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儒家的和谐管理—组织行为规范
23202700000010

第10章 为政以德(4)

企业领导者,要特别防止和克服自己“越权”行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唯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权利本身就意味着有效的控制,当权者自控能力要比任何人都要强,否则,越权将成为难以避免的管理痼疾。

八、“为政以德”是实现团队精神的基础《论语·约改第二》子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管理者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百姓如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为政以德”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信条。

西方的管理理论似乎过于强调管理者如何控制自己的下属,而没有注重管理者本人的道德修养、管理方式、工作态度对下属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现代企业管理研究发现,管理人员对下属的期望、态度和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职业进步。

因此,管理者必须注重对自己的态度行为及其对下属的影响,在注重对员工管理的同时,也应反思自身的行为对员工绩效的响。管理者不能以任何降低其管理功效的情绪对待员工,也不应该以没有效益的方式管理员工。

实施“为政以德”的管理战略,对于管理者自身的行为及态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尔的张瑞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时候我认为把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好就不错。”“我这个当头儿的以身作则,整个团队的人际关系也就透明了。”

“为政以德”,“道之以德”,即建立以“德”为中心的管理方法,这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最典型特征,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最高表现形式。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建立在“爱人”、“贵民”、“重民”的基础之上,并在此基础达成了一个共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认为如果在人的思想观念中建立了“道德”,那么,企业管理则“本固邦宁”了。

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敬人”、“爱人”,要认识到人是企业的根本,即树立“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管理理念。

领导无德就没有好团队,尽管大多数管理者都公开宣称信奉团队合作,但是,真正在企业中实现团队合作的人寥寥无几。相反的,很多人却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在企业中制造钩心斗角和部门间各自为政的环境。如果一个团队缺乏“道德”的建设,特别是团队的领导者“缺德”,则这个团队一定是乌合之众。

水泊梁山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成功的团队。它发展与壮大,是在宋江上山以后,才逐步建立了号称108将的团队。可是在梁山创立之初,并没有这样繁荣兴盛的局面。当时梁山的第一任领导人白衣秀士王伦,只是纠集了几个人在梁山落草为寇而已。

事实证明,这个个落第的秀才王伦缺少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德行。当林冲要求上山,山寨的众人都高兴,认为增加了生力军,可王伦却害怕林冲本事大,威胁到他的寨主地位,不要他人伙。后来,晁盖一伙英雄上山,王伦更是坚决不收。

后来,晁盖火拼王伦成为寨主。晁天王的确不愧为一位有自知之明的人,他深知自己的德行不如宋江。他上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探望宋江,目的是要宋江上山聚义。此后为一个宋江,出动梁山全部人马去江州劫法场,结果不但宋江上山,一下又增加了20多名好汉,使梁山的事业上了一个台阶。为了山寨的大业,不计较个人的地位,宋江一到山上,心胸坦荡的晁天王就主动提出让位。晁盖没有看错宋江。

宋江当权以后,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明确提出政治目标和干部政策,以对梁山的贡献大小作为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宋江用人不拘一格,只要有某一方面的特长,不管是会打铁、会相马、会开店的,宋江都要,还给头领当,逐步建立人才济济的一百单八将的干部队伍,开创了梁山英雄攻城夺地、威震天下的大好局面。

宋江不仅德高望重,而且有很好的修养,十分谦逊。宋江以情动人的领导魅力,使得三山五岳的英雄好汉都来投奔梁山,三教九流、降将员外归心水泊。王伦嫉贤妒能,一心要保住自己的地位,结果连性命也没保住。宋江一心广纳人才,谦让贤能,却成了公认的领袖。宋江所具备领导者的德行,证明他确实是一个优秀团队的好领导。

宋江增强了大家对团队的认同感,梁山泊好汉对于自己是梁山一员感到自豪,好汉们有“我们风雨同舟”或“我们共命运”的感觉;每个好汉认识到他们之间和协作以及贡献对于团队获得成功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每位梁山的成员的贡献都是可以衡量的,每个人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谁做了什么,论功行赏。

梁山的好汉几乎是天天吃住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增加了面对面沟通的机会,每个人都以兄弟相称,大家都明白义气是最重要的。如此,梁山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巧妙的胜利。

当完成某一工作任务需要多方面的技能、判断或经验的时候,团队合作的方式要比个人方式做得好。与传统的部门或其他永久性的组织形式相比,团队具有快速集合、快速开展工作的能力。团队更加灵活,对于变化的情况也能更快地做出反应。但是,团队的组合和领导必须有所有人都认同精神或理念。“德”为团队精神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现在流行了新版本:从前有一个和尚,心灵手巧。一次,他来到一座秀美的山峰下,被这里的景色所陶醉,于是他自己动手修建了一座小寺庙,每天在这里修行,自己到山下挑水吃。后来又来了一个和尚,非常会算计,于是两个和尚决定抬水吃,日子也还不错。再后来来了第三个和尚,虽然这个和尚力气很大,因为大家为抬水的分工问题闹不和,几乎就没有水吃了。

有一天,三个和尚正在念经,一个老鼠碰翻了蜡烛,点着了大殿,三个和尚奋不顾身,一起担水救灭了大火,保住了大殿。三个和尚发现了团结的力量。会算计的和尚说:“咱们为什么不做一个辘轳来吊水呢?”主意有了,心灵手巧的和尚马上自告奋勇地说:“那就让我来做吧!”力气大的和尚说:“好!我去砍一个大树回来。”于是,三个人做了一个辘轳从山下吊水吃。故事的结尾就变成了三个和尚吊水吃。三个和尚通过火灾的变故,发现了团结的力量。在大火面前,不顾个人的安危的崇高品德成了形成团队精神的基础。于是,一个团队在“德”的力量的感召下形成了合力。

九、公平、正直、容人

是赢得忠诚的法宝《伦语·为政第二》哀公问日:“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日: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一次,鲁国国君与孔子探讨如何管理国家的问题,鲁哀公问孔子:“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贵的价值。

公平、正直、容人是相互联系的。在企业管理中,如果管理者能做到正直无私,自然会待人接物一视同仁。管理者只有具备公正的品德,才能更好了解人,才能选贤任能,不会因一己之私而有所偏向。管理者只有重用正直无私的人,员工才能信服。

服从有三重含义,第一是口服,就是在管理者下达指令时,员工口头上表示服从,但是不是真的服从就很难说。第二是心服,就是员工从心里服从管理者的指令,这还是停留在理念上的一种服从。第三,真正的服从是行动上的服从,就是忠实地执行管理指令,并且能正确地执行。孔子说的“举直错诸枉”,正是使员工忠实服从的根本条件之一。

诸葛亮在写给刘禅的出师表中,对“亲君子,远小人”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

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时候,刘禅只有20岁,而且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出师后国内的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解决好朝廷内部依靠什么人、重用什么人的问题。

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

“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如有做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的“亲贤远佞”是全文主旨,他谈到“开张圣听”和“严明赏罚”时,都是从正反两面加以申说亲贤远佞的道理。由于刘禅平日宠信宦官一类小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在诸葛亮远离国都的情况下,“忠谏之路”很可能被堵塞,“内外”也可能“异法”,结果必将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因此,能不能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键就在刘禅是否能“亲贤远小”这一点上。

曹操说:“人无完人,不慎苛求。”人在工作中,难免会有过错,而且,往往是做得越多的人,错的机会就越大。如果一个管理者不能明白这个道理,一味地批评追究,就会产生在管理过程中“鞭子打快牛”的现象,这样不但挫伤了员工的主动积极的工作态度,而且还会使员工的忠诚度受到影响。事实上,只要“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吸取教训就能产生更大的智慧。作为善于用人的管理者应有宽容之心,容人之错,谅人之过。

赢得忠诚的部下,善于容人也是管理者必不可少的品质,只有正直无私才能做到孔子在所说的“既往不咎”的容人理念。已经过去的事,管理者就不必再追究,体现了管理者的宽宏与大度。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有“大肚能容,容尽天下难容之事”的气度,这也是一个成功管理者必备的条件。

明万历十二年九月,努尔哈赤率兵攻打翁科洛城,并亲自登高劲射。当战争正在激烈进行的时候,翁科洛有一位守城勇士鄂尔果尼藏在暗处向努尔哈赤施放冷箭。努尔哈赤没有提防,躲闪不及,被射伤了。他拔出带血的箭,继续指挥战斗。这时,又有一个叫罗科的守城战士借烟雾的掩护,潜到努尔哈赤近处,一箭射中其脖颈,虽未中要害,但箭镞卷如双钩,入肉一寸多。箭拔出之后,“血涌如注”、“血肉并落”,努尔哈赤昏厥过去。攻城部队只好撤退。

努尔哈赤伤愈之后,再次率兵攻陷了翁科洛城,并生擒了上次射伤他的鄂尔果尼和罗科。众人愤怒地要将二人乱箭穿胸而死。在群情激奋的情况下,努尔哈赤显得十分冷静。他非常钦佩二位勇士的英勇善战,有意收为自己的部下,于是对众人说:“两敌交锋,志在取胜。彼为其主乃射我,今为我用,不又为我射敌耶?如此勇敢之人,若临阵死于锋镐,犹将惜之,奈何以射我故而杀之乎?”说罢亲自为二人松绑,并好言安慰。鄂尔果尼和罗科终于被这一举动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他们当即表示愿意归顺努尔哈赤,并为其效力。努尔哈赤授二人为牛录额真,各统辖三百名壮士。后来,鄂尔果尼和罗科英勇作战,为努尔哈赤的统一事业立下了战功。

努尔哈赤的正直公正,不记私仇品质,不仅使自己的属下皆“颂上大度”,而且使他在女真各部获得了好名声,同时感召了敌人营中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