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必修的情商课
2331200000020

第20章 了解他人:用情商提高洞察力(2)

倾听时要注意不同层面的信息。因为话里面除了有其本身的意义之外,还会有其他的引申义或是比喻义。一个高情商的倾听者,不仅应该理解表层的语言本意,还要理解话里所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信息。

倾听者在倾听时,往往会设身处地为倾诉者着想,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许多倾听者被对方的情绪所驱使,认为自己能够解决别人的问题。

假定,你的朋友同夫人发生了争吵,并且对你讲述了这一切,你自然会对此作出反应。你可能会这样安慰他:

我要是处在你的位置,我也不能忍受这一切。

真是难以置信,我没有想到,你夫人居然会这样。

这次又跟上一次情况一样,你们总是争论这种事情。

对此,你必须总结你自己的结论。

不要想不开,这一切不久就会恢复正常。

其实,你的这些反应没有一种是你朋友所期待的,也没有一种建议能够对他有实质性的帮助。有些话听了甚至会使他感到更加生气,而其他则多半是废话。而且,朋友会感到你根本就不是设身处地为他着想,你的反应反而会让他觉得,你更多的是在表现自己,而不是在关心他。

一个倾听者应该清楚,你所表达的观点,并不能完全解决别人的问题。你唯一能对别人做的,就是表现出能够理解和体谅,并用心去倾听他的讲活。

在倾听时,你可以通过一些恰当的交流和引导,让对方在倾诉过程中,对于所面对的问题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并且鼓励他凭借自己的力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可以在谈话中采取下面的两种方法,引导别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是用你自己的话,重复一遍你所听到的,例如,“你认为……”一方面,你可以借此向他表示,你用心倾听了他讲的话;另一方面,你也给他一个机会,使他能够对他再次听到的他自己所说过的话,进行一些修正和补充。

二是在谈话的过程中,你应该适当地分析对方的心理状态,可以从你的角度评价对方的感情状态。

例如,“你这样生气,对……”你所说的,可能正是对方自己并未意识到的事情,这样,你就有可能说中问题的重点,同时也使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善于适当地发问

了解别人策略的最简单办法就是提出一些恰当的问题。

奥斯卡·维尔德曾经说过:“绝对不要冒失地提问,要在适当的时机提出自己的问题。”人们常常倾向于,想了解别人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来提出一些问题。但是有的时候,这种问题并不是对方所需要的。

如果你完全出于好奇的心理,你提出的问题会使人感觉好像自己在被人寻根究底,被人利用,甚至可能感觉自己受到伤害。因此他也根本不会对这样的问题感兴趣,当然也不会对之作出详细地回答,你想了解他的目的也会落空。

当你粗鲁和冒失地向他人提问时,对方会觉得自己的私人领域受到侵犯,精神上受到伤害或者侮辱。而检查性的提问,则使别人感觉自己被逼入某种困境,因而会拒绝交流。

诱逼性的提问很有可能引导别人作出回答,但这种问题对双方而言都没有什么成效,因为你根本期待不到真诚的回答。

追根究底的提问目的,是要打听清楚关于某个人某一方面的具体情况,这样会导致别人过早地处于防守地位,不利于交流。

这些都是人们在消极情况下可能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会使别人产生反感的情绪,别人只会早早地失去继续交流下去的动力。这种情况根本谈不上什么交流,你也难以得到了解对方的详细信息。

那么,如何正确地提出问题呢?

你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应该尽你所能,清楚明了地表达自己的真正意图

如果你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一个简短精确的回答,那么你就应该使用所谓的“封闭性提问”或者是“选择性问题”。例如:“你现在想要冰淇淋吗?”对于这样的问题,另一方给出的答案最有可能为“是”或者“不是”。但是如果你希望双方能够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交流,那么这一类的回答“是”或者“不是”的提问方式,难免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如果你希望从交谈的对象那里得到一些更加确切的回答,但同时又不想给对方造成太大的压力,那么可以选择“半开放式的提问”,或者说是“关联提问”。通过这种提问方式,你事先并不会给出或者暗示任何供选择的答案。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方的回答是比较自由的,他可以讲得多一些,也可以答得少一点,可以相对详细一点,也可以表面上介绍一下。

例如:“你为什么不喜欢这部电影?”“你为什么非得现在开始休假呢?”

如果你并不希望给予交谈对方任何的思路或者暗示,也不想太多地表露出自己的意图,你希望给对方尽可能大的选择空间,那么你可以使用“完全开放式提问”。

例如:“你最近过得怎么样?”

如果你希望通过自己的提问方式,让对方觉得你是在为他考虑,是在设身处地为他着想,那么你可以使用“具有感染力的提问方式”。

例如:“这两天我觉得你有点无精打采,我想,可能是你的工作压力太大了,你觉得如果把我们的约会稍稍往后面推迟一下,对你来说会不会要好一些呢?”

通过这种提问方式,你不仅给自己留下了回旋的余地,以便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同时你也给对方留下了一种印象:你能够体察到他身上的问题,你对他的状况很关心。

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那些一眼看去完全相同或者相类似的问题,你经过仔细审视与思考以后,往往可以发现它们会对对方产生不同的效果,更有助于你了解对方。不妨将自己置于下面的场景中,好好感觉下面这些简单的问题:

咖啡?

要不要喝一杯咖啡让自己清醒一下?

要不要喝一杯咖啡?

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喝一杯咖啡吗?

现在你不想来一杯咖啡吗?

你觉得现在喝一杯咖啡对你会不会有好处呢?

你给我一种印象,好像你现在需要喝一些东西,来杯咖啡怎么样?

看看,这些问题相互之间只有很细小的差别,所表达的意思几乎是一样的,但是对于比较敏感的人来说,可能就大不一样了。对方可以通过你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式的提问,了解你的意图或者愿望,因而对方对你的感觉也会随之而有所不同,他们往往会以你的提问方式,决定如何向你显示自己的情绪和心理。

提问题要客观,切忌用自己的观点来解说从别人身上看到的现象

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到他的私人医生那里进行治疗,医生说:“你能告诉我你有什么问题吗?”

该男子提到了他在生活和工作中负担过重的问题。他向医生详细地解释:“我要做的事是如此多,每天我要完成很多工作,要处理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因此,我根本没有留给自己的时间。”

医生耐心地倾听着,当这个男人终于说完了之后,他问这个男人:“你对我说,每天你都要忍受很沉重的负担。可是为什么你还这么自豪地对我讲述这一切?为什么你在讲述这一切的时候,脸上始终洋溢着高兴的表情?”

通过提问和观察,医生很快就意识到,在生活中追赶该男子的并不是这些工作,虽然他的工作的确很多。但是真正的问题在于,根据他的自我价值观念,他需要这么多的工作来维持这种大人物的感觉:他很自豪,他是如此重要,有那么多的事情要他去做,有那么多的人需要他的帮助。

医生并没有给该男子一个结论性的回答,他只是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最后,该男子越发详细地告诉医生他的许多症状,医生给了他一个准确的治疗方案。

不只是医生,对每一个希望了解别人的人来说,有一个根本原则,那就是:你只要提出你看到的和感觉到的,而不要根据你自己的所见所闻,总结出解决别人的问题的办法。比如你应该这样说:

“你今天脸色有些苍白”,而不是“今天你看上去好像很累(或者是病了)”。

“你今天根本不能安静地坐下来”,而不是“你今天非常激动,烦躁不安”。

“你今天一点儿也不健谈”,而不是“你今天怎么又发脾气了”。

“你今天穿得很时髦,很漂亮”,而不是“你今天是不是与你男朋友有一个约会啊”。

为什么前一种表达方式比后一种表达方式要好一些?非常简单,你能从别人身上观察到的表现,可能对应很多的事实。比如说某人脸色苍白,可能是因为疲劳,也可能是由于生病,或者他把自己化妆成脸色苍白的样子。真正的原因应该是由他自己对你说——如果他真的愿意告诉你。

如果你仅仅根据自己的经验就对别人的状况作出判断,在你非常疲劳或是生病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得脸色苍白,那么你的判断可能会给别人带来压力,使他不得不作出一些不必要的解释和辩解。

即使他不想对此说些什么的时候,通常他也不能粗暴地回答:“让我自己待会儿。”通常出于礼貌,他将不得不向你作出一个合乎情理的回答。而这种回答很可能不是你想了解的实情。

因此,想正确地了解别人的心理,请避免用自己的观点来解说从别人身上看到的现象。

言语中流失的心理秘密

人的内心情感如同浮在水面上的冰山,只占总体积的10%,人情绪的90%是肉眼看不到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探测一个人的内心情绪呢?

言语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会反映出一个人各种曲折的深层心理和情绪。也就是说,人们可用言辞来表现自我的真相,也能从对方的言语或措辞分析中,探测一个人的真相。

人无意识中的言语或措辞特征,比说话内容更能暗示他们关于对方的情况,这也表示对方的措辞会比对方的雄辩理论,更能指出对方的深层情绪。

跟人初次谈话的时候,双方一开始都会表现得很客气,或者毕恭毕敬,等到彼此逐渐熟悉或认识之后,不但连姿势都比较随便,甚至连说话的措辞都会比较随意,这样就很容易识别双方的心理和情绪。

日本帝国大旅社的副经理尤刃一郎代,每次招募职员的时候,会故意叫那些前来应考的人,随便处理些杂事,尽量使考生轻松起来。这些前来应试的年轻人在刚开始的时候,都显得非常拘束和紧张,并且用非常客气的措辞回答,过一会儿,考生就会用习惯的话语来应对了。在这种情势之下,这位副经理当时就能够借此了解考生的内心活动。

说话的言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教养,可以代表个人的社会阶层和地理状况的不同,同时也能表示一个人的教育程度,它含有心理学上的意义与价值。

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说话语调和特殊的措辞。所以,人类都会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而具有特别的言语与措辞方式。

《贵妇人》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位出身贫贱的少女,为了挤进上流阶级的社交圈里,不惜去接受言语与措辞的训练。原因是人们能够从她的说话音调、节奏以及措辞中,判断出她的出身和来历。

说话的音调里经常暗藏玄机

当一个人满怀浮躁的心情与人交谈时,他的音调会突然高扬起来。

日本作曲家神津善行氏说,反驳对方的意见时,一般人都会用激扬的音调表现出来,这是最简单的方法,表示他想压倒对方。

说话音调高昂,本是幼儿时期的现象,也是表现任性的一种形态。一般说来,一个人随着年纪的增长,说话的音调反而会降低。这种变化行为表明,人类的精神构造在不断地成长,内心里有一种抑制任性的情绪在活动。

当成人说话的音调有时变得高昂时,显然他回到了幼儿期的境界。这表示他无法抑制内心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别人的话他是听不下去的。

对于那种心怀企图的人来说,他们在说话时一定会有意地抑扬顿挫,制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有一种吸引别人注意力的欲望,自我显示欲隐隐约约地透露了出来。

说话的节奏很重要

在谈话方式中,除了含有声音的感性和腔调之外,说话的节奏也相当重要。凡是自信心很足的人,一般具有决断性的说话节奏;反之,缺乏自信的人,或略带女性特征的人,他说话的声调里必然缺乏决断性的节奏。

有一种人话题始终说不完,即使想要告一段落,也得花费相当的时间,岂知在说话者的内心里,却潜伏着一种唯恐话题即将说完的恐惧与不安。如果碰见这种人,他一定怀有想要说个没完的高压态度或欲望。

相反的,有些人却想尽量快一点儿道出结论来,这是恐怕被人提出反驳意见的表现。他似乎有一种错觉,以为不提出结论的话,情况必然会相当严重。

很多人喜欢在句尾里加入某种暧昧的语气,其实,一般语言的构造,其语尾都能道出结论来,倘若带有含糊不清的意思时,就很容易变成一种莫名其妙的文句了。凡是喜欢采用这种说话方式的人,乃是有意逃避自己的责任。

此外,也有人喜欢说“这些只是我个人的想法而已”,或者说“真是一言难尽”。其实,喜欢说此类话的人,跟上述的人怀有同样的意思,许多情绪不稳定的神经质的人,就很喜欢套用这一类的限定句子。

措辞的习惯流露出的“秘密”

人的种种曲折的深层心理会不知不觉地反映在自我表现的手段——措辞上。通过分析某人的措辞习惯,我们常常可以大体上看出这个人的真实形象。

常使用第一人称单数的人,其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强;常用复数的人,多为缺乏个性、埋没于集体中、随声附和型的人。

人们总是认为是在用自己的话说话,写文章。实际上无意中在借用别人的话,有自我扩大欲,反过来探寻这一点,就能窥见其人的内心深处。

例如,对说话者使用难懂的词和外语的人多会感到困惑,其实,这种人多是将词语作为掩饰自己内心弱点的盾牌。

除了上面几点外,一个人的说话方式、喜欢谈论的话题以及听话的方式,都可以用来觉察一个人的内心情绪。

异于寻常的说话方式可以暴露人的心理秘密

说话的快慢由本人的气质或性格而定。但是,有些人的说话方式突然异于寻常,那么,此时该如何探测他们的心理秘密?

有人平时能言善辩,在一些场合下,突然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相反,某些人平时说话不得要领,东扯西拉,属于木讷型的,但是,现在突然滔滔不绝地说出一大堆话,这时候,他们一定是事出有因。

一般说来,如果对他人心怀不满,或者持有敌意态度的时候,许多人的说话速度变得迟缓,而且稍有木讷的感觉;相反的,如果有愧于心,或者有意要撒谎时,说话的速度自然会变快起来,这是人之常情。

一位评论家说:“如果男人带着浮躁的心理回到家里时,大体上都会在妻子面前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

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人的内心如果怀有爱意、不安或恐怖的情绪时,说话的速度会变快。他希望借着快速的谈吐,让自己内心潜伏的不安或恐怖得到解除。

这时候,因为没有充裕的时间可以冷静地反省或考虑,所以,谈吐的内容十分空洞,倘若碰到慎重与精明的人,马上就可以看穿他的内心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