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大方是令人愉悦的,会使人冬天感到温暖,夏天感到凉爽。为人慷慨大方的人能使人们疲惫的心得到抚慰,而那些自私冷漠的小气鬼,只会被人唾弃和厌恶。一个慷慨的孩子,无论将来地位高低、富贵贫贱,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为什么孩子会自私吝啬
任何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做事都会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可是,如今一些孩子的自私心理很严重,遇事总想着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和感受。
叔叔给上小学的侄儿出了一道题,目的是考侄儿的算术能力。
他对侄儿说:“我拿6块糖给你和小妹妹平均分,你应该分几块给她?”
“分给她2块。”侄儿不假思索地说。
叔叔奇怪了,忙问:“怎么会是2块呢?你不是已经学会除法了?”
侄儿做个鬼脸说:“我是学会了除法啦,但是小妹妹她并没有学啊!”
孩子的话真让人哭笑不得,但其行为是自私吝啬的典型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孩子特别小气,不准其他小朋友动自己的东西,不愿与其他孩子分享食物,这往往让家长感到难堪。很多父母可能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自私吝啬呢?其实孩子自私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
自私小气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是自我意识的本能体现。孩子经常把心目中的一切物品理解为“我的”,如“我的小床”、“我的玩具”、“我的……”从未理解到别人的需要。
(2)父母行为的影响。
比如,邻居来借物品,父母害怕东西借出去会被弄坏,而故意找一个理由搪塞,这种行为无意中成了孩子的教材;另外,父母对孩子过分迁就、溺爱,在很大程度上滋长了孩子的自私心理,比如,好吃的菜让孩子先吃,好的水果让孩子先挑……而一旦孩子出现小气行为后,父母往往不分析原因,而是这样安慰自己:“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要是有两三个孩子便知道分享了”、“长大就好了”。
(3)同伴的错误“示范”。
孩子在与同伴交往时,看中了同伴的玩具想玩一下,却被对方拒绝,因此,当别的小伙伴向自己借玩具时也拒绝对方。可怕的是,有的父母还赞赏孩子这种行为,他们常对孩子说:“别人不借给你玩具,你就不借给别人玩具。”却不知这样会使孩子的自私吝啬行为便愈发严重。
以上只是孩子自私吝啬的常见原因。当孩子出现自私吝啬的行为时,父母必须探究其中原因,才能有效地改变孩子的不良性格。
文文是家里的独生女,特别受宠,因此她习惯了独自享用好东西和“凡事她最大”,不知不觉间形成了自私小气的性格。玩具、食物都是由她先挑选,只要她看上眼的家里谁都不许动。
有一次,文文应邀去姨妈家参加表姐的生日Party。姨妈规定每个小朋友都得带一样礼物来用于抽奖交换,文文带来了一个洋娃娃做礼物,结果被别的孩子抽走了,文文见状大哭起来,死活不肯接受她抽中的礼物。为了安抚文文的情绪,姨妈又另外送她一个礼物,但文文坚决不同意,姨妈只好任由她独自一人缩在角落生闷气。
几个小时后,文文的父母来接她,看到满脸泪痕的文文心疼不已,等问清楚了是因为文文没抽中自己带来的礼物,文文爸爸的脸色有点不好看,他说:“为什么不让抽中文文礼物的孩子让出这份礼物呢?”
姨妈一听,既惊讶又有些不高兴,但还是按捺住火气,平静地和文文的父母谈了谈。她建议文文的父母今后不要一味宠孩子,否则孩子将来会自私小气得没法与人相处。文文的父母接受了建议后改变了对文文的教育方法,后来文文自私小气的习惯改变了很多。
原本互抽礼物,是培养孩子分享意识的好办法,文文父母开始时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纵容孩子的行为是很不明智的。
作为父母,要努力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孩子才能形成慷慨大方的性格,而分享意识的培养,首先要让孩子从家里做起。比如,当家里来客人时,可有意识地让孩子帮助招待客人,如拿糖果给大家吃或拿玩具请小客人玩等。其次,家长应多给孩子与同伴相处的机会,让他带着玩具和同伴交换,增加其与同伴分享的经验。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逐渐体验到分享的快乐,形成慷慨大方的性格。
大方的父母造就慷慨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因此父母以身作则是影响孩子性格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比如,在吃饭的时候,父母可以问问孩子:“想不想吃一口我的鸡蛋?我分点儿给你吧!”孩子在做事的时候,父母可以问孩子:“需要我来帮忙吗?”如果父母经常这样给孩子示范,孩子会很快学会分享与合作,形成慷慨大方的性格。
在邻居眼中,黄先生夫妇是一对热心、慷慨的夫妻。在社区里,他们看到别人有困难时,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从乡下的亲戚家带回来的土产,会送给左邻右舍品尝;邻居找上门来借东西,他们都会尽量满足。这些行为不仅被邻居们看在眼里,也被他们6岁的儿子敏敏牢记在心上。这就使敏敏在无形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自然变得很慷慨大方。
有一次,敏敏到乡下的外婆家过暑假,爸爸去接他回来的时候,外婆让他们带回一些梨。在回家的路上,敏敏对爸爸说:“爸爸,我回家后送点梨给隔壁的小琴和虎虎吧,他们一定喜欢的。”爸爸高兴地说:“好啊,我支持你这样做,你这叫分享,有好吃的好玩的,也让别人尝一尝、试一试,别人将来有好东西也会主动与你分享的。”敏敏快活地说:“这都是跟爸爸妈妈学的。”
父母做了什么样的表率,孩子其实都看在眼里。以身作则不是给孩子作秀,而是平日生活中发自内心的行动。如果父母懂得与人分享,慷慨大方地对待身边的人,孩子也会在父母无声的教育中受到熏陶,自然会表现得向父母那样慷慨大方。
研究表明,孩子2岁左右时自私的行为表现尤其突出,这时只要有人碰他们的玩具,他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别动,这是我的。”这是孩子很正常的行为,只要父母耐心地教育和引导,同时做好榜样,孩子就会改变这种自私行为。
史密斯夫妇很注重教育孩子关心他人,他们很早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无论是捐助无家可归者,还是照顾生病的邻居,他们都竭力让孩子见证这种美好的行为。平日,史密斯夫妇也努力让孩子将关爱付诸行动,带他去做义工,并与孩子讨论捐款给哪一个慈善机构。
在孩子所得的零花钱中,史密斯夫妇规定必须将1/3用于慈善行为、1/3用于投资,另外1/3自由支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定下这个规矩,并希望孩子终生实行。当孩子学会了帮助别人,慷慨地把自己的玩具给伙伴玩,将零食拿出来和伙伴分享时,史密斯夫妇会高兴地赞扬孩子的表现。
他们总是耐心地教导孩子,巧妙地向孩子说明慷慨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以及对社会的益处。史密斯夫妇经常说,真开心能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与人分享。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可以想象,假如父母给孩子讲一些慷慨大方的道理,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分享,以及分享的好处,即使讲得再动听,如果在行为上的表现与所说的差别太大,其教育孩子的力度会大打折扣。如果父母说的和做的完全是两回事,那对培养孩子慷慨大方的性格将毫无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做到慷慨待人,如肯把东西借给邻居使用,主动把好吃的食品拿出来让别人吃,乐意把自己心爱的物品转让给别人等。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父母做好这些小事,就会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让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
很多孩子不理解分享的含义,认为分享就是把玩具给别人,把好吃的给别人,这样自己就会失去玩具和好吃的,因此拒绝与他人分享。
爸爸给刘强买了一个滑板。第二天,刘强就把滑板带到幼儿园去玩,小朋友们都很羡慕,想让刘强把滑板借他们玩玩,可是刘强就是不肯,他把滑板抱在胸前,连上厕所都要带着。
下午,妈妈去幼儿园接刘强时,老师说刘强太小气。在回家的路上,妈妈开导儿子:“听老师说你不肯把滑板借给同学玩,是吗?”刘强说:“是啊,滑板是我的,我为什么要借给他们?如果我借给他们玩,万一他们不还给我怎么办?”
妈妈说:“不会的,你如果把滑板借给同学们玩,他们玩了几下就会还给你的,这样大家都体会到了玩滑板的乐趣,而且下次其他小朋友有好玩的玩具,他们也会借给你的,这样你才会受大家欢迎。”
通过妈妈一番耐心的解释,刘强终于明白了分享不是失去的道理。
当孩子因为存有“分享就会失去”这个想法而不肯分享时,父母要对孩子的担忧表示理解,然后告诉孩子:分享不是失去,分享是互利,分享是获得。
有些孩子只懂得分享玩具不是失去,而认为把好吃的拿出来和别人分享,别人吃完了,东西就没了,那不就是失去吗?当孩子对此不理解时,父母可以进一步给孩子解释:你把零食给伙伴吃,下次伙伴有好吃的也会想着你的,这样你原来失去的零食又回来了;你把自己的想法、解题思路告诉同学,同学受到了启发,会敞开心扉和你交流更多的东西,当你有不会做的题时,同学也会热情地帮助你,这样你也没有失去。可见,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相帮助,是获得。
张笑的班上有一个女孩子叫曹燕,学习特别棒,她不仅主科成绩好,就连副科成绩也不落后,每次考试,各科成绩班级第一名几乎都是她。但是张笑告诉妈妈他不喜欢曹燕,他佩服曹燕超强的学习能力,但是如果班里要选三好学生的话,他不会投曹燕的票。
妈妈感到不解,问:“那又是为什么呢?她学习这么好。”张笑说曹燕太自私了,班里同学有不会的问题去请教她时,她从来不告诉别人解题思路,总是推三阻四地说不知道。张笑也试着请教过她,可都是被拒绝了。
妈妈笑着说:“你敢不敢问曹燕,问她为什么不愿意告诉别人解题思路吗?”第二天张笑问曹燕,曹燕说:“我凭什么要告诉你解题思路?我告诉你我有什么好处?你们成绩比我差,我又不会向你们请教题目。”
这里的曹燕看重帮助别人后自己会得到什么好处,实际上也是担心自己付出就会失去。如果父母不及时纠正孩子的这种想法,那么孩子做事的时候就喜欢讲条件,与人分享的时候就会过分考虑得失,这样已经违背了慷慨大方地分享的原则,是自私的表现。
生活中,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很喜欢讲条件,事实上就是因为孩子缺少分享的意识。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分享可以累积快乐,可以减少痛苦,分享可以获得人缘,获得他人帮助。告诉孩子:“你有一份快乐,拿出来与人分享,别人也会感到快乐;你有一份痛苦,说给别人听后,就减少了一半的痛苦。”
给孩子创造与他人分享的机会
慷慨大方的性格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为孩子提供一些机会,让孩子的分享行为得到实践。如买回的糖果不要全部留给孩子吃,而要让孩子亲自把糖果分给每个家庭成员,与家人一起品尝;玩耍时,引导孩子把心爱的积木、玩具等分一些给其他小朋友玩。在这些实践中,家长应及时称赞孩子的慷慨举动,使孩子乐于分享的意识得到强化,孩子也就变得更加慷慨大方了。
张先生全家5口人都爱吃饺子。每次张太太煮饺子,都会数好饺子的数量,保证家庭每个成员都能吃到足够数量的饺子。饺子熟了之后,张太太都会让儿子把所有的饺子按事先定好的数目分配,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分享的意识。
有一次,儿子胃口不太好,碗里有几个饺子没吃完,就准备离开餐桌,张先生立刻提醒儿子:“剩下的饺子你要怎样处理呢?”儿子想了一下,拿起筷子往妈妈碗里夹了2个饺子,说:“妈妈包饺子辛苦了,这2个饺子给您。”然后往爷爷、奶奶、爸爸的碗里各夹一个饺子,说:“你们每人一个。”这样,儿子就把碗里的饺子分完了。
生活中,父母要做细心的人,经常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分享的机会。这对培养孩子慷慨大方的性格很有帮助。在孩子与小伙伴交往过程中,父母还可以指导孩子与伙伴相互交换玩具,在交换玩具的过程中,孩子就会逐渐明白分享的必要性与相互帮助的重要性。这对孩子慷慨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妈妈带着6岁的儿子锐锐在楼下玩羽毛球,突然想到锐锐的老师说他不是很合群,不由得心中一动,就对儿子说:“锐锐,你看看那里有个小妹妹,你这里有两个羽毛球拍,3个球,可不可以和妹妹一起玩?”
妈妈知道儿子不会轻易把玩具给别人玩。果然,锐锐动作迅速地把两个球拍三个球紧紧地搂在怀里,坐在地上,一句话也不说。妈妈没有发脾气,而是蹲在锐锐的身边,对他说:“锐锐,借给妹妹一起玩吧?”锐锐撅着小嘴,坚决不同意。
于是妈妈说:“妈妈是让你暂时把这个球拍借给妹妹玩一会儿,等她走时还会还给你的。”见锐锐不同意,妈妈又说:“儿子,你看啊!你不可能每次下楼的时候都带着玩具吧!而且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咱家不可能都有的,总有一些玩具是你没有玩过的,对不对?这次你借给妹妹玩这个玩具,你们成为好朋友了,下次妹妹有好玩的玩具就会借给你玩了。好东西应该是大家一起玩、大家一起分享的,这样玩起来才有意思!”
锐锐被说动了,他和小妹妹一起打羽毛球,妈妈帮他们捡球。一会儿,锐锐要喝水,妈妈立刻给他买了水以及两袋锐锐爱吃的QQ糖。锐锐高兴地问:“妈妈,你怎么给我买QQ糖了呢?”妈妈说:“锐锐今天的表现太好了,妈妈奖励你的。”接着对锐锐竖起了大拇指,并说:“妈妈给你买了两袋糖,可不可以送给小妹妹一袋吃呢?这是妈妈给你的任务。”锐锐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拿着一袋糖就给小妹妹送去了。
很多时候,父母只要稍加提醒和引导,就为孩子提供了主动与人分享的机会。如果父母没有这个意识,孩子就难以做到主动与人分享。因此,培养孩子慷慨大方的性格,需要父母给孩子创造与人分享的机会。
对孩子的自私行为表现出不赞同,对分享的行为及时表扬
当孩子有自私的行为时,大多数父母会很生气,会训斥孩子不懂事,搞得孩子哭哭啼啼的。其实父母这样做并不明智,父母没有必要表现得过于激动、愤怒,只需要对孩子的自私行为表现出不赞同。
妈妈见女儿在吃饼,就问:“盈盈,这饼好吃吗?”
盈盈:“好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