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杰出叫厚黑
23241300000003

第3章 巧言令色博好感

能说,不一定会说;会说,不一定能说。小人话说得“巧”,巧在能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上。

孔子很讨厌不着边际的花言巧语,他不止一次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小人是巧言令色的第一流人物,善于用各种合适的语言打动人心。小人话说得“巧”,巧在能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上。能说,不一定会说;会说,不一定能说。能说是说得多,但质量不一定高;会说是说得巧,说得妙,但却不一定多。如果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在能说的基础上把握时机,尽量说得巧,说得妙,这样就可以打动听众的心,取得一定的效果,达到一定的目的。

—般来说,当官者很忌讳招摇炫耀的,但这种招摇炫耀用得好,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好处。

清朝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其文治武功彪炳史册,他开创了大清帝国的全盛之世,但在他的后期统治中,清帝国走上了下坡路,由全盛局面逐步进入了衰落时期。而在边个由盛转衰的过程中,被人称为“乾隆朝第一权臣”的和珅之专权乱政、祸国殃民则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和珅(1750—1799年),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其父常保本是不知名的副都统,和坤少年时贫穷而无所依恃。至乾隆中叶,还不过是八旗官学生,只中过秀才。以这样的基础,和珅要出人头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和珅却沾了祖上的光,而开始摆脱困境。由于他的高祖尼雅哈那有军功,故他在父亲死后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之爵。这个世爵给和珅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入。三等轻车都尉的岁俸为银一百六十两,米一百八十石,和珅有了这笔固定的收入,就可以安享中等以上的生活了。但这还不是主要的,这一世爵给和珅在政治上带来了更大的好处,为他提供了一条接近万岁爷的便捷之径。因为他的高祖是开国功臣其后人就有可能随侍帝君,因此和珅袭三等轻车都尉不久,便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授三等侍卫,旋补粘竿处(其正式名称是“上虞备用处”)侍卫,其职责是协助侍卫处侍从皇帝。

乾隆四十年(1775年),是和珅一生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一年,和珅巧逢机缘,得见天颜,奏对称旨,甚中上意,从此便攀龙附风,飞黄腾达。这种突然的时来运转,连和珅自己也未曾料到。

一日,乾隆帝大驾将出,仓猝间求黄龙伞盖不得,乾隆帝发脾气,问道:“是谁之过也?”皇帝发怒,非同小可,一时间,各员瞠目相向,不知所措,而和珅却应声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他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言干脆。

乾隆皇帝不禁一怔。循声望去,只见说话人仪态俊雅,气质不凡,乾隆帝不仅更为惊异,叹道:“若辈中安得此人!”问其出身,知是官学生。虽然学历不高,但毕竟乃读书人出身,这在侍卫中也究属风毛麟角了。乾隆皇帝一向重视文化,尤重四书五经,对一些读过四书五经的满族生员,当然更另眼相看。所以一路上便向和珅问起四书五经的内容来。这和珅原本不学无术,可对四书五经倒稍能记忆,居然“奏对颇能称旨”。至此,和珅进一步引起了乾隆帝的好感,遂派其总管仪仗,升为侍卫。从此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一次偶然的机遇便这样为和珅铺平了升迁之路。耐人寻味的是,和珅登上政治舞台之前的第一声叫喊,便是整人之语。仓猝间一时未能找到黄龙伞盖,这本为小事,然而和珅却小题大作,以义正辞严的架势指责起典守者来。

“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一语双关,它不仅是对“典守者”的指控,也有自荐其能的含义。和珅在乾隆面前的第—次亮相,便已表现出不善品性,露出踩着他人肩膀往上爬的端倪。可惜,此时的乾隆帝对此已不可能有所觉察了。过了几十年天皇老子生活的乾隆帝,此时更是充满虚骄之气,对一些生活琐事变得更加挑剔了。可能和珅对此已先有所闻,因而才敢于放胆而言。

结果倒真地获得了皇帝的眷顾,并取代了原来的仪仗“典守者”。

陈悼之《归云室见闻杂记》中也载称:“和珅起门寒微。……扈从上临幸山东。上喜御小辇,辇驾骡,行十里一更换,其快如飞。一日,和珅侍辇旁行,上顾问是何出身,对曰生员。问汝下场乎?对曰庚寅(乾隆三十五年)曾赴举。问何题?对孟公绰一节。上门:能背汝文乎?随行随背,矫捷异常。上曰:汝文亦可中得也。其知遇实由于此。比驾旋时,迁其官,未几列居卿贰,派以军机,凡朝廷大政俱得与闻,朝夕论思,悉当上意。”

“巧言令色,鲜矣仁”,熟读四书五经的乾隆帝当不会不知孔夫子的这些教诫。按照传统的看法,和珅的“矫捷异常”本非什么好兆头,可乾隆恰恰欣赏这一类人。这也正是和珅后来专宠擅权的客观条件。和珅自从随驾蒙皇帝赏识,便很快青云直上,连连升迁,和珅虽然既无资望,又无治国才干,但他却有一套远非他人可比的特殊本事,即长于揣摩窥测,谄媚逢迎,玩弄权术。此等人虽不堪治国,但却善为身谋。

乾隆皇帝虽称“英明老练”,但在其统治后期,随着年事已高,骄心暮气日渐滋长。他曾自诩建立了“十全武功”,认为历代帝王都不能与自己相比。前期的一些成就,后来几乎都成了乾隆皇帝自我陶醉的资本。这样,乾隆本来早年就有的骄傲和挥霍倾向,后期则更趋严重。如果说早期的乾隆帝是“英明干练”的话,晚年的乾隆则是昏愦怠倦的。他好大喜功,喜谀恶谏,贪财好货,爱摆阔气。而和珅正是在准确地揣摩把握乾隆心理意向的基础上,投其所好,曲意迎合,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所以才取得乾隆的欢心和宠任,并将其一直保持到乾隆帝升天之日。

乾隆四十六年,乾隆意欲增兵,曾征询军机大臣阿桂意见。阿桂认为,“国家经费,骤加不觉甚多,岁支则难为继。此项经费岁增三百万,统计二十余年即须用七千万两,”请求不再增兵。这意见本来是很有道理的。而和珅因深知帝必欲增兵,故与阿桂相反,而极力赞成之,因而使乾隆大为欢心。

乾隆喜欢游山玩水,和珅便极力迎合和诱导之。他为皇帝监造龙舟,穷极华丽;巡游江南,铺张备至,挥霍银钱无数,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乾隆皇帝玩得很高兴。

和珅亲自主持备办乾隆皇帝七旬、八旬两次万寿庆典和千叟宴,规模盛大。为了备办贡品,“督抚取之属员,属员必取之百姓”,给百姓带来很大的骚扰和痛苦,但却使得乾隆皇帝大为开心。

和珅利用手中掌握的户部尚书、崇文门税务监督等权力盘剥商民,将勒索所得解送内库以供乾隆帝任情糜费。皇帝恣意挥霍,不乏财源,对和珅所出之力,深为感念。

至于自己的行为会给国家带来什么影响,和珅是不会考虑的。只要使皇帝欢心,能给自己带来好处,他什么事都肯干,什么手段都肯使。

和珅已经做了军机大臣,但却仍像当年担任皇帝的近身侍从那样,对乾隆帝的生活起居照样关心并亲予其事,无微不至,备极殷勤。“皇帝若有咳唾之时,和砷以溺器进之”。“言不称臣,必曰奴才,随旨使令,殆同皂隶”。和珅本来相貌俊雅,口齿伶俐,其谄笑奉迎之态,定当甜蜜可人,这对于已具老年心境的乾隆皇帝来说,其感化力量可想而知。和珅的悦耳之言、悦目之态,给这位老人带来了莫大的抚慰,他不但在政治上,而且在生活上也越来越离不开和珅了。和珅本来机灵乖巧,再加上对乾隆帝长期的细心观察研究,因而他对皇帝心理的揣测,几乎达到了细致入微、出神人化的程度。

可以说,怎样能够针对不同的对象说出让不同的人满意的话来,这是小人毕其始终都在训练的能力,是小人一生的功课。小人玩弄的种种伎俩,往往都是从巧言令色骗取好感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