻式的辞汇,强调居位初九之君,面对改革大局,意志刚健虽属好事,但急躁无益,能力不足,决“不可以有为也”。须培养自我能力,待时机成熟,“己日”到来时,出手而为之,才有成功的希望。六二:己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象传》:“己日革之,行有嘉也。”

【解辞释义】

己日乃革之:六二为内卦之主,居位中正,且由初之刚躁性不成熟,而气质升高,转为柔和,具备了改革创新的能力及条件,时机已来临,“己日”已到,完全有资格、有能力博得广众的诚服了,是适于改革的时候了,那就实行吧。

征吉无咎:“征”为动词:求取。《战国策·宋策》:“梁王伐邯郸而征师于宋。”求取改革的“己日”已到,成功吉顺必然在望,是不会失败的。

行有嘉也:嘉:美誉;美好;好。“己日”抓紧改革创新,一定会有好结果。

【义理启示】

人欲改革创新获取成功的美誉,把握己日(抓住机会)特别重要。我甚至认为--不该说“己日”,应当说“己时”。因为,即使改革者的创新能力再高,本领再大,意志再强,若时机未到或错过了机会,便使才干不能发挥作用,致革失所望。

本爻义理启示,并非要求改革者等待时机,须知:任何恰当的时机往往是稍纵即逝,而是提醒改革者盯准时机,抓住“己时”别放松;见到时机来了,哪怕你只有一刹那的胆怯和迟延,也许就失去了在那一刹那间幸运之神递出的美誉香饵。

先秦时代名着《管子》:“举事而不时,力虽尽,其功不成。”此之谓也。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象传》:“‘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解辞释义】

征凶贞厉:初九变革时机未到,六二变革己时有嘉,九三变革继续,但行动的步骤、力度必须把握稳妥,仍须注意不可随意乱行,不可过头。要应时适当。

“征凶”是说,如果追求过了头,操纵与事物的变化规律不相符合,便反会招致失败。“征”为动词,指远行;出征;征伐;争夺。转注引申理解为追求过头了。“贞厉”与征凶相对,意思是要正确把握,严格遵守革德、革道(适应与符合变革规律)。

这是对变革行为意识的一种告诫。别被六二“征吉,行之有嘉”冲昏头脑而盲动、妄行。

革言三就:“言”不是动词,是名词:一句话。可引申为:概言之。“就”也是动词:做到;完成。《梦溪笔谈》:“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变革,是一件大事情,欲实行,勿忘三就:要先向公众宣布,广泛征求意见,以确定其必要性和求得支持。二是过往的经验和实施方法,不可完全抛弃,应吸收有益的成份和有价值的举措为参考,随意嫌弃前者的作为,失去攀登的阶梯,恐难成事。三是更为重要的:变革必须诚意守正而为,得符合民意,深入民心,为民心所诚孚,做到如前面曾说过的“有孚挛如”,令人依恋又顺从,同心以赴,确保成功。

又何之矣:此三项取成的基本原则,其重要意义是没有什么别的方法可代替的。

【义理启示】

改革,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地变化发展。有价值的改革,不能违背和脱离法律正义。非正道的改革不会有好结果。改革的主旨在于推动社会进步;为富国安民、创大业,扩大增强民众的洪福;把大众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把人民的幸福化为自身无尽的享受。为此改革创新而立志献身于社会的人,才能活出生命的意义。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象传》:“改命之吉,信志也。”

【解辞释义】

改命:就是改变命运。为什么要改革,要革命?就是为了改变命运。要破掉旧有的无益于民和有害于民的一切;建立新的有益于民,有益于国家,有益于大业发展的新规章、新制度、新科学、新文化、新哲理观。也包括拯救过往被埋没了的或受损害的物质性的古珍物以及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使之重得振兴。

总之,改革、革命靠的是信心和刚健的意志。即如《彖传》以汤武革命做比喻,有其类“信志”者,革命必定成功。

但,有的人假托汤武之举而行逆反正义之道,妄想“改命”。非但不会成功,即便一时得逞,也必遭失败。反正义之志则凶。

对“改命之吉,信志也”必须从正面的、正义的角度理解。

【义理启示】

人生在世,无不有着对美好梦想的追求和向往。但是却有人成功,有人失败。这又是何故?易理明确指出,人生成与败的关键乃取决于“信志”与否。成功者认为:命运靠自己创造,从而在心中不停地酝酿着寻求成功的途径;由此而产生出强烈的激情和奋进的爆发力,推动其永向成功的高峰攀登不懈,为命运不断增添着光灿的色彩。正如曹操所言:“夫有其志必成其事。”而失败者们的人生观则是“听天由命”。他们把命运交给上天,认为命运难由己定,遇到困难、挫折,便诚惶诚恐,畏首畏尾,徘徊迟钝而无志靠前。这类人即便活着也多是醉生梦死,与草木同腐,枉度人生,何来成功之有?

所以说伟大的目的会产生无穷的精力,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这全是古贤人悟《易经》所得的结论。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象传》:“‘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解辞释义】

大人:九五爻居尊位,且为外卦之中又当正,性属阳,象征中正、刚健,比喻具有带众革命卫护正义的大德君子。

虎变:大人革命,必定信志满怀,雄势磅礴,以虎象做比喻不为过。“虎变”即是指大人革命的作风及革后治理的志向。

未占有孚:大人为革命之主,卫护正道,破旧创新,尽管革命及改革路程可能风云变幻,但志在更新天下,造福人民、人类,可以预测将来的天下人必为其正德所诚服,顺其志而开启文明光灿之路。(未:未来;将来。占:占卜,引申为预测。有孚:诚服。)

其文炳也:“炳”是形容词:明亮;显着;鲜明。“文”也是形容词:文雅;文质彬彬。引申理解为:素质高雅。

即大人带领和以其为主导的改革创新,必定创建出文雅而明辉的现实,民众的素质也随之提高,呈现一派快乐幸福的景象。如同汤武革命令地方世界彻底改观。

【义理启示】

本九五辞义的哲理内涵是在九四义理基础上的进一步加深。即如孙中山先生所说:“人类要在竞争中求生存,便要奋斗。”其实,人生就是奋斗!谁不能主宰自己,那就只有做奴隶。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有句话:“伟大的人物都走过了荒沙大漠,才登上光荣的高峰。”概言之,想成功,就得奋斗,就得革命,就得创新变革;只有依凭博大高雅的志向,才会获得人生的快乐。须知:奋斗是人生的代名词。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象传》:“‘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解辞释义】

君子豹变:上六阴居阴位,象征位当而柔仁(对人亲善、仁爱)。这样的柔仁君子从事改革,是信志正,而外不刚。虽外表气势不似猛虎凶,但在百姓和期望变革的众人眼里其威力形象也仅次于虎,所以本爻辞以“豹变”比喻君子所持的变革柔而仁义的作风。即如《象传》所言:“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变革的行为外似不猛烈,但内在心志文雅、华美而高大。蔚:形容华美;高大。)

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在君子的仁爱之心、变革的情志影响及训诲下,小人纷纷洗心革面,改邪归正,顺从君子,一齐投入到开创新时代的革命中来。证明了君子为人的影响力同样十分强大,对变革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

征凶,居贞吉:征凶,在九三爻已作过分析:追求改革不可过了头,如果操纵过火,违背了规律与时不应,反会遭致失败。唯有内强外柔,深思谋略,居守正德与时相应,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结果一定吉祥。

【义理启示】

这就是《彖传》所强调的:“革之时大矣哉!”

就革卦六爻的改革次序观察:初不可为;二己日征吉;三就有孚;四有孚改命;九五、上六则重在改革后治理。步步升高有序。

《杂卦传》说:“革,去故也,鼎取新也。”下一卦就是鼎卦,讲的就是如何创新的问题。

革在前,鼎在后,即革为鼎之先,改革为创新的前提,其理相继相依,要创新必先破旧,破旧就必须改革,改革必须应时,取新亦然。

请大家同我一齐继续研讨第五十鼎卦,不论辞面有无“时”所见,仍然要记住:行之时为大也。改革重要,取新治理更重要。《彖传》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改革也好,取新也好,顺天地之道改革治理最重要。这也是对我们做人、成事的最真诚的启示。

50鼎卦--火风鼎:招贤纳士,知人善用

卦辞

鼎:元吉,亨。

《彖》传:“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象传》:“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解辞释义】

国鼎

鼎:在古代以“鼎”作为立国、传国的重要珍贵器物,借以代表王位、帝业的尊伟,象征君王的权威。在改朝换代,新君王即位的时候,就要重铸新鼎,并将新颁订的法律条文刻在上面,另又加刻各种具特殊意义的花纹,在显示威风、威力和气势的同时,又代表吉祥,表明新朝代的开始。

通过革命、改革,使新朝建立,新君王要重新治理天下了。所以,又把朝代改变称为“鼎革”。

“鼎革”的含义明显渗透有改革与治理双重意义,反映出“鼎”是“革”的继续。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创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则。

《易经》以巽(木)在下,离(火)在上,又命之谓“鼎”的卦体形象比喻成--以木燃烧成火,烹煮金鼎内盛的清水,直至水热沸腾(寓意举国上下,热情高涨,欢腾鼓舞),则用以供帝王养贤。

大家知道:变革需要人才,创建和治理大业更需要人才。因此,“养贤”也就成为了鼎卦的第一要义。《彖传》和《象传》所言,就是对这要义的概括。

鼎,象也:“鼎”是本卦作为象征式说理的抽象概念。

以木巽火,亨(pēng)饪也:鼎,不止是皇朝用于展显国威的器具,它又是古代社会所用的一种烹饪器具。在重要场合,或者是祭神,或者是招待贵宾,均用这种“鼎”器烹饪。(当然烹饪的鼎,与国鼎的规格、质地、价值、意义不能相提并论。)

国鼎四足两耳,一般的鼎是三足两耳(如上图)。《说文解字》:“鼎三足两耳,和五味宝器也。”“五味”指的是酸甜苦辣咸,泛指烹饪所有的食滋味。说明鼎就是能使五味(不同的气味)调和的宝贵器具。用它来烹调五味以祭神祖或尊待宾客,就是为了起到求神祖护佑和加深主宾的感情,以有助于大业顺利发展,前途兴旺。此外烹饪可以健养人体,而欲大业兴旺,最重要的则在于“养贤”。

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圣人指的是品格极为高尚,智慧特别超强的有志之士。这些烹调食物是用作供品祭祀上帝,誓表立志改革治国安民平天下或为益大业而奋战的诚心与决心。“大亨”指的是古时某一地方或某一行业有势力的人,是治理大业的主导者。他们必须坚守“鼎”卦象征的治创大业的诚志,招贤纳士,以养圣贤,助事业飞腾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