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胡雪岩的智慧
23269200000005

第5章

与朱福年的交谈坚定了胡雪岩投资典当业的想法,他让朱福年替自己留心典当业方面的人才,而自己一回杭州,就在杭州城里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当铺“公济典”。其后不几年,他的当铺发展到二十三家,开设范围涉及杭州、江苏、湖北、湖南等华中、华东大部分省份。

胡雪岩开办典当业,当然决不是因为“吃典当饭”舒服。以胡雪岩说出来的理由,是“钱庄是有钱人的当铺,当铺是穷人的钱庄”,他开当铺是为了方便穷人的急难。事实上,说是这样说,天下又哪有不赚钱的典当?算算账就可以知道,胡雪岩的当铺,即使真的并不全为赚钱,也绝对有不小的进项。

当铺的资本称为“架本”,按惯例不用银数而以钱数计算。一千文准银一两,一万千文即相当一万两银子。一般的典当业,架本少则五万千文,大则可至二十万千文。胡雪岩开在各地的当铺,规模当然有大有小,平均以十万千文计算,二十三家当铺仅架本就达二十三万两银子,而如果以“架货”折价,架本至少要加一倍。这样,胡雪岩的二十三家当铺,架本至少也是四十五万。四十五万架本以一月周转一次,生息一分计算。一个月就可以净赚四万五千两银子,一年就有五十四万。而当铺架本周转一次,绝对不止于一分息的利润,《旧京琐记》就谈到,当铺取息率至少“在二分以上,巨值者亦得议减”。就连古应春在算了这笔账之后也对胡雪岩说:“小爷叔叫我别样生意都不必做,光是经营这二十三家典当好了。”而胡雪岩自己也清楚地知道,他能将典当业经营好了,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如此算来,典当业其实也是胡雪岩为自己找到的一条新的,能够赚钱的投资渠道。难怪那位眼光极高的七姑奶奶会由衷地赞叹胡雪岩的眼光“才真叫眼光”。不必多说,像胡雪岩这样始终向前看,向远处看,不断寻找投资方向,不放过一个投资机会,而且看得那样准,确实是真正有大作为的生意人的“真眼光”。

伯乐慧眼,敢于用人

胡雪岩是乱世中的商业英雄,他的成功很大程度就是因为遇上了太平天国运动。而且,他能够预见到太平天国最终会失败,所以竭尽所能帮助清政府,由此得到了官府的支持,甚至自己也摇身一变成了官员。由此,他再利用官府的势力做生意,自然就能够一帆风顺。

太平天国为什么会失败呢?会败在曾国藩的湘军手里呢?曾国藩的湘军最初不过两三万人,而洪秀全则雄师百万。经过十二年的对垒,前者由弱渐强,直至胜利,后者由强变弱,直至失败。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很多,但双方对人才的态度绝对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广西起事时,洪秀全有东王、南王、西王、北王、翼王,猛将如云,但经过一场内乱之后,杀的杀,跑的跑,第一代精英丧失殆尽。洪秀全又不信任陈玉成、李秀成等第二代良将,时常拖其后腿,重用的却是他的兄长洪仁发、洪仁达,以致奸人发达显耀,人才备受冷落。各方豪杰见此状况,也纷纷改投他门,据说左宗棠当初就是因受到洪秀全的轻视而改投清政府的。

相反,曾国藩在湖南操办团练时,不断受到同僚的嘲讽、排挤与打击,好友刘蓉、郭嵩焘兄弟也与他貌合神离。但他坚持“英才乃制胜之本”的用人理论,为了获得一个人才,像“鹰猎食物”那样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终于,在曾国藩周围形成了人才荟萃的局面,大批良将谋士聚集在他周围。有人说,当时他手下的贤人智士占全国的一半。靠着这一批人才,曾国藩最终战胜了洪秀全。

经商好比是打仗,老板任用什么样的助手、雇什么样的伙计,就好比元帅选择将领、招募士兵,这对自己经商的成败至关重要。看一个老板能否赚钱。能否长期地赚钱;只要看他手下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就够了。

成事在人,什么事都离不开人,更离不开人才。经商也是一样,老板要想将事业做大做强,就必须要团结、使用好一大批的人才。而使用好人才首先必须学会发现、识别人才。对于老板来说,识别人才应该是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老板自身能力很弱,或者没有文化,但可以请一些才能高、品行好的人才来帮助自己发展事业。一字不识的文盲怎样成为亿万富翁的?就是因为会识别、使用人才。所以有句话说“可以不识字,不可不识人”,或许有点极端,但道理是绝对没有错的。胡雪岩能够将事业做得那么大,他本人就认为,根本的原因就是敢大胆使用别人不敢使用的人。胡雪岩身边全方位的全才不多,大多是有单一特长的偏才、奇才、鬼才。但胡雪岩能根据人的特长,来决定什么人做什么事,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才与岗位匹配得很好,这正是胡雪岩能够赚钱的重要原因之一。

余修初,他是胡雪岩创建胡庆余堂的得力助手,也是胡庆余堂的首任总经理。对于胡雪岩启用余修初,后来有人做这样的评价:胡雪岩能够启用余修初,或者说余修初能够遇见胡雪岩,都是他们两人的大幸,也是胡庆余堂的大幸,甚至还是中国国药事业的大幸!

余家世代务农,后来余修初的祖父开始经营药店。余修初从小就在药店当学徒,他没有一点少东家的架子,虚心向师傅们学习,从最底层做起。经多年潜心钻研,余修初不仅掌握了各种药材的性能、加工、炮制的技术,从工厂到店堂的各项事务也都_、了解于胸,而且对经营药店之道也卓有见识。

余修初认为:对治病救人的药是容不得一丝马虎的,必须货真价实,老少无欺,对贫病者施诊给药,不取分文。后来“胡庆余堂”提出的“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的指导思想,就是从余修初这里演变来的。

后来,“做生意赚了钱要做好事”的胡雪岩正准备创建胡庆余堂药店,便慕名礼聘余修初前去担任首任总经理。双方交谈之下,发觉在经营药店方面有许多共同语言。“士为知己者死。”余修初也十分珍惜这个机遇,就欣然前往杭州,全心全意地帮助胡雪岩办好胡庆余堂。他不仅把在自家药店里学到的一切都毫无保留贡献给新东家,而且在建造胡庆余堂大屋时,还把他学洋务的二儿子召来担任监工。

此后,余修初在胡庆余堂呕心沥血,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胡庆余堂能够成为胡雪岩保持到现在的唯一事业,这与胡雪岩选择余修初作为首任总经理是有很大关系的。

每进入一个新的行业,胡雪岩都能成功,就是因为他用好了某个关键的人才。开办胡庆余堂选择了余修初,而进入典当行业则是因为有朱福年,这使得胡雪岩开辟了又一个大的财源。

胡雪岩本人对典当行业并不熟悉,不熟不入是生意人的一般原则,但他钱庄里面有一个下属叫朱福年,此人原籍徽州,徽州商人开典当业蔚然成风,朱福年从小耳濡目染,所以熟悉典当业的行情。胡雪岩在与朱福年的经常交谈中,知道了许多有关典当业的运作方式、行规等常识,了解了典当业利润丰厚,而且典当业无论是乱世还是盛世,都有生意可做,都有钱赚,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行业。

胡雪岩有了投资典当业的想法。说办就办,胡雪岩立刻就在杭州城开设了第一家当铺,然后在朱福年等人的帮助下,他陆陆续续开了二十余家,其范围包括浙江、江苏、湖北、湖南等华中、华南大部分省份。典当行业为胡雪岩带来了滚滚财源,成为他仅次于钱庄的财源。

成功语录:

火眼金睛,识才有数

作为晚清的中国商界名人,胡雪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为朝廷做事有功劳,洋务运动中有苦劳,支持左宗棠西征有辛劳。几经折腾,便由钱庄伙计一跃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此后,他构筑了以钱庄、当铺为依托的金融网,开辟了他百年不倒的药店事业。

胡雪岩的成功与他善于收买人心、唯才是交、善于借助他力、用人所长是分不开的。胡雪岩很善于用人,他认为“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的本事”。胡雪岩会用人就说明他很会识人,因为他识人较准,就能正确使用人才,从而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有了众多人才的帮助,胡雪岩的成功就很容易了。

当胡雪岩开钱庄的时候,需要一”大伙”,就是今天的职业经理人。他便想到了刘庆生,就把刘找来与他东拉西扯地聊天,废话说了一个钟头。对此,让胡雪岩满意的是,刘庆生毫无愠色,这就是他考察的第一关——考验耐性。

接着,进入第二关——考察专业知识。胡雪岩借着闲谈出题考问刘庆生:“钱庄这一行,我离开得久了,不晓得现在城里的同业,一共有多少家?”刘庆生不仅说出了有33家,而且将33家的牌号、老板、规模、特点全部说了出来。这让自诩为见多识广的胡雪岩自叹不如。

1874年,胡雪岩在投资兴办“胡庆余堂”药店的时候,为了物色经理人选,就采用了“看了再用”的识别人才的方法。

第一位应聘者是一个很精明的人,他认为胡雪岩花这么大本钱办药店,当然是为了赚钱,就精心设计了一个经营方案,此方案保证每年可赚回白银十万两。胡雪岩听完他滔滔不绝的叙说后,马上让他走人。因为胡雪岩认为,一心光想赚钱的人,却不一定是一个药店的好经理。

第二位应聘者比前一位高明,他讲明自己要稳扎稳打,头两年少赚些钱,站稳脚跟后,以后再赚大钱。胡雪岩听了,认为这家伙是小家子经营作风,目光太浅,当不好经理。

第三位应聘者,他是松江县余天成药号经理余修初,他告诉胡雪岩,若让他为经理,必定能把“胡庆余堂”办成名扬天下的大药店。其战略就是要敢抛血本,敢于赔本赚吆喝,不怕先亏几年,等到牌子在天下都叫得响了之后,有了名气就有了客缘,有了客缘不就是有了财源吗?胡雪岩对此大为赞赏,认为这才是做大买卖的眼光,当场拍板聘用了他。

胡雪岩在选用生意助手时,一定会对其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考察,但他考察人才还是有重点的,考查一个人是否具有“外场”能力也是其一。

胡雪岩的钱庄里有一个叫福山的学徒,在算账方面非常顺溜,人也很机灵。不过,胡雪岩还是准备再考察一下他,以便委以重任。这时,正好胡雪岩的两位朋友刘不才和裘丰言到了苏州,趁闲时去当地有名的“堂子”吃花酒去了。胡雪岩吩咐身无分文的福山去把他们找回来,同时也试一试他处理“外场”的本事。

胡雪岩的这种考察人才的方法的确有些特别,要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学徒到那种地方去找人,总是不太合适的。就连跟胡雪岩一同到苏州的周一鸣都有觉得有些不妥,担心福山年纪太小,禁不住花花世界的诱惑,会掉进花街柳巷的温柔乡而爬不出来。

胡雪岩坚持这样考查的理由是:少年人人花丛,总比老了入花丛要好。我用人的方式和别人是不一样的,别人讲究少年老成,可我要求的是不光年纪轻,还要有能力、有经验。因为只有什么事都经过、看过之后,到了紧要关头,才不会掉入别人的迷魂阵。

这就是胡雪岩的另类的识别人才的方式,照常人来看,年轻人进“红灯区”,那肯定是不会学好的,这样的人再有才,也不会有人重用他。可是胡雪岩在这方面的观念却显得非常超常,认为闯过那种地方也算是一种优势。就好像佛祖说的那样:没有经历过色,怎么知道色是空呢?

事业为本,人才为重。事人相宜是“责任”的重要原则。小才大用,大才小用,都不是理想的用人准则,惟有把适当的人放到适当的位置上才能使人发挥巨大的潜能。

经营者要真正做到“善任”,首先应该从事业的全局出发,充分考虑人才的具体特点.把他放到合适岗位上。假如不把各人的才能用到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地方去,那对人才是一个压制,对事业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胡雪岩曾说:“我的奇计也很多,大小由之,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只看对方自己怎么样。”他所说的奇计无非就是事人相宜,把适当的人放到适当的位置上。

最能体现胡雪岩这一用人准则的,应该说是对刘不才的使用了。

刘不才其实本名刘三才,是胡雪岩在湖州娶的二房芙蓉娘家的亲叔叔。芙蓉姐家祖上本是开药号的,招牌叫做“刘敬德堂”药店传到芙蓉父亲一代,经营相当不错,在苏杭一带已经有了相当的名气,也积存了相当不错的家底。

不幸的是,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芙蓉的父亲到四川采购药材,船出三峡时在新滩触礁,落得船毁人亡,一船的贵重药材也漂失无遗。芙蓉的父亲有三兄弟,她的父亲是老大,老二早夭,老三也就是刘三才。芙蓉的父亲遇难,“刘敬德堂”自然落到刘三才的手上。

这刘三才本来也是绝顶聪明之人,无奈却不学好,从小就是一个纨绔子弟。他对花花公子的一套“玩”经无所不通,而且嗜赌如命。芙蓉的祖父在世时对这个小孙子十分宠爱、放任不管。他祖父去世之后,由于父亲一是自己本就极其忠厚,无力管教这个已经被宠坏了的小儿子,另一方面又怕亲友说自己刻薄,还尽量供应这个不成器的儿子挥霍。

药店到了刘三才手上,养成的大少爷脾气要改也难,一年工夫不到就维持不下去了,清算下来,药店盘给了人家,房子、生材、存货折价还债之后.只找回了三千两银子。而这三千两银子也在不到一年被他花个精光。先是以典当家具什物为生,后来当无可当,就四处告贷,最后告贷都没有门了。因而落了个“刘不才”的绰号。

胡雪若娶了芙蓉,也收留了刘不才。原本是要借他手中的几个祖传秘方和他有办药店的经验开办药店、但胡雪岩首次用他却是在赌场上。胡雪岩决定做生丝销洋庄的生意,在垄断市场、控制价格的实际运作过程中要联合丝商大户庞二。

这庞二得自家学,生意做得极好,但也是一个一等的玩家。且特别好赌,胡雪岩用刘不才就是用他会赌的“专长”。在胡雪岩精心安排的一个赌局上,刘不才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既赌得惊心动魄,又赌得开心尽兴。把个庞二伺候的舒舒服服的。不用说,胡雪岩联合庞二,控制上海生丝洋庄市场的构想,也在这一“赌’’之间得以实现。

就连刘不才这样的“本事”都能派上用场,也确实体现了胡雪岩用人的独到之处。

其实,像刘不才这样的人,旧时也有个说法,称为“篾片”。这是一个带有蔑视意味的称谓,是说这样的人软条无骨,立不起来.因而也当不得大用。但胡雪岩却有自己的说法,他说:“篾片有篾片的用途……好似竹篓子一样,没有竹篾片,就拧不起空架子。自己也要几个篾片,帮着交际应酬。”

他还说:“要弄个舒舒服服的大地方,养班吃闲饭的人。三年不做事。不要紧,做一件事就值得养他三年。”

在胡雪岩看来,这些篾片,实际上也就等于那些富人家养的“帮闲”。这样的人平日里自然做不了什么正经事,不过也就是陪着那些主子吃喝玩乐,捧着主子开心。但这样的人却正是在这种陪侍应酬中练就了一套察言观色、巧言承欢的本领。场面上缺少了他们,那些爱玩会玩的人就玩不出味道,也玩不起劲来。这样的人关键时刻也能派上大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