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
长去本根逝,夙夜无休闲。
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
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
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
惊飚接我出,故归彼中田。
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
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
飘飖周八泽,连翩历五山。
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糜灭岂不痛?愿与根荄连。《乐府解题》曰:“曹植拟《苦寒行》为《吁嗟》。”可见此诗是以《苦寒行》为蓝本的新题乐府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载入《相和歌·清调曲》。诗以篇首二字为题,抒写因频繁的迁徙而产生的悲慨。《三国志》裴松之注系此诗作于魏明帝太和三年(229),曹植被徙封东阿时。朱述之评曰:“裴松之采人志注,大有史识。昭明不入文选,不无遗憾。”(《曹集考异》)足见此诗寄托讽谕,反映了曹魏集团内部的倾轧斗争,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曹丕称帝后,对宗室兄弟猜忌迫害,将他们黜贬藩国,实施监视隔离,并一再变迁封地。曹继位,对宗室的防范和迫害有增无减。十一年中,曹植先后转徙甄城、雍丘、浚仪、东阿、陈等处,受尽流离转徙之苦,名为王侯,实同囚徒,心情是很抑郁悲愤的。此诗当感徙都而作。这首诗通体用比,借转蓬为喻,抒发流离转徙的苦恨。
此诗真切感人,乃诗人至性至情的流露。“转蓬”作为诗人形象的写照,意象极为生动,富有含蕴。陈祚明评曰:“写转蓬飘盈,淋漓生动,笔墨飞舞,千秋绝调。”又说:“如此诗托讽情志,何减三百篇,不独煮豆之诗称至性也。”(《采菽堂古诗选》)这个评价是恰当的。
这首诗体现出乐府诗淋漓见长的特色。曹植《杂诗》“转蓬离本根”也是以转蓬为喻的一首诗,与《吁嗟篇》一对照,就会出现《吁嗟篇》作为乐府诗的特色。《杂诗》中“转蓬离本根”的描写是这样的:“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这比起《吁嗟篇》的描写要简切得多,远不及《吁嗟篇》淋漓尽致。从这里可以看出古诗与乐府艺术风格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