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儒家的和谐管理—组织行为规范
23202700000018

第18章 尽善尽美(4)

可是韩延寿却不是这样,当他听说这件事后,为此感到非常难过。他反省自己,自责道:“我作为这个郡的主要官员,一个负责管理百姓的人,不能做百姓的表率,也没有尽到教化民众,使民间形成良好的风尚,致使兄弟骨肉争田产,责任在我这个做官者的身上啊!”说罢,韩延寿闭门思过,检查自身管理上的不足。

为争讼田产的兄弟二人听说后感到惭愧,心想父母官为我们两人这种不齿的行为,反省自责,我们怎么还好意思兄弟相争呢?于是,两兄弟跑到韩延寿闭门反省的地方,脱了上衣,光着膀子,表示谢罪,并愿以田相让。

韩延寿自己对自己的过失打了一场“官司”,感化了兄弟俩,他工作细致、勇于“自省”的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争田产纠纷的案件,使韩延寿认识到自己身位地方官,没有能够教化好一方的老百姓的品德修养,因而认为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

作为管理者,也应该具备这样自省的精神。管理者的任务,并不仅仅是指挥生产和工作,更重要的是要为官一任,教化一方。管理者只有拥有像韩延寿这样的自省精神,才能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初,不断地加以改进,成为一个善于反省的管理者。

管理者不但要善于反省,更要善于学习。如果管理者能够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那么就具备了成为一个学习型管理者的基本条件,不仅能在学习中得到知识,而且还能从学习中得到乐趣。这样的学习才会伴随我们一生,使我们一生获益。所以,管理者不但要善于反省,更要善于学习。

一位哲学家曾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是构成现代人才的三大必备的能力。其中,善于学习又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第一能力。没有善于学习的能力,其他能力也就不可能存在。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继承,同时也是对知识的重新构建与创新。

“学”时要专心致志,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习”时,又要具有开放意识和实践精神。学习是一个封闭与开放的统一过程,除了向书本学习之外,向员工学习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中卧虎藏龙,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力量和智慧,就会逐渐使管理者变得聪明起来,成熟起来。

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总结经验也是学习的一个有效方法。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都有它的内在规律性,如果管理者掌握了它,事情就会按预计的目标发展,反之就会碰壁。所以,每处理一个事件,事前要调查,事后要总结,吸取经验,总结教训,通过不断的反省,日积月累,我们的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失误就会越来越少。

处处留心皆学问,要不断提高观察力,在管理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心观察和揣摸每一条有价值的信息。只有做到心细如丝,才能敏感地把握情况的发展变化,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

古代禅宗有一个说法:“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因此,在学习中不要迷信和盲从,要敢于质疑,敢于否定,敢于多问几个为什么,脑子里要多装几个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边学边思,有助于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

当今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中,学历不高是一个普遍现象。在浙江,就有一批赫赫有名的企业家只念过小学。虽然人的学历并不完全代表人的能力,但是,任何人都不能不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管理者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使自己不但成为一个“专家”,同时使成为一个“杂家”。只有做一个学习型的管理者,才能带领企业进一步发展。

八、管理实践是学习与

思考的最终目的《论语·为政第:》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孔子的学生中不乏迂腐之人,他们把孔子的话当做天律一样生搬硬套。

凡事一旦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就会闹出生搬硬套的笑话。有效学习才是成长的动力。有效学习的根本,在于除了要知其然,还要深刻知其道理所在,不能只看表面,而要深层思考。因此,要边学习边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才能拥有应用与实践的能力。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不仅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指出了思而不学是只知道发现问题,而不善于学习解决问题的弊端,说明了思考者的懒惰。

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能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企业的管理中去,从实际工作中在总结出经验,这就是实践检验真理,从实践中获得真知。

管理的核心是人,管理者更需要学习如何认识人和管理人,不能生搬硬套,有针对性地搞好管理工作。

以孔子的观点,人性是“本善”的。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人性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儒家管理思想的人本主义性质。孟子认为,人具有先天的“善端”,即善的萌芽,人的善端表现出来就有善心和善德。荀子则认为,人的七情六欲有时是不以思想为转移的,在欲望的驱使下,人有时就显出恶的本性。

所以,管理者在运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时,也要灵活掌握,善加运用。

宋襄公就是一个只讲仁义而无视战争规律的迂腐者的典型。他甚至认为要打仗也要“仁义”。他对那些说他不会打仗的人说:“依我说,讲仁义的人就应该这样打仗。比如说,见到已经受了伤的人,就别再去伤害他;对头发花白的人,就不能捉他当俘虏。”结果如何呢?

一次,宋襄公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可厉害,他不去救郑国,反倒派大将带领大队人马直接去打宋国。宋襄公没提防这一着,连忙赶回来。宋军在泓水的南岸,驻扎下来。

两军隔岸对阵以后,楚军开始渡过泓水,进攻宋军。公子目夷瞧见楚人忙着过河,就对宋襄公说:“楚国仗着他们人多兵强,白天渡河,不把咱们放在眼里。咱们趁他们还没渡完的时候,迎头打过去,一定能打个胜仗。”

宋襄公说:“不行!咱们是讲仁义的国家。敌人渡河还没有结束,咱们就打过去,还算什么仁义呢?”

说着说着,全部楚军已经渡河上岸,正在乱哄哄地排队摆阵势。公子目夷心里着急,又对宋襄公说:“这会儿可不能再等了!趁他们还没摆好阵势,咱们赶快打过去,还能抵挡一阵。要是再不恸手,就来不及了。”

宋襄公责备他说:“你太不讲仁义了!人家队伍都没有排好,怎么可以打呢。”

不多工夫,楚国的兵马已经摆好阵势。一阵战鼓响,楚军像大水冲堤坝那样,哗啦啦地直冲过来。宋国军队哪儿挡得住,纷纷败下阵来。

宋襄公指手画脚,还想抵抗,可是大腿上已经中了一箭。还亏得宋国的将军带着一部分兵马,拼着命保护宋襄公逃跑,总算保住了他的命。宋襄公受了重伤,过了一年死了。

宋襄公是个失败者,有很多人认为宋襄公的失败在于他的“仁”。事实上,宋襄公的失败恰恰在于他的不仁。他的不仁在于违背了战争的规则,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不仁。

仁和智,不能分开机械地应用。仁是“爱人”,但要用智来了解人。楚国是宋国的敌人,宋襄公把仁爱用错了对象,当然是自取灭亡。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许多人被欲望驱使,逐渐显现出恶的一面。这就要求管理者更要,了解人的善与恶。只有拥有察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运用仁爱对待人善的一面,同时也用制度来约束人的恶的一面。仁德的管理者绝不能成为不问是非的愚蠢宋襄公。

九、细节尽美大节尽善《论语·八佾第三》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美也。”《论语·子获第十九》子夏日:“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孔子非常喜欢韶乐。传说舜帝南巡时,被手执弓矛的苗民团团围住,舜帝于是率众奏起韶乐。一时间,凤凰来仪,百鸟和鸣。三天三夜后,苗人终被优美的韶乐所感化,丢下武器,随着节奏翩翩起舞,令干戈化为玉帛。韶乐后世演变成宫廷舞乐,成为天子宗庙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齐国听闻韶乐,竞三个月不知肉味。

后来,孔子在《论语》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无论是韶乐还是武乐,都是艺术品。一个完美的艺术品应该尽善尽美,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要完美。

韶乐是尽善尽美的艺术品,现代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也应该是艺术品,而且应该是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所以,企业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无论从设计、研发、生产的角度都应该使像对待艺术的创作一样对待产品,尽量使之完美。现代社会,同质化倾向越崃越严重,差异化追求越来越困难。只有追求的完美的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喜爱,才比较容易获得市场的承认。

完美即实现零缺陷。产品是这样,管理也是这样。

如果说管理的一般法则是科学,那么管理中的细节就是艺术。细节与艺术的关系早已不是什么新话题。1941年,著名文艺批评家兰色姆提出,使文学成为文学的东西不在于文学作品的框架结构、中心逻辑,而在于作品的细节描写。只有细节才属于艺术,也只有细节的表现力最强。相比之下,作为作品中心逻辑的框架结构反倒是非艺术的。联系到企业管理,细节的宝贵价值更在于,它是创造性的,独一无二的,无法重复的。

现在也有《韶乐》的表演,一些团体把《韶乐》整理挖掘出来表演,但是,永远也不能成为令孔子着迷的尽善尽美的艺术。因为艺术的细节无法重复,甚至无法转述。细节管理的优势就在这个地方。如果一个企业在产品和管理上注重细节的管理,那么其他的企业要想模仿,以便取得竞争优势便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其他企业无法模仿到所有的细节。

企业的细节管理具有很强的个性,一些具体做法可以借鉴,却很难复制。韦尔奇的“便条管理”,使收到便条的通用公司员工“兴奋和激动不已,似乎胜过增加工资”。可是在中国也照葫芦画瓢,龙飞凤舞地给下属写起便条来,后果却殊难预料。中国建筑工程公司一位领导谈及此事时说,我们是一个领导集团,谁去挑头写信呢?这是一个问题。再一个问题,我给谁写信呢?如果下边的官员是个女的,说不定还会闹出绯闻。

事实上,细节管理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完美的精神。可以这么说,秉持这种追求完美的精神,在产品或管理细节上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工作就是细节管理的精髓。

尽管细节管理是完美的前提条件,但我们也不应忽视大节的错误。如果一件事情在大的原则上错了,再完美的细节也不会起到作用。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即使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来达到远大目标就行不通了。”为什么仅注重细节,在远大的目标上就行不通了呢?因为,子夏认为任何的细节都在一个大节之下,才能发挥作用。大节是什么?大方向是也。方向错了,细节还有什么用呢?

事实上,管理企业有两大关键环节——细节与大节。战略是大节,大节是企业的方向,在别人看不清的时候你能看清,在别人软弱的时候你能坚持,在管理的取合之间彰显一种明确的目标和勇毅的决心。细节是大节之下的细节,是大节确定后要完成的每一件事情,是达到管理目标的命脉所系。管理者每天思考着大节里的细节,员工每天执行的细节又是大节的分解。

企业中,从管理职责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领导层和执行层。对于执行层而言,在实施企业目标时必须注意细节,从而使企业的目标能够得以层层落实下去。但对于领导层或决策层来说,如果最终被日常琐碎的工作和细节所淹没,甚至是事无巨细都要“事必躬亲”,而不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考虑企业的战略发展中去的话,那这样的人是绝对成不了企业家的,充其量也不过是个工头儿罢了。

大节与细节间并不存在多大的矛盾,也不存在过多的冲突,甚至二者之间还互为补充。任何一家企业,只有既具备明确的、正确的大节,又拥有可靠的细节时,才能够走向成功!

大节和细节的关系说明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毛泽东的四渡赤水是战略,而一昼夜急行军150公里就是细节,十八勇士抢渡大渡河就是细节;长征是战略,吃草根、啃树皮、喝马尿就是细节;为减轻中原战场上的压力,毛泽东带领中央机关留在陕北而不东渡黄河,吸引了胡宗南3O万大军留在陕北追剿,这就是战略,而彭德怀用2万人和胡宗南周旋并且拖垮了他,这就是细节;“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就是战略,“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就是细节;山本五十六偷袭珍珠港是战略,而全体战舰严格执行“无线电静默”,就是细节;管仲对楚用兵是战略(为了逼楚认可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而找出用兵的理由(说楚国没有向周王室进贡包茅草,说前周王出游淹死在了楚地,楚国有责任),而师出有名就是细节;赤壁之战用火攻是战略,连环计、诈降计、除去对方懂得水战的将领、制造假书信、诱骗将干盗书等就是细节,任何细节有闪失,火攻战略都会失败。由此可见,只有战略和细节的完美结合,才能保证胜利目标的实现。

一盘棋是一个全局,这盘棋的各个部分,如将、士、象、车、马、炮等就是它的局部。东晋时期,前秦统一了北方,势力很大。前秦统治者苻坚不听劝阻,调动全部兵力向南进攻,企图统一全国。不料,淝水一战,全军溃败。此后不久,前秦就被后秦攻灭了。真可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一个企业是一个全局,它的各个车间、各个科室则是局部;车间是工厂的局部,但对生产班组来说,又是一个全局;对于一线的工人,生产班组是个全局,个人的生产则有成了更细的局部。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不应该把大节与细节混同起来。企业管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细节尽美,大节尽善,才是管理的最高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