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断行动是治愈恐惧和懒惰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生恐惧和懒惰。你的孩子或者选择静止不动,或者选择健步行走,或者选择快速跳动,但就是不能犹豫不定。因为如果他总是考虑“如果……会如何”,那么他就会寸步难行。
拖延会使孩子越来越懒惰
拖延是一种恶习,拖延的恶性循环能使人们养成懒惰的习性、犹豫的心态。做事总是拖延的人,慢慢会成为一个只知道抱怨和叹息的失败者。如果孩子有拖延的习惯,而没有得到父母的及时教育和纠正,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懒惰。孩子所有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将变成幻想,永远生活在梦想明天的消极心态中。
鲁迪是个初中一年级的住校生,在班里大家都称他为“大懒虫”。原来鲁迪有一个毛病,就是不管什么事情,只要没到非做不可的时候就不去做。
在学习上,有时候老师提前两天布置了作业,他会等到要交作业的前一个小时才去做。每天都有家庭作业,但是他宁愿把自习课的时间用来看漫画,也不愿意抓紧时间把作业做完。因此,他经常因没能按时交作业而被老师批评。然而,他还是死性不改。
在生活上,鲁迪很少洗衣服、洗袜子。事实上,他的衣服、袜子穿了好几天,已经很脏了,他也想洗干净。只是每次想洗时,他的脑海里都会出现这个念头:洗什么,凑合着穿吧,反正洗干净了还会脏,干脆不洗了,周末带回家让妈妈洗。然后把空闲的时间拿来睡大觉,或是上网。
渐渐地,鲁迪拖延的恶习越来越严重,有些事情在他的一拖再拖下变得不了了之。比如,他参加了美术班,老师要求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多练画,他总是给自己找借口不练画。在学习和生活上没有丝毫的主动性,养成了懒惰的习惯。
要问孩子是怎么变懒惰的,拖延的恶习是一大主因。有的孩子会积极果断地把要做的事情做了,一有事情就立刻去做,长期如此,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有的孩子却相反,有事情不及时做,心想再等等,过几天再做,结果几天后依然这么想,而且几天后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这就加重了他做事的难度,更加导致了他的退却、逃避。长此以往,就养成了懒惰的习惯。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喜欢拖延的人,他们喜欢憧憬未来,可是未来还太遥远,未来会怎样无法预知,更无法掌控。还有一些人总是喋喋不休地大说特谈他以前错过了多么好的成功机会,或者说自己有什么打算。但是他们都没有果断行动起来,他们的口号就是:“假若……我就会……”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懒惰。
所谓懒惰,就是拖延,有事往后推,最后不能完成自己的事情或完成得不好。所谓勤奋,就是不偷懒,有事就立即做。因此,如果你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勤奋、果断行动的人,最关键的是要避免孩子陷入拖延的旋涡中。
“我回来了!”彦青推门而入。放下书包后,他准备上网。“作业做完了吗?”妈妈问。彦青说:“没有,我先上网聊聊天再写作业。”妈妈觉得孩子的要求并不过分,就说:“玩一会儿要记得写作业啊。”
可是一个小时之后,妈妈发现儿子依然在兴致勃勃地聊天。妈妈有些生气,她想:如果再让他这样拖下去,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写作业。于是来到彦青身旁,认真地说:“玩了一个小时,也该写作业了,不能再拖了。”正当彦青准备说什么的时候,妈妈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说:“还不赶快去,写完作业再玩也不迟。”就这样,彦青乖乖地去写作业了。
晚上,妈妈催彦青早点休息,可彦青不愿意,说:“再玩一会儿嘛,晚睡一会儿也没关系。”妈妈严肃地说:“如果你觉得今天晚睡10分钟没什么,明天再晚睡10分钟也会觉得很正常,后天晚上呢?再后后天晚上呢?知道吗?这就叫拖延。”经过妈妈的教育,彦青懂得了不能拖延的道理。
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事情要做,如果孩子把这段时间拖延掉、浪费掉了,那么不但完成不了这段时间里的事情,还会影响到下一段时间内的事情的完成,这种影响一直持续下去可能会造成一连串的不良影响。
就像一首名为《钉子》的小诗中所阐述的那样:丢失了一个钉子,如果不及时补上,则会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如果不及时修好,就会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对孩子而言,拖延所带来的影响就是如此,拖延让孩子染上懒惰的习性,懒惰的习性让孩子失去果断行动的能力,最后孩子的人生将会暗淡无光。
因此,决不能允许孩子拖延,而应让孩子明白:今天的事情今天做,明天又有新功课。在处理孩子学习和游戏之间的关系时,父母应尽量要求孩子先完成作业,再去做游戏,当然,也可以先适当地满足孩子的游戏需要,但是必须有个限度。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因为拖延而养成懒惰的习惯,孩子才会形成果断行动的性格。
借小闹钟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常听一些家长抱怨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做事情拖拖拉拉,起床、穿衣都要半天,刷牙、吃饭总是磨磨蹭蹭。做事情的时候边玩边干,大人明明告诉孩子再过10分钟要迟到了,可孩子还不紧不慢,照样磨蹭。
方女士的儿子7岁,上小学一年级,每天早上叫他起床都得用二三十分钟,让方女士很头疼。为此,方女士特意向儿童教育专家请教。方女士说,孩子每天晚上8:30就睡觉了,一睡一晚上不醒,到早上6:30叫他起床,叫醒了但他就是赖着不起,在床上躺着不动。不管方女士怎么说他都不起来,每次都得是把他抱起来,再给他穿上衣服。这样孩子才不会躺下去。
专家给出了几条建议,其中有一条就是:给孩子买一个小闹钟,让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铃声,那么孩子早上听到闹钟响起的声音时,就不会产生很强烈的不悦感觉,因为铃声是他喜欢听的,相对地就可以提高他起床的意愿。
小小闹钟在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方面作用确实不可低估。如今,市场上有许多儿童喜欢的卡通式小闹钟,那些闹铃也很符合孩子的口味。父母不妨带着孩子挑选一个小闹钟,定好睡觉时间和起床时间,让孩子和小闹钟成为互相陪伴的朋友,这样更有助于孩子“听话”,按时睡觉、按时起床。
父母还可以借助小闹钟让孩子明白1分钟的意义,告诉孩子1分钟能干什么。比如,指着闹钟的秒针对孩子说:“你知道1分钟有多长吗?”孩子可能回答不知道,或很长。这时父母可以把时间量化,告诉孩子1分钟等于60秒,也就相当于秒针走动一圈。然后再把时间具体化,与具体的生活事件联系起来,让孩子来说说1分钟能做成哪些事情。孩子或许会回答:喝水、说一句话、上厕所、洗手、穿衣服、画画、搭积木等,接着就让孩子把自己的回答付诸实践,看看他能否在1分钟之内完成那些事情。孩子实践后,再和他一起分析:喝水、说一句话这些事情能在1分钟之内完成,而上厕所、画画都不能在1分钟之内完成。通过这种实践,就加深了孩子对1分钟的认识。接着让孩子猜想10分钟能做什么,然后再实践。通过这些体验,孩子就会知道1分钟和10分钟的差别,并且也知道哪个长、哪个短了。最后告诉孩子1分钟很短暂,让孩子学会珍惜时间,做事不要磨蹭,要学会果断行动,提高做事效率。
一位小学生做事非常磨蹭,本来没有多少作业,却非要拖到很晚才写完,使得妈妈又气又急。
有一次,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她跟儿子商量了一下,决定每天做作业的时间只有半小时。第一天,妈妈把闹钟的时间调好,同时儿子开始做作业。半小时一到,闹钟就唱起了欢快的儿歌,儿子还差两道题目没做完。这时儿子向妈妈投来求助的眼神,但是,妈妈毫不留情地说:“时间到了,该睡觉了,不能再做作业了。”
第二天,妈妈向儿子的老师讲明了孩子作业没完成的原因,老师很理解妈妈的做法。这天晚上,妈妈按同样的方法,调好闹钟让儿子抓紧时间做作业。这一次儿子的效率明显提高,顺利地在半小时内做完了作业。
从这以后,儿子做作业的速度和质量都提高了。而且,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他也会有意识地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限,让自己有紧迫感。
小小闹钟,可谓拥有神通。它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时间。把闹钟放在孩子面前,孩子就能形象地看到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这比起枯燥的说教,更让孩子记忆深刻。
父母还可以将孩子晚间的作息时间,如几点钟做作业,几点钟看动画片,几点钟玩游戏,几点钟洗漱,几点钟上床睡觉等,制成一张简单的表,在表示时间的地方画上生动、直观的闹钟,并且在家里放一个真正的小闹钟当参照,帮助孩子有效地利用时间。刚开始按表执行时,家长需要在某个活动快要结束或开始的时候,提前几分钟提醒孩子,让孩子有心理准备。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自觉地去看时间了。如果孩子能按时间表进行活动,父母应给予鼓励,这有助于引导孩子在规定时间内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从而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让孩子学会按计划办事
有些孩子做事没计划,没事先的安排,致使行动很盲目。随着事情进行过程中困难的出现,孩子变得不知所措,结果事情没有做成。因此,父母很有必要让孩子学会按计划办事,而首先要让孩子有在做事前做计划的意识和习惯。
在这方面,德国家长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在德国,如果一个孩子告诉爸爸说:“爸爸,我想周末去郊游。”爸爸不会直接告诉孩子“好”或者“不好”,而是问孩子:“你的计划呢?你想跟谁一起去?到什么地方去?怎么去?需要带哪些东西?”如果孩子说:“我还没想好。”爸爸就会说:“没想好的事情就不要说,如果你真的想去,那么就要先做计划。”在这种方式的教育下,德国孩子在做事之前都会严谨地做计划,一旦计划好了就会果断地行动。
同样,当你的孩子哪天告诉你他想做什么的时候,你也可以问问孩子有没有做计划。当孩子逐步习惯了在行动之前做计划,他就会养成计划好了就果断行动的性格。作为父母,你可以耐心地与孩子讨论他的计划,并使计划趋于可行,这样就更有利于孩子养成做计划的习惯,从而提高做事的效率。
魏巧巧向妈妈抱怨,自己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妈妈说她的问题在于做事三心二意,时而学习,时而看电视,时而练钢琴,导致精力难以集中,才会感觉时间不够用。于是母女二人经过商量,制订了一个计划:下午4:30放学,到家5点开始做作业,6:30作业做完,然后吃饭,7:30开始练钢琴,8:30复习一下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9:30睡觉。”
计划制订之后,妈妈发现女儿做事的效率并未明显提高。观察几次后,才知道原来女儿没有按照计划去做。虽然女儿也按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做相应的事情,但是她的心思却跑到别的事情上。于是妈妈开始不断督促她,每当发现女儿心不在焉时,就会提醒她,使她精力集中起来。一段时间后,女儿习惯了按计划做事,以往磨蹭拖拉的毛病也有了很大改变。
能有计划地安排时间,并按照计划去办事,是孩子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表现,也是他能否把事情做好的重要因素。让孩子做事有计划能帮助孩子减少不必要的干扰,这是培养孩子果断性格的好办法。
狄更斯曾说,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延宕是偷光阴的贼。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学会强迫自己天天读书,不要把今天的工作搁到明天。今天丢弃的东西,明天怎么也补不上了。
有一个孩子,非常希望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虽然他很努力,但成绩却总是不如意。有一天,他忍不住问爸爸:“我的成绩为什么总提不高呢?难道是我学习不认真吗?”
爸爸笑着说:“也许事情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可怕。你不是很努力吗?你完全可以再从头开始!”
“什么?能再说明白点吗?”孩子有些疑惑。
“是的,你应该把你每天要学习的科目写在一张纸上,同时把时间安排好,然后坚定地按照计划去做。”爸爸建议道。
“你的意思是让我做计划,几点到几点学习语文,几点到几点学习数学……是这样吗?”孩子有些纳闷。
“是的,你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按你的计划去办事。”爸爸坚定地说道。
“事实上,这些事情我早就想做了,但是一直没有做。也许你说的是对的。”孩子喃喃自语道。后来,他确实按爸爸的建议去做了,三个月后,他的学习成绩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
不懂得按计划办事,而是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这样的孩子是难以取得好成绩的。对孩子来说按计划办事,不仅是一种高效做事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他性格和态度的反映,是能够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
对于孩子来说,做事有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孩子有条不紊地、果断从容地处理事情,而不会出现手忙脚乱或磨磨蹭蹭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向孩子展示自己的计划。即把自己做事的计划告诉孩子,并且征求孩子的意见。比如,在周末的清晨,可以对孩子说:“今天吃完早饭后,我们到公园去看花展,然后回来吃午饭。午饭后你休息一会儿,一点钟我们去少年宫学画画,三点我带你去海洋馆,回来后,你要写一篇日记。你觉得这样安排好不好?”
有了这个计划,孩子就清楚地知道什么时间自己该做什么,然后果断地去做,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乱窜,避免了因磨蹭、犹豫而造成的时间浪费。可以说,计划是孩子果断行动的保证,有了计划孩子的行动才会有目的性,才有可能高效地完成自己的事情。
让孩子觉得“快得值”
我们在做事之前,通常会考虑这样做“值不值”,其实孩子也会这样考虑。当父母要求孩子快点做作业,而孩子把作业很快做完之后,父母不但不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还给孩子增加其他作业时,孩子会觉得自己把作业做完是不值得的,因为作业做完了也不能玩,还不如磨蹭下去,拖延时间,只完成老师的作业。就这样,父母无意中教孩子学会了磨蹭和拖延。
有一位网名为“不想长大”的初一男生,在爸妈眼里,他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因为爸爸妈妈总批评他做事慢。他说其实自己并不想慢腾腾地做事,而是父母给自己布置了太多的作业。每到周末,爸爸妈妈都会催促他做作业,可是等他把作业做完后,爸爸妈妈又给他布置新作业,例如学习《新概念英语》、做数学习题、写作文等,反正是给他安排得满满当当,根本不给他自由支配的时间。
在他看来,爸爸妈妈对自己很严厉,只好采取“消极对抗政策”:做作业时能拖则拖。所以,每次做作业的时间就拖得很长。对此,爸爸妈妈经常唠叨,说他做事慢,没有效率,他就装作没听见。
从这个孩子的故事里,我们可以发现他做作业磨蹭的毛病是被父母逼出来的。要知道,只有当孩子感觉到做事快对他自己是有好处的,感觉到做事快是值得的,他的动作才能够“快”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