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宝宝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平时言谈或同桌吃饭时,父母都不得有任何暗示性语言和动作,以免形成宝宝饮食的坏习惯。比如,妈妈不喜欢吃猪肝,让宝宝察觉后,就会照妈妈的言行去做,必然形成挑食的坏习惯。
父母还应及时了解宝宝拒食或食欲不好的原因,想方设法保证宝宝获得足够的食物营养。
七、培养良好的喝水习惯
2岁的宝宝要习惯喝白开水,不要喝糖水及含糖的饮料,常喝糖水及含糖的饮料会使糖残留口腔而发酵,导致龋齿。此外,含糖的液体吸收后会使血液糖分增加,孩子没有饥饿感,从而产生厌食:另一些孩子热量太高成肥胖儿。要让宝宝用杯子喝白开水和液体食物,不再用奶瓶。宝宝练习用双手捧杯或碗,小心不要将液体洒出来。
八、千万别让孩子狼吞虎咽
父母总嫌孩子吃饭慢,实际上狼吞虎咽也不是好的饮食习惯。
狼吞虎咽的饮食习惯,对健康很不利。食物未经充分咀嚼就进入胃肠,主要会造成两种情况:
使消化分泌减少。咀嚼食物能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胃液分泌,胃液分泌又进而诱发其他消化液分泌。少咀嚼就会使消化液分泌减少,进而影响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使食物未能与消化液充分接触。食物未经充分咀嚼就进入胃肠道,食物与消化液接触的表面积会大大缩小,这样人体从食物中吸收的营养素势必也大大减少。
上述两种情况导致了同一个结果:影响了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此外,有些食物比较粗糙,食入后可能损伤消化管道。
九、重视环境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
儿童的性格是在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交替形成的。合理的教育可以使宝宝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好的教育环境则是前提。
宝宝年龄小,性格尚未定型,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住房条件、家庭条件、孩子用具、人际关系、周围环境等等),并注意发挥环境的作用,就能使宝宝性格的萌芽朝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家长应该从两方面入手: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在宝宝和环境相互作用中关系最密切。心理学解在同样的条件下,父母对宝宝的教养态度不同,会引起性格发展上的显着差异,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对于不同性格的培养起着不同的作用。
(1)以大人为中心的亲子关系
宝宝的表现多为很有礼貌、谨慎、精神容易集中。但是这种宝宝也表现出盲从,容易受别人暗示或驱使,善于服从,从小害羞、忧郁、畏缩,自信心和自尊心比较差。
(2)以宝宝为中心的亲子关系
宝宝一般比较积极,善于表现自己,自信心比较强。但是这种宝宝攻击性也比较强,注意力不够集中,不受约束,不愿意服从,比较固执。
家长过分溺爱、照顾和保护的宝宝,性格多半是消极的,依赖性比较强,没有责任感,没有忍耐力,不适应集体生活,遇到一点事情犹豫不决,娇气、任性。
(3)两面性亲子关系
因为父母对宝宝的态度忽冷忽热,有时过分地严厉,有时可能过分地迁就、放纵,教养态度琢磨不定,反复无常。宝宝多半性格不稳定、多疑、多虑、缺乏判断力,良好的性格很难形成。
(4)理想型亲子关系
爱而不娇,严厉却慈爱,父母与宝宝的态度可以交融在一起。
宝宝会感觉到自己受到尊重和信任,感到自己是家里的-员,性格多表现为亲切、独立、直率、活泼、大方、开朗、有协作精神、有活动的能力,善于和同伴相处。
加大宝宝与父亲交往的密度
父亲与宝宝多一些时间的接触可以促进宝宝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因为父亲具备两个方面的优势:
(1)对宝宝的态度
通常父亲比较宽容大度,随和开朗,再加上父亲精力充沛,比较喜欢运动,而且还喜欢变花样,特别适于宝宝的年龄特点。
(2)处理问题的态度
父亲倾向于以积极的姿态去处理问题。在考虑宝宝行动动机时比较容易从好的方面去想,在解决问题时,又容易用一些比较轻松、幽默的语言去教育宝宝。这样培养出的宝宝能够积极、活跃、乐观。多与父亲在一起,宝宝更易勇敢自信。
十、让孩子快乐的方案
家庭和睦是快乐的源泉
宝宝最喜爱的人是父母亲,宝宝喜欢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倘若夫妻不和睦,整天吵架,则会使宝宝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宝宝会感到恐惧,怕失去父母亲。所以,不能当着宝宝的面吵架,甚至不能当着宝宝开一些过激的玩笑。要让宝宝看到的总是父母和和睦睦的一面,当两人出现一些分歧时,应该在私下尽快解决。
快乐父母养育快乐宝宝
大部分时间,宝宝郡荟和父母亲在一起,若是父母陕乐,宝宝也必然快乐。良好的快乐气氛是会传染人的。所以,当家中有一些快乐的事情时,可以告知宝宝,让他知道为什么快乐。比如要对宝宝说:今天是爸爸妈妈的结婚纪念日,几年前的那一天,妈妈穿着洁白的婚纱,和爸爸举行了婚礼,好多人都来祝贺。
给宝宝选释的权力
如果一个人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这话对于成人来说是如此,对于小宝宝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总是父母说了算,宝宝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力,就会觉得自己任人摆布,无能为力,心中自然不快乐,而且变得懦弱,性格压抑。在一些小事上,父母不妨给宝宝自主选择的权力,比如问一问宝宝:今晚你喜欢听哪个故事,妈妈给你讲。当然一些大事还需要父母做主,不能一切都由着宝宝。他的自主权力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这个范围父母可以给宝宝划定。
教会宝宝与人相处
融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的一门艺术。倘若不能与人沟通,人会变得孤独、寂寞,思维也会变得迟钝。因此要教会宝宝与人相处。宝宝首先接触的是家人,如何与家人相处其实也是不小的学问。在家庭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能因为宝宝小,就给宝宝许多特权。比如餐桌上刚端来一盘大虾,宝宝马上独占过去,不让别人吃。这时就要告诉宝宝,大虾是每个人都有份的,不是你一个人的。宝宝暂时可能会不快乐,但对今舌与人相处,能奠定良好的基础。自私、霸道的宝宝不能与人分享,也就无法从分享中得到快乐。一时给宝宝造成的不快乐,可以让宝宝一生都享用快乐。
除了与家人相处之外,父母还要让宝宝与小朋友一起玩。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宝宝很孤独,父母要多创造机会,不要困为怕宝宝受欺负,不让他与小朋友玩。小孩子与比他大的小朋友在一起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与比他小的朋友一起玩,则能当个老师,促进宝宝学习的兴趣。在可能的情况下,邀请朋友的宝宝来家里做客,让宝宝们也有知心的伙伴,在游戏中学会与人交往。
别给宝宝太多
父母以为,获得物质享受越多就越幸福,其实不然,许多家财万贯的人,也有许多烦恼,生活并非就快乐。心理学家发现,给宝宝许多玩具,宝宝并不能耐心地玩某一个玩具,而且不知道爱惜。如果把大部分玩具拿走后,宝宝拿着几件玩具却能玩得津津有味,而且也变得喜欢动脑筋。这种减少玩具的教育方法对宝宝特别有益,可以培养宝宝善于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对于食物也一样,不给宝宝太多样式的食物,只有二三样,同样能让宝宝吃饱肚子,而且专心地享用食物的美味。
帮助宝宝调整情绪
如果宝宝遇到困难挫折时,会喷怒,会发睥气,父母在这时要给予孩子鼓励,让宝宝正确面对困难。同时,还要设法转移宝宝的不良情绪,如给宝宝讲故事、听音乐,带宝宝和小朋友一起玩等等。让不良情绪尽快得到调整。
十一、宝宝打架应采取的措施
打架对宝宝的成长有害无益吗
有些宝宝的父母担心宝宝常常哭着从外面回来。因为是独生子女,这样久而久之,是否会使宝宝丧失自尊心?现在不习惯打架的孩子到处都是。这也是当前潮流的反映。打架真的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吗?日本儿童教育学家的回答是“否”!认为宝宝在打架中学会了知识。例如在幼儿园中,夺取别人玩具供自己玩的宝宝也会做稍许自我反省,而将东西归还原主。
宝宝打架,对于培养社会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譬如,为了培养自尊心,最能发挥作用的就是打架。因为彼此被打,双方都痛。由自己的痛就会想到对方一定也很痛。从而产生自尊心,并且会慢慢认识到,通过暴力是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的。
若只是同好朋友在一起玩,就不一定明白好朋友究竟好在哪里。从这一点来看,宝宝的打架也未必不是好事情。
倘若父母硬行地说:“不许打架!”那么在父母看不见的地方就可能会存在鲜为人知的虐待行为。与此相比,还是公开要好-些。
如何对待宝宝的打架
通过让强壮的宝宝饲养狗、猫、金鱼等,诱导他们学会如何对待弱者的方法。
2到3岁宝宝之间的打架,完全是由于夺人东西和东西被人夺的简单原因所致。宝宝在3岁前,不明道理。倘若任其所为,就会没有限度,会用手里拿着的东西打人而出现危险。
在此种情况下,父母不能仅仅说“住手”,最明智的办法是把宝宝的注意力转移到感兴趣的对象上。如可以说:“喂,那里有只叫爱的猫咪。”
宝宝在3岁时,打起架来是很凶猛的。但都是以哪一方哭了,就把兴趣移到别的方面而告终。在这个年龄段结束之前,宝宝的母亲也是担心会出危险。从这一点上来看,3岁幼儿是最易出危险的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加强看管是特别重要的。
若经常看见自己的宝宝被打哭,作为父母在心理上常常是难以承受的。因此作出错误的决定说:“不要再和那个孩子玩了。”
但在宝宝这方面,尽管总是被打哭,但由于喜欢他(她)的朋友,抹抹眼泪,就又和他们一起玩了。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尽管有气,但还是应扮出一副笑容满面的样子为好,决不能强令宝宝“认错”。可让他们在家饲养狗、猫、金鱼等。从平时就教绐他们对待弱者的方法。这一点非常重要。
明确地说,宝宝的打架有时也是效法母亲的。例如,金鱼死了,就简单地用筷子去夹的习惯对宝宝的影响就是不好的。
在现代宝宝的身上最缺乏的就是对年幼者、幼小者、弱者的怜悯之心。
例如,在住宅里,3岁、4岁、5岁的宝宝在一块玩耍,常常出现5岁幼儿的玩耍团伙驱逐3岁幼儿的情景。
在力气差异较大的打架中,父母应该适当干预,并给以仲裁。
4岁幼儿、5岁幼儿力气不相上下,通常没什么危险。
十二、宝宝在“吵闹”中成长
通常,宝宝到3岁左右就不喜欢单独玩耍了,开始有意识地找同龄伙伴去玩。一直在父母庇护下娇生惯养的宝宝,在开始学着和其他孩子合作玩耍时,往往会出现因不遂自己的心愿而哭着跑回父母身边的情况。这时父母应注意,无论宝宝是与别人玩得很好,还是与别人吵架,他们都是在尝试怎样在集体中生活,尝试在自己与别人的意向发生矛盾时,如何不失自我地使别人接受自己,同时又要出于合作的需要而去适应别人。宝宝正是在这种吵吵闹闹、推推搡搡的过程中寻找最佳合作方式。所以说,孩子吵闹不见得是坏事,有时也是非常必要的,不但能培养孩子的个人意志,又使他能合群。
孩子之间的争吵,大多分三种类型:
(1)主动招惹别的孩子,从而引起争吵。
(2)受到别的孩子的招惹,无奈被迫反击。
(3)报复性吵架。
不同年龄争吵的形式不同,2岁时大多只是被动地卷入争吵,而到了3岁,就越来越爱主动招惹别人,这大概是宝宝日益发展的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
宝宝吵闹的原因很多,争抢一个玩具,争首先玩滑梯,对方无意的碰撞,都能招致打闹。宝宝间的打闹不会是无缘无故的。
倘若父母只是简单地讲“打架不好”,或训斥一番,丝毫无助于加强宝宝间的协作精神。干预宝宝间的争执,实际上是剥夺了宝宝学习在集体中生活的机会。
宝宝们有自己的一套道理,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用自己的方式彼此合作。在儿童的世界里,大人的推理是无效的。用成人的眼光判断宝宝之间的争执,训斥他们“不许打架”、“打架是坏孩子”等等,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激怒宝宝,使他们形成不良个性。正确做法是,父母把宝宝间的争执当做他们适应集体生活的第一课。除非出现危险性、伤害性的打闹,否则父母不要过多干预。
十三、幼儿嫉妒心理的正确指导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这类有趣的现象:两个章宝搭积木,一个搭得又快又好,一个搭得又慢又差,搭得差的宝宝几经努力,还赶不上搭得好的,由此便会把别人的成果一捣了之,或把另队推倒,让大家都玩不起来。这种行为便是宝宝嫉妒的表现之一。
宝宝约在1岁3个月后就会从痛苦情绪中分化出嫉妒。
宝宝嫉妒心理产生后,常常容易把怨气指向别人,或想方设法攻击对方,或千方百计地把“跑”在前面的人拉下来,使之与自己“同步”,或落在自己的后面。而且过分的嫉妒也会使宝宝的性格慢慢变得古怪起来。如,抑郁多疑、神经过敏、执拗浅薄、自暴自弃、推卸责任等。父母必须注意对宝宝的嫉妒心理及时疏导。
(1)减轻宝宝的嫉妒。除了指导宝宝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别人以外,更重要的是尽量避免易使宝宝产生嫉妒心理的环境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