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趣味心理学: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密码
2331400000028

第28章 参与定律:这到底是谁的决定(2)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是指热切的期望会使被你期望的人实现你的预言。

所以,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为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

战国名将管仲在做齐国的宰相以前曾经负责押送过犯人。与别的押解官不同的是,管仲并没有亲自押送犯人,而是让他们按自己的喜好安排行程,只要在预定日期赶到就可以了。结果没有一个犯人中途逃走,全部如期赶到了预定地点。

是什么心理使得惯于作恶的人,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放弃逃跑的念头呢?在心理学上,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很好解释,犯人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他们感到这是管仲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为了不辜负管仲对他们的信任,而自动放弃逃走的念头。

皮格马利翁效应来源于一个古希腊的神话。这个神话是这样的:在古希腊塞浦路斯有一位名叫皮格马利翁的年轻王子,他很喜欢雕塑。有一天,他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这个“少女”的身材婀娜多姿,眼睛充满希望之光。王子对这个雕像爱不释手,并深深爱上了这个“少女”,每天都以怜爱的目光深切地注视着象牙雕像,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少女”接受,期望“她”有血有肉会说话,是个能跟他谈心的真正的少女。但它依然是一尊雕像。皮格马利翁感到很绝望,他不愿意每天都体验着这种单相思的煎熬,于是,他就带着丰盛的祭品来到阿弗洛蒂代的神殿向她求助,终于王子的祈求感动了阿弗洛蒂代,阿弗洛蒂代使这位象牙少女拥有了真正的生命,成为了真正的公主。

这是一个神话,但古人也许正是想通过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明一个现象:热切的期望会使被你期望的人实现你的预言。这种现象,心理学家就把它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但是对这一效应做出经典证明并使它广泛运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们,因此“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的证明是这样的。1968年的一天,罗森塔尔和雅可布森在一所小学里,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三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等测验结束后,他们给每个班级的教师发了一份学生名单,并以异常肯定的口吻说名单上的孩子都有优异发展的可能。教师们看了看名单,发现有些学生的成绩是很优异的,但也有些平时表现平平,甚至成绩很差。对此,两位心理学家便解释说:“请注意,我讲的是发展,而非现在的情况。”鉴于罗森塔尔是这方面的专家,教师们最终解除了疑惑。然后,罗森塔尔又反复叮嘱教师们不要将这个名单外传,只准教师自己知道,声称如果不按照他们的话做,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发展测验结束8个月以后,罗森塔尔和雅可布森又来到了这所学校,对18个班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了追踪检测,结果他们提供的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着进步,而且这些学生的情感健康,好奇心强,敢于在课堂上发言,学习努力,与教师和同学的关系也特别融洽。教师们连连点头说,两位心理学家的测验可真准,有很多学生是他们原先根本想不到的,竟会有这么大的发展潜力。

难道罗森塔尔和雅可布森真的有如此高水平的识人之术?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根本不是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智力水平选取的,纯粹是随便抽取。这个实验只是想证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所起的作用。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认为这些学生很有发展的潜能,因而寄予他们更大的期望。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在上课时,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等各种途径向他们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自爱、自尊、自强,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最终真的实现了老师的预言,像老师们想象的那样去发展了。

人们通常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为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期望的结果会使一个人发生改变,甚至是很巨大的改变。

爱迪生于1847年2月11日诞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兰小市镇。父亲是荷兰人的后裔,母亲曾当过小学教师,是苏格兰人的后裔。爱迪生7岁时,父亲经营屋瓦生意亏本,将全家搬到密歇根州休伦北郊的格拉蒂奥特堡定居下来。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但爱迪生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很有信心,她对爱迪生说:“你肯定要比别人聪明,这一点我是坚信不疑的,所以你要坚持自己读书。”

爱迪生得到了母亲的鼓励,在母亲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下,使得他对读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8岁时,他读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狄更斯的着作和许多重要的历史书籍,到9岁时,他能迅速读懂难度较大的书,如帕克的《自然与实验哲学》。因此爱迪生学到了比一般孩子在学校里多得多的知识,经过不懈努力,成为伟大的发明家。这些应该归功于爱迪生母亲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企业管理中,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传达了管理者对员工的信任度和期望值,还更加适用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即使是在强者生存的竞争性工作团队里,许多员工虽然已习惯于单兵突进,我们仍能够发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其中最有效的灵丹妙药。

通用电气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践者。他认为,团队管理的最佳途径并不是通过“肩膀上的杠杠”来实现的,而是致力于确保每个人都知道最紧要的东西是构想,并激励他们完成构想。韦尔奇在自传中用很多词汇描述那个理想的团队状态,如“无边界”理论、四种素质(精力、激发活力、锐气、执行力)等等,以此来暗示团队成员“如果你想,你就可以”。在这方面,韦尔奇还是一个递送手写便条表示感谢的高手,这虽然花不了多少时间,却几乎总是能立竿见影。因此,韦尔奇说:“给人以自信是到目前为止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言传不如身教

行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行为,人们惯于效仿,或观察别人的反应后再作出相同的反应。

行为心理学家还发现,下属或者年幼的子女更加惯于效仿,他们总是在观察领导或父母的行为,并且不分好坏地加以模仿。

有一个公益广告是这样的:一个小男孩看到妈妈给姥姥洗脚,于是,小小年纪的他也去为妈妈端了一盆水,说要给妈妈洗脚。

一个人习惯了在每天工作之前先到酒馆喝酒。在一个下雪的早晨,他吻别了妻子和孩子,又径自向酒馆走去,他感觉有人跟在后面,当他转过身,发现他的孩子正踩着他留在雪地上的脚印并且幸福地喊着:“爸爸,你看,我正踩着你的脚印!”孩子的话使他为之一愕,从此再也不去酒馆。

有一个宰相的妻子非常重视儿子的前途,每天不辞劳苦地劝告儿子要努力读书,要有礼貌、讲信用、忠于国君等。而宰相却是早上离开家去上朝,晚上回来则看书。爱儿心切的夫人终于忍不住说:“你别只顾你的公事和看书本,你也该好好地管教管教你的儿子啊!”这宰相眼不离书地说:“我时时刻刻都在教育儿子啊!”

以上三个例子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言传不如身教。相比絮絮叨叨的言传,不言不语的身教更能影响人、打动人。

为什么身教胜于言传?原因在于人们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他人的行为。

行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行为人们惯于效仿,或观察别人的反应后再作出相同的反应。比如,一位老师在授课时,要求学生跟着他把左手举起来,在自己的头顶上划圆圈,速度由慢到快。在做的时候,老师突然把自己的双手放在了额头上,大家也跟着把手放在了额头上,而很少有人把手放在下巴处。

在心理学家看来,效仿能够对人的行为产生三种效果:

第一,观察和学习的效果。换句话说就是,从被模仿者的行为中学习新的行为。比如,某位家长喜欢跷着二郎腿,他的孩子也喜欢。通常情况下,这种效果比直接学习更有效。

第二,抑制自己的行动或促进正在抑制的行动的效果。着名心理学家基德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被试者分成三组,让后让他们观看一个人百般虐待芭比娃娃的短片,并对第一组被试者说这种行为太残酷了,对第二组被试者说这样的做法不可取,对第三组被试者没有任何交代。实验结果表明,第二组被试者的攻击性最低。

第三,促进反应的效果。相信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一群人围着电视看球赛,你刚好路过,就情不自禁地停下来跟着一起看。

身教重于言传,言传轻于身教。一般来说,人家不仅会听你说什么,更注重看你干什么。所以我们要以身作则,凡事严格要求自己,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别人都会看在心里,记在心里,并且学在行动上。你千万不要以为说几句漂亮话,几句大话就可以糊弄人,人家就买你的账。人家注重的是你到底会不会做,到底做得怎么样,言行是不是一致,若你做的与说的是统一的,人家就会信服你,你的威信就会倍增。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实在在做一件。南方李锦记的领导便是如此。

南方李锦记有一个捐款制度,在公司很多地方设有透明的捐款箱。迟到、早退或者开会期间接打电话的人,无论是员工还是领导都必须捐款——李锦记称之为捐款而不是罚款。且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普通员工10元,总监以上100元,总经理和董事长200元。南方李锦记的会场总会见到自觉站起来捐款的人,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会议文化。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捐款全部用于资助南方李锦记在全国设立的十几座希望学校。所以,大家都非常乐于接受。有次在北京开会,老总路上遇上世纪大塞车,虽然塞车是客观原因,但李锦记一到会场就先找捐款箱,拿出200元放进去。

这就是身为领导应该起的模范作用——绝不给自己任何借口。在一个组织里,领导当然是众人的榜样,你的言行举止都看在众人的眼里,如果想让下属遵守规章制度,与其在大会小会上三令五申,不如自己严格按照规章办事;如果想让下属吃苦耐劳,与其大力宣扬吃苦耐劳是一种美德,不如你首先表现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可见管理层必须以身作则,才能不损权力的形象。

正如史玉柱所说:“有一次柳传志跟我谈,他说他们公司规定,开会的时候迟到是要罚站的,迟到多长时间,就罚站多长时间。有一次,本来约定8点开会,结果突然市领导找他谈话,等回来开会就迟到了,按一般情理来说,柳(传志)是为了联想很重要的事才来晚了,本来可以不罚站,但柳传志仍然坚持罚站,直到时间到了,他才坐下。”

作为父母,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也是如此。孩子还小,很多话可能还听不懂,如果父母只是对他讲道理,他可能会记下,却未必能理解,更未必能知道怎么做。父母期望孩子成什么样,最好的办法从自身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孩子也最善于模仿,他看到大人的举动对他是一种鼓励和刺激,他有照着做的欲望。比如,你想让孩子喜欢读书,不必反复申明读书的好处,只需在孩子面前多多读书;想让孩子拥有孝心,不必大讲特讲中国的传统美德,只需在孩子面前孝敬你自己的父母……

在推销方面,“言传不如身教”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有一次,李嘉诚去推销一种塑料洒水器,一连走了好多家都无人问津。一上午很快过去了,一点收获都没有,如果下午还没有进展,他无法向老板交代。尽管推销做得很不顺利,他还是给自己打气,精神拌搂地走进了一间办公楼。他看到楼道上灰尘很多,突然灵机一动,没有直接去推销产品,而是去洗手间,往洒水器里装满了水,将水洒上楼道里。非常神奇,经他这么一洒,原来很脏的楼道,一下子变得干净起来。这一来,立即引起了主管办公楼人的兴趣,一下午他就卖掉了10多台洒水器。

李嘉诚的这次推销为什么这么成功呢?原因在于:他把握了一个推销的诀窍,要让客户动心,就必须把握客户的心理——听别人说好,不如看到怎样好;看到怎样好,不如使用起来好。总是说自己的产品好,哪能比得上亲自示范,让大家看到使用后的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