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着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着名生物学家弗·奥·格瓦列夫有一次讲课,有个学生故意捣乱,学起公鸡的啼叫声,顿时引起课堂里的哄堂大笑。这位教授却不动声色地看了一下表,说:“我的这只表误事了,没想到现在已是凌晨。不过,同学们请相信我的话,公鸡报晓是低等动物的一种本能。”顿时引起了学生的笑声和喝彩,犯纪律的同学也在这笑声中,认识了错误。教师的幽默,不但可以化解矛盾,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和振奋学生的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开启学生心智。
一般来说,如果用没有加蜜的方式来批评他人,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而在批评时,恰当地使用各种手法,则能化深奥为浅显,使对方在接受批评的同时,也能使其心灵受到震撼。这样不仅能让对方深刻认识到错误,还能促使积极改正。
约瑟芬·卡耐基在19岁时来到纽约,给她的伯父戴尔·卡耐基当秘书。那时候,她中学毕业刚3年,由于经验欠缺,在工作中常出差错。
为了让约瑟芬·卡耐基的自尊心不受到打击,卡耐基常常这样说:“你出了个错误,约瑟芬,不过老天知道,比我曾经犯过的错误来说,你要轻得多。我对自己所做的傻事、蠢事很感内疚,因而并不想批评你或别人。不过,如果你这样做,你觉得是否更明智些?”
据说,柯立芝任美国总统期间,有一天,他对女秘书说:“你今天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位迷人的小姐。”女秘书受宠若惊,这应该是沉默寡言的柯立芝对她的最大夸奖了。但总统话锋一转,“另外,我想告诉你,以后抄写文件时标点符号要注意一下。”
面对别人所犯的错误,而不得不批评时,卡耐基和柯立芝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在批评之前先表扬对方,以表扬来营造批评的氛围,不仅能让对方在赞扬的愉悦中接受批评,而且还让听者“有面子”。因为一般人在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某些长处的表扬之后,再听到他的批评,心理往往容易接受得多,并且理解批评者的良苦用心,从而积极地配合。可以肯定地说卡耐基和柯立芝都是批评人的高手。
需要注意的是,批评的前奏要自然、贴切,不要给人感觉牵强、做作、雷同。许多老师习惯批评学生前先表扬他聪明,脑子好使,时间长了有学生就公然对此嗤之以鼻。因此,这个“糖衣”还不能随便给,技术要过硬,令人信服,不要一捅就破。
不做“好好先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一个人在诱使他人改变观点或批评他人时,通常都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而能与之抗衡、争辩的必然也是那些有能力的人,他们比单纯的同意者更能让自己开拓思维,增长能力,而能将这些有能力的人说服,就说明自己是更有能力的。也就是说,那些曾经的“反对者”让人们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得到发挥,价值得到体现。所以,他们会更加喜爱那些曾经的“反对者”。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西格尔有一个出色的研究,题目是“改宗心理效应”。研究表明,在一个问题对某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时候,如果他在这个问题上能使一个“反对者”改变意见而和自己的观点一致,他宁愿要那个“反对者”,而不要一个同意者。
“改宗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比起一向忠实于自己观点的人,人们更喜爱那些原来持有的观点与自己不同,最后被自己说服的人。
这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为什么人们不是选择那些一直同意我们观点的人,而是选择了那些曾经的“反对者”?人们真的会不计前嫌吗?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一个人在诱使他人改变观点或批评他人时,通常都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而能与之抗衡、争辩的必然也是那些有能力的人,他们比单纯的同意者更能让自己开拓思维,增长能力,而能将这些有能力的人说服,就说明自己是更有能力的。也就是说,那些曾经的“反对者”让人们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得到发挥,价值得到体现。所以,他们会更加喜爱那些曾经的“反对者”。
人本来就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不可能永远和别人拥有同样的想法,存在不同意见是正常的,勇于站出来表达你对朋友的意见或是发表不同的看法,这符合“改宗效应”的心理原理。
这也是为什么,愈是高高在上的人,愈是听惯了奉承话的人,愈可能对那敢讲话、不按牌理出牌的人觉得“新鲜”,甚至有些“佩服”。
唐代武则天对骆宾王的态度也同出一撤。
骆宾王曾作文把武则天骂成惑主乱伦的蛇蝎毒妇。
当武则天看到文章的时候,气得七窍生烟,不过她气归气,居然问文章是谁写的,然后骂宰相:“世上有这样的人才,怎么居然没发现,让他流落在外?”
人心可真是奇怪啊,不过,想想,如果是你,一天到晚只听到四周人的赞美,突然有一天来个胆大的,公然指出你的些许不是,你是不是会大吃一惊,对这个人刮目相看?你是不是想从他那儿听到更多你原先听不到的话?听了那些话,你是不是会认为这个人“胆大、心细、值得信任”?即便他的话令你有些不快,你也极有可能自思,然后找机会重用这个人。
许多胆大心细的人,就是这样莫名其妙地由“主子”旁边突然冒了出来。
记住:在那些听惯了奉承话、高高在上的人物面前,要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就不能扮演一味奉承、唯唯诺诺的“好好先生”角色。在必要时提出中肯而委婉的批评,更可能让他们认识你、赞赏你、信任你。
这些人物,可能是对你没有多少了解的领导,可能是某个小瞧你的同事,也可能是某个自以为是的办事员。
值得一提的是,利用改宗效应来获得他人的赏识、信任,还必须把握住以下三个心理基础:
1.必须尊重事实。
任何批评、反对都要尊重事实,以理服人,这是进行批评、反对最基本的条件。不尊重事实的批评、反对,纵使你有再充分的理由,作出再精辟的分析,都只能是“无源之水”。不仅无法赢得人心,还会给人留下一个哗众取宠的糟糕印象。
2.必须尊重对方。
我们的批评、反对应该是只对事不对人,如果在话语间有轻视对方、故意嘲弄的言辞和行为,不仅达不到以批评、反对促进感情的目的,可能还会因此伤害到已经建立的友谊。
3.必须尊重自己。
如果你想用贬低自己来抬高别人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这不但不会让对方增加对你的好感,反而会让人认为你是一个虚伪、没有人格和尊严的人。
温和的方式才是有效的
青蛙效应是指把一只青蛙扔进开水里,它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便会用力一蹬,跃出水面,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当把一只青蛙放在一盆温水里并逐渐加热时,由于青蛙已慢慢适应了那惬意的水温,所以当温度已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青蛙便再也没有力量跃出水面了。于是,青蛙便在舒适之中被烫死了。
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着名的“青蛙试验”:他们将一只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锅里,青蛙一接触到沸腾的水,立即窜了出去,它逃脱了死亡的厄运。后来,人们又把它放在一个装满凉水的大锅里,它因为感觉水温舒适就在里面快乐地游动。这时实验者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外界温度的变化,但觉得可以忍受,因此没有立即往外跳,直到后来热度难忍时,它再想跳已经失去逃生的能力了。青蛙不是被最终煮沸的沸水,而是被慢慢加热的温水煮死的。这就是青蛙效应。
“青蛙效应”让我们从中学点什么呢?这个实验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温和的方式才是有效的。
在处世中,如果我们总是习惯直言直语,对方不一定能够接受,这时,我们不妨运用青蛙效应,用温和的方式,不知不觉地去说服他人。在和别人说话时,尽量使用温和的方式,用委婉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目的,这样别人既容易接受你的话,也赢得了许多人的友情。
宋朝益州的张咏,听说寇准当上了宰相,对其部下说:“寇准奇才,惜学术不足尔。”这句话一语中的。张咏与寇准是多年的至交,他很想找个机会劝劝老朋友多读些书。因为身为宰相,关系到天下的兴衰,理应学问更多些。
恰巧时隔不久,寇准因事来到陕西,刚刚卸任的张咏也从成都来到这里。老友相会,格外高兴,寇准设宴款待。在郊外送别临分手时,寇准问张咏:“何以教准?”张咏对此早有所考虑,正想趁机劝寇公多读书。可是又一琢磨,寇准已是堂堂的宰相,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怎么好直截了当地说他没学问呢?张咏略微沉吟了一下,慢条斯理地说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
当时寇准弄不明白张咏这话是什么意思,可是老友不愿就此多说一句,言讫而别。回到相府,寇准赶紧找出《汉书霍光传》,他从头仔细阅读,当他读到“光不学无术,谋于大理”时,恍然大悟,自言自语地说:“此张公谓我矣!”
是啊,当年霍光任过大司马、大将军要职,地位相当于宋朝的宰相,他辅佐汉朝立有大功,但是居功自傲,不好学习,不明事理。这与寇准有某些相似之处。因此寇准读了《霍光传》,很快明白了张咏的用意,感到从中受益匪浅。
寇准是北宋着名的政治家,为人刚毅正直,思维敏捷,张咏赞许他为当世“奇才”。所谓“学术不足”,是指寇准不大注重学习,知识面不宽,这就会极大地限制寇准才能的发挥,因此,张咏要劝寇准多读书加深学问的意思,既客观又中肯。然而,说得太直,对于刚刚当上宰相的寇准来说,面子上不好看,而且传出去还影响其形象。张咏知道寇准是个聪明人,给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的赠言让其自悟,何等婉转曲折,而“不学无术”这个连常人都难以接受的批评,通过教读《霍光传》的委婉方式,使当朝宰相也愉快地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