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紫禁城里的剃度仪式:龙袍换却紫袈裟
其实,顺治早就有剃度出家的念头。有一次他对木陈忞说,朕想前身一定是僧人,所以一到佛寺,见僧家窗明几净,就不愿意再回到宫里。要不是怕皇太后星念,那我就要出家了!
早在董鄂妃病重之时,顺治皇帝就在一步步走近佛门,由佛家信徒转化成了佛门弟子。此时的顺治皇帝,国事不顺利,爱人病重,他心力交瘁,从精神到身体,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日渐憔悴寥落。有一次,谈笑风生之后,福临忽然生出一片消沉的愁绪,强作笑颜地对玉林琇说:“老和尚你答应朕三十岁时前来祝寿,差不多可以等得到;报恩和尚说他来祝四十,朕恐怕候他不得了!”
玉林琇劝慰道:“皇上当万有千岁,何出此言?”
福临用指头弹弹自己的面颊,说:“老和尚相朕面孔似略好看,”又揣着胸怀说,“但此骨已瘦如柴。似此病躯,如何捱得长久?”
“乞皇上早为珍摄休养,则天下臣民幸甚。”
玉林琇的这句话说得很真诚,竟勾起福临更深的悲哀,他静静地说了这样一段话:
财宝妻孥,是人生最贪恋摆脱不下的。朕于财富固然不在意中,即妻孥亦觉风云聚散,没甚关情。若非皇太后一人挂念,便可随老和尚出家去!
这句话令在场的人大为惊诧,大臣们更是吓得变了脸色。玉林琇赶快接过话头:“皇上,常人剃发染衣,不过是机缘使然;大乘菩萨则不然,常化作天王、人王、神王和宰辅以保国卫民,不厌拖泥带水的繁难,普施大慈大悲的懿行。如果只图清静无为,自私自利,任他万劫修行,也到不了诸佛田地。就今日而言,若皇上不现身帝王,则这番召请耆年、弘扬佛法的盛举由谁来做?故而出家修行,愿我皇万勿萌此念头!”
福临并不就此罢休,退了一步说:“不出家也罢,老和尚收朕为弟子吧!”
玉林琇不能再拒绝。再说能收一位皇帝做门徒,是佛门盛事,也是他这位高僧的荣耀。福临当场拜玉林琇为师,并要求师父给他起法号。玉林琇推辞,福临固请,当师父真的提笔要选择法号了,福临又深深叹息,十分忧伤地说:
“师父赐朕法号,要用丑些字样……”
他由对自己重新认识而产生的锥心痛苦,又一次溢于言表。最后,福临自己选了“痴”字,法号定为“行痴”,自号痴道人,顺治皇帝于是成为佛教禅宗龙池派的第五代弟子。玉林琇称赞顺治是“佛心天子”,顺治在这些和尚面前则自称弟子。
福临说“即妻孥亦觉风云聚散,没甚关情”,难道董鄂妃也不关情,也不在他心上?
当然不是。因为后来的事情表明,董鄂妃对于福临,根本不是关情不关情,她简直就是他自己,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只不过,此时在福临的观念中,董鄂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妻孥了。
就在《天童寺志》里,载有顺治皇帝赐给木陈忞的御书唐诗一幅,写于顺治十七年冬日,诗云:“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这是岑参春梦诗。陈垣《汤若望与木陈忞》云:“唐诗多矣,何独书此以赐僧人,盖是时董妃已卒,多情天子,念念不忘美人枕上,不觉送于老和尚发之。”
陈垣先生的解稃十分风趣,仔细思量,却让人觉得伤情。心爱的人已经离去,旧时缠绵却历历在目,相思未了。而从这幅题字中,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对顺治皇帝而言,不管他做皇帝也好,做和尚也好,董鄂妃始终是和他在一起的。——或许,他就算出了家,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和尚,他永远做不到“太上忘情、四大皆空”。他出家,是因为人生的痛苦,而不是真正了悟。在金庸的《鹿鼎记》里,顺治皇帝即使出家之后,仍旧对董鄂妃念念不忘,修行多年,仍然会因为她而激动。虽然是小说家言,却未必不切合顺治的真正性格与感情走向。
就在董鄂妃死后,顺治皇帝真的进行了剃度仪式。
《汤若望回忆录》内有这样一段话:“此后皇帝便把自己委托于僧徒之手,他亲手把他的头发削去,如果没有他理性深厚的母后和若望加以阻止时,他一定会充当了僧徒的。”
几则史料表明,顺治十七年八至十月间,清帝顺治决意出家,并剃了头发,但出家未遂。
有记载统计,从顺治十七年九月到十月两个月中,顺治帝曾先后访问溪森的馆舍38次,相访论禅,彻夜交谈,完全沉迷于佛的世界。
就在董鄂妃七七祭礼之后,她的梓宫已成为宝官(盛骨灰的罐),香花供养,备极庄严。水陆道场收了法事,盛大的葬礼也已结束,朝廷上下、宫廷内外,都松了一口气,谢天谢地,总算能够安心地吃口饭、睡个觉了。
但是,他们的皇帝却并不以为葬礼的结束便意味着一切的终结,就在第二天,顺治十七年十月初八日,就在刚满七七的第二天,皇上驾临万善殿,因一直主持法事而疲惫不堪的茆溪森不得不赶紧出来迎接圣驾。
分宾主坐定后,福临就十分平静地说:
谢和尚启建并主持景山水陆道场。大行皇后得以超生,免去轮回之苦,朕五内俱铭。
茆溪森回答说:“董皇后于庚子秋月轮满之时成等正觉,与悉达太子睹明星面悟道无二无别,真乃奇事!所以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他把董鄂氏的逝世说成正觉悟道,并用如来佛先前为太子时修行悟道的事迹相类比,极高地揄扬去世的皇后,为的进一步安慰眼前这位在世的皇帝。
福临点头道:“是。朕总算了却了一桩心愿。”
茆溪森静静地说:“龙女成佛,圣驾珍重。”
到现在为止,一切都很正常,可是皇帝接下来的一句话,却令茆溪森大吃一惊。
福临说:“如今朕心如死灰,万念俱空,来寻和尚为朕剃度,从此出家为僧。”
原来,皇帝不仅仅是来道谢的,他此行的目的,竟是要出家为僧!
茆溪森惶乱地说:“万岁切切不可萌此念头!国君一身系天下安危……”
福临冷漠地看着他,说:“出家人参禅学道,不可任意喜怒惊惧,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是也。和尚岂不明白?”
茆溪森被福临问得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福临乘胜追击:“师兄,这殿旁净室,从此归朕修行打坐,朕再也不回乾清官、养心殿了。师兄能度得人间一位天子遁入佛门,岂不是一件大功德?”
茆溪森心动了,嘴里却还是不敢应。
福临自己行动了,拔出腰间短刀,“噌”的一下就把脑后的辫子齐根割断了。他大笑着说:“千万根烦恼丝顷刻断绝,何等容易,何等痛快!从此后赤条条无牵挂!”
茆溪森不能再拒绝,吩咐徒弟备香案、呈戒刀,就在万善殿内,用颤抖的双手,为大清国的皇帝净发。半个时辰后,这位皇帝已成为剃了光头、换了袈裟的小和尚。
皇上削发出家的消息,像晴天霹雳,震惊了朝廷里的一切人!大清天子竟会做出这样荒谬绝伦的事情,真是做梦也想不到!亲贵大臣、文武百官都慌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川流不息地往万善殿叩见皇上,求他还俗回官、处理国政;皇后和妃嫔们都处在被抛弃的境地上,一个个伤心不已。
福临却决心割断和红尘的所有丝丝缕缕的联系,一心一意打坐参禅,来人一概不见,全都挡在万善殿的大门外,清清静静地做他的行痴和尚。
只是,剃掉了头发,并不一定意味着摆脱红尘,穿上了袈裟,也并不等于能真正进入佛门。顺治皇帝想彻底放弃皇位,但是,放手并不那么容易,而佛门,也不是那么好进的。
2.无处可逃
皇帝落发出家,一时间人心惶惶。
皇太后当机立断,命朝臣紧急召来了行痴和尚的师父玉林琇,他是十月十五日到京的,几乎是不待喘息就直奔万善殿。玉林琇的行动也很干脆,他一进万善殿,就命人把茆溪森绑在柱子上,架起了干柴;然后再去见他的小弟子行痴和尚,劝他还俗,命他还俗,威胁他还俗:如若不然,就点火烧死茆溪森!
柴薪真的点着了,茆溪森大声念佛,行痴和尚不能眼看师兄为自己丧命,只好妥协,答应蓄发还宫,重新变回顺治皇帝。
十月初八削发出家,十月十六蓄发还宫,福临只做了八天的和尚。十月十七日,皇上一早上朝,处理国事,心平气和,从容宁静。
多年以后,茆溪森即将圆寂之时,说谒道:“慈翁老,六十四年,倔强遣瘟,七颠八倒,开口便骂人,无事寻烦恼,今朝收拾去了!妙妙。人人道你大清国里度天子,金銮殿上说禅道,呵呵!总是一声好笑!”
不知到那个时候,他是否明白了为什么师父玉林琇强逼着皇帝还俗,甚至不惜以烧死自己做威胁?
其实,玉林琇远比茆溪森理智,他十分清楚,一旦真的由他们将顺治皇帝带入佛门,那么他们师徒甚至整个临济宗、整个禅宗、整个佛教,都将迎来不测之祸。
一来,皇太后朝廷的怒火将倾泻到他们身上;二来,当时的天下并不平定,各种政治势力蠢蠢欲动,争斗未休,有一个退了位但是还活着的皇帝在手上,就好像拿着一颗威力巨大、随时爆炸的炸药,意味着无尽的不安定因素,他们怎么担当得起这样的风险?如果皇帝真的跟他们去了某个寺院,各方政治势力将皇帝和尚视为奇货、出手抢夺的事是很有可能发生的,真实的历史中,他们可不是韦小宝,玉林琇也不能真的招来什么少林寺十八神僧,又怎么招架得了这样的事情?
而且,如果哪一天皇帝当和尚当得厌倦了、后悔了,想回去接着做皇帝,又该如何处理?谁能保证没有人借机混水摸水,建拥立之功,图谋功名富贵?一旦皇帝和尚和新君发生皇位之争,这些剃度他的和尚们何以自处?岂不是一不小心就成了炮灰?
那些顺治出家的故事里,总是说什么某某和尚“对康熙都不行叩首之礼”,“像中的人穿的是黄龙袍”,是十分荒谬的。如果顺治真的出了家,他一定会极力隐藏形迹,像这样的招摇其事,岂不是自找是非么?
顺治不是宋末帝,也不是梁武帝。梁武帝的时代,天下处于分裂之中,战乱天天有,皇帝换得如同走马灯一般,梁朝的政府本来便十分弱势,而且,梁武帝的出家简直是一出闹剧,他也不是真舍弃得了江山帝位的人;而宋末帝是国家已亡、囚禁多年之后,被元朝皇帝遣送出家的,送到了遥远的西藏,从的是喇嘛教——喇嘛教是元朝的国教,与元政府关系极为密切,宋末帝的一举一动,都在严格控制之下。
总之,佛门是不敢也不会轻易招惹这样的麻烦的。其实,玉林琇早在顺治第一次表露出家的意思的时候,就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有个信佛的天子是好事,有助于光大佛法、提高佛教的地位,可以召集大法会、护持佛门信徒,可是一旦皇帝真的弃位出家,便是“只图清净无为,自私自利”,则“任他万劫修行,也到不了诸佛田地”!
这件事过去不久,顺治听从玉林琇的建议,命选僧1500人,在阜成门外八里庄慈寿寺从玉林琇受菩萨戒,并加封他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有一次,顺治和玉林琇在万善殿见面时,因为一个是光头皇帝(新发尚未长出),另一个是光头和尚,所以相视而笑。
顺治帝问玉林琇:“朕思上古,惟释迦如来舍王宫而成正觉,达摩亦舍国位而为禅祖,朕欲效之如何?”就是说,释迦牟尼,舍去王子的豪华生活,29岁出家,经过苦行,在菩提树下“成道”,成为佛教的始祖;达摩(菩提达摩),南天竺人,舍弃王位,面壁九年,为禅宗始祖。自己要效仿他们。玉林琇回答:“若以世法论,皇上宜永居正位,上以安圣母之心,下以乐万民之业;若以出世法论,皇上宜永作国王帝主,外以护持诸佛正法之轮,内住一切大权菩萨智所住处。”劝阻顺治帝不要出家为好。
玉琳琇的态度虽然委婉,却十分明确:他们是不敢接受这样一位弟子的。但是,皇太后留住了顺治的身体,却再也没有办法来留住他的心了。这个皇宫,这个皇位,他是真真正正不要了。
三个月后,没能当成和尚的顺治在病中把身边的近侍吴良辅送到悯忠寺,代替他削发为僧。五天之后,朝廷宣布顺治皇帝驾崩。
那么,顺治皇帝是真的死了吗?有可能。他去不了佛门,离不开皇宫,但是,他决意离开,一个人想活可能不好办,想死,总是做得到的。他有可能在精神极度压抑、万念俱灰导致的身体免疫力下降暴病而亡;电视剧《少年天子》里,顺治皇帝服毒自尽,这种死因虽无证据,却也不无可能。为什么顺治后事之中的诸多疑点?因为他不是自然死亡的,即使是因病,那疾病也有故意而为的成分,甚至他拒绝就医,以致后来没有任何医案留下。
他走不出去皇宫,不管身上穿的是龙袍还是袈裟;但是,他还是决意离开,当一切通往外界的路都被堵死以后,他逃向了另一个世界。
还有一种可能,他离开了。十月十六还俗回宫以后,他并没有放弃出家的念头,他接下来的行动十分隐蔽也十分坚决、甚至采用了极端手段,皇太后不能真的眼看着他死,答应他退位。但是退位以后,他不能去什么五台山,也不能去什么白云寺,更不能以玉林琇、茆溪森这样大名鼎鼎的和尚为师。他去了一个极为隐秘的地方,并且,不会让外界任何人得到一点皇帝还活着的消息。而且,一直处在朝廷的视线之中。
那份遗诏是不是顺治皇帝让王熙起草的?有可能。那时候,他已经不在乎这些了,既然要放手,按照接下来的实际执政者的态度来做些安排,也是很自然的。于是,他召来了王熙。可能,王熙发现了什么,至少,皇帝不像个将死之人,这一点难以隐瞒,但是因为与皇帝那几天相处的内幕太惊人,他终生不敢泄露一语,甚至,不敢深想。
余音:
顺治死后,端敬皇后的堂妹贞妃殉葬。皇太后和皇后声称她是自愿的,十分称赞她的贞烈。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九,顺治驾崩后的第三天,一个不满八岁的孩子战战兢兢地在父亲梓宫前行礼,之后,坐在了龙椅之上。这个孩子,顺治的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远比他的父亲更适合那个位置,他将继承而来的江山重新打理了一遍,文治武功,彪炳青史,“虽是守成,实同开创”,年号康熙,世称圣祖仁皇帝。
康熙二年二月,康熙皇帝生母佟佳氏驾崩于北京皇宫,时年仅24。谥日孝康章皇后。四个月后,这个顺治生前可能并未注意过的妻子和他心爱的端敬皇后董鄂妃一起,被葬入了清拳陵,与他永世为伴。康熙二十二年二月十二日,康熙皇帝首次巡幸五台山。他的巡幸自有深意,却并不是什么“来五台山寻找父亲”,否则,不会二十二年之后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