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中,实施企业战略就如同愚公移山一样,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坚持企业发展战略的连续性,也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去执行。战略可以决定一个人或企业的未来。战略是对一个事物未来发展规律的探索,也是对未来发展状况的一种预先设定。战略不同,导致企业的发展方向大相径庭。制定企业战略,如同一个人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一般,要弄清三个问题:第一是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第二是我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第三是我未来发展道路中将会遇到哪些帮助或者是阻碍。
一个企业战略的制定也不外乎这三个方面的考虑,那就是企业未来的发展远景、企业自身的能力发展以及企业的外部条件的具足。战略的制定难就难在,这一切都是在飞速运动之中的决策。如果缺少战略制定的方法和人才,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如同一条没有尾舵的“船”,也像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老农。
选择方向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但是,方向一旦选定,就要有持之以恒的执行力。战略的调整多半是在企业“航向”发生错误的时候被迫进行的。如果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是慎重的,那么,我们就不要轻易地改变既定的战略;如果战略被改变过于频繁,那么战略也就失去了前瞻性和指导意义。
从前有一对兄弟,他们的父亲临终前拉着他们的手说:“父亲年纪老了,恐怕不能照顾你们了。”说完,就撒手人寰。给兄弟俩留下了一点生活费。老二很有心计,他想,不能这样坐吃山空啊!于是找老大商量如何自谋生计。老大是个冲动的人,他对老二说:“咱们把钱分了吧。”于是,兄弟二人平分了父亲的遗产,各自谋生。
老大每天都去一家卖早点的摊位吃早饭,小店的生意很不错。一天,老大突然灵机一动,决定自己也开个卖早点的铺子。他觉得做早点生意,当天就能盈利,立马就能数钱。经过一番筹备,小店生意开张了,生意居然还不错。老大每天满身油污,老二见了也很高兴,说道:“大哥,咱们一块干吧,咱们计划一下如何发展。”老大却不以为然。老二无奈,只好作罢。老二给自己制定了一个长远的计划,他先承包了两座山,种了很多的果树,养了鱼和鸡。一开始,他只能把产品供应给像他大哥这样的小店,老大整天数钱,而老二却整天辛苦,老二虽然碰到过很多困难,但是,他仍然坚持不懈。如此一晃,十年过去了,现在的老大仍然是个满身油污的早点铺老板,如孔子所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而他的弟弟,却已经成了闻名整个地区的企业家。
这个故事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企业无论其规模如何,必须解决战略问题,战略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没有战略企业就没有方向。另外一点是战略一点制定了,就要持之以恒。如果老二碰到一点困难,就轻易改变战略,也许他今天做餐饮,明天搞零售,后天改服装,完全可以设想,如此十年,他绝不能成为一个企业家。
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的本质是抉择、权衡和各适其位。企业战略在执行的过程当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当困难出现的时候,有些人就会认为,应该修改我们曾经制定的战略。在孔子看来,这就是“中道而废”,不能成气候的根本原因。
战略的连续性,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以一定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如果不断改变做事的方式,就不是一个好的战略。波特认为,一个企业一般要花五年的时间才能理解和执行他们的战略。企业自身对自己战略的理解,不可能在一年的时间内就实现。如果理解了自己的战略,然后到了第二年就换了一个战略,这样就很难取得战做早点生意,当天就能盈利,立马就能数钱。经过一番筹备,小店生意开张了,生意居然还不错。老大每天满身油污,老二见了也很高兴,说道:“大哥,咱们一块干吧,咱们计划一下如何发展。”老大却不以为然。老二无奈,只好作罢。老二给自己制定了一个长远的计划,他先承包了两座山,种了很多的果树,养了鱼和鸡。一开始,他只能把产品供应给像他大哥这样的小店,老大整天数钱,而老二却整天辛苦,老二虽然碰到过很多困难,但是,他仍然坚持不懈。如此一晃,十年过去了,现在的老大仍然是个满身油污的早点铺老板,如孔子所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而他的弟弟,却已经成了闻名整个地区的企业家。
这个故事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企业无论其规模如何,必须解决战略问题,战略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没有战略企业就没有方向。另外一点是战略一点制定了,就要持之以恒。如果老二碰到一点困难,就轻易改变战略,也许他今天做餐饮,明天搞零售,后天改服装,完全可以设想,如此十年,他绝不能成为一个企业家。
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的本质是抉择、权衡和各适其位。企业战略在执行的过程当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当困难出现的时候,有些人就会认为,应该修改我们曾经制定的战略。在孔子看来,这就是“中道而废”,不能成气候的根本原因。
战略的连续性,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以一定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如果不断改变做事的方式,就不是一个好的战略。波特认为,一个企业一般要花五年的时间才能理解和执行他们的战略。企业自身对自己战略的理解,不可能在一年的时间内就实现。如果理解了自己的战略,然后到了第二年就换了一个战略,这样就很难取得战略的成功。
坚持才能胜利。说的坚持似乎很简单,但是要做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是讲当年苏格拉底在新开学的时候,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而且这件事情也非常容易做。每个人每天把胳膊尽量向前甩,然后再尽量向后甩。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所有的学生都说能做到,而且觉得这件事情很好笑,这么简单的事情谁不能做啊。但是到了一个月后,当苏格拉底再问学生的时候,只有90%的人在做这件事情。又过了一个月,坚持做这件事情的人还有八成。一年过去了,当苏格拉底再问的时候,只有一名学生在做这件事情。这名学生就是柏拉图。
事实上,世间最容易的事情就是坚持,当然最困难的事情也是坚持。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你愿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说它困难,是因为很少有人能做到。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问内做到仁而已。”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并不比别的学生深刻,但是,他能时刻将学习到的知识贯穿于自己的行动与言论当中,而且能够长期的坚持。颜回自然成为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而别的学生“则日月至焉而已”,顶多坚持一个月,然后就把老师的教诲忘到一边。这样的学生就是在跟孔子学习五百年,也成不了人才。
企业战略的连续性,恐怕不能靠少数领导者的坚持。苏格拉底的学生之所以大部分坚持不下来说明,苏格拉底没有将战略意图与自己的学生很好沟通。如果苏格拉底能够找出充分的理由和战略枣图告诉学生,为什么要甩手300次,并把他们组织起来实施的话,也许能坚持下来的也不只有柏拉图一个人。
有些中国的企业也有明晰的战略,但是那些振奋人心的宏伟标随着管理层级增加,在企业内部传递失真现象就越来越严重。很多中国企业的中层干部和基层员工,甚至部分高层管理者,每一个人对公司战略的理解都有各自不同的“版本”。高层想着高端市场,中基层却做着低端市场的事。一些战略的执行者们对自己到底该做什么,该为自己设定什么样的目标与计划来支持公司“宏伟目标”,根本就没有认真地思考过,有的都有自己的不同理解。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公司内部员工的行动与战略方向不一致,从而阻碍着整个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和连续性。
所以,不能只把企业战略变成一个口号贴在墙上,还需要不断地将企业战略灌输给企业中的每个人。这样,才能保持企业战略的连续性,才能保证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
九、管理者应探索中国式管理之路《论语·述而第七》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感叹管理阶层不能自见其过。对此,他万分忧虑地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对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孔子认为,管理者必须具备道德、能力和修养三个方面的素质。事实上,道德、能力、修养三者也存在内在的联系,因为一个缺“德”的管理者很难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一个无能的管理者,领导力也会发生问题,一个缺乏修养的人很难和员工们形成精诚合作的团队。结合现代管理来说,就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具备道德、能力、修养这个三个条件,不能有所偏废。
今天的绝大多数管理者所学习和信奉的几乎都是西方管理学大师理论,甚至在管理文化和企业道德的建设方面,也从西方生吞活剥进来。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西方管理模式在中国都遇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它们习惯于从能力上提高,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比较关心,而且在德性和修养上根本不能适应中国式管理的需要。我们应当承认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重大差异性,也应该承认中国的哲学体系同西方哲学体系的差异,所以在道德修养上,西方的理论只能培养出所谓“香蕉人”,就是那些“皮”黄“心”白的“假洋鬼子”。这样的人是不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找到生存的土壤的。
东西方文化理念不同。举例来说,肯德基的一块鸡翅炸几分几秒,有着严格的规定;全聚德的鸭子片108片而不是片107或者是106片,这都属于“标准化”的生产与流程。肯德基炸鸡是一种基于科学的营养观,而全聚德的食品观则是一种讲究色香味俱全的平衡观,即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它们同样是人间的美味,却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的生产观念。因此,在肯德基和全聚德在管理上就不能生搬硬套,强求一致。
在管理方面比较成功的企业,几乎都是把西方管理思想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得比较好的企业,但是,能做到这一点的又少之又少。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得不佩服日本的企业家们,以及日本国民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学习西方的较为完美的结合。日本的古代是学习中国文化为主的岛国文明,其结果是形成了本土文化。近代以来,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努力地学习西方,但是,他们并没有数典忘祖。他们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西方的工业文明,融合进自己的文化之中,而不是对自己的文化简单地加以抛弃。事实证明,日本人是成功的。日本人以中国儒学为哲学基础,同时注意吸收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并将这些外来文化与本国国情、企业特点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有别于西方又不同于中国的独具特色的日本管理哲学模式。
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创办的跨国企业——京都高科技陶瓷公司之所以在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企业大量破产倒闭的情况下仍立于不败之地,除了他“以人为本”的经营哲学外,更重要的是他以个人巨大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员工。他不断培养自己的自律能力和美好心境,注意培养自己的意志力,提高做正确决定的能力。他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全体员工的尊敬和信赖,激发出员工极大的工作热情。
日本管理哲学是将东方的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方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相互融和而形成的一种经营管理理念。它既包括中国儒家管理思想的精髓,又包含现代西方的管理方法与理念,是以中国儒学为哲学基础同时兼容西方管理精华的“东方管理学”。正如被誉为“日本近代工业化之父”的涩泽荣一所倡导的那样,是一种“经济与道德合一”、“论语与算盘”并行不悖的“儒教资本主义”。
日本许多企业家精通《论语》。如著名丰田汽车公司三代领导人均以儒家学说指导商务活动。日本现代经济学家伊藤肇指出:长期以来,日本企业家只要稍具水准,都熟读《论语》。孔子的教导对他们的激励、影响甚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虽然掀起了效仿美国管理的热潮,但在企业的管理软件上,还是保持了儒家管理哲学的特色,同时部分包容了美国管理科学的精华。
对于日本以及后来的韩国,我们是必须向他们学习的。我们所应学习的并不是他们已经消化和吸收的了东西,不是嚼他们嚼过的馍,而是应该学习他们借鉴和吸收西方工业文明的方法和精神。
东方儒学的管理哲学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成分,存在许多有价值的管理哲学和管理理念,如“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先”的理念以及团队精神,等等。这些优秀的管理哲学与理念,也是中国儒教伦理的精华,应继承下去。同时,对西方有价值的崇尚个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人价值和尊严的价值观念以及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下平等竞争的观念等,应予以吸取。将东西方有价值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哲学相互渗透、融合,进而转生出一套适应未来世纪发展要求、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管理哲学新模式。
中国的管理者只有把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同现代管理科学结合起来,形成一套中国式的管理模式并超越西方,才能取得经济竞争的最后胜利。
东西方融合是企业管理的必由之路。学习并掌握西方的管理学的精华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提高中国企业管理者素质并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