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善学习·好方法:父母如何塑造优秀初中生
23202300000009

第9章 高效学习的五大诀窍(4)

·告诉孩子要在课堂上专心致志地听讲,积极思考,分辨出教师讲授的重点,把讲授的重点、难点记得详细些。课堂上听不清楚、理解不了的地方,也应该记下来,以便于课后请教老师或同学。

·告诉孩子注意记教师讲课时对课文、定理的阐释及举例和补充。这些东西,是课本中看不到的,它们有助于孩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能扩大孩子的知识领域。要做到这点,最好要配合课前预习的工作,才能了解教师的讲授中哪些是不见于课本上的。

·孩子听课时,容易产生一些联想,当教师讲一件东西时,孩子总会想到别的与之相关联的东西。也就是成语所说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些联想很宝贵,但也容易一瞬即过。不及时记下,过后可能就会忘掉。父母要告诉孩子可以在不影响听课的情况下,简明扼要地记录。

·告诉孩子在复习中如发现有新的心得体会,也可补充记在笔记上。

·告诉孩子笔记要定期整理。时常整理笔记有助于强化记忆、加深理解。如果在总复习的时候把所有的笔记重新抄录整理一遍,则更有利于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会有更大的收获。三、认真做作业:辅助初中生完成学习任务

做作业是系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巩固和消化课堂学习成果、培养和锻炼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十分重要。

做作业的目的首先是检查学习效果,拿起作业题,不要翻书查找,不用请教老师和同学,势如破竹,这就说明了自己预习、上课、课后复习的效果是好的。做作业可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做作业有利于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做作业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思维能力在解答作业的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做作业可以为复习积累资料,在复习时翻阅一下,记录着平时劳动汗水的作业会对考试有极大帮助。

1.学会审题,把握大局

帮助上初中的孩子学会审题,身为父母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给予引导:

(1)要看得准确

要看得准确,就是说,不要把题目看错了。实际上,因为看错题而做错题的现象十分普遍。例如,老师出了个作文题目“我和我的老师”作为寒假作业,作文时间本来很充足,不少学生写完以后也很得意,可是发下作文本一看,成绩很低,为什么呢?不切题。因为根据题意应当写三点:写老师、写我、写我和老师的关系,在这三个方面中,重点应写我和老师的关系。可有不少学生只写了“老师”,因而就不切题了。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写成的文章,结果却不合题意,问题就出在审题上。

在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时,类似把重量看成质量,把石灰石看成生石灰,把氧化铁看成氧化亚铁……这类看错题的现象,比比皆是。考试时,不少学生交卷以后才发现,由于审题的错误,造成了一步错、步步错、全题皆错的后果。做了无效劳动,丢了很多分,心里自然十分难受。不过,这些学生应该接受教训,认识到考试时的审题错误,正是平时做作业不认真审题而结出的苦果。

造成审题错误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单纯任务观点太强,做作业图快,不讲质量,以致忙中出错;有的是对概念或原理掌握得不好,分辨不清,以致张冠李戴,造成错误:有的由于语文水平太低,看不懂题,如把异同点理解为不同点,使题目少答了一半;有的喜欢套题目,结果往往把貌似而实质不同的题目看成是自己头脑中那些固有的题型,以致所答非所问等等。

提高审题能力要有一个过程,但应当认识到:看题时,认真、沉着、冷静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做,从表面来看是慢了,实质上这个慢正孕育着真正的“快”。

父母一定要让上初中的孩子客观地、原原本本地、稳稳当当地把题意搞清楚,这是审好题目的第一步。如果能在审题以后做到不看题就能记住题目的要点,那就更好了。

(2)要分得清楚

什么叫分得清楚呢?就是要善于“解剖”一道题,尤其是比较复杂的综合题。

要善于把一道习题分解成各个部分,各种因素,各个方面,各种已知、未知和潜在的已知条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化大为小,把问题逐步解决。不能耐心地对习题进行“解剖”分析,就会因为无从下手而一筹莫展。

(3)要连得起来

连得起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分析题目的基础上,能将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能把题目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也能与过去解题时用过的有关思路和方法联系起来。

联系有关的“旧”知识,运用有关的概念和原理,就可以发掘出很多潜在的已知条件,为解决问题打开通道。

如果能把题目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那么只要抓住了关键的部分,就可以凭着这种联系,使问题一个一个地得到解决。如几何中常用的综合法和分析法,就是把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一步一步联系起来的解题方法。

如果能联系起过去解题时用过的思路方法,就可以把不熟悉的题目转化为熟悉的题目,从而找到共同点,解题时有如轻车熟路,使问题迎刃而解。

如果平时做作业后善于比较归类,那么在做题时,就容易和过去用过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联系起来。如果平时做作业后不善于比较归类,那么这种联系就难以建立起来。

有时因为题目比较复杂,为了思考方便,可以把审题的过程画成简图,这样使思考有了支撑点,减轻了记忆的负担,这样做对于分析问题,寻找联系点十分有利。实际上这正是运用学过的有关知识,对题目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经过这番工作,解题的捷径就容易展现在纸上了。

2.积极思考,提高作业质量

要想帮助上初中的孩子进一步提高做作业的质量,可先让孩子做好以下几件事:一题多解,一题多想;对习题加以比较进行分类;更正错题:习题要做得工整、简明、条理清楚等等。

(1)一题多解,从中选择最佳解法

每做一道题,都要认真想一想,这道习题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什么?这道题考查的意图是什么?除了这种解法以外,还有没有别的解法?这些解法中哪一种最简捷、最恰当?

例如下面这道有关密度的计算题:

铸造一个铸铁零件,此零件的木模用密度为0.7×103千克/米3樟木制成,木模质量为3.5千克,求铸造这个零件要用多少千克铸铁?

孩子在解此题时可以用“分步求解法”:

第一步,根据密度公式求出木模的体积;

第二步,根据木模体积和铸铁零件的体积相等,再根据零件的体积和铸铁的密度,就可以求出零件的质量。

解此题也可以用“比例法”:

由于零件的体积和木模体积相等,且体积=质量/密度,因此,可以直接列出比例式:

铁的质量/铁的密度=木的质量/木的密度

四个量中知道三个量,铸铁的质量很容易就求出了。

比较上述两种解法,比例法的运算过程可以大大简化,既节省了时间,又不容易出错,因此采用比例法为好。

又如,计算:1234562一123455×123457

如果按常规方法计算那是十分麻烦的,如果运用“平方差公式”(a+b)(a-b)=a2-b2解这道题就变得十分容易了:

1234562一123455×123457

=1234562-(123456-1)×(123456+1)

=1234562-(1234562-1)

=1234562-1234562+1

=1

上面两个例子,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有不少习题,在客观上存在着多种解法,要善于钻研,通过对各种解法的比较,确定一种最佳解法抄写在作业本上。这样的作业,从表面上看和别人的作业一样,实际上质量却是较高的,做题的数量也比别人多出好几倍,因为作业上的题是从多种解法中筛选出来的“最佳方案”。

(2)一题多想,探索解题的各种可能性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梯形两对角线分梯形为四个三角形,如果梯形两平行边所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P2和Q2,则这个梯形的面积为(P+Q)2。

当用三角方法和几何方法做完这道题后,可以进一步去想: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梯形变为任意四边形,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结果是S≥(P+Q)2。再进一步思索:它的逆命题能不能成立呢?结果是能成立。

可见,对于这样一道题,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想后,相当于做了四道题。

如果时间允许,每做一道作业题,都坚持一题多解、一题多想,多动脑筋,把题目钻研得深些,从表面上看题目做得少了,做得慢了,但实际上却是题做多了,做快了,作为初中生应该认识到其中的辩证关系。

有不少初中生平时题目做得不少,但缺乏这种一题多解、一题多想的钻研精神,做过的题目质量不高,印象不深,虽然题目做得又多又快,但在考试做题时仍然又慢又差。

(3)比较归类,以少胜多

习题之多,有“题海”之称,怎么办呢?应该看到题目之间是有联系有区别的。围绕一个专题做了相当数量的习题之后,应当认真地把做过的题目整理一下。想一想这道题目在知识上属于哪一类?在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上又属于哪一类?这些题目彼此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经过这么一番比较,就可以把这些题目加以分类,使眼界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再见到同类题目时,就比较容易将其纳入自己头脑中的分类系统,使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有这样~道化学题:

在20~C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能不能在20~C时配制36%的氯化钠溶液?

这道题目考查了溶解度的概念和百分比浓度的概念,以及两者的换算,做完以后,在整理时可以把它归入“溶解度一质量百分比浓度”这类习题中去。

在做了一定数量的质量百分比浓度的计算题后,大致可以把习题分成以下几类:

·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百分比浓度;

·已知溶液的量和百分比浓度,求溶质的量(用在配制溶液上);

·已知溶质的量和百分比浓度,求溶液的量;

·溶解度和百分比浓度的换算;

·浓溶液稀释的计算(用在配制溶液上);

·百分比浓度和当量浓度的换算;

·百分比浓度和摩尔浓度的换算……

如果把这种比较归类的“加工”工作做好了,抓住了每一类习题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习题,那么这一道题就可以抵得上十道题,百道题,再做题时,就增加了识别同类习题的本领。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解题方法,就可得到广泛的应用,以后面对习题时就不会再有浩如烟海不知所措的感觉了。

当然,对习题进行比较、归纳、分类,一定要在做了相当数量的习题之后,再来“加工”;别人对习题进行的分类,别人总结出来的典型例题,只能作为参考。如果自己不亲自实践,不亲自动脑筋,只是死背别人总结出来的类型题,想以此来套干变万化的习题,做题效果往往极差。

(4)更正错题

有的初中生在作业或卷子发下来以后,对完答案,看看分数便一扔了事,从不认真更正错误;还有的初中生见作业上错误比较多,干脆重做一遍,结果,出过错的地方也找不到了。

其实,题目出错的地方,正好暴露了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弱点,经过更正,就可以及时补上自己的欠缺。如果用彩色笔在错误之处做上记号,写出正确答案,然后认真保存起来,将来复习时拿出来看看,就可以避免重犯错误,起到“提醒”的作用。例如有这样一道物理题:正在行驶的一辆汽车突然刹车,车上的乘客为什么向前倾倒?有的学生答是因为“惯性”,老师却只给一半分数,请教老师以后,可在作业的相应部分用彩色笔写上:

研究的对象是人。当汽车刹车时,人由于惯性要继续向前运动,而脚与车厢地板之间的静摩擦力阻止了脚的运动,人才会向前倾倒。

如果保存好这份作业,在考试前再看一看,遇到类似问题时就不会再把“静摩擦力”这一点忘记回答了。

(5)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做课外习题

一个优秀学生在总结自己学习中走过的弯路时说:

听人说应该多做习题,我就不顾课本,也不重视书上的习题,而是花大量的时间去做课外习题,以致费力不讨好,常常上课听不懂,总复习时很紧张……

为什么呢?因为做的课外习题脱离了当时学习的中心内容,脱离了老师安排的学习进度。从一些优秀生的经验来看,他们是在完成了当天的学习任务之后,用空闲的时间做一些与当天学习内容相关的课外习题,从不另搞一套,这样做就直接促进了课内的学习。

(6)作业要工整、简明、条理清楚

平时做作业时,应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工整、简明、条理清楚的作业反映了一个初中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工整、简明、条理清楚的作业可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差错,有q--7-~查时查找;复习时看起来也方便:老师批阅起来可以快得多。要做到这一点,在解题时不要轻易落笔,要在深思熟虑后一次写成,切忌写了改,改了擦,使作业上涂改过多。当然做作业时各学科都有各自的格式,要按照各学科的作业规范去做。

(7)作业要保存好按照知识系统,定期将作业分门别类地保存起来,放进卷宗或公文袋中,到复习时可随手拿来参看。作业是学生平时辛勤劳动的成果,不注意保存好,就等于把自己的劳动果实白白丢掉了。

3.改正做作业不负责的态度

不少初中生对学习和做作业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对此,父母应该态度坚决,严加督促,而不能让他们因贪玩而形成马虎的习惯。

于宁宁已经是某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了。但是,他做作业却从来是有始无终。

于宁宁完成作业的最后情景经常是这样的:匆匆忙忙地、飞快地将作业写完,不管对错,将铅笔往桌上一扔,像脱离魔鬼一样,迅速地离开书桌,跑向电视机前或奔向门外。

书桌上,满摊着他的作业本、练习册、课本以及铅笔、橡皮。

通常是宁宁的妈妈,先将书桌整理清楚,将他的课本、铅笔盒等一一放入书包,然后再认真地将他的作业从头到尾检查一遍,用铅笔将错误的地方勾画出来(通常总会有错误,而且不会太少),再将孩子叫回来改正。

对于妈妈指出的错误,于宁宁想都不想,也不问为什么错了,拿过来就改。时常,改过的作业还是错的。当他再被叫来改错时,他就会不耐烦,大声嚷着问:“你说应该怎么做?”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不能说于宁宁是独立完成作业的。“写完”作业并不意味着作业的完成。事实上,作业的检查是作业完成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这项工作却由家长来承担了。

孩子的任务似乎只是写作业,并不需要对作业的质量负责。

整理书包是谁的工作呢?在这里也成了父母的。

大多数父母是用以下方式逐渐使孩子放弃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

第一种做法是,指责孩子检查作业不认真,整理书包不整齐。于是,替孩子完成这类工作。

第二种做法是,出于关心,想让孩子有更多的活动时间,主动代替孩子做这些工作。

第一种做法,使孩子对自己丧失信心。家长不是能干吗?干脆由你们去做。逐渐,孩子将这些工作不再纳入自己的范围。

第二种做法,没有把孩子当做学习的主人,没有使他意识到这些工作是他分内的事儿。