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胡雪岩的智慧
23269200000029

第29章

成功语录:做生意一定要按规矩来。

为人不存害人之心

商道即是人道,或者,至少是人道之一途,因而,经商也是做人,或者说首先要做人,做好人。虽说商场之上有商场之上的价值标准,但从终极意义上看,商人无论如何也不能仅为商道而丢弃自己做人的根本。

人不能有害人之心,同时还应该注意,待人做事,都要想着留有余地,无理要让人,得理也不能不让人,这就是所谓“为人不可太绝”。

胡雪岩有一点很难得,那就是,即使在完全有理由打击生意对手,且完全有条件将对手置于死地的时候,他也不肯存了害人之心放出“黑”手。

胡雪岩到苏州,到永兴盛钱庄兑换二十个元宝急用,这家钱庄不仅不给他及时兑换,还平白诬指阜康银票没有信用,使他很受了一点气。

这永兴盛钱庄本来就来路不正。原来的老板节俭起家,苦了半辈子才创下这份家业,但四十出头就病死了,留下一妻一女。现在钱庄的档手是实际上的老板,他在东家死后骗取那寡母孤女的信任,人财两得,实际上已霸占了这家钱庄。永兴盛的经营也有问题,他们贪图重利,只有十万银子的本钱,却敢放出二十几万的银票,实际上已岌岌可危了。

胡雪岩在这家钱庄无端受气,自然想狠狠整它一下。起先他想借用京中“四大恒”排挤义源票号的办法。京中票号,最大的有四家,招牌都有一个“恒”字,称为“四大恒”。行大欺客,也欺同行。义源本来后起,但由于做生意迁就随和、肯为顾客着想,加上信用又好,而且专跟市井细民打交道,名声一下子做得很盛,连官场中都知道它的信誉,因此生意蒸蒸日上。“四大恒”同行相妒,想打击义源,于是出了一手“黑”招,他们暗中收存义源开出的银票,又放出谣言说是义源面临倒闭,终于造成挤兑风潮。钱庄主要是做兑进兑出金融周转的生意,一般不会将储户存款原封不动存放在那里,大多情况下自然是一手收进存款,一手又将这存款放出去,因此无论实力多么雄厚的钱庄、票号,都害怕储户挤兑,挤兑风潮一起,直接的后果往往就是清盘查封,关门倒闭。

胡雪岩仿造“四大恒”排挤义源票号的办法,实际上可以比当年“四大恒”做起来更方便也更狠。浙江与江苏有公款往来,胡雪岩可以凭自己的影响,将海运局分摊的公款、湖州联防的军需款项、浙江解缴江苏的协饷几笔款子合起来,换成永兴盛的银票,直接交江苏藩司和粮台,由官府直接找永兴盛兑现,这样一来,永兴盛必倒无疑。而且因为要兑现的都是官款,里面还有军需款项,追究起来,还不是仅仅关门清盘的问题,很可能要让永兴盛的老板吃官司,身陷囹圄,弄不好甚至会掉脑袋。对于胡雪岩来说,这一招是借刀杀人,还可以一点痕迹都不留。

不过,胡雪岩最终还是放了永兴盛一马,没有去实施他的报复计划。他弃计划,有两个考虑,一个考虑是这一手实在太狠太辣,一招既出,永兴盛绝对没有一点生路。另一个考虑则是这样做去,只不过是徒然搞垮永兴盛,自己劳而无功,得不到半点好处。等于是损人不利己,这样的事情,胡雪岩是决不愿意做的。还有一个考虑,则是为那些储户着想。胡雪岩知道,像永兴盛这样的小钱庄,官场大老和商场大亨,一般都不会与之有太多的往来,它的储户一般都是中小商人和稍稍殷实一点的市民。这些人都是从牙缝里挤出的一点点积蓄,如果永兴盛倒闭,他们也就跟着倒了大霉了。胡雪岩不忍因泄自己一时之忿而害了永兴盛的储户。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胡雪岩为人宽仁的一面。说起来,这永兴盛既来路不正,又经营不善,实际是一个强撑住门面唬人的乱摊子,即使将他一击倒地,大约也不会有多少人同情,可能还为钱庄同业清除了一匹害群之马。即便是这样,胡雪岩还是下不得手去,足见他所说的“为人不可太绝”,并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是确确实实这样去做的,这其实可以看作是胡雪岩的一条为人准则。

胡雪岩强调“为人不可太绝”,当然也有他对于自我利益的考虑在起作用。胡雪岩说“将来总有见面的日子”,所以,做事情要留有余地,就主要是从生意上考虑的。做事情留有余地,也就是为将来见面留余地,事实上,也是为可能发生的生意上的合作留有余地。对于生意人来说,这样考虑也是十分必要的。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无论竞争多么激烈,对手之间竞争过后都还会有联合的可能,因此,竞争总会存在,而“见面”的机会也总是有的。生意场上有一句话,叫做“留人一条活路,等于留给自己一条财路”,不管从那个角度看,都是有道理的。“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这是一句流行于江浙一带的俗语,是说一个人做事,不能只想到自己事功的圆满,还有能为别人考虑,要能体量别人的难处,要能为别人分忧。一句话,一个人不能不想自己,也不可能不想自己,但想自己的时候也不能不想想别人。

胡雪岩帮助王有龄解决漕米解运的难题,需要松江漕帮帮忙,因为松江漕帮在上海有一家很大的通裕米行,现存十几万担大米,胡雪岩需要说动漕帮首领将这十几万担大米借垫给浙江海运局,以完成他的就地买米之计。胡雪岩以他的见识和懂“门槛”,深得浙江漕帮行辈最高的魏老头子的赏识,尊为“门外小爷”,关于请漕帮垫大米的要求也得到满口答应。

不过,从言谈当中,胡雪岩也发现漕帮此时管理具体事务的“当家人”尤五有没有说出口的难处。漕帮的难处,根子在此时朝廷已经提出的漕米由河运改海运的动议。江南苏、松、太一带向朝廷输送粮食,一直是由南起杭州,北抵京师的运河水运,所以称为漕运。负责漕运的船都是官船,分驻各地,称为漕帮。漕帮自然要靠漕运吃饭。不幸的是,黄河淤积逐年加重,有些河段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上河,“春水船如天上行”,按当时朝廷的力量,事实上已经无法治理。而运河受黄河影响,航运状况也越来越糟,天旱时节经常断流,由此,道光初年朝廷就有了漕米改海运之议,到王有龄接任浙江海运局坐办时,海运已经开始在浙江试行了。

漕米改海运,自然断了靠河运运送漕米的漕帮的生路。对于松江漕帮来说,目前正处于极艰难的时期。一方面无漕可运,收人大减,帮里已经拉下很大的亏空需要填补,同时帮里弟兄的生计也要维持,另一方面,他们还在设法活动,希望朝廷取消海运,恢复河运,因此,到处打点托情,也需要大笔资金。本来那十几万大米早已定下脱货求现的原则,以敷帮内急用,如今垫付给浙江海运局,虽有差额可赚,但将来收回的仍是大米,实际上完全违背了脱货求现的宗旨,只是尤五此时碍于魏老头的面子,加上他自己也是一个“江湖上走走”的汉子,故而不愿意将难处说出口罢了。

至于胡雪岩,则决不愿意已经知道别人有难处还要装假卖糊涂。他的原则是,第一,不能只要别人帮自己的忙而不顾别人的难处,也就是“不要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如果别人有难处,则宁可另想办法,也不能勉强别人。第二,要能够把别人的难处当自己的难处,知道了别人的难处,就要尽力帮忙解决。也正是有这两个原则,胡雪岩坚持弄清了漕帮面临的艰难,并请信和向漕帮贷款,以帮助漕帮度过难关。实际上,由于漕米改海运,许多钱庄怕担风险,已经不愿意向漕帮放款了。

这就是所谓将心比心,为别人着想。

其实,从商务经营的眼光看,能够为别人着想,许多时候常常也是为自己的生意铺平道路的一种方式,至少客观上可以收到这种效果。比如胡雪岩能够主动为漕帮着想并且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就既有他个人品性在起作用,也有他作为一个生意人从生意的眼光看问题在起作用。胡雪岩知道,漕帮当家人尤五虽然宁愿克己,不谈自己的难处而爽快帮助自己,但如果自己知道别人有难处而不为别人着想,那自己就成了“半吊子”,自己与漕帮的合作,也就只此一回,再也不会有第二回了。“江湖上走走”,是没有人会愿意与那些只顾自己而不为别人着想的“半吊子”打第二次交道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也确实因为胡雪岩没有做“半吊子”,他也由此与漕帮结成了牢不可破的伙伴关系。漕帮首领尤五不仅全心全意帮助王有龄解决了漕米解运的困难,甚至将自己在上海的关系悉数介绍给了胡雪岩,而胡雪岩其后的丝茶生意、军火生意,如果没有漕帮的合作与支持,几乎都是很难以成功的。从某种意义说,想想别人或为别人想想。其实客观上也就是在为自己想。

成功语录:将来总有见面的日子,要留个余地。为人不可太绝,……有理变成无理,稍微聪明的人,不肯做这样的事。

三大后盾,左右护身

左宗棠奉命调到新疆,临行前告诉雪岩,要他多多协助。雪岩对左大人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自然完全承诺下来。两人之间的交情,令人十分感动。

胡雪岩不但全力支持左大人,而且非常用心。要做到让左大人觉得,雪岩非同凡响。他这种想法是把事情做得尽心尽力的最佳驱动力量。

他在粮饷、枪支弹药之外,还想出一项左大人没有交代,而雪岩却从经验中充分体会出来的,那就是药品。

任何事业,都以人才为根本。左宗棠之所以打败太平军,远征新疆,击退俄国人,主要得力于胡雪岩的鼎力相助。他看出雪岩是商场上的奇才,所以十分信赖他。果然他的眼力不错,雪岩的药品、粮食、枪械成为他的三大后盾。使他的抗俄目标,得以局部完成。

一个人能够自动自发,主动为他人设想,才是真心诚意的表现。若是交代一件办一件,交代两件做两件,是不是和推一下动一步,不推不动,同样的令人觉得毫无诚意,只是存心应付、应付,能省即省。胡雪岩的药品、粮饷、枪械,成为左宗棠西征的三大后盾。当初离开福建时,所提出的三大难事:兵源不足、粮饷不够、武器不精,胡雪岩已经解决大半了。

但是,李鸿章一到军机处,马上接连着上奏,新疆不值得收复。他主张暂时不管西北,采取弃地分封的策略,不必卷入英俄的纷争。并且将借来的洋债,改做海防之用。和左宗棠的想法,有很大的差异。

左宗棠为官,一直以来时两袖清风,去时一贫如洗自许,不相信邪能够压正。

一般人分不清圆滑和圆通,以致把圆通也看成圆滑。君子当然不可能圆滑,但是不够圆通的结果,常常使君子斗不过小人,为小人所害。连累国家社会也跟着动乱起来。

治少乱多,好像是君子不够圆通的恶果,这一点,请各位朋友,多多花一点心思,好好想一想。

小人非常重视人际技巧,很容易打动别人的心,进而抓住别人的心。君子往往觉得自己凭良心,不做亏心事。有资格直来直往,不必讲求什么人际技巧。因而时常得罪人,引起别人的怀恨和报复。这一点是君子不及小人的地方,吃亏的是君子。为什么不可以改变一下,同样注重人际技巧,增强和小人的竞争力呢?

胡雪岩比左宗棠圆通,相信有人认为雪岩那里不是圆通,根本就是圆滑,可见很多人没有办法区分圆滑和圆通。

其实,要分清楚圆滑和圆通,非常简单。用推拖拉来推卸责任,不想解决问题,叫做圆滑。用推拖拉来解决问题,以求事缓则圆,能够圆满解决,就是圆通。

左大人快马加鞭,从西北赶回京城。可是当他到了城门的时候,居然被守城人拦了下来。原来守城人认为这些在外当差的,天高皇帝远。早捞足了,当然要懂得规矩,送一些银子。

跟随的小厮,为了不耽误左大人的行程,赶紧送上一些银子。左大人却气恼得命令王德榜,下守城人的腰刀,摘下他的顶子。

守城人听说是左大人,马上跪下,死命磕头求饶。左大人厉声说:回去告诉你们的九门提督荣大人,左宗棠没有这份买路钱。守城人连称自己该死,不是东西。

左大人返走,守城人气恨地说:要去告诉荣大人。

进不了城门,左大人只好先去找雪岩,严厉批评这种收红包的陋习。雪岩请左大人息怒,交代开一百两银票,给守城人送去。左大人厉声喝阻,还走到桌前写折子,荣大人求见,雪岩报告,左大人正在写折子。荣大人变了脸色,要雪岩劝劝他。一进内室,马上转笑脸,亲切地叫左大人,说荣禄特来请罪,并请左大人进城。左大人不理会,继续写奏折。荣大人愤愤地甩甩手,转身就走。这时李莲英忽然来了,要左大人接旨。原来要召左大人早朝进宫,御前候询。

李鸿章在早朝时直言新疆地广人稀,遍地不毛,不如将其人力、财力,用于海防。西太后不高兴,要左宗棠表示意见,还让李莲英搬凳子给他坐。左大人不敢坐,只说在西北患眼疾。太后说咸丰爷留有一副茶镜,送给左大人使用。左大人谢过太后,说宁可抬棺材出关,战死疆场,也绝不许外侵的敌人,侵入大清朝一寸领土。太后大喜,命他为钦差大臣,规定从现在开始,三年之内不得参左。

下朝后,李大人气得差一点吐血。三年不参左?难道三年内左宗棠说的都对?

唐廷枢求见,则云建议不要见他。雪岩则说见了才知道他想干什么?廷枢表示想做一笔茶叶生意,要借五万两银子。雪岩摇头,笑着说可以借他五十万两。

雪岩表示有钱大家花,愈花愈多。

左宗棠生性孤傲,认为自己清廉,公正,正直,谁都不怕,谁也不必买账。这是他的优点,我们非常钦佩;但是也是他的缺点,正是他吃亏的地方。当然我们不反对,有些人认为这样就够了,你还要怎么样?但是讲这种话的人,经常是不得意的人。他怕不怕荣禄?他当然不怕。有什么好怕的呢?可是他就没有想到,荣禄也不怕他。你一个左宗棠,能够把我荣大人怎么样?可是荣禄会很委屈的来看左大人,跟他赔罪。讲得左大人的气又消掉了,荣大人就比左大人厉害。一个很耿直,得罪你我也不怕;一个是我不怕你,但是我会跟你敷衍一下。这两个人,那一个比较高明?各位自己可以判断。当然也可以自己选择:要做左大人,你就做左大人。相信很少人要做荣大人。如果左大人有荣大人这一套功夫的话,左大人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左大人一点不圆滑,这是很可喜的事情。但是他不够圆通。不够圆通,是他的致命伤。我们现在看不懂,什么叫做圆通,什么叫做圆滑?所以会非常佩服左大人这样的人,因为他已经是了不起了,不能再苛求了。但是有一天当我们知道什么叫做圆通之后,恐怕很多人的观念会改变。左大人如果再圆通一点,对大家有更大的帮助。圆通是大士,圆滑才是小人,这两个一定要区分清楚。

我们回想一下,雪岩也曾经拍过胸膛说,有事我担着,我负责。可是当任老板要把他开革掉的时候,他照样下跪求饶。因为人到了这个时候,还不求人,那你是什么?这样算勇敢吗?好像不是。对家人没有交待,对生活没有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