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易经的决策智慧
23374200000030

第30章 上经:30卦(19)

进:为动词。进步;向前走;推进。《论语·雍也》:“非敢后也,马不进也。”(并非敢于落后,而是因为马不向前走。)《左传·僖公四年》:“师进,次于陉(xíng)。”(师:军队。次:停留。陉:山脉中断的地方。)

古代到朝廷去做官,或被朝廷任用,称之谓“进”。《孟子·梁惠王下》:“国君进贤。”现今可引申为:人生事业或生活处境的向前发展或向上提高;以及在某一集团、某一部门、某一权利机关被任用,或职位、头衔被提升。

退:退步;退让;后退。又可引申为躲避。《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有“退三舍避之”一语,便是成语“退避三舍”的起源。

【义理启示】

人生路上,总会因风风雨雨而影响顺利行进。做人,既要随时注意观察,审时度势,分析、思考、判断周围环境与形势对自我进、退的影响,又要认真度量自身的条件和遇境之间的对应实力;既要固守奋进不懈的决心,又得量力而行,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依靠智谋灵活地把握行程,以求顺利地到达光辉的终点。

喻之于人际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处事出现矛盾障碍的情况下,不要只注意竞争的利益,而应沉下心来,想到冷静、忍让的做人益处。

元代学者吴亮在他编集的《忍经》中有这样的话:“忍之为义,大矣。惟其能忍则有涵养定力,触来无竞,事过而化,一以宽恕行之。”“忍”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所谓“德量自隐忍中大”,一忍能敌百勇。在关键时刻,忍的力量是无穷的。

《象传》所言:“‘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正是说明--有识之士,为人处事均能善观其境,持修美之德,以“忍”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维护安定团结的秩序,让心理的怨恨化解,求之矛盾统一并肩共助得力成功。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解辞释义】

光:《说文解字》:“光,明也。”说明自古在汉字里,“光”的确是明亮的意思。例如以成语“光风霁月”形容雨过天晴,明净无比。但人们在生活中,为表达对事物景观以及人际光明磊落、高尚人格的称颂,则渐次愈来愈多地借“光”以喻之。“光风霁月”一词首见于宋·黄庭坚《豫章集·濂溪诗序》:“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用来对哲学家周敦颐的纯洁高尚品格加以赞许。

观国之光:这“光”指的则是国家大治而呈现出一派光辉景象。“光”字最初的形象如下:

象征人的头上顶有一把火。火现红光,“红光”又明又亮,寓意“红红火火”,“风风光光”。

利用宾于王:“用”为介词,与“以”同义。《史记·佞幸传》:“然颇用材能自进。”“宾”在这里不是指宾客,是动词:宾服,佩服,服从。“利”:有利的;有益的。应当说“利”是“宾”的基础。而利否、宾否,均是以“观”为前提。即首先要观察、思考以决定“用宾”(加以重视)或是“用藐”(加以轻视)。王:既然先是观国之光而决定宾于“王”,则显然指的是“国王”(泛称一个国家执掌政权的领导者)。也可以领会成动词:通“往”,指“去”、“到达”的意思。《诗经·大雅·板》:“及尔出王(wǎng)。”

【义理启示】

《象传》:“观国之光,尚宾也。”指只有观察到一国的光灿强盛的情景,才会随之崇尚而宾服。正是说到正中之处了。

转注引申喻之于做人、成事的道理,蕴意深广,细加思悟,必定受益匪浅。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解词释义】

观我生:在六三爻辞的说明中已经分析过了。只是六三爻辞义强调的是“进退”;本爻辞强调的是“无咎”。

无:通“勿”,表示劝阻(禁止:相当于“不要……”;“别……”。)

咎:在古文里与“休”(喜庆)相对,泛指“过失”,“罪过”,“灾殃”。

【义理启示】

六五爻辞的全义是--作为君子应当认真思考自我人生道路的轨迹,观察所事的环境。一切行为都要省察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符合盛德而顺民情民意,从而注意个人所作所为不离美善,能广受天下信仰、宾服才行。一句话:不可出现违背民情、民意的过错。

《象传》:“‘观我生’,观民也。”这句话指观察民风以审视自我人生的价值,处处对自己加以严格要求。如随卦六三爻辞所提:“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含义类同,请联合思悟。

观我生,一定要严肃、认真、冷静、客观。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解辞释义】

本爻辞是承续九五爻对“观”与“生”的概念范围进行了扩充,从主观范围向客观范围延申。

其:这里指第三人称和客观事物。

君子无咎:强调指出君子(上九爻位象征身居高座的主权者)处事要从大局出发,认真考察、思索所行事业过去的历史和所期待的未来,想想已经有过的顺利及困障;预测可能出现某种变情的未来。要为自己设定好执政、理权必须坚守中正、美善的道德规范,治国、安民、平天下的谋策一定要严谨而勿令出现差错。此“无咎”之谓也。

《象传》解释说:“‘观其生’,志未平也。”指明:位居上九高座的君子,执政、治国、理大业所担负的责任重大,为实现美好的理想必须修德守正,心志绝对不可松懈。(“未”通“不”。平:平常,平凡,平淡,平松,平息……俱可转注引申为安逸、松懈。)

《文言传》中有:“云行雨施,天下平也。”(上天广布及时好雨以安民生。)古时借“云行雨施”一词,多用以对治国有道的国君进行称颂。

【义理启示】

本爻辞从警示的角度提醒君子:无论前景充满多么大的希望,治理天下的大志也丝毫不得松懈;须总结从前的经验及教训,展望未来。修德守正治大业,莫糊涂,莫出错,以不辜负天下民意所望。

21噬嗑卦--火雷噬嗑:尊重他人,海阔天空

卦辞

噬嗑:亨,利用狱。

【解辞释义】

噬嗑(shìqiā):“噬”,动词,意思是“咬”。唐·柳宗元《三戒》:“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且:将要。)“嗑”,不要读成kē或kè,读qiā;意思也是“咬”。那么两个“咬”合在一起,就是用力地咬,咬碎。

亨:音pēng,形容如同烹煮以汤止沸,沸愈不止。

狱:若按照现今的理解,把它解释成“监狱”、“牢房”,便错上加错了!“狱”的古体字是:。

作为会意字型--右、左两侧各由一个象形字“犬”夹着中间的一个“言”字。“言”可引申为从喉咙里发出喊叫的声音。隐喻之两条大狗面对面“汪!汪!汪”地叫唤着,互不相让。

就“狱”字而言,从反面意义可引申为“狗咬狗”。从正面角度,可引申为在相互因起矛盾而对峙的时刻,坚持抗争、争讼,也不无意义。

“狱”在这里真正的意思可转注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争讼”。

利:跟“害”相对,即:不要加深矛盾;加深矛盾只有害处没有好处;缓解矛盾有利而无害。即所谓“以汤止沸,沸愈甚!”(把开水浇入锅中去制止沸腾是毫无意义的。)可引申理解为:欲解决矛盾,若措施不当,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

用:作为动词,可理解为“应用”;若和后面的词汇组成介词结构,则义与“以”通,表示一种方式。这方式就是:或对抗、争执到底;或缓解对立情绪,宁息对抗。

噬嗑,亨,利用狱:《象传》的解释是:“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勑法。”

雷电:喻比和形容矛盾双方的气势如同雷声闪电般地抗争而“凶终隙末”。即:原来是朋友,可能会以不幸告终,或因感情破裂做人生关系的结尾(友情不能全始全终)。

先王:早先的君王,或说是古代有过先导启示作用的君王。“明”:贤明;高明;明白;清楚。“罚”:过失;过错。“勑”(lài):勤勉;又通“饬”(chì):整顿,整治。“法”:法令;法律;法规;方法;做法。

“先王则以明罚勑法”的意思就是:贤明的君王,自古已提示、勉励官员和民众,整治国家、治理社会安宁,和维护和谐的生存环境,必须自省自律,明分是非,惩恶扬善,事事以法律的准绳,同行正道。

【义理启示】

人世间,无论是谁都离不开矛盾对立统一、事象一分为二的生活环境。你与我相互接触,相互共事,若矛盾处理得好,即会打成一片,同勉共奋;矛盾若处理不好,即彼此挑剔,愤抗对立,相互抵制,对双方造成的伤害则难以估量。

身居高座的君子,若遇周围出现如此有碍和谐,“噬”、“嗑”互不相让的局面,自身先要冷静思考,自揽责任,如同把一坚硬的苦果填入口中,用力地咬合,将其嚼碎、嚼烂,再吞到腹中慢慢消化,比之为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予以训喻、开导,诚心实意地给对立双方以勉励,使之主动自省,克己深思个人之“罚”、“狱”而交流;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当双方的手握到一起时,他们会比那些轻率服输的人,更出人意料地伸出双臂紧紧地心贴心地拥抱在一起,神情和悦地合力发挥求成的力量!

爻辞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

【解辞释义】

屦(jù):古代用草本植物葛的茎皮制成葛麻,用其制成鞋。上古没有“鞋”这个字,“屦”就是鞋。

校(jiào):上古最早的一个会意形声字体:。

左边的“木”象征草木。上古时无论是草,是树,只以“木”相称。中古以后,才成为“树”专用的代称,即“木”与“树”成为同义字。此外,人们以为木无知觉,所以又以“木”形容“麻木”。《晋书·葛洪传》:“为人木讷,不好荣利。”《说文解字》:“木,冒也,冒地而生。”右边的“交”借其声又会其意,象征纵横交错地缠绕在一起。

灭:繁体写做“灭”。甲骨文、金文的形体是:。象征用水把火熄灭,浇得乱七八糟。

趾:指的是脚趾。

屦校灭趾:意思是鞋子用葛麻纵横交错地缠搅在一起,脚趾也被捆缠得麻木了。

无咎:反正也不影响走路,没什么了不起的。

《象传》:“‘屦校灭趾’,不行也。”(不管怎么说,毕竟葛麻捆绑成鞋,脚趾也跟着麻木了,行路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义理启示】

适应环境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处在如同“屦校灭趾”的困难境地,只要能忍受暂时的痛苦,把时间和精力集中投入到强化自我的努力中,便会使自己不断地强大。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

【解辞释义】

噬肤灭鼻:是说任何一种力弱的动物都可能遭受凶猛禽兽咬伤。以连皮肉带鼻子全被咬烂做比喻,形容被伤害得体无完肤、伤痕累累。

无咎:既然如此伤害,为什么还要说“无咎”呢?自古对此概念的评说众言纷纭,各有所异。我认为作为一种指事的比喻,又谓之“无咎”,则肯定说:“不是一件坏事情。”读者朋友可自行随机思悟。

【义理启示】

在大自然界,弱肉强食在表面看来似乎有些残酷,但实际说来这却是维护动物界生存平衡不可缺的一环。

本爻辞是假借喻指人世间的邪恶小人与正人君子的对立关系--人格卑劣无恶不作的小人,如果不经强势的君子对之施以“噬肤灭鼻”之力予以铲除,这社会岂能安宁,天下何以太平?

这是对通常习惯性的将弱肉强食解释为“弱者遭受强者欺凌”的反向正面意义的理解。

《象传》说:“‘噬肤灭鼻’,乘刚也。”

卦象显示:六二与初九比邻,阴在上阳在下,象征小人乘凌君子,是为不吉。但君子相信:小人之势总会是暂时性的,欲将其消灭,只要强化斗志,付诸努力,必可予以斩草除根,无伤大雅,光明就在前头。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解辞释义】

腊肉:冬天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肉。因为农历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在这个月里合祭众神,又习惯以腊月腌制的干肉做祭品,所以特称为“腊肉”。

遇毒:腊肉多是存放起来,待日后慢慢地吃。本即已腌制许久,再拖延食用,时日过长或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霉腐烂情况;霉菌生有小毒便在所难免。

小吝无咎:腊肉食之可能感觉味道有不太适口的变化,似觉“小吝”(有点遗憾),但却照样可就饭食(与酒食配搭着吃),并无大碍。

古时穷人家常说的一句话是:“臭鱼烂肉,常吃不够。”

【义理启示】

人生,难能处处、时时得到生活上或与事接触的满足。即便如同吃腊肉似的在较长一段时期,生活得不是正经滋味,做不到、也难有“金龟换酒”(比喻设贵重的美宴款待朋友)的条件,然而,只要保持自信,以乐观的心态,从内心深处爆发推进自我向上的力量,别消极地把生活前途想象得那么糟,明日也许即会迎来“金龟换酒”的命运转折。

一句话:心态是决定人生前途的动力,自古至今,所有成功者无不是依靠积极心态的力量。

《象传》:“遇毒,位不当也。”六三阴处阳位,所居不当。对此,习《易经》者理解各异。我的解释是:若能奋力优化人生,变吃腊肉为“金龟换酒”,遇毒(伤害)何来之有?

九四:噬干胏,得金矢,利艰贞吉。

【解辞释义】

胏(zǐ):指的是里面含有骨头的肉。

干胏:坚韧、带骨头,又干又硬,比风干的腊肉更难咬烂的肉。

得金矢:比喻吃“干胏”像咬铁一般,又像往口里插入一把箭头似的刺疼口舌。(金:铁属。矢:箭。得:引申为遭受,遭遇。)

利艰贞:最好是能有个好牙口,再硬、再难咬也得坚持咬下去。

吉:坚持将其咬碎、嚼烂,顺利地吞入腹中化做营养,对身体就会大有好处。

【义理启示】

将上述分析加以转注引申喻之于人在生活的道路上,犹同“噬干胏,得金矢”一般艰难困苦,此阻彼挠,险在身边。欲成大事者心里得有所准备。一旦处此境遇,心志必须刚强,付出咬碎、嚼烂“干胏”一般的信心与决心,奋力以对,不渡难关不罢休。成功必定在望。

《象传》:“‘利艰贞吉’,未光也。”(未:将来,未来。光:光明,光荣,荣耀;可引申为:希望。)即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忠贞不移地下定决心奋斗不息,未来光明荣耀的前途必定在望。

六五:噬干肉,得黄金,贞厉,无咎。

【解辞释义】

六五爻阴居阳位,又以柔乘刚,居位不当,但具柔中之德。虽处于阳承阴、阴乘阳的不吉逆境,但因占上卦“离”火中位,又象征光明在望。

噬干肉,得黄金:“干肉”指肉中的水分已枯竭,质地变得又艮、又硬。“得黄金”意思是比九四爻辞提到过的“金矢”更难咬,但终归比咬金矢减少了危险性。之所以假借“黄金”之称,乃喻之于人的行事前途显现出光明和可贵的价值。象征着从六二“噬肤”起,经遇六三“噬腊肉”,又遭九四“噬干胏”,终于从灭鼻、遇毒、得金矢的苦境中走出来;虽然今又“得黄金”意味难度节节升高,但毕竟显示噬力有所增强,见到了突破困境的希望。

贞厉无咎:自我激励,增强信心,不屈不挠,奋斗不息,即不再会有更大的困扰阻挡成功的顺路;不过“得黄金”难度更大,尚须付出更大更多的辛苦,但肯定已“无咎”可言了。

【义理启示】

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和任何一种职务,欲成大业迈向黄金般的光明前途,就得立大志,强化对社会、对事业的责任感,严加磨炼自己,提高征服困难的能力,充实才干,做好应对超难度“过关”的心理准备,立身于瞻望美景的高位,远瞩希望的未来。

《象传》:“‘贞厉无咎’,得当也。”

其实,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的差距只有一步之遥:高一步立身,高一线追求,进一步努力,即是迎来希望的重要因素。但谋略、方法也要得当。上九:何校灭耳,凶。

【解辞释义】

何:不是疑问词,音hè--在古汉字里通“荷”,指的是“负担”。寓意“肩负重荷”。

校(jiào)灭:形容被纠缠得焦头烂额。

耳:是语气词,无其他意义。

何校灭耳:身负重荷,形容达到焦头烂额的程度,真的是抵抗不住了!

凶:指的不是凶险;概念与“吉”相对。“吉”指一切顺利;“凶”指很不顺利。这在理解上要与“凶险”的概念有所区别。例如:《荀子·天论》里有句话:“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治:安定。可引申喻之心绪安宁。乱:不安宁。)意思是说:应对处事,保持心绪安宁可促使顺利发展,若心绪紊乱,则难得顺利。

《象传》:“‘何校灭耳’,聪不明也。”(被主观心理负担搅得焦头烂额,心绪无以安宁,虽有才干,也难于发挥。)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里写道:“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意思是说,把闪闪发光的珍珠暗地里偷偷丢到人行路上,行人都按住身佩的剑惊呼起来。为什么?因为行人感到莫名其妙,无人敢近前拾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