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杰出叫厚黑
23241300000019

第19章 达意应对讨欢心

小人总是以上司意志为意志,以上司善恶为善恶,逢迎阿顺,从不违逆上司,一心只为取得上司的欢心。

小人长于以上司意志为意志,以上司善恶为善恶,逢迎阿顺,从不违逆上司,一心只为取得上司的欢心、亲信。悦主意以求亲,说主言以取容。达意,就是能明白上司的意图,理解上司的心思,敢讲上司想讲而不能讲的话,敢做上司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上司的意图往往捉摸不定,善逢迎者必须下功夫掌握上司的心意,提出自己的对策。段祺瑞就是一个善于达意的人。他从一名勤务兵升至陆军大臣,达意起了关键作用。

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1865年3月6日,生于一个官宦人家。段祺瑞的祖父段佩,在太平军起义后,参加了地主武装——团练,担任哨官,后升至管带。1861年加入李鸿章组建的淮军,官至淮军统领,授“荣禄大夫,振威将军”。段佩对他的孙子段祺瑞抱以希望,在段祺瑞8岁那年,段佩将他带到江苏宿迁。让他在离兵营不远的一家私塾读了7年书,因此,段祺瑞对兵营的生活非常熟悉。段祺瑞15岁时,他的祖父段佩病死于军中,他将祖父的灵柩送回合肥安葬,然后又回营,当了一名勤务兵。

1881年(光绪七年),段祺瑞17岁,转而来到黄海之滨的威海卫某军营,投靠其堂叔段从德,补上了一名哨书。1882年,段祺瑞的父亲段从文在家遇害。不久,他的母亲也病故,段祺瑞担当起家庭的重担。1885年,段祺瑞考入天津武备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正规化的近代陆军学堂。这一年,段祺瑞虚龄21岁。1887年(光绪十三年),段祺瑞以“最优等”成绩从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奉令赴旅顺监修炮台。1888年冬,清政府选派数名武备学堂学生到德国深造;经过严格的考核,段祺瑞以第一名被录取。1889年春天,段祺瑞来到德国,进入柏林军校深造,学完军事理论后,转到克虏伯炮厂实习。1890年冬天,段祺瑞学成回国,这一年他25岁,担任北洋军械局的委员。1891年,段祺瑞改任威海卫某随营武备学堂教习,前后达5年之久。

到此时,段祺瑞已在军营和军校生活了22年。在这22年中,他当过勤务兵,当过学生,当过教师。优异的成绩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有军事理论的高级知识人士,特别是他在德国的深造,使他身价倍增,为以后的升迁打下基础。当时中国的军队,仍以抡大刀片的湘军、淮军为基础,没有正规化的军队,一旦正规化的军队建立,段祺瑞这样的人才就必然得到重用。后来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段祺瑞果然受到重用,因为训练新军必然要用新式的教官。

1894年11月15日,广西按察使在小站编练“定武军”。1895年上半年编练4000多人,12月26日,袁世凯接替广西按察使在小站训练“新建陆军”,袁世凯计划扩编军队为7000人。新建陆军是我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支新型部队,段祺瑞被吸收入新建陆军,任炮队的统带。这支炮队拥有各种炮60门,马474匹,官兵1523人。可以说,段祺瑞是我国第一位炮兵司令。这个炮队有个随营学堂,段祺瑞兼任“监督兼代理总教习”。在新建陆军中,段祺瑞开始追随袁世凯。袁世凯发现段祺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也对他用心栽培,段祺瑞由此逐步高升,飞黄腾达。

当时在新建陆军中有三个主要人物,人称北洋三杰,人们还根据其特点称其为:“龙、虎、狗”。这三人就是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后来,这三人都官居要职,王士珍、段祺瑞曾任北洋政府的内阁总理,段祺瑞还任过临时执政,冯国璋曾任北洋政府的总统。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都是天津武备学堂的毕业生,都是在袁世凯的一手提拔下官居要职的。袁世凯死后,北洋系分为皖系和直系,段祺瑞成为皖系首领,冯国璋成为直系首领。

从1896年起,段祺瑞先后在袁世凯手下担任过第三镇翼长、第四镇统制、第三镇统制、第六镇统制等职。

1901年,经袁世凯推荐,段祺瑞以三品知府衔兼任武卫右军务学堂的总办,负责训练北洋常备军。1903年12月,袁世凯担任练兵处会办大臣,推荐段担任会办处军令司正使,并建议加副都统衔。1906年3月,段祺瑞任北洋陆军速成学堂督办。1909年该学堂扩建为“保定军官学堂”,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陆军军官学堂。辛亥革命后,该学堂又改名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20世纪初,中国选派赴日留学生学习军事,保定军官学校又设立了留学预备班。段祺瑞又兼任了会考陆军留学毕业生主试大臣的职务。

段祺瑞的发迹得益于袁世凯,袁世凯发迹得益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段祺瑞多次兼任陆军学堂的督办、教习等职,使得军队中有许多军官是他的学生,当段祺瑞当上北洋政府的陆军总长和内阁总理的时候,他的学生有许多都聚集在他的麾下,形成很强的势力。

1902年,直隶省广宗县召村人景廷宾率众起义,掀起了抗捐抗“洋差”的斗争。景廷宾被推为龙团大元帅,起义军烧教堂,杀外国传教士,高举“扫清灭洋”的大旗。袁世凯令段祺瑞率北洋新军2000余人,镇压起义军。由于镇压起义军有功,段祺瑞由正三品的候补知府升为正二品的候补道台。一个月后,段祺瑞又戴上花翎,还加上了巴图鲁(满语:勇士)称号。

1905年,中国陆军举行了河涧秋操。1906年,中国陆军举行了彰德秋操。这是中国陆军两次重要的军事演习。河涧秋操于1905年10月在直隶省河涧县举行,袁世凯、铁良为阅兵大臣。军事演习分为北军和南军,北军由段祺瑞任总指挥,南军由王英楷为总指挥。南军假定以江苏北部和山东为后防基地,向北进攻;北军假定后备兵力驻防于直隶北部及山西省境内,双方在河涧决战。10月25日,北军在段祺瑞的指挥下,转守为攻,向南军发起猛烈进攻,北军充分发挥炮火的优势,南军步步后退,袁世凯、铁良下令停战。

彰德秋操于1906年9月在河南彰德举行,仍以袁世凯、铁良为阅兵大臣。北军仍由段祺瑞为总指挥,南军以第八镇制统张彪为总统官,实际上由黎元洪任总指挥。10月20日,南北两军形成对垒之势,双方以马队搜索对方布兵情况。22日,双方于汤阴县南郊“交战”。23日晨,南军后翼受到北军的攻击。24日,北军转守为攻,南军反击,双方难分难解。袁世凯下令停止演习。

彰德秋操,北军略占优势。段祺瑞两次担任秋操的北军总指挥,指挥得当,这有利于巩固他在军队中的地位,同时,使他的威望大增。

为什么段祺瑞能受到袁世凯的信任与重用呢?这一方面是因为段棋瑞刚毅、果断、敢任事,掌握有先进的军事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段祺瑞工于计谋,善于体察袁世凯的意图,适时地给袁世凯出谋献策。

袁世凯凡有重要的事,都要听取段祺瑞的意见。1907年8月,清政府看到袁世凯的实力太强,已经构成对清政府的威胁,就对袁明升暗降,调袁世凯为军机大臣,袁的亲信也随之被任命为有职无权的职务。段祺瑞被任命为镶黄旗汉军副都统。1908年,清政府以袁世凯有足疾,将其开缺回原籍养病。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军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清政府将北洋军编成两个军,以陆军大臣荫昌率第—军南下镇压起义军,第二军由冯国璋率领留守北方。北洋军是袁世凯亲自训练,一手操纵的军队,荫昌指挥不动,在前线不肯用力作战,因而革命军取得节节胜利,清政府不得已起用隐居于彰德洹上村的袁世凯。

10月14日,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袁世凯以足疾未愈,不肯出山,但他认为东山再起的时机已到,遂秘密电召段祺瑞、冯国璋等人到洹上村密商。由于段祺瑞是在职官吏,不得擅离职守,便骑马由小道赴彰德,走了7天才到达。

由于袁世凯不肯出山,清政府又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全权调遣海陆军。袁世凯看时机已成熟,就复出主持军事,由冯国璋代替荫昌到湖北前线指挥作战,以段祺瑞接管第二军留守北方。

段祺瑞赴北京接任,途中,袁世凯又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令段祺瑞速往山西处理“善后”事务。这时,山西已爆发革命,阎锡山被推举为都督,清政府派石家庄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前往山西镇压。吴也是革命党人,与山西协商,准备进攻北京。袁收买吴禄贞手下的骑兵营长,于11月7日将吴刺死于石家庄火车站。吴被杀,革命军难以进攻北京。

不久,袁世凯回到北京,任命段祺瑞为湖广总督,统领第—军,负责指挥湖北军事,而让冯国璋北上统领禁卫军。袁世凯为什么让段祺瑞代替冯国璋呢?袁世凯自有主意。冯国璋被人称为“北洋之狗”,他对袁世凯、对清廷忠心耿耿,俯首听命,因之称为“狗”。然而,他不善揣摸袁世凯的心意,在武昌前线猛攻,攻占了汉口,又攻占了汉阳,并对武昌进行炮击。

袁世凯以敏锐的政治眼光,看到清王朝已走向穷途末路,这次革命运动,决非武力所能解决,必须采用软硬两种手段。狡猾的袁世凯要借革命的力量逼清皇帝退位,结束大清帝国的命运;最终自己从中取利。他的方法可谓一箭双雕,这支箭既要射中革命者,又要射中清政府。要实现这个目的,靠冯国璋是不行的。袁的心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冯国璋不理解袁世凯的阴谋,主战不主和,甚至以文天祥、史可法自诩;袁世凯知道,让冯国璋留在湖北前线,他必然只顾进攻,不顾其他,这样会引起革命势力的进一步高涨。那么,袁世凯挟敌自重的目的就不会达到。当时清廷对袁世凯重用,但对他十分猜疑。因此,袁需要一个对他忠心耿耿的心腹去控制禁卫军。冯国璋在武汉前线刚立战功,让他到北平控制禁卫军必然不被清廷怀疑。

出于上述考虑,袁世凯让善解人意的段祺瑞和冯国璋对调,段南下,冯北上。

段祺瑞很理解袁世凯的心意,到湖北前线后,立即下令停止炮击武昌,并通过关系与革命军黄兴的代表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其中明确规定,“先推覆清政府者为大总统”。

袁世凯心中想议和,口中不能讲,他人在北京,如讲议和仍有性命危险,而且要担当背叛清廷的千古罪名,必然为清廷所不容,议和的事也必然不顺利。因此,议和这件事必须要一位“聪明”的人去办,段祺瑞就是最合适的人。

段棋瑞虽然摸透了袁世凯的心思,但这件事非同小可,必须充分证明袁世凯想议和,才能有的放矢地工作。于是,段祺瑞派廖宇春到北京去打探消息,廖宇春在北京从袁世凯长子袁克定口中了解到,关于共和之举,袁世凯“心中已认为然,口不能言耳”。了解了袁世凯的确切意图后,段祺瑞和第一军参赞官靳云鹏及廖宇春等研究制定了实现共和的三策:一、运动亲贵,由清廷自动降旨宣布共和。二、由军队联名要求共和。三、用武力威胁要清廷宣布共和。

靳云鹏进京见袁世凯,表示第一军愿拥戴袁世凯为大总统,袁世凯口是心非,还假惺惺地说军队、军心怎么—下子就变到如此地步?最后,他表示:你们握有兵权的这样做,我还有什么活说?但要让我有面目与世人相见。也就等于明白地告诉靳云鹏,随你们去干,只要不让我落个篡权之名就行。此时,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也表示如袁能倾覆清廷,愿让位于袁。

段祺瑞从湖北前线发电致清廷王公大臣,要求代奏,准许实行共和。内阁收到段电的第二天,徐世昌、袁世凯、冯国璋、王士珍四人联名,表示反对共和,不能代奏。袁世凯反对共和是假,赞成共和是真,只不过玩弄阴谋,标榜自己清白。段祺瑞的第一策失败,清廷不宣布实行共和。

段棋瑞一策不成,又实行第二策,他联合了46名北洋将领,发出主张共和的电文,逼清廷宣布退位。清廷亲贵一片惊慌,经过讨论,决定退位,但仍然在拖延时间,期待时局发生新的变化。

段棋瑞决定实行第三策:武力威胁。段棋瑞与8名协统以上的将领联名电奏,声称要带兵进京,与王公大臣剖陈利害。随后,将司令部从湖北孝感撤至河北保定,作出率兵入京的样子。

1912年2月11日,隆裕皇太后决定退位,第二天颁退位诏书,大清帝国覆亡。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辞职。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段祺瑞为袁世凯当临时大总统立下汗马功劳,袁世凯一上任,立即委任段祺瑞署理陆军首领,3月20日,又正式任命段为内阁陆军总长。1912年9月7日,段祺瑞又与黎元洪、黄兴同时被授以勋位。

段祺瑞在清廷退位过程中的表现,不只是单纯地为袁世凯帮了忙,同时,他也捞到了政治资本,他两次领衔发出主张共和的电报,被许多人所称颂,有人称段棋瑞“三造共和”,这就是其中之一。清朝被推翻,应归功于大量仁人志士和革命者的浴血奋斗,而不能归功于袁世凯、段祺瑞之流,他们只是利用了革命力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篡夺了革命成果。

段祺瑞在逼清廷退位中的表现,使袁世凯对他更加信任,有关军事问题,重大决策几乎都与他商量决定。段祺瑞对袁世凯也是忠心耿耿,竭力为袁效劳。段祺瑞在袁世凯打击责任内阁,排斥、迫害革命党人的斗争中,再次起到重要作用。

1913年6月,袁世凯罢免李烈钧赣督、胡汉民粤督、柏文蔚皖督。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二次革命”爆发。段祺瑞身为陆军总长兼代理总理,调兵遣将,出谋献策,打败了李烈钧等人,镇压了二次革命。

黎元洪在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都督,后又当选为副总统,手中有兵、有地盘。袁世凯为控制黎,让他进京,黎不肯进京。袁派段祺瑞去催,黎元洪被迫进京。黎尚在途中,段祺瑞即受命署理湖北都督,端了黎的老窝,使黎无兵无权,只能在北京幽居,形同软禁。

段祺瑞学兼东西,胸有大志,为人刚毅、沉着、干练,具有一定的政治眼光,他在辛亥革命中,能预见到清政府必然灭亡,赞成共和,促成共和,表现出一定的睿智,这一点,在他后来反对袁世凯称帝时也表现出来。但段祺瑞骨子里是反动的,他赞成的共和,实际上是北洋军阀的独裁,没有什么民主可言。

段棋瑞有他自己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坚定的,他虽然对袁世凯忠心耿耿,但这种忠心违背他的思想时,他并不盲从,这正是他后来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