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育儿百科
23339700000077

第77章 幼儿的疾病防治(5)

急性期卧床休息,但不宜侧卧,避免患侧受压,并经常变换体位。

给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多喝水,吞咽困难者下鼻饲供给。

保持室内安静,护理时动作轻柔,以免加重病儿痛苦。

保持患肢功能位,尽量避免肌肉注射和不必要的手术治疗,以防加重瘫痪。

加强皮肤护理。

宜睡硬板床,以防脊柱弯曲或髋关节孪缩。

肌肉疼痛消失后,鼓励病儿开始做功能锻炼,并配合针灸、理疗、按摩等方法,促进患肢功能早日恢复。

预防措施

做好病儿和易感儿的隔离。

做好病儿排泄物和呕吐物的消毒处理。

小儿麻痹流行期间,小儿应少去公共场所,避免受凉和劳累,暂停不必要的肌注和手术(如扁桃体摘除、拔牙等)。

按时进行预防接种,服小儿麻痹糖丸时不要用开水化后服,以免杀死疫苗。

对接触患病儿的易感儿,要立即肌注丙种球蛋白。

六、猩红热

本病是由能产生红斑毒素的β溶血性链球菌A组菌株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冬春季多见,主要发生于15岁以下儿童,6个月以内小婴儿很少发病。

患儿表现

高热(达39~40℃以上),小婴儿常有高热惊厥。

寒战、头痛、呕吐、全身不适。

咽痛、吞咽困难,扁桃体发炎,有时可见上面覆有白色脓苔。

舌乳头充血肿胀,酷似杨梅。

发烧12~48小时内全身皮肤弥漫潮红,可见密集的针尖大小猩红色皮疹,皮疹疏密不均,以皮肤褶皱处明显,压之退色。

面颊部潮红,口唇周围苍白。

一周后体温下降,皮疹随之消退,疹退1~2周出现糠麸样脱皮或手、脚大片状脱皮,脱皮后无色素沉着。

病后2~4周可出现浮肿、少尿、血尿、高血压等急性肾炎表现。亦可发生风湿热。

血中白细胞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治疗办法

大剂量青霉素静点或肌注7~10天。

有中毒性休克者应积极抗休克治疗。

护理要点

呼吸道隔离至咽炎消失、咽培养3次阴性为止(自治疗起不少于7天),有化脓性并发症应延长隔离期,轻病人可以在家隔离休养。

急性期要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并发症。

发热出疹时要供给足量的水分和营养,大病孩要注意口腔卫生,可以勤用淡盐水漱口。

保持皮肤清洁,出疹时禁用肥皂擦洗皮肤。皮肤脱屑时不要用手撕剥,可用消毒剪刀修剪,以免继发感染,皮疹搔痒严重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皮肤干燥涂以植物油类。

定期门诊复查尿常规。

预防措施

早期发现病儿,早期隔离,早期用青霉素治疗。咽培养三次阴性才能上学。

集体儿童机构发现病儿时要检疫10天,接触者如有咽峡炎应及时用青霉素治疗。

患儿的衣服、玩具和其它用品,可拿到外面进行日光下曝晒。

在猩红热流行期间不要带儿童到公共场所,保育员或儿童患咽峡炎时应暂时隔离并给予青霉素治疗。

七、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力很强。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遭传播,冬末春初多见。

患儿表现

突发高烧、畏寒、头痛、背痛、四肢酸痛及乏力。小婴儿可以突发抽风,发热一般持续3~4天。

咽痛、干咳、流涕、眼结膜充血、流泪。

颈部淋巴结肿大。

可伴有腹痛、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耳血中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大单核细胞增加。

咽分泌物中分离出流感病毒。

治疗办法

抗病毒治疗,可用金刚烷胺,病毒灵等。

并发细菌感染时要用抗菌素。

对症治疗,解热镇静、止抽等。

中医辨证施治,用清热解毒等方剂。

护理要点

呼吸道隔离到体温正常后三天。

发烧时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食,鼓励病儿多喝水。

保持口腔清洁,多漱口,咽痛时蒸气吸入,鼻塞时用1%麻黄素滴鼻,头痛、全身痛明显时服止痛药。

高烧病儿,口服或肌注阿斯匹林、安痛定等。配合物理方法降温。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定期用紫外线消毒或用漂白粉擦洗家具和地面,室内可用食醋加水一倍稀释后每日熏蒸30分钟,连续3~4日。

呼吸道分泌物要用0.2%氧胺溶液或漂白粉消毒,用具和衣服可以煮沸消毒。

预防措施

在流感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外出时戴上口罩。

用灭活流感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或接种减毒活疫苗。

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八、流行性乙型脑炎

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蚊虫叮咬后传播。夏秋季流行,多发于2~6岁的儿童,猪是乙脑的主要传染源。

患儿表现

高烧、头痛、呕吐、嗜睡,甚至昏迷和抽风。

颈发硬,下低困难,肢体痉挛性瘫痪。

严重者出现高颅压、脑疝、呼吸衰竭,休克等。

血液检查白细胞数增加,中性粒细胞增加。

腰穿检查脑脊液呈病毒性脑炎改变。

血中特异性抗体检查浓度增高。

治疗办法

降温、镇静止抽、脱水降颅压,兴奋呼吸中枢、纠正循环衰竭等。

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要加强肢体按摩和功能锻炼。

护理要点

隔离病儿,直到体温正常为止。

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凉爽、空气新鲜。

发烧期间宜吃清淡富有营养的流食或半流食。

降低室内温度,应用水袋或冷水湿毛巾前额部冷敷,酒精擦浴或冷水擦浴(不要擦前胸和腹部)解热药物等方法降温,保持病儿体温在38℃左右。

有呼吸暂停或呼吸渐快等呼吸衰竭表现时,要立即报告医生进行抢救,痰多阻塞时要吸痰,同时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

保持皮肤干燥,经常翻身,以防褥疮和坠积性肺炎。昏迷病人要在身体易受压部位放置气圈,棉花垫或塑料泡沫垫。

保持口腔清洁,勤用生理盐水漱口或用野菊花煎液漱口,口腔有溃疡时可用1%龙胆紫或冰硼散洗擦。

恢复期要加强患肢体功能锻炼,包括按摩,被动运动及主动运动。瘫痪时用针灸,理疗,维生素B1、B12、麝香、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促进功能恢复。不会说话者要耐心反复地教说话,以熟悉的人或事物开始教起,反复练习,多数能恢复正常。

预防措施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子孽生地。春末、夏初要宣传城市内严禁养鸡、鸭等家禽。

注射乙脑疫苗,提高机体免疫力,对象为6月~10岁的儿童。

猪是乙脑的主要扩散宿主,故农村要搞好猪圈的环境卫生和圈内卫生,对母种猪做疫苗注射。

九、乙型病毒性肝炎

本病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简称“乙肝”。患儿和病毒携带者是传染源。主要通过各种注射器械、输血或血液制品,密切生活接触和母亲妊娠后期患乙肝或是携带者在分娩时母血污染婴儿造成感染。儿童普遍易感,可以为黄疸型也可以为非黄疸型。

患儿表现

大多数起病缓慢或偶然发现,少数突然起病,病情迅速进展。

食欲不振、周身乏力,不规则发热,腹泻或便秘。

厌油食,嗅到油味或见到油腻食物恶心想呕吐。

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发黄,甚至象豆油色,大便颜色减退或变为灰白色。

肋下可摸到肿大的肝脏,质地稍硬,有触痛,少数病儿脾脏也大。

起病急者黄疸不断加深,早期有性格改变。后期出现昏迷或半昏迷,可伴有不同部位的出血、尿少、氮质血症和腹水。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出现皮肤粘膜毛细血管蜘蛛网样扩张(蜘蛛痣),手掌发红(肝掌)等表现。

肝功能检查异常,胆红素浓度增加。

肝脏超声见肝大,肝内有异常波形。

治疗办法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

保肝药物治疗,如联苯双酯、益肝灵等。

对慢性肝炎可用激素或其它免疫调节药。

对携带者可试用灭澳灵、干扰素等治疗。

对暴发型肝炎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中医辨证施治,常用的方剂有菌陈蒿汤、逍遥散等。

护理要点

消化道隔离一般自发病之日起不少于30~40天。

急性肝炎和重症肝炎必须卧床休息,慢性活动性肝炎也要适当休息,避免剧烈的活动和锻炼,待黄疸消退或症状减轻后再逐渐起床运动。肝功基本正常观察一个月病情稳定后儿童可恢复上学,但半年内不能参加剧烈的体育活动和劳动。

给予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饮食,每餐不宜吃的过多,如果有肝昏迷前兆,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有腹水应限盐限水,不能进食的应静脉补糖和大量维生素C。

病儿有精神症状,要拉好床档,必要时可用约束带以防止从床上摔下跌伤。

黄疸时瘙痒轻者用温水洗澡、勤换内衣即可以减轻痒感,重者可服用消胆胺,扑尔敏等药物止痒。

病儿的食具要煮沸30分钟后再清洗。粪用20%漂白粉加盖放2小时后再倒入粪池内,家具及床档用0.5%过氧乙酸擦洗,衣裤要进行煮沸消毒,被头、褥子要日光曝晒6小的。

有出血现象时要立即报告医生,昏迷者随时清洗口腔内积血,以防窒息。

对大孩要做好心理护理,培养乐观的情绪,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预防措施

避免与病人接触,流行季节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发现病人早期隔离。

保护好水源,搞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接触病儿后要用肥皂和流水洗手,食具要单用,病儿的排泄物、衣被等要消毒处置。

按时接种乙肝疫苗。

医院供血者要做好检查,注射器要彻底消毒,最好采用一次性注射器。

对接触“乙肝”病人者,用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肌注可起到一定作用。

十、伤寒

本病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病菌主要通过污染的水和饮食传播,被污染的手和苍蝇也是传病的因素。6~10月份多发。

患儿表现

体温逐渐升高,第5天左右达高峰,数日后体温逐渐下降而恢复正常。

表情淡漠,对周围环境、人、事物漠不关心。

食欲不振、腹痛和便秘,小婴儿可有呕吐和抽风。

少数病儿脉搏缓慢。

发烧4~15天,腹部、胸背部可见到稍高出皮肤表面的斑丘疹,颜色如玫瑰。

耳血中白细胞数减少,粒细胞有核左移现象。

病程中常并发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亦可发生肠穿孔、肠出血、心肌炎、肝炎等。

血培养有伤寒杆菌生长,血清肥达氏反应阳性。

治疗办法

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痢特灵、氯苯或羟氨苯青霉素治疗。

中毒症状重时可用激素。

中药穿心莲、黄连或三黄泻心汤(大黄、黄芩、黄连)水煎服。

对于伤寒带菌者一般用复方新诺明口服4~6个月之久或用氨苯青霉素治疗4~6周。

护理要点

消化道隔离到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培养3次无菌,或体温正常后2周。

不论病情轻重,都要绝对卧床休息,退烧后1~2周根据病情逐渐下床活动,以不疲倦为度。

给吃高热、少渣、易消化和不易产气的食物,逐渐增加饮食量。

发烧时最好用物理降温。

保持大便通畅,排便时不要用力,不能用泻药。便秘时可用生理盐水低压灌肠。

保持皮肤和口腔卫生。

病儿的大小便,要用2倍的5%来苏水或10%漂白粉搅拌后放4小时再倒掉。

病儿的衣服、食具及其它用品均要煮沸消毒。

预防措施

发现病儿早期隔离,早期治疗。

定期为食堂、饮食服务行业工作人员做大便培养,发现带菌者立即治疗,并改做其它工作。

做好伤寒和副伤寒甲乙菌苗的预防接种工作。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灭四害,注意饮食卫生,加强粪便无害化管理,保持水源不被污染,教育儿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第七节)神经系统病

一、化脓性脑膜炎

简称化脑,是各种化脓菌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多见于婴幼儿。

患儿表现

突然发烧,体温达39℃~40℃以上。

头痛、呕吐、烦躁、嗜睡、抽搐甚至昏迷。婴儿不会说话则抓耳挠腮、用手拍头、怪声哭叫。

头后仰、颈发硬、前囟门饱满鼓出,勉强低头时双下肢屈曲。

严重时心率减慢,颅压增高,两眼瞳孔不等大,呼吸不规则或四肢冰冷、脉摸不清,口鼻或其它部位出血。

血中白细胞数明显升高(可达2万~4万/mm3)中性粒细胞也增多。

腰穿时脑脊液外观混浊甚至脓性,压力高、细胞数明显增多,蛋白高、糖低,检菌能查到化脓菌。

治疗办法

选择有效的抗菌素杀菌消炎,一般在症状消失、体温正常后3~5天,脑脊液检查正常时才考虑停药。如果是大肠杆菌或绿脓杆菌性脑膜炎疗程至少四周以上。

脱水降低颅内压。

抽搐时要用镇静药镇静止抽。

高烧时采用各种方法降温,以减少氧的消耗。

注意体内水盐平衡,防止酸中毒。

护理要点

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室内清洁、空气流通,尽量减少一切外界刺激。

给高热量流食或半流食,不能口服者可用鼻饲或输液补充。

昏迷时应取侧卧位或头侧平卧位,随时清除呕吐物或口腔分泌物以防窒息。

保持口腔清洁,可经常用棉杆蘸生理盐水擦拭。定时翻身更换体位,防止发生褥疮。

惊厥时用药物止惊,并要在口腔内放入包裹压舌板的纱布垫,以防咬坏舌头。

发烧时用50%酒精擦浴或头置冰袋,用退热药。

密切观察呼吸、全身反应及瞳孔变化,有异常时随时报告医生进行及时处理。

腰穿后要去枕平卧4~6小时,不要突然坐起,以防发生脑疝。

二、病毒性脑炎

本病是因病毒感染而引起的脑实质的炎症。常见的致病病毒有单纯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和肠道病毒等。

患儿表现

发病前数周多有上感和腹泻等病史。

突然高烧,体温达39~40℃以上。

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嗜睡,重者昏迷。

部分病儿兴奋乱语、哭泣吵闹、烦躁不安似精神病发作。

脖子发硬、肢体瘫痪,或口斜眼歪、眼球固定。

脑脊液检查见压力增高、外观清亮、蛋白和细胞数轻度增加,糖多正常。

血中白细胞数正常或偏低。

治疗办法

甘露醇静注脱水降颅压。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

应用能量合剂促进脑细胞代谢,恢复脑功能。

应用抗病毒药,如疱疹净或阿糖胞苷抑制或消灭病毒。

应用转移因子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止抽、镇静、降温。

护理要点

急性期卧床休息,将头侧卧(歪向一侧)。

给营养丰富的饮食,不能进食者下鼻饲补给。

昏迷者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防止发生肺炎。保持床铺平整、干燥,骨突起部位要定时按摩或垫气圈,以预防发生褥疮。

瘫痪的肢体用足托及棉垫保护好,早期对瘫痪肢体,做被动按摩、运动、推拿并保持功能位,防止形成畸形。

有精神症状者要多关心,避免斥责及一切不良刺激。

烦躁不安者,要加床栏架,以免坠床跌伤。

预防措施

在病毒感染流行季节,避免带孩子到人多的公共场所,以防止引起感染。

托幼所、小学校,如有发病患儿应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三、中毒性脑病

本病是全身感染性疾病时出现类似脑炎表现的一组症侯群。多在败血症、重症肺炎、中毒型痢疾时并发。

患儿表现

除原发病的各种表现外,出现:

高烧、头痛和呕吐。

烦躁、抽搐、昏迷。

暂时性肢体瘫痪。

脑脊液检查压力高,外观清亮,蛋白和细胞正常。

涂片检菌阴性。

上述表现多在24小时内消失,不遗留后遗症。

治疗办法

积极治疗原发病。

脱水降颅压。

止抽。

高烧时用湿毛巾等物理方法降温。

纠正脱水、酸中毒。

护理要点

针对原发病采取相应的护理办法。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作气管切开和人工呼吸。

四、癫痫

本病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病因复杂以反复发作性抽搐为主的神经系统综合征。多因产伤、窒息、颅内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颅内占位性病变等引起脑细胞损伤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